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共全南县委领导班子以来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9:00: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共全南县委领导班子2006年以来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中共全南县委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和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牢固树立“小县也能干大事、小县也有大作为”的理念,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新全南建设,全南经济社会呈现出“人心思上,人气兴旺,经济提速,城市变样”的良好发展势头,这五年成为全南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众受惠最多的时期。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描绘共同愿景,解放思想,激发建设“四个全南”的强大动力

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围绕建设“四个全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位赶超目标,从描绘共同愿景入手,凝聚人心,激励众人行。

(一)科学确定建设“四个全南”奋斗目标

紧紧抓住中央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汇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认真谋划本届县委的工作,结合全南县情和比较优势描绘了打造“四个全南”的蓝图,并确立了以发展为主题、开放为主线、工业为主导、民营为主力,精心实施工业兴县、产业富县、机制活县、经营城市、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努力建设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的发展思路,并始终坚持这一发展思路,不轻易改弦易辙,不断细化、完善、提升并深入实施,形成了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提神加速促发展的生动格局。

(二)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立足于推动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体现科学发展的八项考评体系。八项考评体系既关注常规性工作,又突出重点工作;既注重考核“显性”工作,又重视“隐性”工作。正确政绩考评体系的建立,纠正了以往只顾GDP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其他方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使广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环境保护、为民服务及关注民生等方面。同时,坚持了规划先行、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等科学理念,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民兴县、科学和谐发展的好路子,促进了全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力弘扬“全南精神”推动思想解放

把解放思想作为发展的先导,着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由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前往江浙、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学习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先进经验;定期举办“周末讲堂”,邀请江苏、浙江等地的专家学者为全县干部群众授课,有力地拓展了群众的视野;积极开展 “认清形势再加压、科学发展争一流”等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从传统发展思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尤其是2006年以来广泛开展的“全南精神”大讨论活动,在全县上下引起强烈反响,活动提炼出了既符合全南人个性特征,又赋予时代意义、被全南人广泛认同的“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并通过倡导和弘扬“全南精神”,促使全县干部群众迸发出“小县也能干大事,小县也有大作为”的斗志和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加快推进“四个全南”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狠抓第一要务,精心谋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五年来,县委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特别是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更加凝心聚力、提神加速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1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2.7%。实现财政总收入3.32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上了2亿元台阶,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0.8:37.9:31.3调整为21.5:44.8:33.7,二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6.9个百分点,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6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3.9倍,年均增长3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332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32元,分别同比增长7.1%、8.3%。其中,生产总值四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翻了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2009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排第35名,全市排第6名;人均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第17名,全市排第6名。2008年以来,全南先后跻身首届“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和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

(一)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新型工业崛起壮大

坚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努力把全南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推动新型工业强势崛起,并基本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1、加快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县财政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县工业园区的水、电、路及园区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县工业园作为赣州唯一园区成功入选江西省首批10个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单位,2010年8月已顺利通过考核验收。目前,园区开发面积2200亩,入园企业89家,从业人员1.8万人。园区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11亿元、工业增加值6.08亿元、上缴税金955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66.88%、33.07%和94.4%,高于全省园区平均增速23.9、11.47和56.3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比例列全市第3名、第3名和第2名。2010年园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73%,增速排全省第3名。

2、积极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及时调整招商政策,特别是面对广东省“双转移”政策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形势变化,出台了“含金量”高的《关于应对宏观环境变化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增长的若干具体措施》等3个“20条”优惠政策,有效地帮助了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主动“走出去”,成立招商引资小分队,常年外出招商;先后在香港、深圳等地召开系列招商引资洽谈会,有力地宣传和推介了全南;突出产业招商,大力整合和集约利用丰富的矿产、林木等资源,引进资金延长产业链,特别是2010年成功促成了晶环科技与目前国内最大的稀土分离企业、上市公司包钢稀土合资合作,实现了南北稀土“牵手”,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至2010年全县共引进内资项目163个,实际利用内资63.37亿元;引进外资项目47个,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累计完成外贸出口2.41亿美元。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内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0.54%、14.24%和14.56%。全南先后9次被评为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县”和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强县”等,合隆制衣、百得火机等一批企业跻身全省外贸出口企业28强。

