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基督教历史普及篇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2: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基督教历史普及篇

基督教在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指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在内的,以基督耶稣为救主的宗教。狭义则指新教,或曰更正教、反对教等。我们这里指广义的基督教。『唐朝』

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确切记载是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到达长安。阿罗本带来的基督教,是一个当时被认为异端的派别聂思脱里派,来华后被称为景教。唐朝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笃信道教,下旨禁止佛教等其他宗教,至此基督教在中国第一次终止了传播。『元朝』

聂思脱里派获得恢复

元朝开始,由于大量色目人来到中国,使中国的景教信徒回升。马可波罗和一些中世纪西方学者指出中国和蒙古有很多景教小团体存在,特别是蒙古克列惕(Kerait)、汪古惕(Ongut)两部族信奉景教。当时他们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与当时新兴的天主教传教士发生冲突。元朝的景教徒称为“也里可温”(arkagun),享受免兵役和免税的特权。据马可波罗报告,元代中国北京、山西大同、甘肃敦煌、肃州、甘州、凉州,宁夏、新疆喀什噶尔、叶尔姜、依犁,江苏扬州、杭州、镇江,浙江温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扫马和雅八阿罗诃。根据后来在泉州出土大量景教文物,可知福建泉州是当时中国南方景教的中心。天主教传入中国

1243年英诺森四世派西班牙方济各会会长柏郎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到中国华北传教,于1246年抵达蒙古帝国上都哈拉和林,晋见蒙古大汗贵由(窝阔台之子),但是未能说服贵由皈依天主教,于次年返回。

1243年同年,教皇还派方济各教士罗兰,多明我会士安息灵二位传教士到华南传教。但二人未成功到达。

1252年法王路易九世派遣方济各会修士吕柏克(鲁不鲁乞)出使蒙古,1254年1月3日吕柏克到达和林晋见蒙哥。教皇使者与马可波罗

1265年意大利天主教徒尼古拉·波罗和马飞奥·波罗兄弟抵达蒙古帝国首都大都(今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派遣他们回报罗马教廷,请教廷派遣传教士来元帝国。波罗兄弟于1269年回到家乡,老教皇克莱门特四世于一年前去世。不久新教皇格里高利十世被选出,派遣两名多明我会修士跟随波罗兄弟前往元帝国。尼古拉·波罗还带上了他的15岁的儿子马可波罗。两位教士半途而返。马可波罗一家三人于1275年,带着教皇给元帝国皇帝的信再次回到中国。此后马可波罗在元帝国任职达17年。多年之后,他所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整个西方对中国的遐想。

1289年,罗马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方济各会神父意大利人孟高维诺(1247—1328)前往中国,途经印度,于1293年抵达元大都(今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欢迎,获准在大都自由传教。

1313年,罗马教廷派遣方济各会修士日辣多等七人前往中国,其中1人留在途中传教,3人死于印度,到达中国只有3人。日辣多被任命为泉州教区第一任主教,其余2人留大都传教。至此天主教在中国建立了大都和泉州两个主教区。

1333年教宗若望二十二世任命方济各会修士尼古拉为北京主教。

1338年教宗本笃十二世接见元帝国使臣安德,随后派遣马黎诺里(Giovanni de\' Marignolli)为使臣,率领修士团五十余人来华。至正二年(1342年)抵达北京,晋见元顺帝[6]。1345年马黎诺里返回当时的教廷阿维侬。元末基督教被摧毁

1362年,泉州第五任主教雅各伯(威廉·甘勃尼),在元末*中被杀害。

1368年,明朝建立,摧毁了所有外族色彩的事物,包括天主教和聂思脱里派。基督教于元朝灭亡时,再次中断。『明朝』沙勿略长眠上川岛

嘉靖十三年(1552年) ,天主教耶稣会的方济各·沙勿略神父到达中国广东的上川岛,但得不到进入大陆的许可,带着遗憾死在了岛上。罗明坚登陆广州城

万历六年(1578年),驻澳门的耶稣会远东观察员范礼安神父认识到在文化发达的中国传教需要改变策略,于是他从印度调来了几位年轻的传教士,让他们学习中国语言,并希望他们今后传教时得到中国官员的支持。这里面就有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巴范济(Francois Pasio)和利玛窦(Matteo Ricci)。

万历七年(1579年),罗明坚到广州,后返回澳门。

万历十年(1582年),罗明坚和巴范济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第二年利玛窦也抵达肇庆,使天主教在中国大陆得以立足。

万历十三年(1585年),范礼安任命葡萄牙籍教士孟三德任中国教区区长,潜入肇庆居留。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耶稣会意大利籍教士郭居静来华。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耶稣会西班牙籍教士庞迪我来华。利玛窦永驻京城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庞迪我携带大量礼品去北京觐见明神宗,并获得在京永驻的许可,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耶稣会意大利籍教士熊三拔来华。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耶稣会意大利籍教士艾儒略到中国泉州传教。

