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青玉案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57: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青玉案•元夕》教案

主备人:刘冰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印象中,辛弃疾的词总是透着阳刚之气,“醉里挑灯看剑,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你可知就是这样豪放的词人偶尔也有婉约的一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

1、体会这首词的主旨。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重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四、教学引导

1、题目解释:青玉案是词牌名,规定文章的格式;元夕是题目,与内容有关。

2、关于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嫁轩。他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3、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五、初读体会

1、自由朗读文章

2、个别朗诵(正音)

3、播放配乐朗诵,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该问题现在不需要回答,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六、研读词文

1、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2、分析该形象以及诗人是如何描写的(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1)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很显然该形象是诗人从人群里寻找的,那么诗人在找到该形象之前,先写了什么场景?对于人群,诗人又是怎样描写的?请你用概括一下。

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

1 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

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 (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3)“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板书)} (4)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主角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 明确:①“那人” ②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用了渲染、烘托、反衬的写作手法。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5)请你总结一下,“那人”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3、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 启发: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难点之一,点拨)——知人论世品诗词,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明确: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 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 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

2 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4、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国维三大境界的理解。

明确: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七、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分析,到此我们已经明白了辛弃疾所写的“那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个影子,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孤独、寂寞、清高、脱俗。这节课也同时教会了我们一种众星拱月的写作手法,也就是用不同的景致事物衬托所写重点。

八、课堂训练

鹊 桥 仙•七 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⑴,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⑵满眉颦,更无奈、风姨⑶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⑷ 注释

⑴传说牛郎耕田,织女纺织。今以七夕良会,故工作都懒了。卢仝《月蚀》:“痴牛与騃女,不肯勤农桑,徒劳含淫思,旦夕遥相望。”

⑵月姊:古代帝王有兄日姊月之说。李商隐《楚宫》二首之二:“月姊曾逢下彩蟾。”

⑶风姨:《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支诺泉下》:“封十八姨乃风神也。”“封”与风谐音。这里将自然界的风月都拟人化,故用“月姊”“风姨”字面。月姊含颦,风姨吹雨,是相妒情态。

⑷上片言以佳期被群仙妒忌,下片言相见怎如不见,新欢不敌旧愁,况又添了新愁。疑亦有寓意,不止泛咏。

问题——此词多处使用对比衬托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明确:赏析对比衬托手法的诗句,注意衬托包括反衬。前三句,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织,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妒忌,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新欢不抵旧愁多”,“旧愁”与“新欢”构成对比,,此外,”新欢“反衬”旧愁“,凸显两人的感情。

青玉案教案

青玉案教案

青玉案

青玉案

青玉案

《青玉案 元夕》教案

《青玉案 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教案
《青玉案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