3、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加速。采取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上下游项目等措施,从财政、科技、融资、用工等8个方面扶优扶强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了矿产品加工、轻纺服饰、机械电子和木竹加工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三年推进计划目标,着力打造氟盐化工、稀土深加工和运动器材三大工业生产基地,努力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目前这三大基地已初具规模,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7家,全县工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62.57%,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2亿元增加到7.28亿元,年均增长24.6%。2007年获全省工业三年翻番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与此同时,一批优势企业正在不断壮大。百得火机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出口量达全国第

一、全球第二;由多家中小电子企业生产的磁头类电子产品占全球同类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合隆制衣(全南)有限公司成为赣州市首家“保税工厂”;晶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被列入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全县上交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大吉山矿1家增加到6家。

(二)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增添发展后劲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引擎”。每年都确定一批争资争项重点项目,安排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努力下,我县先后成功争取了大广高速、农业综合开发县、220KV输变电站等一批带动力大、拉动力强的项目,尤其是大广高速途经全南将使全南的区位优势真正得到凸显,为我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大自主实施项目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了自来水扩容改造、老城区油路面改造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06年以来,累计实施或完成了重点工程项目187个。对项目建设实行“四个一”,即每个县领导挂点一个重点项目建设、引进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抓好一个新农村建设点、服务一个企业发展,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围绕努力打造与“珠三角”无缝对接的发展环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精简行政许可项目,2009年底共精减了行政许可项目99项,精减率达39.4%。规范或废除了一批与时代发展有冲突的文件,制定出台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需要的政策规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并完善了信贷担保中心、外商办证服务中心等“十大中心”建设,设立 “绿色通道文件夹”,实施房屋报建并联审批和“一单清”收费制度,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大重点领域和部门的改革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破产拍卖为主要形式,按照“理清一个、破产一个、盘活发展一个”的原则,稳妥完成了完成了36家企业改制工作,共安置职工3646人。顺利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加大了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

(四)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主抓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新产业,改善农村居住、道路、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1、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探索建立了具有全南特色的“自主申报、动态管理”新农村建设模式,并在全市广泛推广。建立并完善了“四级联动”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村容村貌得到较好的巩固。到2010年,全县共完成762个村庄整治任务点,涉及村庄、农户分别占全县村庄、农户总数的78.2%和90.9%,村庄整治覆盖面继续在全市保持领先位置。高标准建设了12个品位较高的整村新户型示范点,有力地引导了广大农民转变建房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5.27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公路建设通畅率达100%。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进了南迳和众、龙源坝虹丰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推动了蔬菜、果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2009年,我县被评为“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并列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质蔬菜基地规划区;2010年6月,全南高山蔬菜发展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实现了农超对接,首期供应基地达1000亩,标志着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2010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102418亩,果业开发面积达到64690亩。着力扶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公司,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苗木繁育基地,高峰公司、现代牧业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高山蔬菜公司成为市级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厚朴公司、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等,使芳香苗木、油茶等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3、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多形式促进土地流转,推动了规模产业发展。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组建了农民蔬菜、果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个,参合农户2752户。在广泛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新村和文明和谐社区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以“八个一”(一个综合文化室、一间农家书屋、一个阅报栏、一条宣传文化长廊、一个健身活动场所、一所农民夜校、一个小戏台、一支文体小团队)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庭院”工程,积极培育文化庭院87个,吸引5.8万农民投身其中。

