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对实践岗位职责认识(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30 08:35:04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浅谈对《岗位职责》的认识

浅谈对《岗位职责》的认识

杨蕾

我们每天都在朗读“对自己负责、对公司整体利益负责、对用户负责、对社会负责”,这四个负责是公司经营理念,也是员工岗位职责的核心,是指导我们完成本职工作的风向标。

通过学习《岗位职责》,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在工作应承担的责任,公司的每一个人均处于相应的岗位上,每一个岗位均有不同的岗位职责。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同样的一个岗位,做着同样的工作,履行着同样的岗位职责,却得到不一样的工作业绩和不同的发展?这一定与一个人的忠诚、敬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我就“只有忠诚才能获得信任,只有敬业才能获得发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理解忠诚和敬业

刚刚加入XX公司这个大团体的时候,对工作是尽职、尽责的,但对忠诚敬业的理解是模糊的,随着我和公司的同步发展,对忠诚敬业的深刻含义才真正地理解了,其实忠诚在于你的内心,敬业在于你的工作态度,这两者是分不开的。从理解它的深刻涵义时,忠诚、敬业就是我推崇的做人、做事原则。事实证明,忠诚企业,你可以得到信任和实业的发展,敬业职责,你可以实现人生奋斗的目标。也就是讲,只有忠诚和敬业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理想的实现。

二、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敬业?

我们曾经学习过《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书中通过罗文中尉将一封信件送给加西亚的故事,告诉后人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敬业。罗文中尉的忠诚和敬业使他毫不迟延地接受并且不讲任何条件去完成极其艰巨的任务,不折不扣的履行了一个军人应该完成的神圣职责,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高尚品质,也使我们从内心悠然而生对他人格魅力的敬佩。

“忠诚、敬业”不是对一个有恩于己的老板顶礼膜拜,而是要完成好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企业荣耻与共,尽一切能力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努力。我认为忠诚敬业是效率,忠诚敬业是竞争力,忠诚敬业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就讲,一支“忠诚敬业”的团队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团队,这支团队是在企业发展实践中磨练成就一支别人无法克隆的团队。一名“忠诚敬业”的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是企业发挥的生力军,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顽强精神,同时他们能为企业带来生机、能让企业摆脱困境、能与企业共渡难关、共同发展。

三、年限长不等同于你对企业的忠诚和敬业

一个缺乏忠诚度、缺乏敬业精神、缺乏职责意识的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时间再长,也并不代表他对企业的忠诚和敬业,而是因为他未能找到如愿的工作,只能勉强呆在企业,所以他们根本谈不上对企业

的忠诚和敬业,这些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也是不利的,会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企业“高风险”的员工。他们在企业聊以度日,小心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对其它的事情不闻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忘却自己的岗位职责,失去原则,会做出一些有损于企业利益的事情。而忠诚、敬业的员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他们热爱自己为之服务的企业,相信企业会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他们会不折不扣地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因为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即便是日后他们离开了企业,他们对企业的益处远远大于那些干久了混日子的人,所以讲时间并不代表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敬业。

四、我要做一名忠诚敬业的员工

在现实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的人,当看到这些人时,我在反思,为什么这些人一事无成?其实答案已得出,那就是他们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对工作的敬业。作为XX的一名员工,我要做到忠诚企业,敬业自己的本职工作,严以律已、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多干实事,从小事做起,加强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反思自己,查找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几的业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XX企业的发展添砖添瓦,愿做一名默默无闻的铺路石。

推荐第2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方法及思路】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明确两个概念问题。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二)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事例分析法、讨论法相结合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二、【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在上次课中我们通过***讲解了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使我们对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融入本节课,更加深入的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含义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请大家观看幻灯片。

(一)实践的含义 (板书)

人们每天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实践活动,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实践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始终没有做出科学解释。然而,马克思第一次对什么是实践作出了科学解释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板书)。

(二)认识的含义(板书)

认识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板书)。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八章:“认识和照镜子、摄影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

原理内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而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要把我们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叫陶知行。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名呢?(改名原因:陶行知在大学期间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对陶行知的影响极大。后来陶行知在出国留学时期又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知”和“行”关系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且针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错误观点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又因当时有人称他为“行知先生”,于是他就有了改名的念头。)

(引入下一个课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那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板书)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它们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而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是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毛主席说的这句话就充分印证了这个观点)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板书)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出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伟大思想家恩格斯同志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实践活动才能推动认识的发展,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板书)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毛主席还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那么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学习目的又是什么呢?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要心系社会的发展,把自己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我们的国家,使我国不断的发展壮大)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板书)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漫画“农夫与先生的对话”来证明)

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进行了一些区分。同时也学习了其方法论意义,这对我们的学习及生活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四、【巩固练习】

(一)、哲理寓意题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心动不如行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选择题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2.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 (C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五、【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BD()

推荐第3篇: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政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认识主体的涵义及其性质和特点?答;涵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与一定关系中从事时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实现的、具体的人。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的分化的物产,具有自然属性。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3.简述认识客体的涵义,构成和特点?答;涵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分别是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指作为人类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体是实在性。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不是所有具有客体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现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实践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认识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或可以的改造和认识作用,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同时,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5.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6.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7.简述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就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的对立?

