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23:40: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由于时间紧迫,我仅挑选了《8

6、致未来的教师》与《8

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两章阅读,个人认为这两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跨入教师岗位的未来的教师,是最适合、最实用而且是最重要的。虽说只是区区两章六页纸,但是它带给我的却是一番耐人寻味的教导。

一、《致未来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在《致未来的教师》中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里移到学生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要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从学生出发,又以学生为归宿。

在现在的微格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认真执行预设的教案,甚至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支配、牵动着“活生生”的学生,整个教学突出“以师为本”,课堂成了我们展示教学技巧的地方。在这种束缚于课前预设的教学中,同时作为一个学生的我对此深有感触,学生常常会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回答或提问时都揣摩老师的需要,不敢无拘无束的表达“异见”,使得教学失去了真实性。像这样刻意执行教案,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使学生放弃了对知识的真实体验和追求,使我们的教学失去了创造性、开放性,学生的个性、想象受到束缚,课堂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因此,在我们的今后的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师要变教学为教育,不要简单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和学生成绩的高低,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心智成长,因为学生的成长比成才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请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大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时,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受到儿童的尊重。而一旦这种不能以任何东西相比拟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即使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的、最精细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只是成为本门学科的教师,首先还是一个教育者。应当熟悉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趋向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等待,要努力学习教育心理学,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一个犀利的观点:“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说得真的很有道理。我们师范生经常去听名师们的公开课和讲座,看名师们的视频,但是无论他们讲得多出彩,多有道理,听完我们是否有收获呢?如果是把所有别人都认为极其有效的方法都搬过来,你会发现这种方法到了你那里不一定起作用,可能还有反作用。其实教学是教无定法的,每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方法。这就要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理论结合实践了,要经过许多痛苦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收获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大师名家方法背后的思想与理念,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才能研究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二、《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87条,作为一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教学理论家,用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心得和亲身经历,归纳了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方面的看法,字里行间体现了对教师素养的深刻理解,使我受到很大的启示和鼓舞,更让我了解作为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素养以及如何才能具备这些教育素养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素养首先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并消化吸收。教师教书不仅是按照教科书把每一课要讲授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要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而且必须知道所教的不是内容的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善于对照新课标研究教材,并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来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心灵。运用自己的广阔的知识视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主探索,掌握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可见,教师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二个方面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所谓:不读书的老师再好好不到哪去,读书的老师再差差不到哪去。不读书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时代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日新月异,不学习首先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次是自己的知识视野不宽广,知识构成不丰富。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久而久之,教师会面临一个对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教了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对于教师该阅读什么,我有几点想法:第一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其次要读一些能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落后的学习方式的书籍,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读一些能丰富自己学科理论知识的书籍,如教育名家名著、教学科研类书籍。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阅读一些中外古典名著、科学幻想之类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师教育素养的又一方面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孩子的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有观察构成的”,因此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那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孩子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观察孩子,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为对孩子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当然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要充分的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只有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科学真正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来,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教育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教师独特而鲜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是沟通师生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现在看来,很多教师语言方面还不是很好,尤其是大学里的部分老师,比如普通话不标准,言语表达不清楚、不简洁、重复累赘等。语言素养很重要,说不好,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听不懂。而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很到位,很容易让学生听懂,教学质量搞上去并不需要很久很久。所以,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打下基础。

总之,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深刻的体会。作为一位好教师,不应该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播者,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在立身做人诸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要用高尚的追求、严谨的治学、百折不挠的奋斗热情、精练而逻辑性强的语言去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品格。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自身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与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教育素养差距很大。因此我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抽出时间来细细领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以其精髓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指导即将到来的实际教学。

化学101 种 宁 1017011025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有感

读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九条有感苏建平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