(五)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彰显魅力

围绕建设最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目标,牢固树立“规划就是财富”、“以人为本,以山为景,以水为亲”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精致大气、“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城之品,人是城之本”、“园中建城,城中建园”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做足山水文章,真正做到了把更多的城市空间留给市民,把最好视觉资源留给百姓,把优美、精致的城市形象呈现给八方来客。2006年至今,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7.9亿多元,通过实施“提升一条街、开发一座山、拓宽一条路、治理一条江”等四个一工程,推进行政接待中心区、“一江两岸”地段、梅子山开发改造、天龙山旅游景区和南迳温泉度假区等“五大组团”建设,完成和启动了橡胶坝、“一江两岸”景观工程、四星级希桥酒店等86项重点工程,市政功能日趋完善。在建设中,强化精品意识,把一流的品质要求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工程验收和督查考核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处处都能体现独具匠心,处处都能体现精致大气,其中一江两岸夜景、滨江公园、体育中心等已成为城市靓丽的名片。到2010年,县城面积由2005年的5.2平方公里扩展到7.58平方公里,人口由2005年的3万人增加到5.7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16%,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活动,实现了城市经营理念、市容管理方法、环卫管理体制、园林绿化理念“四个创新”,城市管护水平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2009年、2010年,全南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城。2010年县城绿化覆盖率达40.9%,人均公园面积13.43平方米,7月,全南还作为全省8个城市之一荣登“江南生态新城”榜。

(六)高度关注改善民生,经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起点回应广大群众的民生期待,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1、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并有效实施了“10个100%”救助体系,即:确保城乡困难群众100%纳入低保;确保城乡困难群众100%享受医疗救助;确保城镇困难群众100%纳入保障性住房保障;确保农村困难群众100%纳入住房救助;确保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在自愿的基础上100%实行集中供养;确保城乡低保户100%免费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困难群众100%得到免费就业培训和免费职业介绍;确保城乡贫困学生100%享受教育救助基金救助;确保城乡困难群众100%得到法律援助;确保农村失地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1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个100%”救助措施使一大批困难群众在生活上得到救助, 2006年至2010年全南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西省社会救助先进县”。同时,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零就业家庭”安置率、社会保险和失业保险金社会发放率达100%。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了两期共482套廉租房建设,已解决272户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对566户经济困难家庭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建立起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471名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969名失地农民享受了养老生活补助。此外,从2010年起,由县财政每年投入6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对农村已扎二女户进行全员奖励扶助,使全县近1400户农村已扎二女户受益。

2、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着力加大了政府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坚持做到了新增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切实抓好就业这一民生之本,2009年以来,帮助全县80.5%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就业和创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收购了一所民办学校、新建了第二小学等,使城乡教育网点得到调整和优化,2010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2%。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08年成功争取到中泰华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雨露计划·中泰华威行动”健康扶贫办公室捐赠价值25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的医疗条件;全县11所乡镇卫生院已对10所进行了改扩建,92%的村卫生室已完成了规范化建设。新建了高标准的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完成了各乡镇计生服务楼新建或扩建。切实加快文化广电事业步伐,完成了县图书馆扩建和城厢、金龙等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或新建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速推进,各个乡镇已基本实现与县城均等享受广播、电视、通讯等资讯服务。

3、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获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近年来先后被列为全省林业项目实施十佳县、全省碳汇造林试点县、第二批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范围,为建设省级生态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5年中全县投入环保设施建设资金超过7000万元,2009年我县被评为全市节能减排先进县,2010年被列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5%,过境水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以上,生态环境指数达88.88,列全省第六位。

4、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结合“入户(企)听诉”工作,做细做实预防、排查、调处不稳定因素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抓好领导接访制度,对各种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使一大批涉及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问题信访案件得到及时办结,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不和谐因素。2006年以来,我县连续五年保持了无赴京集体访、无赴京非正常上访、无赴省非正常集体访记录,多次被评为“全省无赴京非正常上访先进县”、“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2010年群众信访呈现“六降”喜人局面,即来访下降、集体访下降、来信下降、联名访下降、赴省访下降、赴市访下降。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防与严治相结合,成立了由36人组成的治安巡防大队,提高街面见警率。投资3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天网工程”,提高了技防和群防群治水平,公众安全感大幅提升。2010年度全省社会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我县公众安全感综合指数排全省第23位、全市第4位。切实加强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文明交通综合指数排全省第5位、全市第2位。