答:答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离开了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来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客体仅仅看做是认识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去认识客体。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反映。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在、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反映论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9.说明正确现实有感性认识到理性的飞跃需要具备条件?

答: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才能透过现象到达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的,调查就是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研究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10.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体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推荐第4篇: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注意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引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第63页)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意识,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引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版第63页)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引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也就是说,当人类有某种社会实践的需要时,才会对这个社会实践慢慢了解,从而产生对其的认识,更好的满足这种需要。就像古时候人们不懂得使用光时,只能是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渐渐地,他们感觉到白天的时间不够充足时,他们就发现了蜡烛、煤油灯,直到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加深,灯泡被发明了出来,也就解决了人类的这一问题,再后来,人们需求的不断扩大,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灯也就随着人们的不断研究制造了出来。可以说,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其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这与第一点是直接相关的。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的次数增多,认识也会在发展,实践为认识不断地提供着物质工具来帮助认识进一步的发展。在现代,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克隆、探索宇宙、纳米技术等都需要极其精密的仪器的辅助来进行,否则就很难从事现代高难度、高精度的科学研究。就是这样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实践中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所发明创造的物质工具同时也为发展中的认识提供着必要条件和经验。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类的认识是从以往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经验是从各种实践中得到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事物非常了解,就是因为我们经常去使用它,提出猜想,再继续实验之前提出的猜想,就这样在不断实验和猜测的过程中,对这一事物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事物的本质、属性、规律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检验其真理性。做几何题时,只有通过对题目的推导才能证明题目的正确与否,不可能直接就说出正确或者是错误,必须有一个逻辑合理的证明过程来证实。

实践是所有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前人的多次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我们应该将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不断地实践总结验证正确的认识,并且把认识再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去,使得认识加深,更好地满足于实践的需要。

推荐第5篇: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论文

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到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不依托人特有的思维。

我国古代荀子曾言:“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费尔巴哈讲得更为形象:“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他。”这就是说,人有能力去认识世界,世界是可以被人不断认识的。我们对蚂蚁看得到而我们看不到的光线的认识成就比蚂蚁大得多,大抵也源于对这些光线的不断探究与主动认识。

然而,人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怎样形成认识,又该如何把握真理?却令古今智者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直至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这才揭示了认识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伟大的理论武器。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人们一般总是想好了再去做。这种现象往往会让人们以为,既然认识在先,实践在后,当然就是认识决定实践了,其实恰恰相反,实践才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然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只有那些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改造或需要关注的事物或问题,才会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就是说,实践的客观需要是认识产生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切实地感知事物和现象,磨练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将军有带兵的实践,才有管理部队的真知;医生有临床的实践,才有治病救人的真知,教师有教学的实践,才有教书育人的真知。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本文例子中,为什么蚂蚁对自己所能看到的光线不如不能看到光线的人成就大呢,蚂蚁就没有实践吗?事实上,人类对光线的实践,引发了人对它认识的渴望,认识便也有了来源。当然,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个人的勤奋实践,无论是获取直接认识还是验证他人认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古代,很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的一些学科取得辉煌的认识成就,我想这和当时的农业,养殖业,建筑业,航海业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提出的这方面的迫切需要是分不开的。正如蚂蚁的例子,人类在对这些自己看不到的光线的实践过程中,有了对他们进行认识的需要,所以便能取得大的认识成就,而不是被限制于人眼的特殊构造,以为这便是人认识的绝对界限。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理性认识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为我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服务。我们常听到有 人这样发问:在那浩瀚的海洋上,现代舰船为什么能绕过暗礁,躲过险滩,自由航行,到达目的地呢?原来在 每艘舰船上都装有现代化的导航仪器。它们利用日、月、星辰和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传来的光和无线电信号, 自动地替人们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测量和计算工作,确定出航行的方向、位置、速度,不断引导舰船到达指定 地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实践中获得的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无线电等科学理论,其指导实践、为实践服 务的重要作用。如果从实践中得来的思想、理论、知识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即认识不是以实践为目的,而是为 了认识而认识,那么这种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四.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人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什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唯有实践。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

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它充分表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实践需要的是正确的认识,而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去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参考文献:《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推荐第6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说课稿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的“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即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讨论式教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很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和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漫画“先耕田?先下田?”,请学生简单分析漫画

