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给教师的建议 有感18

发布时间:2020-03-03 18:22: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17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仔细研读了他的关于转变“差生”方面的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体会如下: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理念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关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两类“差生”实际并不是“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天赋”上的差异。他们往往表现出强列的学习兴趣而成为优秀生;另一些学生的“天赋”则呈“隐性”,由于还没有被发现,再加上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而被判定为“差生”。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待开发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学习潜能需要教师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在他看来,就是第三类学生,也不是不可转变的。他说:“但愿你循序而进,持之以恒,

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到来。”

二、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隐性天赋”和“学习有困难的”三个类型。对于前两类“差生”来说,就是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和“隐性天赋”。从“差生”的外显性看,对学习不感兴趣,思维迟钝、健忘,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要比医生寻找病因困难得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足够的耐心”,指导“差生”“到自然旅游”,帮助“差生”找回“自尊”来“沙里淘金”,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他用自己转变“差生”的成功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主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

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无论他来自哪个国家,都能抓住这个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教师做到了以上种种,也不一定能发现所有“差生”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谈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叫米哈伊尔的学生,被称为“是一个没法改正的、无可救药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应变的懒汉和游手好闲者”,他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写作文。他的老师彼特罗芙娜费尽了心血仍不见成效。结果他退学了。不少教师都向彼特罗芙娜“祝贺”。后来有一天,她的电视机出了故障,就打电话给电视机维修部,请派一位手艺高的师傅来修。结果这位高手艺师傅就是米哈伊尔。他熟练地修好了电视机,并说“保用三年”。这位老师回忆说:“当他在修理电视机的时候,心里想: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的课堂上的那个人啊。他那眼睛,他对我的态度,和那时候不一样了。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懒汉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彼特罗芙娜的话语,反映了一位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因没有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而内疚的自责感,也说明转变“差生”,发现“差生”自身“闪光点”是多么的曲折和艰难!

三、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的陋习,这甚至成为我们教学策略上的一种惯性或惰性。这对于完成“面向体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战略是极为不利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观对我们成功转变“差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和借鉴价值。首先,树立正确的“差生”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把“差生”分为思维“沉睡”、天赋呈“隐性”、智力障碍三种类型,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有着共同的特征,如学习不专心、遗忘等。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前两者并不属于“差生”,只是教师暂时没有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没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罢了。后者也并不是不可教育的。进面得出结论:“差生”是可以教育的。这种“差生”理念为我们转变“差生”或“鉴别”“差生”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了解分析形成“差生”的原因。他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方法的简单化和学生思维的“沉睡”是形成“差生”的主要原因。这种见解与当代教育中形成“差生”原因分析基本一致。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进转变“差生”的教育方法,变简单、粗暴为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唤起学生思维的觉醒,是转变“差生”的重要举措。从这个角度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对“差生”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制定针对“差生”的教育策略。

再次,落实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成功转变了百余名“差生”,使他们成为可造之材。特别是他针对有智力障碍的“差生”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如编写、推荐适合“差生”阅读的图书和适合“差生”学习的“习题集”,“到大自然中旅游”等转变“差生”转变工作仍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

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的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是啊!教师这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即不能象对付机器那样机械地工作,而是要付出感情,付出心血,在与之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传道授业的使命。这是因为,这种付出、交流、沟通,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心、敬爱之心,有助于教师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道德情感,是良好师生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师手中,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爱,付出感情,才会赢得学生的爱与信任,学生才有可能将教师“纳为自己人”,才可能接受教师的善意批评,并努力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的教学工作才可能做好。 作为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关心儿童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学习,而是包括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美的精神生活,首先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信任的人。教育界做到这一点的人不计其数,但也不乏有人没有做到,他们对学生的不足冷言相讥,对他们的成长漠不关心,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对待“差生”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一直成为一些教师的教育“惯性”。这对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战略是不利的。在基础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是面向“中间”的多数,更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等

生,我们只有特别关注和切实帮助“差生”,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你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可能会激发一个孩子巨大的学习潜能,也可能会扼杀一个孩子对学习的希望。感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心灵的启迪。

《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 《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学习给教师60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给教师的建议 有感18
《给教师的建议 有感1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