三、围绕提高执政能力主线,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果

五年来,县委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执政能力,为建设“四个全南”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生机活力进一步激发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级领导干部开展了联系一个乡(镇)抓好一个以上工作典型等“八个一”活动,在创造争优活动中,开展了带头引进一个企业等“五带头”活动,使县级领导干部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始终,针对活动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并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使发展后劲不足、信访维稳难度大等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推动了我县科学发展上水平。同时,积极做好活动成果转化工作,制定了向上争资争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改进干部作风等一批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二)着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学习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倡导“让学习成为常态,用学习引领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全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进发展的举措更加有效。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知识。5年来共培训教育干部群众9万余人次,开展专题调研活动19次,被市级以上理论刊物采用的调研文章有220多篇(次)。切实加强学习阵地建设,投入500多万元实施了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在赣州各县(市)中率先实现文化站点建设全覆盖。着力完善学习制度,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县直机关和驻县单位中开展了“开卷有益心智,开步强身健体”活动,规定每个干部要到图书馆学习和体育场健身两次以上,形成了“让健身成为风气,让学习成为常态”的良好氛围。坚持以考促学制度,规定全县干部每年都要参加政治理论考试,凡是考试不及格的干部,不得列为后备干部,不得提拔重用,有效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着力深化了“123”先进县级领导班子、“三民”乡镇好班子和基层党建“十面红旗”创建活动,使各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5年来累计完成了4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面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任务,实现了终端站点的全覆盖。高度关注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出台了《全南县关于进一步改进乡镇工作条件激励干部到乡镇一线锻炼的实施意见》,有力地改善了乡镇干部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办公生活条件等,为乡镇干部干事创业、成长成才营造了更好的环境。重点抓好了基层党组织书记、村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干部等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幅提高了村干部工资待遇,全面落实了1057名村民小组长的工资报酬。200

9、2010年连续选聘了两批共36名全南籍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为村级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广泛开展了“和谐堡垒、创业先锋”主题实践系列活动,实现了全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全覆盖。扎实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建立了“一村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县级重点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5年来共发展新党员558人,全面消除了党员“空白组(村民小组)”和村党支部连续2年不发展党员的现象。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认真推行农村党员“一册一线”管理机制,深化拓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在东莞大朗、大岭山及顺德建立了3个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

(四)关注基层一线选贤任能,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

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始终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关注一线和基层,注重工作实绩,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2009年省委组织部委托省统计调查大队开展的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我县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为87.34分,比全国高16.5分,比全省高9.13分,在全省排第12位,在全市排第1位。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制度。2008年7月,探索了“三推二考二票决”制确定乡镇正职人选的办法,即通过全委扩大会、全委会、单位推荐,考核与考察相结合,常委会与全委会票决,选拔产生了一名乡长候选人。2010年在全市率先拿出11个领导职位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共有242名考生参加了选拔。认真实行了干部任免票决制,制定了《全南县委常委会干部任免票决暂行办法》,2010年,对145名干部的任免在县委常委会上实行了票决,对公开选拔的11名科级干部实行了差额票决。坚持在重点工程、艰难险重任务等复杂工作中识别干部,2007年以来,在基层一线和县中心工作中提拔重用干部占总数的75%。坚持实行多渠道推荐干部,特别是实行了四套班子领导署名推荐干部,扩大了干部推荐工作中的民主,强化了责任,提高了民主推荐的效果。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1、大力发扬民主作风,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增进班子团结。注重发展党内民主,在班子内部大力倡导和弘扬“求同存异,不求全责备”的合作共事理念,制定和完善了一项规则和七项制度,即《中共全南县委议事决策规则》和《全南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细则》、《关于加强干部职工人事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全南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脱产学习暂行办法》、《全南县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全南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制度》、《关于完善领导干部外出请假、报告制度的通知》和《全南县县级领导干部公务车辆配备管理办法(试行)》,做到了“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由党政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决定,进一步规范了权力的运行。2006年以来,共对涉及人事、重点工程等220多项重大事项实行了集体决策。