提出问题: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 设计意图:以漫画的形式,引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轻松的开始新课教学。

(二)开始新课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是通过一组有关新航路的开辟的图片和资料来设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并得出结论: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然后借助一个诙谐故事和毛泽东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明确: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由此得出最后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最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点拔清楚“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有所区别的。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讨论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展示一组美国不同时期的武器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由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发明了蒸汽机,而蒸汽机的发明,从而带动了热力学、原子物理学、生态环境学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设计意图:图片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观感受,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思考问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不需要详细展开。但关于“认识的目的”和第五课学过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两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不清。因此,在这里我采用直观图示法,让学生明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把它们辩证地区别开来。

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混淆,采用图示法可以更加清晰,也便于学生记忆。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极易模糊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并且难以理解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展示图片介绍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过程,以及通过香港和澳门的繁荣发展的实践来证明这一构想的提出是正确的。

接着展示一个事例,即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让学生自己分析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从而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很抽象,而且学生不容易理解,借助图片和事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课知识作系统梳理,概括出总的观点和方法论意义。使这一部分既是一个总结,又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从而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四)课后作业

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采访一个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明白自己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想觉悟,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推荐第7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展示火星资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目前,美国的两个火星探测器仍在火星轨道工作;另外,欧洲发射了“火星快车”探测器。美国宇航局助理局长说,XX年是有史以来人类对另外一颗行星发起的最密集探测行动的一年。

学生活动:

说一说:你认为当今世界为什么掀起了探索火星的热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随着人类的几百万年来的生存与繁衍,经济、资源、人口、社会的矛盾日益凸现。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寻找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因为火星上可能存在水、可能存在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而成为人类的探究对象,即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板书)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材料:人类的对火星的探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年美国的宇宙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荒地。1969年美国同时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进行了分析。1976年发射的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奇特的化学元素,1996年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全球调查者号”发射,并让科学家们意识到火星表面下可能有水。

学生活动:

说一说:结合材料谈谈人类对火星从“贫瘠荒地”到“可能存在水”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40多年来,我们对火星经历了一个探索-试验-再探索-再试验的实践过程。在反复的探索试验过程中,我们既形成了对火星的认识,也深化了对火星的认识。这里的反复探索、实验的过程就是实践。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学生活动:

讨论:人的知识,一是于亲自实践,二是于书本知识,所以认识的应该是实践和书本。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电脑展示:《免疫之路》

教师围绕录像内容提问

学生活动:

想一想: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得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议一议:人类在同瘟疫斗争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人类对病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句话“马克思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板书)

教师设疑:你们现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赠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要心系社会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生活动:

辨一辨:你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物质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学生活动:

辨一辨:

1、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是否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本小结】:这节,我们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堂探究活动】:

材料:当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了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学生活动:

说一说:

1、你认为这个企业家取得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2、他的成功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推荐第8篇:教学案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案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材名称:思想政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哲学角度读故事《小马过河》

平阳一中

张松玲

《小马过河》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送粮食必经一条河,问牛大伯是否可以蹚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蹚过;小马正准备过,松鼠大叫说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在学习高二《思想政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引述了这个故事,没想到课堂的讨论却远远超出了预先设想的范围,具体过程如下:

师:小马为什么想知道河的深浅?

生:要过河去。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要来决定的。小马有过河去的需要,所以河的深浅成为它想知道的对象。一句话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师:小马最后得出“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来自哪里?

生:来自过河的实践。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认识事物。小马的结论正是通过自己下水去,做到了“中流击水”最后才真正认识了河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师:以上两个结论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的道理。

师:起先小马对河深浅的一无所知到后来认识到“不深也不浅”,这个过程表明了什么?

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小马在送粮食过程中,因为河拦截了去路,矛盾产生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小马就要去探索、去研究。因而说人的认识能 1 力归根到底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人们总能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们认识不断发展。

师: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然,实践发展也会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日益扩大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认识的发展。

师:小马认识河深浅的目的是什么?这与认识的根本任务有区别吗? 生:为了过河,完成妈妈交给的送粮食的任务。即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两者有根本的不同。

师:所以,平时的学习要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师:小马认为“河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到底对不对?为什么? 生:对,因为小马是在过河的实践中发现河水没过了他的脚,但没有没及他全身,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河水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么深。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因为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成为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当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了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是错误的。小马顺利地过河证明了其认识的正确性。

本来这节课的内容到此将近结束,但学生的问题却引发了课堂教学向更深的方向继续。

生:老牛认为“水很浅”,松鼠则认为“水很深”,小马试验的结果却是不深也不浅,为什么他们说的都不一样,是河水在发生变化吗?