天启二年(1622年)耶稣会德国籍教士汤若望到中国传教。

天启二年(1622年)耶稣会西班牙籍教士费乐德来华。

天启四年(1624年)耶稣会葡萄牙教士伏若望来华。

崇祯二年(1629年)耶稣会葡萄牙教士瞿西满来华。汤若望与《崇祯历书》

崇祯三年(1630年)汤若望第二次来到北京,奉召任职历局,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

崇祯十年(1637年)耶稣会意大利教士贾宜陆来华。

崇祯十六年(1643年)耶稣会匈牙利教士卫匡国来华。『清朝』汤若望的历狱

顺治十六年(1659年),耶稣会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传教。 康熙四年(1665年),杨光先上书《辟缪论》,诬告汤若望《时宪历》十谬。顾命大臣鳌拜不满汉人及外邦人参议朝政,于是支持杨光先,把汤若望收押狱中,并株连许多在华传教士,史称“历狱”。中国礼仪之争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巴黎外方传教会的颜珰主教在他所管辖的福建代牧区内,发布了禁止中国教徒实行中国礼仪的禁令,引发天主教罗马教廷与中国清王朝的对抗。最终导致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下谕,禁止传习天主教。

康熙九年(1670年),方济各会西班牙籍教士利安定来华。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法国耶稣会派白晋、洪若瀚来华。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耶稣会法国传教士艾若瑟到中国澳门传教,1699年至1701年到河南开封、山西太原接管教务。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为澄清中国礼仪之争,派遣艾若瑟出使罗马教廷,中国教徒樊守义随行。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至乾隆十年(1745年),天主教嘉布遣会(Capuchin)修士定居拉萨,后被驱逐。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耶稣会士伊波利托·德西德里神父进入拉萨。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第一届俄国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抵达北京。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罗马教廷为中国礼仪之争事,派嘉乐主教来华,重新禁令。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皇帝下谕,禁止传习天主教。

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中方正式允许俄国派东正教教士到中国传教。

雍正乾隆年间,清政府对于天主教的态度一度松弛。

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于反天主教势力与天主教摩擦不断,清政府取缔了天主教在华的一切活动,许多天主教堂被政府没收,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将教堂发还,因产权纠纷,引发许多教案。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

嘉庆十二年(1807年),第一位新教传教士,新教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来华传教。七年之后,第一个中国新教徒蔡高受洗。

道光十年(1830年),美国公理会裨治文抵达广州,他是新教第一位来华的美国传教士。

道光十五年(1835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医生抵达广州,在广州十三行内新豆栏街成立了广州眼科医局,免费为病人治病,同时传教。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 麦都思、艾约瑟来上海创立墨海书馆。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传教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允许美国人可以在五个条约港口购买地产来建教堂、医院和墓地。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法签订《中法黄埔条约》, 准许法国人在五个口岸建堂,弛禁天主教。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米怜在上海重新组织翻译《圣经》。1850年《新约》翻译完毕,1853年,《旧约》翻译完毕。这部新译的《新约》被称为“代表译本”《圣经》。代表译本被英国圣经会采纳为海外标准本,成为当时中国最广为流行的圣经译本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受中华传道会(福汉会)派遣,第一次来华,抵达上海。马神甫事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六年(1856年),巴黎外方传教会法国教士马赖在广西被杀,成为法国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深入内地

同治五年(1866年),戴德生以基督教新教内地会名义率领一批传教士来华,抵达上海。

同治九年(1870年),发生涉及法国天主教的天津教案。

同治十年(1871年),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马偕医生抵达香港,辗转经过广州,汕头等地之后到达台湾进行“医疗宣教”

光绪五年(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J.Sekoresehewsky)在上海成立圣约翰学院,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

光绪九年(1883年),香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为孙中山、陆皓东等人行洗礼。

光绪十三年(188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发起成立广学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出版机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出任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总教习。曹州教案与胶州湾被强占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发生涉及德国天主教的曹州教案,成为德国占领胶州湾的借口。义和团事件与庚子赔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美北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出任京师大学堂西文总教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天津和中国北方主要省份,发生大规模迫害屠杀天主教和新教的义和团运动,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借口。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国浸信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建议将庚子晋省教案赔款白银50万两就地兴办中西大学堂。经中英双方议定,合办山西大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武昌美国圣公会牧师胡兰亭支持下,该会教会阅报室“日知会”司理、基督徒刘静庵组织日知会,宣传反清革命主张。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A.H.Smith)回美国宣传“退款办学”,并求见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办教育,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早期新教传教士

马礼逊,1807年来华。

郭实腊

裨治文

伯驾 (第一位医疗传教士) 麦都思

薛承恩

戴德生

李提摩太

第一位殉道的中国新教徒是广东博罗的Che Kam Kong ( Chea Kunkong),他1865年去香港,1866年成为基督徒。5年中带领博罗一百余人信教。长辈不满他抛弃传统,警告他停止传教,但被他拒绝。1871年被捕,被强迫放弃信仰。他说,\"你能杀我的肉身,不能杀我的灵魂\",随后被推出城门杀害;尸体被扔进附近的河里。中华民国

