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桥之美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19:11: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桥之美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湖北的水多,武汉的桥多。在这里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知道武汉有哪些桥吗?(武汉长江大桥、二桥、白沙洲、鹦鹉洲)那么走过去走过去的时候,你们觉得这些桥美吗?()

有的同学说美,有的同学说不够美。的确,在欣赏桥梁时因为时间,角度,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画作,颜色相对明快,比较抽象化。文学和艺术总是相通的,所以吴先生不仅画画得好,文章也写得棒。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作为一名画家,作者因为桥之美而爱桥,主要缘于什么呢?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朗读一遍。

2.文章主要写了桥与环境的关系。那么文章在4.5段都举了哪些桥的例子?这些桥又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 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至于文章的第五段、第六段的阐述也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流水的和谐配合共同造出了更多动人的景致。

4.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文章先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对象,接着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桥之美”在于与环境的配合,最后总说“桥之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四、重点研读

过渡: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的桥,下面我们就重点研读一下欣赏桥之美的方法,看看第四段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例子?有何作用?

明确:首先请跟着老师一起赏析第1,2句。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苇丛人的情感,从“发闷”到“舒畅”写出了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苇丛背景的单调,也使原本狭窄拥挤的空间陡然变得疏朗开阔起来。桥本身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也因芦苇的映衬更加美丽。这就是乌镇小河两岸的石桥在苇丛的配合下所展现的美。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这是拟人的修辞,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也是作者移情的表现,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芦苇身上,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此境令人神清气爽。

(第3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的对比,鲜嫩的柳条与黯淡的石块,这里有色彩上的明亮与灰暗的对比,稳如磐石的桥身,伫立两岸的房屋与随风摇摆的柳枝,缓缓流动的河水又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种种对比,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因桥与周围环境的完美配合而显得和谐统一。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4句)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修长的桥身与宽阔的水面交错纵横,这样不仅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桥也因水的奔流不息有了灵气和生命。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

5、6句)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两者互相对照却又和谐统一,风雨桥的舒适与惬意尽在其中。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2.大家一起大声齐读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你喜欢本段描写的哪种桥?2.这种桥周围衬托着怎样的环境?3.此种环境下的桥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 颐和园的仿卢沟桥 苏州的宝带桥 形式独特的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4.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打比方,将长桥比作卧龙,形象的写出了桥的长和古老的特点。)

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打比方,把看长桥比作读史诗,史诗是历史的象征,将桥比作史诗就体现了桥的古老。)

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摹状貌,桥的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化静为动,赋予了这片景物动感。)

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摹状貌,将桥的身段和水波比作乐曲,写出了桥的动感和美感,又用了“形与色”,既写出了色又写了形,使整个描写更富有美感。)

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打比方,将画家找桥比作孩子们寻找热闹,孩子寻找热闹是本能,而用这个比作画家找桥,更体现出了桥对画家的吸引力的大。)

五、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学完了这篇文章,大家是不是对武汉的桥有了新的欣赏角度呢,它不在是一座生硬的建筑物,或是简单的架空通道,它的桥墩、桥台、桥身、桥面都能折射出美学的光芒。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会有别样的感受。所以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品慢赏,随时发现周围事物的美。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好的,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 教案

《桥之美》教案3

桥之美 教案
《桥之美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