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1: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响水中心小学 董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叶澜教授也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为此,笔者深感在新课程背景下,及时走出生成误区,进行有效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教学”最终目的是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的新型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一定程度上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让人忧心的是,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走进了新的误区。因此,我们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既要有课前的巧妙预设,也要有课堂的精彩生成,不遗余力地去演绎精彩的教学篇章,去关注这共同的生命历程,去焕发这激情的生命活力。

一、误区

(一)重生成,轻预设

如今不少语文老师都能够多样化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调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基于教材的前提下大胆而又不失科学地跳出教材教语文,让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传统教学重预设而轻生成;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却又有不少语文老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只重视生成,而忽视甚至轻视预设,更有甚者,视生成和预设为水火不相融。

其实预设和生成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体。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有计划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生成”则是在教学程序实施过程中由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而引发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和生成之于课堂教学,犹如翅膀左翼和右翼之于鸟儿,缺一不可: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精彩;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发展,在生成的过程中提升预设的层次、水平。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生成,课堂就像断线的风筝,任意东西;就像脱缰的野马,不辨南北。当然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无效的、机械的预设,课堂就像一潭死水,呆板、死气沉沉。

语文老师强调生成、重视生成、实现有效生成,不但没有错,而且值得大力提倡。但是我们倡导生成,并不等于抛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生成的背后一定要有精当的预设。合理的、高质量的、丰富的、开放的、具有弹性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可靠保证,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教学活动有序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重课堂生成,轻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数不少的语文老师都能够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学生平等地对话,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设问题生成的情境,促进问题的有效生成。任何一个值得思考、研究、探索的地方都是问题的生成点,不少语文老师能够鼓励学生在学生质疑问难处、学生理解出错处、知识拓展迁移处、文章留白探究处等多样化地生成问题。这种重课堂生成的现象是可喜可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语文老师注重课后反思:生成教学是否是动态的、开放的、民主的、充满灵性和人文性的?生成的问题是否扣住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有无意义和价值、能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敏锐地、及时地捕捉新信息,把学生生成的新问题,把学生获得的独特的体验、感悟、见解等,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灵活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有没有扼杀学生生成的积极性?有没有浇灭学生生成中的创造性火花?有没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而解决生成出的新问题?预设和生成是否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没有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当生成的问题偏离了预设的“轨道”时,教者有没有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有没有因势利导(有时要把学生引领到预设的“轨道”上;有时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鼓励继续生成,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空间。因为偏离“轨道”的生成有好坏、利弊、对错、良莠之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没有根据生成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知识需要,及时作出富有创意的、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改进?另外课后语文老师还要反思并记录生成性教学中出现的灵感与困惑、经验与教训、得与失、学生的独特见解和精彩回答,这些都是今后教师可利用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后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化为“研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三)重赏识激励,轻科学评价

学生文化知识日益丰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独具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文章的主题、一些问题的答案等等确实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需要学生多元化的分析和个性化的解读。这两点原因决定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必然会生成许多问题。语文老师肯定学生打破陈规、勇于怀疑、敢于争辩的精神,尊重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本没有错。但有许多语文老师因答案的主观性而忽视了答案的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分寸和度,对学生的回答,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作出“你真棒”、“你的回答太好了,太棒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太有创意了”之类的褒扬,就有过空或过头的嫌疑,因为无原则的赏识、不辨是非的激励只会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更有甚者,少数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未置可否,根本不作任何评价,学生一头雾水。毕竟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观点和感受是有正误之分、优劣之别的。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出来的所谓的问题和知识,其实是幼稚的、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因此,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作出科学的评价,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和激励的双重功能。

(四)重学生的主体性,轻教师的主导性

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愉悦心境下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在现行的语文课堂生成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都能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努力改变“权威式”或“真理式”的师长形象,树立民主的教学意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浓厚的民主氛围中自主地探究、创造性地生成、愉快地学习。但是我们同时又很遗憾地看到,现在所谓的语文课堂“生成教学”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生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自由读的机会,给予学生自由说的权利,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的平台的同时,却又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变成了一个纯讨论、纯表演的场所。教师退居一旁,成了多媒体的操纵者,成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点名者,成了学生表演的旁观者。甚而至于极少数老师被学生生成的问题所牵制的现象还时有出现。学生主体性的放大、教师主导性的缺失,导致了生成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这样的语文课堂表面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实质上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学生放任自流、信马由缰,教学无章可循、不可调控。这种貌似热闹、实为“放羊”的生成教学,忽略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素养的养成,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语文因素,弱化了教学效果,学生课上学得热热闹,学习效果却一团糟。 在生成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应该是“导演”,是生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调控者、评判者。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教学生学”,而是“领学生学”;语文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学会了”,而更要重视引导学生“会学了”。在追求生成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引领、科学调控,并要增强引领、调控的有效性,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另外语文课堂生成教学还出现了刻意生成、作秀生成、虚假生成、负面生成、无序生成等“非理性”的倾向,因篇幅限制,这里不作详论。

二、策略

(一)把握平衡,为生成保驾护航

1、放大生成,在探究中把握平衡

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对生成作放大性处理前,既要正确把握有没有作放大处理的必要,也要巧妙设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使生成的放大处理有理、有节、更有效。当对生成作放大性处理时,我们有必要依照预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去研读去探究,在灵动的生成中预设,在即兴的预设中生成。在新的知识、新的想象、新的情感中把握住这种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酝酿新的突破。

