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7: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

过程和方法:学会辩论,有理有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1、

角色表演,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

知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1、据充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

2、先让学生课下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再排练成小品的形式,准备课上表演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送过好朋友礼物吗,是什么,他们喜欢吗?朋友间互送小礼物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但是,有一个礼物却让朋友之间产生了矛盾,是什么呢?我们来看课文《羚羊木雕》

二 整体感知:

1、

本文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同学可能说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是黑色硬木的木雕,很珍贵)那文中用的哪个词来形容呢?(同学从书中找到是“贵重”)

2、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单的语言概述。 (查问木雕-------送木雕--------迫索木雕)

三 分角色表演。注意揣摩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

四、品位揣摩

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小组讨论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演得不好,有什么不足?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跟据表演归纳人物性格,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我------重情委屈;万芳-----仗义助人;奶奶------明白事理;爸爸-----婉转持重沉稳;妈妈-----严厉固执;万芳妈妈-----严厉明理。) 有的同学喜欢文中的“我”,有的同学说喜欢万芳,这时老师要引导:有没有同学认为爸爸妈妈做的也不错,他们的行为可以理解吗?(这时的讨论就不仅停留在表层了,而是更深入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爸爸妈妈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也可以理解,多数父母都这样做。爸爸的方式:冷静、不粗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礼物,但要看送什么样的礼物”,说话有保留的余地,教育的方式也是可取的,想想看还可能有怎样的父母?妈妈的方式:充分替她考虑,拿了一盒糖果,替孩子安排好了。

其实事情既然发生了,这里的每个人都受到了伤害,想想看,父母把东西送给你,是对你情感的寄托,是一种“爱”,有那样的反应也是理所当然的。

(引导学生学会思辨的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孩子和家长之间互相理解,平等开放的分析问题,就可以把矛盾化解。)

五、问题研讨

1、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却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插入法律小知识,更具说服力。)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有明确的规定。《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2、文章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在这场矛盾冲突中,

你认为应该怪谁?就爸爸妈妈、“我”、万芳各方观点展开小辩论。要言之有据,学会思辨的看问题。

六、体验反思

你遇到过类似的伤心事吗?是怎么样处理的?现在又会怎样处理?能让我们分享你的想法吗?

七、启示: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首先要学会思考,有主见。其次,做事情要先和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能避免许多矛盾。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也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八、名人关于朋友的赠言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 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九、课后作业

1、

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课文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的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写在课后练习本上 上 羚羊木雕

明 修 栈 道,暗 渡 陈 仓 (第二课时〉

活动背景

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问学生是否有过“反悔”的经历,许多同学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并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各自的故事,而且高度一致地表现出了对“言而无信”这一做法的唾弃。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鼓舞了我对有效学习这一课文的信心。殊不知,他们的这番热情却成了课堂活动的拦路虎。当我将学生“分成父母、我、万芳三组,就这一场家庭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时,居然没有人愿意扮演“父母”。理由是,他们觉得这场冲突完全是由父母的“小气”、“不尊重孩子的感受”以及“言而无信”引起的,“我”没有什么责任。我本来可以用课文原话来提示,但考虑到他们不少人有过类似“我”的经历,有一股情绪在影响着他们的判断,便临时决定放弃。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设计和活动过程。 活动理念:

1. 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研讨问题,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

2. 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问题,避免简单地套用直接经验判断事物、思考问题。 活动过程:

师:现在我要为大家讲一个我珍藏了多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拿出你的聪明和真诚来听,能做到吗?

生:能——老师快讲吧!

师:这是一个关于越战士兵的故事。

越战结束了,有一个士兵从战场回到了美国,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已经回到美国了。在回家之前我有个请求,我想带一个朋友和我一起回家。” “当然好啊!”他的父母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你和你的朋友的。” 儿子又继续说下去:“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母亲说:“儿子,我非常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有残障的人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士兵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师: 为什么士兵再也不和自己的父母联系了呢?

生1: 可能他觉得自己的父母太没有同情心了,居然不能接受自己带一个无依无靠的残疾朋友到家里住。

生2: 也许是因为他要先为朋友找个地方住下来,等朋友安顿好之后他再回家。 生3: 我觉得那个士兵可能是太伤心了。他的朋友可能和他出生入死,他们有非常深厚的友谊,而父母居然一口回绝了他,他很伤心,决定独自承担照顾朋友的责任,所以就干脆不回家了。

师: 已经有了三种不同的看法,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没有?那我们看看那个士兵为什么不再和自己的父母联系了。 (继续讲故事)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电话那端说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 (教室里有点乱了。“他怎么自杀了?”“就是,至于嘛?”„„) 师: 对,士兵是自杀了,他到底为什么走上了绝路? (这个问题一出,班里的孩子就嚷嚷开了)

生4: 他太轻率了。父母不同意他把朋友带回家,他就自杀了,这不是逃避,不负责任吗?

生5: 不对,也许他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有救命之恩的朋友。可能他的朋友正是为了救他才成了残疾人的。所以,当他得知父母不同意他带朋友回家时,他觉得自己活着也没有意思了, 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师: 自杀以谢朋友,是吗?