直到民国成立以后,中华民国临时宪法中保障了宗教自由,加上当时很多革命人士以及支持革命的人也是新教徒(例如: 孙中山、宋教仁、廖德山,以至后期的蒋介石和张学良等),因而在民国以后新教的发展比清朝时好,直到1949年中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基督徒人数近70万人。由于新教(反对教)教义强调只能拜上帝,不能拜其他偶像,因此与\"祭奠祖先\"等很多中国传统习俗产生了很大抵触,使得基督教之前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直到后来来中国传教的刚恒毅(1876年-1958年)与雷鸣远神父解释中国人祭祖敬孔礼并不违背教会的信仰,中国人这么地做是为了向已亡的父母和祖先表达尊敬。教宗碧岳十二世因而在1939年12月8日删除了祭祖敬孔的禁令,才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新教一直也不接受中国人拜祖先。(彭育申,2000)非基督教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引发五四运动,之后也引发了一场从1922年到1927年间的“非基督教运动”。这场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不同的是,主要参加者是激进知识青年。本土自立教会的形成

主条目:中国自立教会

“非基督教运动”的反帝国主义行动,促进了中国人独立教会“自治、自养、自传”的实践。倪柝声创办的地方教会,就诞生在这个时代。抗战时期

因为战争,男性都参军去,外国传教士被抓进集中营去,为了延续教会事奉,中华圣公会决定在香港按立一位女性(李添嫒女士)成为牧师,然后派往澳门赴任,成为全世界第一位被按立的女性牧师。中华圣公会的决定引起当时全世界教会的反弹,因为过去女性从来没有担任过教会内任何重要职位。在普世圣公宗其他教省要求之下,该位女牧师被逼辞去牧师之职位;另一方面,中华圣公会努力斡旋,陈明当时中国形势的险峻。最后,中华圣公会的决定终于得到普世圣公宗其他教省得认同。书籍The Small Woman和电影Inn of the Sixth Happine讲述的是传教士艾伟德的故事。 “别了,司徒雷登!”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于1949年写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评论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无奈离开共产党新中国的事情。司徒雷登首先是美南长老会传教士,其次是教育家,创办了燕京大学,最后才使外交家。司徒雷登的经历十分典型,代表了基督教在民国时代的经历和结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三自爱国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进行基督教教会社会主义改造。外国教牧人员被迫离开大陆到香港、台湾或回到母国。

1950年7月,中国基督教界吴耀宗等人联名发表“三自宣言”,发起了三自爱国运动,号召教会\"自治、自养、自传\",中国教会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

1951年,发动指任过去的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工具的控诉运动,切断国内教会与国外教会的一切联系。所谓的外国教会在中国的代理人逃到香港、台湾和国外,或者被新中国政府驱逐出境。天主教美国玛利诺会传教士华理柱(James Edward Walsh ,1891-1981),在1958年10月18日在上海被判处20年徒刑,直到1970年7月10日,因中美关系将要有重大变化,才被提前释放,成为最后一个离开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1954年7月,中国基督教第一届全国会议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提出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基督徒,“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令,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

1957年成立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1958年各种不同信仰礼仪背景的教会实行“联合礼拜”。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基督教受到严重的冲击,一切宗教活动基本停止。*结束后,政府“拨乱反正”使得中国教会得到复兴和长足发展。今日中国大陆基督教

今天,基督徒主要包括天主教徒,新教徒、还有为数极少东正教徒(见中国基督教新教和中国天主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都列在官方承认的五种宗教之中。虽然中国大陆官方实行无神论宣传教育,但是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政府制定《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宗教活动只能在政府登记的宗教场所进行,否则为非法。另外,有一些条款,例如\"禁止在登记场所以外的场所传教\"、\"外籍人士除非受邀请不准传教\"、\"跨省宗教活动需经审批\"等等,与宪法上\"宗教自由\"的条款有争议。随着中国的开放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状况开始受到其它国家教徒的关注。目前全国性的三自爱国教会(西方称之为\"政府教会\"或\"官办教会\")组织,天主教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基督新教有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以及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东正教在中国北方的哈尔滨,有人数很少的一群东正教徒。中国东正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被俘来到北京的俄国人。另外,在新疆北部的一些俄罗斯族人也是东正教徒。

———————————————————————————————

*本条目根据维基百科相关条目整理,为基本历史脉落整理,不做其他引申。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

中国基督教新教历史大事年表(转)

中国梦·家乡梦·历史篇

家装基本知识普及篇

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

中国新疆历史篇教学设计思路

wlan培训技术资料(基础普及篇)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历史初探下

《基督教与中国》课程论文

中国基督教开展神学思想建设

中国基督教历史普及篇
《中国基督教历史普及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