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对新课改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0-03-03 03:10: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及其高考变化的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作出重大改革。对比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课程改革,回顾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分析我国数学课程中的优缺点,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显然是社会发展、数学发展、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2003年,我国正式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7年我省加入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行列。对比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数学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冲击并挑战着数学教师的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并且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丛书”中的专业相关书籍,对新课程改革及其高考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我国传统数学课程的优缺点

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理论讲解,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训练,所以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常规计算和推理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较其他许多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在常规考试中成绩明显好得多。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我们的教师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卓有成效的做法。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数学课程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无论是课程的设置、目标、内容,还是评价方式,都较为单一。所有的学生都学同样的内容,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课程目标过多地关注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价值等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的培育;教材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其他学科等的联系,这容易导致学生感到学而无用,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差;对学生的评价几乎只关注笔试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潜力的发挥。其次,忽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函数三要素的认识的确是一个重点,但是在对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训练中,人为设置的复杂困难的题目较多,而对函数本质的探索、认识、理解和应用显得不够。又如,在几何教学中,过多的重视了演绎证明步骤的严密性,而忽视了几何证明的一些思想和本质以及几何证明的教育功能。所以,我们的课程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时,还应当认真探索如何处理好“从数学形态到教育形态”的转换。

二、新课程的一些重要变化 1.课程理念:

新课程前瞻性地规划了未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发展前景,提出了10项基本理念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这10条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总的说来,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

2.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育进展的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 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是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为了实现总目标的,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具体目标:第一层是知识与技能,就是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双基”;第二层是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注重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把握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形成能力并发展意识,比如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第三层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的目标,是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更高层次的要求。

3.课程设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比以往的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新的数学课程设置上,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不再划分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具体科目,而是直接由模块构成,这些模块又划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由五个模块构成,选修课程分成四个系列,各个系列由模块或专题构成。新课程对老教材原有的内容做了若干删减,增加了算法、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框图等新内容。必修课程的内容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这些对于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或走入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四个系列是为了给将来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宽泛、更进一步的基础。虽然目前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还未充分展开,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选修课程的优势必将体现出来,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规划未来的美好前景必将实现。 4.课程实施:

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建立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价值;第二,教师要转换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正确地认识现代教学,认识学生,数学教学应该不只是教知识技能,还要教数学思考,教思想,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换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品质。对于学生,教师要看到他们是发展中的人,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全面,要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教师需要扮演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咨询者等多方面角色。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实现多种角色的转换,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

5.评价的理念与实施: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 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评价应当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数学教学的评价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与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在具体的评价实施中,我们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过去主要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而现在评价的主体要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以往我们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违反了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生的多种智力组成各不相同,思维习惯不同,对问题的敏锐程度不同等等,对于这些不同,我们不可能仅用一张试卷去衡量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还要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如,观察、记录、与学生交流、交给学生其它数学学习与研究任务等,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中要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多用肯定、赞扬等鼓励性语言,使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三、新课改下,高考内容的重要变化。

今年是我省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二届高考,与去年相比,试卷形式没有变化,人分为必做题可选做题。考试内容上也没多大变化,但大部分考生感觉难度增加较大,可能主要来自解答题考查顺序的调整导致考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其实笔者认为选择题、填空题仍没有难度大的把关题,解答题中的计算量整体降低,尤其是解析几何,只是对课本中余弦定理的证明使许多学生感觉熟悉,可又难以下手。

现把今年试题和去年对比:选择题10道,每题5分。填空题5道,每题5分。其中4道为必考内容,1道为选考内容,选考内容由教材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各命制1道题,要求考试选做一题,即“三选一”题。解答题,共6道,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全部为必选内容,共75分。,解答题的知识点分布依然是:三角函数、概率与统计、立体几何、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数列与不等式等。

对比分析,从考试内容的延续性上说,有传统内容没有变化的,传统内容有所删减的,以及新课程增加的内容。

传统内容没有变化的:集合、三角函数、数列、函数、导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等。

传统内容有所增减的:求反函数已删除,文科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删除,文科增加了函数求导公式和复数运算,对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的难度、知识要求有所降低。理科强化了空间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的要求。

新课程内容所增加的:算法与框图、几何概型、统计案例、二分法、推理与证明、定积分(理科等内容)。新增内容大多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重视其基本概念的应用背景,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会合理利用相应的知识去处理,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在能力要求方面,课程版本高考大纲增加了“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同时,新考纲将“实践能力”改成了“应用意识”,首次提出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改下数学高考的一些认识。

再谈对生物新课改的认识

对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对新课改高效课堂的认识

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认识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高中新课改的感受和认识

高中英语新课改认识(北京)

对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素质要求的认识

浅谈我对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认识与感受

我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认识与尝试

对新课改的认识
《对新课改的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