师:请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2 生: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但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因而感受不同。老牛身体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脚;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而小马的个子界于两者之间,因而得出“河水不象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象松鼠说得那么深“的结论。

师:这就是唯物论“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评论也会不同(受主观因素)”。(也可以理解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制约)

师: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不要只是听别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说的,往往适合于别人,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注意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既看到别人经验可以借鉴的一面,更要看到自己特殊的一面。

生:要知己知彼,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且是全面、变化的实际出发,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生: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生:……

师:假如大象和小白兔要过河,他们跑来问你“这条河我能不能过去”,你该怎么来回答?

生:让大象和小白兔自己去试试,亲自实践,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生:根据小马过河的情况,分析大象和小白兔的身材,告诉大象能过去,小白兔过不去。

生:他们两个都能过去,即让小白兔爬在大象背上,两个不就一块过去了吗? 体会:启发求异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独 3 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发散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回答体现出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的分析,这是学生独特感受的真实再现。尤其是“两个都能过去”的答案更能表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说明学生已有合作的意识,这应是教学中大力提倡的。

师:小马过河是否一定要自己去试一试才知道水的深浅吗? 生:是一定要自己去试一试,“实践出真知”

生:不一定。判断事情有很多办法。不应拿生命来做实验。 师:不用亲自去试,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水的深浅? 生:用脚踢一块石头到河里,从声音里判断水的深浅。 生: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深浅,水浅看得到底。 生:从水流的急缓。 生:……

师::小马既要过河,又不被淹死,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会游泳,自己去实践。

师:加强自身的技能的重要性。(涉及经济常识问题) 讨论仍在继续,讨论引起的思考也在延伸……

体会:在探讨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珍惜生命”这是过去的教学中不曾有过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令人为之心动,为之呐喊。释怀之后我又陷入沉思:如果理性地思考《小马过河》,母马对小马的教诲,有鲁莽、妄顾生命之嫌? “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如果小马淹死了怎么办。小马听了牛和松鼠的话,犹豫不决,没有立即过河,而是回去求证,这表现出来的不是幼稚,而是理性,是对生命的尊重。可惜,由于我们固化的思想,我们对《小马过河》的理解往往没有涉及到这点。所以有必要强 4 调:当文明进步到今天,如果还是强调盲目的方法,强调原始人的做事方式,这绝对是社会的倒退。

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的局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这是创新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作者:平阳一中

张松玲 5

推荐第9篇: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践

浅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践

高海燕

一、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

(一)教师观与学生观的重新认识

(1)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2)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3)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

(二)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考试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基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我们总在想,课改与考试制度是否矛盾,考试制度始终会是课改的绊脚石。通过深入领会课标的新精神,才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形式之一,考试并不等于评价。

(1)评价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考试。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考试和分数,其实它直接渗透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教学评价及评价信息的传递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影响,语文素养的影响,乃至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它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2)考试方法和手段本身并没有错。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考试分数本身,而是对于考试分数的诠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我们应关注的是考试结果处理的问题。

(3)新课程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它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一)从课堂新用语看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式,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仅从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新的教学用语中就可见一斑。下面试析几句最常用的课堂用语。

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能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按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尊重了学生这个主体,还和谐了师生关系。

2.“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校朱华奋老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当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于是,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说(或写出)自己的想法吗?”

——创造性思维要落实到创造性表达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应当鼓励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我教《纸奶奶的生日》一文以后,问“你还能造出什么样的纸?”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纸。这时,我不满足于学生说出一个名称,而是让学生具体描述一下想象中的纸的特点和作用。学生便用以前

学过的“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把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组合,让创造性的思维变成了创造性表达,使课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从校本教材的开发看我校课改的新举措

——阅读教学不可忽视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我校语文教师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与创新,针对中、高段学生的特点,分别编写了《自主阅读系列训练》、《每周课外五件事一卡通》、《古诗词背诵与欣赏》、《识字卡》、《儿歌背诵》等校本教材,鼓励、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拓宽知识面和读写能力。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进行,我校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指导阅读校本教材及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针对中、高段学生特点,重点指导读书方法,逐渐交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闲暇时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同时,我们还组织读书交流、故事演讲、读书心得展评、朗读比赛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此外,还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古诗词,每节课前三分钟讲一个小故事,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大了阅读量。我校学生小学毕业后,远远超过了新课标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课外阅读量远远超过了150万字,90%以上的学生渐渐喜欢上了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将读书视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好读书,读好书,成为我校语文学习的一种风气,许多学生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学习潜能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相应的对策尝试

困惑1我们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 学习,但是,作为低段学生在的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对策(1)在讨论前,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困惑2