2、大力弘扬亲民为民作风,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坚持问政于民,创造性地开展了 “入户(企)听诉”工作。组织干部深入村民家中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化解矛盾和问题,使农民群众说有机会、讲有平台、诉有对象,有效地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08年以来,全县通过“入户(企)听诉”共收集群众诉求10699个,解决了10587个,化解的各种矛盾纠纷4683起,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3710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这一做法得到市纪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行这一做法。《中国纪检监察报》、《农民日报》等10多家媒体相继对我县“入户听诉”工作进行了报道。2010年12月,我县又把“入户(企)听诉”工作与“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了活动内容,使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我县还积极推行“网络问政”,县委书记和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都开通了民生博客,积极面对和解决网民问题、建议和评论,县委书记博客200

9、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江西省十佳民生博客”称号,个人还成为影响江西十大网络问政人物评选候选人之一。同时,以各乡镇农民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制,构建起了覆盖县、乡(镇)、村、组为民服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赣州市委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

3、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作风,切实提高工作效能。严格执行每月工作要点、每月工作督查通报、每日工作汇要等工作机制,促进了各级领导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落实。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等活动,采取大承诺、大查访、大曝光、大追究、大评议,突出整治“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行为,掀起了“效能责任风暴”,5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投诉件290件,办结241件,追究了31个单位和34名党员干部的效能责任。

(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1、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到岗、到人。要求县级领导到分管单位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并召开专题汇报会,推动了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2、加大反腐倡廉教育,提升廉洁自律意识。坚持把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集中组织学习了中共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等文件,并经常以典型案例为教材,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扎实抓好了《廉政准则》的学习宣传贯彻,提升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积极探索和推进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全面实行了政务公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不断深化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五年来,县级领导干部中没有发现违纪违规现象。

3、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强化案件治本功效。开展了招标投标市场、签单消费、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与督查,结合计划生育等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2006年以来,共立案217件(其中计划生育案件175件),结案213件,处分党员、干部221人。

几年来,县委领导班子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一是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曾动摇。5年来,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县委带领全县上下始终紧盯目标,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用发展的力量解决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块“拦路石”,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主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大力推动思想解放,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战略,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城乡面貌的大变样、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三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协调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发展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确保经济快速发展,青山犹在,绿水长流。据统计,2006年以来我县先后拒绝了60多家有污染的企业落户,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四是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一直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目标,确保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支出。不论在投资较大的重点工程,还是在城市建设中,绝大多数项目都关系社会民生,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我们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五是始终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始终是引领地方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5年来,我们在谋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为推进“四个全南”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虽然5年来县委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理论学习方面:有的班子成员在理论学习方面的自觉性不够强,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实践还有差距。在领导经济发展方面:经济总量仍然较小,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项目建设推进不够快,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县财政收入来源主要靠矿产品加工、出口加工企业和房产建材产业等三大块的现状还没有改变,发展后劲不够足。在作风建设方面:有少数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够高等。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县委领导班子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和改进,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全南论坛)

中共县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防城港市红十字会领导班子以来工作总结

中共东乡县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县委常委领导班子换届以来工作总结

党政领导班子任职以来工作总结(要点)

中共赣州市章贡区委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

以来县委领导班子换届总结

全南的变化

中共胶州市委办公室领导班子工作总结改

中共全南县委领导班子以来工作总结
《中共全南县委领导班子以来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