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2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1: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1.明清之际的天主教

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上层建筑趋于腐朽,佛、道诸教呈衰败之势。而在西方,宗教改革运动后基督新教各派兴起,在欧洲失势的罗马教廷,便图谋向东方发展。自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东来,天主教在中国重新取得传教的机会,开始基督教第三次传教活动。在此期间,天主教各教会相继入华,其中收效最多、影响和势力最大者是耶稣会。

耶稣会在欧洲因不择手段地反对宗教改革而臭名昭著,但在天主教内部却是改革派,并建有一套当时欧洲最先进的教育体制。因此,来华的耶稣会士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在传教活动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实质性的接触和碰撞。

方济各·沙忽略是耶稣会来华传教的先驱,而真正开创天主教在华传教基业的,当推意大利马切拉塔人利玛窦。1583年,利玛窦和罗明坚进入广东传教。在广东生活十年后,他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教义理解造成的障碍,于是征得耶稣会印度和远东传教视察员范礼安的同意,易僧服为儒服,刻苦研习中国经籍,结交官员和儒生。1601年初,利玛窦入京朝贡,获准开堂传教。他在北京大力介绍西方的天文、数学等科学知识,以取得那些崇尚实学,反对空谈心性的官员的信赖和合作。同时,注意顺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极力揉合孔孟之道和敬天祭祖思想于教义之中,避而不谈\"基督奥秘\"。利玛窦的传教方式很快在中国掀起了西学

东渐的高潮。其间返欧的传教士亦将中国思想文化知识带入欧洲,从而引起东学西传的结果。在这种中西宗教及思想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中,明代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先后受洗入教,成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会的柱石。清朝康熙皇帝则因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吸引而接近并重用一些学有专长的西方传教士,允许天主教在华发展。这样,中国天主教至18世纪初已有澳门、南京和北京三个主教区,信徒发展到30余万人。徐光启把利玛窦的传教方针总结为\"驱佛补儒\",但利玛窦合儒反佛,引先儒斥后儒,最终目的还是\"超儒\",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势所难免。

利玛窦死后不久,1616年发生了南京教案,士大夫的非教风潮也随之而起。但明末因边防危急,历法失修,需借助教士制造火炮和修订历法,被驱逐的外国传教士复又被召回。传教活动并得以深入宫廷。清兵入关后,耶稣会在明朝宫廷所取得的成就前功尽弃,而汤若望等人仍借修订历法为清朝重用。康熙初,钦天监教案发生,传教活动受挫,后由于南怀仁的努力而重振。传教士在宫廷受宠,传教有很大进展。与此同时,传教士内部对于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产生了意见分歧。1630年后,西班牙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进入中国,他们为了打击葡萄牙势力,夺取对华传教的控制,对耶稣会容忍祭孔拜祖等礼仪大张挞伐,挑起长达百余年的中国礼仪之争。罗马教廷的专横无知,主权国家和教派修会之间的利害冲突,实际上决定了这场争论的结局。1742年,教皇颁布通谕,重申对中国礼仪的禁令。1773年又下令取缔耶稣会,禁令两年后传到中国,在华传教200年的耶稣会正式

退出历史舞台。教廷的禁令与中国传统礼仪、知识分子仕宦之途背道而驰,秘密进入内地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格格不入,传教事业从此陷

2.近代基督新教

(1)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传教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允许美国人可以在五个条约港口购买地产来建教堂、医院和墓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法签订《中法黄埔条约》, 准许法国人在五个口岸建堂,弛禁天主教。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米怜在上海重新组织翻译《圣经》。1850年《新约》翻译完毕,1853年,《旧约》翻译完毕。这部新译的《新约》被称为“代表译本”《圣经》。代表译本被英国圣经会采纳为海外标准本,成为当时中国最广为流行的圣经译本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受中华传道会(福汉会)派遣,第一次来华,抵达上海。

(2)马神甫事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六年(1856年),巴黎外方传教会法国教士马赖在广西被杀,成为法国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同治五年(1866年),戴德生以基督教新教内地会名义率领一批传教士来华,抵达上海。同治九年(1870年),发生涉及法国天主教的天津教案。同治十年(1871年),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马偕医生抵达香港,辗转经过广州,汕头等地之后到达台湾进行“医疗宣教” 。光绪五年(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J.Sekoresehewsky)在上海成立圣约翰学院,1905年

改名为圣约翰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光绪九年(1883年),香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为孙中山、陆皓东等人行洗礼。光绪十三年(188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发起成立广学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出版机构。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丁家立(Tenney Charles Daniel)出任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总教习。

(3)曹州教案与胶州湾被强占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发生涉及德国天主教的曹州教案,成为德国占领胶州湾的借口。

(4)义和团事件与庚子赔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美北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出任京师大学堂西文总教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天津和中国北方主要省份,发生大规模迫害屠杀天主教和新教的义和团运动,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借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国浸信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建议将庚子晋省教案赔款白银50万两就地兴办中西大学堂。经中英双方议定,合办山西大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武昌美国圣公会牧师胡兰亭支持下,该会教会阅报室“日知会”司理、基督徒刘静庵组织日知会,宣传反清革命主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A.H.Smith)回美国宣传“退款办学”,并求见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办教育,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5)中华民国

直到民国成立以后,中华民国临时宪法中保障了宗教自由,加上当时很多革命人士以及支持革命的人也是新教徒(例如: 孙中山、宋教仁、廖德山,以至后期的蒋介石和张学良等),因而在民国以后新教的发展比清朝时好。

3.明清天主教、近代基督新教影响 (科技文化)

(一)明清天主教:天主教给中国带来的的不仅仅是真理的信仰,还有大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发展!