生6: 老师,他说的不对,不应该把士兵自杀的责任全推到他父母身上。士兵根本就没有对父母说清楚他的朋友是为了自己受伤的。如果他说了,我相信他的父母一定愿意照顾他的朋友的。感恩嘛,人之常情。因为他没说,所以他的父母认为没有必要照顾一个陌生的残疾人,这样会给他们的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我觉得他的父母并不坏。开始,当士兵没说自己的朋友是残疾人的时候,他的父母欣然同意了;只是后来说了朋友是残疾人,他的父母才不同意的。也就是说,士兵的父母并不是小心眼到谁都不能接受,也许是他们家境不好,加上年迈没有余力再去照顾一个残疾人。

生7: 那你想让残疾的士兵到哪里去住?你要知道他残疾了,自己不能养活自己。 生6: 我不是不让士兵带他的朋友回家一起住,只是觉得你们不应该责怪他的父母。 师: 大家各抒己见,谈得合情合理。 生8: 我觉得那个残疾人就是士兵自己。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有孩子点头表示赞同,大多都惊异地等着她继续说下去。我仍然微笑地看着她,期望她能将原因说出来)

生8: 士兵在战场上受了伤,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能不能接受一个残疾的自己,就编了这样一个谎言来试探父母。如果父母能接受一个陌生人那就更能接受自己了。这样他也就不害怕回家了。

生9: 我同意她的看法,但如果真是这样,我觉得士兵的做法有问题。对于父母来说,陌生人就是陌生人,自己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儿子,两者不可以相提并论。如果士兵一开始就说残疾的是自己,那他的父母一定会小心翼翼的呵护他回家,甚至还会去旧金山接他回家,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嘛。像我们平时要是不小心受了一点点伤,爸妈都会很紧张很心疼的,更何况是少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生10 :我觉得士兵是因为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而自杀的,因为,他没必要这样去试探自己的父母。 师: 如果我不知道故事的结果,我真不知道该相信谁,你们的解释都是设身处地的,说得很有道理。还是让我来说出故事的结果吧——

士兵的父母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在警方的带领下到太平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但让他们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虽然不少孩子都猜到了结果,但是听到此处全班依然一片寂静,我也感觉到了那份沉重)

师: 我想同学们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生11:我觉得是士兵的父母不够宽容,太小气太自私,才永远失去了儿子。如果他们可以大度一些,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生12:我觉得士兵的父母是可以原谅的,要他们一直照顾一个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残疾人,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倒是士兵不应该如此冲动,因为对父母来说,残疾的是他还是他的朋友毕竟有很大的区别。他应该宽容些,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一下,就不会做傻事了。

生13:我觉得士兵和他的父母都有错误。首先,士兵不应该这样试探父母,他应该相信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真心的、无私的;即使在试探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也应该替父母想想,不应该这样草率地选择自杀。其次,士兵的父母也有错。当儿子请求带一名残疾的战友回家一起生活时,他们不应该那么简单粗暴地回绝儿子的请求,应该仔细想想为何刚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儿子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就算是他们猜不出残疾人就是自己的儿子,至少也可以感觉到这个残疾人一定和儿子的关系非比寻常,比如是儿子的救命恩人之类的,就应该收留。或者他们可以先答应儿子的请求,允许残疾人回来和他们一起住,以后再慢慢做打算,说不定他们会喜欢上儿子的朋友呢。

(听到这儿,大部分孩子都点头表示默许生13的观点)

师: 看来,这真的是一个可以避免的悲剧。故事中的父母,可以接受一个正常的儿子,却无法接受一位因为战争成为残疾人的“儿子的朋友”;而故事中的士兵在经受了战争的残酷之后,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以至于他不愿意或者说不能相信自己的父母会接受失去一条胳膊和一条腿的儿子。于是他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试探父母,他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试探的结果令他万念俱灰,走向了绝路。

造成这一无可挽回的悲剧,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哪一方面。生活中,有些人就跟故事中的父母一样,往往过多地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忽略了他人包括亲人的感受;而当他们的子女也像那个士兵一样,猝然之间做出一些轻率的决定时,发生误会、冲突甚至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生14:老师,我明白了,现在不用辩论了。《羚羊木雕》里的冲突不仅有“父母”的责任,也有“我”的责任。上节课我没有想到这些。 (全班都如梦方醒,有的还“啊?”出了声) 师:大家是不是也这样看呢?(齐声回答:“是——”)你们真聪明! 课后反思:

这一活动在解决了上节课遗留问题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见闻,丰富了体验;特别是运用“抖包袱”的办法不断设置悬念,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准确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收放自如。由于找准了问题的症结,而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因而“得来全不费工夫”。预先设计的辩论虽然取消了,但是随后的教学进程却如风行水上。我体会到教师参加课程建设,除了拓展探究的维度之外,横向的巧妙策应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阅读量不足、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更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当我的科代表课后夸我高明时,我就顺势卖弄了一句:“这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教师导语: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老师希望通过这堂课的交流,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羚羊木雕》。请大家打开书第119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生:朗读,解决字词障碍。

师:好,读到这里。大家请看大屏幕,(字词练习,见课件)。 生:回答问题。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归纳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被迫对朋友反悔,心里难过极了。 师: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6个。

师: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生:不同。

师: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现不同人物特点。 生:好。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分配角色: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妈,旁白,共7人) 生:朗读。

师:大家说,哪位同学读得最像?(要求见大屏幕) 生:我,妈妈等。

师: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研究几道问题。(见课件)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讨论。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题。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给我,我又送给别人,可以吗? 生:可以,因为它已经属于我了。 生:不可以,太贵重。 生:可以,情谊无价。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这样做合适吗? 生:不合适。应该先和父母商量。

师:你们认为,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才好呢?下面,请大家分组排练一段小短剧,要求以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准备并表演。

师:大家表演的很好,那么,在生活中,你和父母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今天的作业,请大家把他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