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2:34: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浏览437次 (2010-11-11 11:01:03)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羚羊木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同时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也将其选入。文章情节简单,写“我”自作主张,把父亲送给“我”的贵重工艺品转送给好朋友,结果又被父母逼迫着要回来。但由于所写事例就在学生(包括成人)身边,所以会给人很多思考。

首先是“代沟”问题

其实,“代沟”的形成实属正常。生活条件的变化,自身经历的差异,所受教育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很自然导致两代人在许多问题上认识的偏差,或相悖,即人们所说的“代沟”。然而,正是如此,才有了两代人各自的特征:父辈——重财轻义,威压,不顾及孩子心理;子辈——重情轻财,纯真、善良。正是如此,才有了生活的丰富和生命的波澜。正是如此,才有了中国千百年来家庭传统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积淀。

其次是文化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讲诚信,重道义。文中“我”的身上就浸透着这种文化的因子,文化液质,这是非常宝贵的。倘若如此发展下去,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会更加发扬光大,灿烂辉煌。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之一,是呼唤、赞美这种文化,用心弘扬这种文化。然而,作者也清醒地看到了现实,看到了另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对前者的冲击,对前者发展的阻碍。在“父母”身上凸显出来的是君臣父子观念,家长权威意识。这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在与诚信、道义的对抗和冲突中显然占了上风。它的正统,它的习俗,它的威严,它的专横,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地压制了孩子个体发展中的独立意识和个性风格,使其只得无奈地屈从。我的地盘,我难做主。“这能全怪我吗?”这是“我”的可怜呐喊,也是现实中几乎每一个孩子的心声!看看文中反映的这种现象吧:父母无理而理直气壮,孩子有理而理屈词穷。其实,这在现实中更是司空见惯。

如此下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令人忧思。我们担忧孩子们主体性的缺失,独立意识的殆尽,我们担忧后代们在一步步走上父辈之路„„

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是让两代人走出文本,走到现实中来,进行心灵融通、精神交流和文化对话。

从形式上看,文本中的故事情节集中紧凑,主要事件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而“我”与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则被放在插叙部分。这样,在短短的篇幅中,就展现出六个人物鲜明的性格。

同时,全文以孩子的口吻来叙述,利于展示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大人们透过“我”的心理描写,认真思考一些极为现实的问题: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孩子的主体性独立性该如何尊重?自己在价值观上有无不妥之处?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到底该怎么办„„

目标确定:

《羚羊木雕》事情简单,结构明晰,学生一看就懂,而且还会产生自己的观点。但对文中人物情感的把握不一定到位,同时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恐怕也难以找到两全的解决办法。为此,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把握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感情基调,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思想内涵,观点鲜明地进行辩论,充满感情地进行表演。

3、学会对人的尊重,学会与父母沟通。 方法选择:

文本情节简单,所讲事件学生容易理解。但也正因如此,学生又很容易忽视深层东西,提示不出蕴藏的内涵。为此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角色朗读,以体会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辩论、表演,感悟道理,明辨是非,学会正确处理类似事件。而这些学习方法的安排同时也正是注重了学生兴趣的激发。 教学流程: 环节一 美文品读

1、情境导入:

(1)小调查,有多少学生与父母有过矛盾、冲突?

(2)指名男女各一名学生简述形成冲突的原因和自己的态度。 (3)教师归纳小结:现实中不少孩子与父母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冲突,出现这种情况到底如何去做?《羚羊木雕》一文的答案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设计意图:了解掌握学生的现实情况,并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过渡到文本的学习。

2、默读文本。学生要圈点标注,小组交流,扫除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处境、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默读和圈点勾画的习惯,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文本,了解有关内容。

3、概括文意,先指导学生用几句话简述事情经过,然后指导他们再加以概括,用一句话写出文章。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内容概括能力。

4、角色朗读。学生再次速读文本,进一步体会人物感情,然后挑选出自己喜爱的或感触最深的角色(“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对于叙述语言可安排三人接读,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挑出一两处示范后,再让学生分别挑选几处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人物感情。 环节二 小组讨论

1、确定问题。可以是教师出示所探究的问题,如:你认为怎样处理此事才妥当?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等等,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质疑、答疑。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了解学情。

3、明确问题。可以指名学生就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师生共同明确。

4、学生交流。主要是交流学生学习本文的收获,从形式到内容,无论哪个方面都可以谈。学生要谈出真实感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项活动主要是为了将文本内容与身边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认识,学会正确做事。 环节三 角色辩论

1、三角色辩论。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父母、“我”、万芳,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

2、两角色辩论。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父母和子女两方,然后就这一冲突展开两代人间的辩论对话。

以上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设计意图:通过变化形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感染,情感刺激,锻炼学生的论辩能力。 环节四 角色表演

1、直接对话表演。依照文本上的人物语言,挑选好角色后,直接进行对话,不再涉及叙述性语言。在此基础上,学生脱离文本,凭印象和情节发展,再进行对话。

2、动作表情表演。此环节表演仍然是遵循文本对话,但需要配以动作表情。

3、补充细节表演。提示学生在表演中展开合理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其情节更丰富,完整。如:万芳偶与“我”相遇的情景。

每个环节的表演之后,师生共同评议其角色的表演情况,要充分肯定表演者的闪光点,对表演不到位的情节,再鼓励其他学生表演,以加深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对文本的灵活演绎,此项活动一是能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进行二次感受;二是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环节五 收集名言

1、提出要求:搜集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

2、收集整理: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然后进行归类整理。

3、交流展示:或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或全班张贴展示。

4、模仿写作。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认识,写一则谈友谊的格言警句,全班欣赏。

设计意图:这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意在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和动手的能力,引导学生创作格言,感受名言。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