传统观念下的课堂环节观与真实课堂教学的矛盾。以往的教学,考虑环节是否完美,是否紧凑。而真实的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探索为主,由此产生许多预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境观,做到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产生积极的交流,产生互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强烈,从而往往出现拖堂现象,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益的现象。

对策

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与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困惑3

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它使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而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则显得导向欠明,这样让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工具性训练的度,尤其针对青年教师来说,就显得难度更大,这便成为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

对策

在语文学科中,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工具素质”,都不是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我们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响亮流畅地朗读,话要正确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好文章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当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课外积累,扩大知识面。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

推荐第10篇:我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我对农村远程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蒙芬

【摘要】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在我校的实施,让我对我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方式有了很大转变,本文就肤浅的谈谈我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和在教学中是如何实践的。 【关键词】 农村 远程教育 认识 实践

我是一名乡镇小学的教师,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回过头来细想,这么多年的教学有些什么经验呢,此时,大脑里一片空白,说明我平时没有对教学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在我校的实施,让我对我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转变,通过这几年远程教育的应用,使我受益匪浅,下面肤浅的谈谈我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在此与大家探讨。

一、对远程教育的认识

1、远程教育为我们农村师生了解世界教育提供了平台。学校安装了远程教育资源设备,就不需花钱,费力气跑到远处,甚至是经济不允许的更远的地方,只需坐在家里,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观看人家的先进的教育资源。世界之大,教育方法也会有很多很多,教育模式、特点等也会各有千秋。透过远程教育平台,各地精彩尽收眼底,尤其是,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度高的名家名师。

2、远程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资源匮乏的瓶颈。现代远程教育为学校提供了网络为主的教学、学习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下载存储、即时收看广播电视获得大量资源,通过把相关资料刻成光盘随时播放,选择优质资源修改加工成适合教学教学需要的课件后运用于教学,实现了远程教育“面向学生,走进课

堂,用于教学”这一教学要求,彻底解决了像我校这样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富与贫的界限,通过网络使学生受到相同的教育,实现了公平教育。网络的开放,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学校、教师、学生不受地域限制,没有差异地享受共同教育,达到学习资源的共享。

3、远程教育是完善自我教育方法的最好途径。

通过观看,不仅了解了各地的先进教育资源,弃其糟粕,取齐精华,得以学习,还能触类旁通,酿自家符合自己的完美之蜜。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能让我们较快的了解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4、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以前上课即一本书、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下来,一身尘灰,声嘶力竭,身心俱损。现在上课则是DVD、电视、电脑。对教师上课的要求真正是实现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也要将学生学习的方式由以前的被动接受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使用学习、探索式学习,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使教学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使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去采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教育信息更灵通了,不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对远程教育的实践

远程教育重点在于应用,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是这样实践的。

1、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学科教学资源

教育学、心理学指出: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时间性的,且受学生兴趣点的转移而有所变化,如何在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是每个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远程教育资源中各种学科资源可以说内容多,涵盖面广。要合理的运用资源来提高课堂效率,一是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教育资源与我的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堂知识的多媒体化。二是不受远程教育资源的束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改进或改造教育资源,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三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自己创作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教育教学课件,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上课,首先要想好上好这堂课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有利于发挥及运用多媒体手段的课题,这个课题应是在黑板上难以讲清楚或难以让学生理解,而多媒体却恰恰特别方便于讲解,在平台上演示出来,这是一节课整体设计的关键,具体地说,就是要针对整个课堂的实际教学来设计,并能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上课,达到人机对话互补的意境。

3、有了对教学上的充分认识之后,接着便付诸于实践,寻找例子,通过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课件资源,通过简单的修改后得到自己适合课件并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第11篇: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及感受

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及感受

本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许多。校园是我们大学生大学四年都要待得地方,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因而保持我们的校园的清洁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校园的整洁可以使我们有好的心情,对我们身心健康有许多益处。

我们小组的实践活动是打扫楼道。我们先取出扫帚,簸箕,拖把,然后开始动手先把墙上的广告纸扯下,用扫帚打扫之后用拖把将楼道拖了一遍。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内心肯定会有一些不情愿,但是看到同伴都在努力工作,这些心里的感受就会消失而后也努力去工作,这完全是团队的力量,团队的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只有与团队一起奋斗,你才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你才能成就自己的卓越!团队,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集合起来的一个团体,需要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需要的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需要的是团结友爱、关怀帮助;需要的是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一个想成为卓越的人,仅凭自己的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成大气候的。你必须要融入团队,你必须要借助团队的力量。