谈到明清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这个问题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们带给中国的《万国坤舆全图》、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等科学仪器。当时来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大都是以数学家、历史家、天文家、艺术家、兼传教士的多重身份来到中国的。他们在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同时,也把当时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带给了中国,其中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农田水利、矿学、建筑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音乐、艺术等,从而给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

在数学方面,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官至宰相)积极向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神父(时人称“利氏为海内博物通达之君子”)学习科学技术,他同利氏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创中国几何学之始,我们今天几何学上所用的“点”、“钱”、“切线”、“弦”„„等,大都是他们二人所创立。徐光启还在利氏的帮助下编译了《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

天文历法方面,传教士因着先进的天文科学技术,被朝廷委托主持历局,修订历法,修造天文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历(阳历)就

是从清朝传教所修订的100卷《崇祯历》开始的,它取代了当时陈旧的回回历,大统历。可以说,传教士们使得当时仍相信“天圆地方”的中国天文历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更新。

农田水利方面,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在天津等地试办水利及营田事,大大改进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这为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实是一功德之事。农业方面,徐光启编著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政全书》。此书被称为我国“四大农书”之一。

文字工作方面,法国传教士张诚撰有《满文字典》,利玛窦撰《中意葡字典》、《中国文法》。

音乐方面,作为音乐家的传教士徐日升著《律品正义》、详记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为中国西方音乐艺术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哲学方面,传教士傅泛际与明代科学家李之藻合译《寰宇诠》(讲学宇宙)、《明理探》,这是我国关于西方逻辑最早的译本,张诚译有满文《哲学原理》。

绘画、建筑、艺术方面,清朝政府画院中有身兼艺术家的王致诚、郎世宁、艾启蒙等传教士,他们介绍西洋油画,其精湛的绘画艺术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许多画家。在圆明园的建筑中,他们也应皇帝之邀参与其事,从而产生了园内许多中西结合的艺术建筑。这一切的一切,都推动了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值得提及的是明清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利玛窦首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译成拉丁文传至西方,成为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第一人。十八世纪三

十年代,传教士寄回去的大量书信中,广泛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也译成西文。以上这些译文广泛在西方流传,给西方以很大的影响,如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德国伟大诗人歌德,都借着这些译本受到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歌德晚年对中国哲学、文学尤为向往。

(二)基督新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改变了。清政府取消教禁,天主教的传教事业随之在近代的中国复兴,创办了医院、学校、孤儿院、残婴院、疗养院等,在中国的文化工作也重新开始。教会创办学校旨在使中国青少年,特别是贫民子弟,有进德修业的机会。

1898年以“变法图强”为宗旨的“戊戌维新”运动开始了。在教育方面提出了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举办新式学校等,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演进上的一大革命。天主教在这次改革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03年教会即在上海建立了震旦大学(即现上海复旦大学);1923年在天津创办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为一体的天津工商学院(现津沽大学前身);1925年在北京创办了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日后成为“首都五大学府之一”。在那时期中国仅有一所国立大学,其它十几所全属教会创办。可以说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教会在默默地工作中促成的。教会这些大学在抗日期间为中国的抗日文化活动作出了伟大贡献。

在王友三教授主编的《中国宗教史》上说:“当时,震旦大学成了各文化机关的保护者,辅仁大学成了地下工作者的大本营”。此外,教会尤重视残疾人和平民教育,设立了多所盲人学校,聋哑学校。至于中小学,几乎凡有教堂处皆设小学,凡有主教公署处皆设中学或师范学校。据统计,1926年教会创办学校总数达15,000所(含新教)。本世纪三十年代大约50%的中国精英分子是由教会培养出来的。

教会在近代中国文化工作上另一个努力的方向是:创办报刊、开设印刷所。著名的报刊有《广益录》周刊,《公教报》、《益世报》(日报)„„创办这些报刊旨在“启发民智、改良社会”,它们报导教会消息,谈论政事,发布新闻和社论,介绍科学技术。当时著名的学者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是受了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和阅读了教会的报刊才激发起思想中国之前途。

对于天主教在中国近代上所做出的贡献,《中国宗教史》评:“天主教及其社会事业,成了中国社会及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现代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义和团运动

基督教传播与中国宗教再认识

基督教2

从功利主义中看基督教传播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

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教会医疗事业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2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