2、延缓生成,在搁置中把握平衡

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适度,要讲究效率,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从这一层面上讲,生成有时需要延缓,需要在搁置中把握平衡。曾听过某老师执教《自己动手术》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战时期,陈毅的腿受伤并且化脓了,为了不惊动大家,他把大腿绑在树上,自己用手挤压伤口,疼得脸色发白„„课堂上,学生被陈毅同志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当该教师正进一步引导学生向陈毅学习时,一位学生却说:“我曾经听医生说过,挤压化脓的伤口是不科学的,这样挤压会把细菌和脓毒挤入血管。陈毅这样做是不对的。”对于这种与众不同的见解,该教师先予以肯定,随后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陈毅这种做法虽然不科学,但这是由于当时战争环境所迫。如果条件允许,任何勇敢的行为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我很欣赏该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他没有盲目引导学生挑战教材,而是在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延缓生成,在搁置中把握平衡,使教学因生成的搁浅而更加科学高效。

3、缩小生成,在回归中把握平衡

所谓缩小,即是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回归中把握平衡。听《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时,有的孩子生成出了这样的资源:“当我们想要别人的东西时,就说好话夸他,他一定会把东西交给我们。”面对这样的误解,需要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而似乎新理念告诉了该年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致使出现这样的生成时,学生却得到了老师大肆的表扬。此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对生成性问题的科学建构吗?其实,教学目标只是一个行为的起点,我们在课堂行进中,有必要缩小生成,如果教师只想迎合学生的生成,甚至是几乎荒谬的想法,心中早已遗忘了教学目标,其引导必就找不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点,进而导致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人文情怀的失衡。所以,把握生成的平衡,我们还是有必要回到原点,去照应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有目标、有方向的正确引导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地丰富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平衡中的超越,为生成保驾护航。

(二)多元对话,为生成插翅添翼

1、平等对话,把文本读“活”

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进行平等的交流的心灵对话,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把文本读“活”。

2、深层对话,把文本读“透”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深层地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文本、学习语文,在独具魅力的对话中把文本读“透”。

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教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借助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的对话: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这是与文本的初次对话,目的在与读通读正确;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孔子的初步了解,在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与文本二度对话;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理解,再读课文质疑,这是学生与文本的三度对话。学生在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中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在这中间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文本有了更透彻的解读。他们在教师引领下,在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中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得到提升和重构,实现了对文本和人生更深意义上的思考。

3、开放对话,把文本读“新”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开放、智慧的对话。在教学《郑成功》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感受最深的语段,展开充分自主的学习。有的同学通过朗读来领悟;有的同学将描写精彩的段落背了下来;有的同学借助收集到的有关郑成功的资料学习课文;有的同学则通过对课文的领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文本、同学、老师展开对话;还有的同学则以写诗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学文后的感受„„由此我们感到,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开放过程,需要我们“顺乎其天性”,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诵、脑想„„“全频道”地参与,开放立体地感悟,为他们开辟一片超脱于文本的创造天地。

(三)赏识评价,为生成推波助澜

1、扩大优点,抓准缺点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把优点说充分,这就合理地满足了人的赞誉需要。这种需要能促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善意的批评,再加上缺点抓得准,自然让人心悦诚服。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看不足用“凹透镜”,缩小缺点;看优点用“凸透镜”,放大优点。尤其是对待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能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赏识“亮点”:朗读欠流畅,但声音蛮响亮;说话不完整,但思路挺独特;字迹稍潦草,但内容最真实„„

2、点出特色,指明方向

点出特色,可以对当事学生产生特殊的激励作用,由此培养成就动机;点出特色,还可唤起其他学生特别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当然,我们更要积极为学生指明方向:如对优秀生,在作出赏识的同时提出新的进取目标:“你的体会真深刻!再读读还有什么想法?”;对一般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融进学习方法的指导:“讲得真好!抓住重点词再想想,还能读懂什么?”;对学生较困难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激励兴趣:“这不,你也能读好!坚持下去,你肯定能行!”如果我们的评价都能如此,那么,当学生们因成就而产生满足感之后,就会朝着目标奋勇向前。学生就会个性鲜活,我们的课堂也将个性飞扬„„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于漪语)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它的导向、激励、调节等功能的有效发挥最终影响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感情真挚用心去激活学生的“心眼”。

曾闻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在以《我不期望回报》为题的仿写中说:“如果祖国是雄鸡,我愿意是一粒米。”一位老师打上冷冰冰的不及格;另一位老师却说:“听!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这就叫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产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的确,在课堂上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首肯和赞许会开启学生心智的闸门;教师的莞尔一笑会坚定学生求索的信心;教师的风趣和幽默会留给学生睿智和风范„„赏识的话语激活了思维、激情的评价喷发了启迪、碰撞,只有为生成推波助澜,才会有语文课堂的灵性闪光。

(四)拓展想像,为生成扬帆远航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若能抓住学生想像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支点作为启发想像的拓展点,激活学生的想像,放飞学生的体验,定能较好地为生成扬帆,助生成远航。

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我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像: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再如教学《凡卡》,抓住凡卡的内心世界,启发想像信寄出以后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激活学生的想像,无疑是在想象的拓展中为生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总之,巧妙预设课堂,才能促进精彩生成。过“左”或过“右”的做法都将会给课程改革带来致命的创伤。语文教师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别开生面的提问、妙语连珠的讲解、开心自如的迁移、机智幽默的旁逸,才会令这师生同享共筑的生命历程,携手共创的人生体验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走出生成误区,有效教学语文,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闪耀出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才会迎来“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无意插柳”的岸柳成荫!

浅议如何走出“有效教学”的误区

走出误区让作文教学有效化

走出误区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有效沟通走出关心下属的误区

有效沟通,走出关心下属的误区

摆脱困境,走出误区

走出早恋误区

走出互动教学的误区

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

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
《走出生成误区 有效教学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