在团队中我们每个人是捆绑在一起的,就像在打扫工作中,如果有一个人偷懒,那么其它人看到也会偷懒,那么这样就会很难完成任务。相反,如果我们有一个十分努力,那么其它成员看到就会努力,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完成任务,这是一种连锁反应现象。这种连锁反应有好有坏,因为好的开头,可以使接下来一步步走向更好,而坏的开头则会使接下来一步步更糟。通过打扫卫生中体现的这种现象可以告诉我们,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就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其实我们在学习中也如此,我们要想成绩好就要有一个好的开端,也就是说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要努力去学习。

这次义务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此次义务劳动还培养了我责任心,让我明白了在这个小的团队中,我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自己的队友负责。如果我松懈了,那么我的这种状态就会感染给我的队友。;如果我努力,那么这种好的状态就会激励队友。

此次义务劳动的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与不容易。以前我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整日懒懒散散,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那种辛苦,只知道拿着父母的钱去挥霍。这次义务劳动虽然活不重,但是干的过程中仍然有点累,父母的工作比这累几十倍,可想而知,他们挣钱是多么不容易。

这次的义务劳动也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以前的一些观念是错误的,以前觉得丢点垃圾没什么,殊不知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我们的校园将会乱成什么样啊!

在这次义务劳动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我们的校园环境卫生,没有得到大家的保护和关爱,这并非是个人的校园,它需要得到大家的共同保护,它是我们共同的家。二.有不少人随手丢垃圾,比如烟头,卫生纸,宣传纸等。三,同学们没有意识到校园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保护校园环境的活动中去。

那么如何去解决以上的那些问题呢?一,组织相关的保护校园环境卫生教育,使学生具有爱护环境意识。二,多组织义务劳动活动,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一回,那么他们就会体会到校园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三,组建校园环境卫生检查队,对学生进行监督。

这次义务劳动的实践,通过小组为单位的劳动,启发了我们在义务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我们小组的同学好不嫌脏,仔细地打扫着宿舍楼,看着走廊,楼梯,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地笑了,都不因累而退缩,是这些劳动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让我们对自己以后要讲卫生,不随便制造垃圾下了决心。

义务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义务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父母对我们都十分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这次义务劳动让我明白了许多东西,体会到了许多以前不曾感悟到的。 胡智海

学号;201516030107 日期;2015年11月21日

第12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提倡亲历亲为,强调通过经历来获得体验,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等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有了如下感受: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的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研究学习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着重让学生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地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富的经验。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下,尽量采用参观、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改变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

第13篇:对商务谈判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双赢” 谈判策略

对商务谈判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 “双赢”谈判策略 摘要:

谈判进入实际的磋商阶段以后,谈判各方往往由于某种原因而相持不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把这种谈判搁浅的情况称为“谈判的僵局”。 在认真分析造成僵局的根由后,采取恰当合理的策略应对得当即能化险,达到双赢的结果。本文就由谈判的僵局如何达到共赢的过程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谈判的僵局 策略 双赢

Abstract:

When negotiations reach consultation period practicality, the negotiations always become deadlocked because of some reasons.We call the situation “negotiation deadlock”.After analyzing the negotiation deadlock carefully, if we take some proper measures, we can solve the deadlock and finally reach the state of two-to-win.The eay makes up with some suggestions that how to let the negotiation deadlock reach two-to-win.Keywords: negotiation deadlock strategies two-to-win

一、绪论

谈判是有关各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益和需要,在一项涉及各方的事务中进行磋商,并通过调整各自的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谈判需要有两个或以上的参与者——个人或组织,彼此间存在利益冲突,各方需要要解决冲突。谈判有互利性,现代力求双赢(Win-Win),不能嘲笑对手。谈判需要自愿有诚意,能够接受预料的让步和收益。谈判不仅涉及有形因素,也涉及无形因素,

谈判具有科学性,谈判双方在谈判过程中对谈判的突发事项能有

灵活的处理方式。双赢策略是谈判过程中,谈判者对谈判僵局采取的一种灵活、彼此受益的策略。

二、谈判基础理论

- 1

“双赢” 谈判策略

• 非谈不可采取谈判

• 周密准备(开局15分钟定胜负)

• 通过给对方足够的心理满足增加谈判吸引力(99顶高帽) • 使用自己的力量,但开始不可操之过急 • 让对手去竞争

• 给自己留余地(不亮底牌,不给对方讨价还价的空间) • 智圆行方(让人信任,但有智慧有策略)

• 多听少说(更少的泄漏信息,更多的获取对方信息) • 与对方的期望保持接触

• 让对方习惯自己的大目标(价格的降落伞效应,价格很高,慢慢降低进入对方要求范围)

(五)原则谈判理论的基本要点

• 人与问题:对事不对人,交流沟通,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理解他们的感情和难处

• 利益与立场:谈判的重点是利益,不是立场 • 意见与选择:创造对双方有利的选择

• 标准与公平:当双方都不愿妥协就靠近独立于各方立场的公平标准(比如市场价值、重置成本等)。

三、“双赢”谈判策略

“双赢”谈判遵循谈判的一般规律。谈判进入实际的磋商阶段以后,谈判各方往往由于某种原因而相持不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把这种谈判搁浅的情况称为“谈判的僵局”。 在认真分析造成僵局的根由后,采取恰当合理的策略应对得当即能化险,达到双赢的结果。

(一)什么是“双赢”谈判

“双赢\"谈判,也即是互利谈判,是把谈判当作一个合作的过程,能和对手像伙伴一样,共同去找到满足双方需要的方案,使费用更合理,风险更小。

\"双赢\"谈判强调的是:通过谈判,不仅是要找到最好的方法去满足双方的需要,而是要解决责任和任务的分配,如成本,风险和利润的分配。\"双赢\"谈判的结果是:你赢了,但我也没有输。

(二)“双赢”谈判的要素

1、自由交流信息、坦诚交换意见

- 3

“双赢” 谈判策略

扩大总体利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把蛋糕做大”。在谈判开始的时候,双方谈判者可以通过协商把更多的可能的资源加入谈判的篮子中,通过坦诚的沟通降低的时间成本与固定成本,减少谈判破裂的风险,双方的利益就会得到共同的增长。

2、分散目标,避开利益冲突。

在做大利益的基础之上,分散目标,制造多层次的需求,避免利益冲突。如果双方追求的利益目标有很大部分的重合,那么双方对于重合部分的利益都有要求,产生了利益的冲突。利益冲突很大谈判有很可能陷入竞争的状态,合作共赢也就无从谈起了。

3、为对方着想,消除对立,最终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谈判双方在认真思索自己需要和利益的同时,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所希望获得利益,合理的处理双方之间的争议。如果不能做到换位思考,谈判者的谈判中就有 漫天要价或胡乱杀价,很容易导致谈判充满火药味和敌对态势,破坏谈判的气氛,甚至导致谈判的破裂。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展,“双赢”这一理念在全球得到了共识。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商务坦帕实现利益,从这个的角度上看,“双赢”只是商务谈判实现利益的手段,而并不是目的,如果把“双赢”当成目的而使自己应得的利益受到损害,那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4.合理运用商务谈判语言,加强谈判双方的沟通。

在商务谈判中运用的谈判的语言要符合一般要求:文明、流畅、简洁清晰、风趣准确、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避免一般禁忌。合理运用商务谈判语言,有利于谈判成功,有利于处理双方关系,也有利于阐明观点实施策略。

成功的谈判是双赢的、高效率的、符合自身目标的增进双方长期合作关系的谈判。

- 5

第14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整合教案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整合教案1

一、本课地位、前期准备和基本思路。

本课地位: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观点。从理论上看:只有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才能更好地深化第五课的“能动的反映论”原则,即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实践上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对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前期准备:2004年3月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世界公布了火星上有水的消息,这一爆炸性的新闻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这些信息的获得对于人类有什么样的好处?成为学生谈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在每次政治课前的五分钟“时事讲评”中,一个学生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谈话火星问题,更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抓住机遇讲授哲学原理,使学生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哲学知识,火星探讨正是一个良好的契入点,于是,结合近期的热点,让学生在网上搜集关于火星探索和美国在伊拉克战场的武器装备的资料,为上课提前做准备。

基本思路:

1、漫画导入,讨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通过讨论使学生在脑海中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由学生介绍火星探测的过程,概括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观点。

3、介绍美国在伊拉克战场的武器装备的变化,概括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

4、举例,分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想、做、精神状态,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人们通过想认识世界,通过做,即实践来改造世界,那么这个认识与实践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导入新课

出示漫画并讨论农夫与老者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各自强调的时什么,谁对谁错?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知行,为什么要改名字?引出课标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讲授新课

首先,由学生展示一系列火星的照片

提出问题:这些火星图片是怎样获得的?人们为什么要探测火星而不去探测太阳?学生讨论发言,并播放录相《人类探索火星的目的》,使学生明确,火星图片的获得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探测火星而不去探测太阳,是由人的需要而决定的,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人们对火星的认识正是在对火星的探索过程中,即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板书: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结合刚才的内容,由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过去人们是否也曾有探测火星的实践活动?人们对火星的认识是怎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新的困难,面临新的认识课题,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去研究,于是,人类的认识就在实践的不断推动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着。

人的认识是怎样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实践中是怎样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学生讲述人类探索火星的历程,讨论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实践起了怎样的作用?

海盗号

猎兔号

猎兔号

勇气号

机遇号

火星车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点,有意识有目的的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实践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新的认识课题,发明和制造新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由于实践,人们发现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 5 段,从而使得实践成为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播放录相:

录相:水手号表现的火星

板书: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

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录相:拓荒者号登陆火星

提问:认识的两次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理性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今天人类对火星的一步一步认识,目的是为了 6 明天更好地探索火星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取得的成果不是把它束之高阁,而是为进一步的实践做准备,再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所在。

2007年的火星探测器

板书:

(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中国将在17年后发射火星探测器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人们需要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那么人们怎样断定哪些认识是正确的,由谁来检验这个认识正确与否?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一提起黄鼠狼,大家马上会想起什么?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这个俗语及好多的儿童故事书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黄鼠狼是偷鸡的专家,那么黄鼠狼是不是偷鸡的专家呢?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授,用了20多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不吃鸡,而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什么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的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的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提问:

1、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否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是否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3、多数人的意见是否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学生讨论总结:正确的理性认识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因为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事物的变化发展,人的认识难免会有局限性,所以,即使是正确的理性认识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 7 正确与否的标准;而客观事物自身不能或者不能公正地表达,因而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中国有句古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多数人的意见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什么可以担当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这一中介呢?这个中介应该具有沟通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功能。

只有实践能够承担起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桥梁的功能,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 板书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小结: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而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更好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人们更好地实践,所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课后练习:比较二战与美伊战场上美国武器装备的变化,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华盛号航母

阿帕奇直升机

步兵车

主战坦克

二战时的主战坦克

三、教学反思

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飞机

本课作为认识论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并熟记教学内容,从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来讲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1、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觉悟\"这三大任务,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达到规定的目的要求。

2、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授正确无误,能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并注意了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系。

3、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实际,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4、教学技能。教学语言准确、精练,教态端庄自然,举止适宜,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并用,板书纲目清楚,字迹工整规范。

5、教学程序。课堂教学结构完整、合理,程序严密、紧凑,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恰当。

本节课的特色:

一、引入的悬念设置。通过一幅漫画让学生讨论到底是实践决定认识还是认识决定实践,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从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讨论的结果显而易见,从而为课标题的引入及教学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二、热点问题的切入。以热点问题人类探测火星作为切入点,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点达成一致,引起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随着材料的展开,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起来,不空洞,有说服力。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大量的关于火星资料由学生在课下搜集,并由学生在课堂展示给大家,台上与台下相互呼应,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灵活的教学方式。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大量图片、录像,使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使课堂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五、新旧知识恰当的衔接。通过复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认识的两次飞跃,实践的概念等问题,使第五课与第八课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教材的安排,更容易掌握教学的内容。

六、学科知识的渗透。本课以天文知识作为切入点,与地理相结合,不仅使课堂内容充实丰富起来,同时也体现了高考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

七、学以致用,结合时政进行分析。课后练习部分,以美国军事装备的变化作为讨论题目,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又使得对军事颇感兴趣的学生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八、教学效果较好,通过课堂练习的回答,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条理清晰。

九、不足,由于材料太多,课堂显得有些紧,学生的讨论不能充分展开,由于时间紧,导致后面的练习题没有时间做完。

第15篇:关于对保荐部门的岗位职责认识(推荐)

关于对保荐部门的岗位职责认识

一、什么是保荐人:

保荐人是指企业上市的推荐人。

二、保荐人的基本职责:

(一) 确认挂牌企业符合本所要求条件,并在挂牌企业挂牌交易后就其是否持续符合该条件向企业董事会提供意见;

(二) 在挂牌企业申请股权首次挂牌交易时,协助挂牌企业处理股权挂牌交易事宜,确认所有挂牌交易申报文件符合本规则,并向本所提交《挂牌交易保荐书》;

(三) 辅导和督促挂牌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本所的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回复挂牌企业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关于本所规则的咨询;

(四) 辅导和督促挂牌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则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及时审阅、核对挂牌企业拟公告的信息披露文件并书面确认;

(五) 辅导和督促挂牌企业履行股权挂牌交易需履行的义务;

(六)协助挂牌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法律、法规和本规则规定的挂牌企业治理结构。

(七)确保有足够和合适的人员专门从事保荐业务;

三、保荐人的具体操作事宜:

(一)尽职推荐期间应履行的职责:

1 遵循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按照天交所对保荐机构尽职调查工作的要求,对发行人进行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2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前,应当对发行人进行辅导,对发行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进行系统的法规知识、证券市场知识培训,使其全面掌握发行上市、规范运作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则,知悉信息披露和履行承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进入证券市场的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其他保荐项目不需要进行辅导。 3 保荐机构辅导工作完成后,应由发行人所在地的派出机构进行辅导验收

4 保荐机构应当与发行人签订保荐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按照行业规范协商确定履行保荐职责的相关费用。

5 保荐机构应当确信发行人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天交所的有关规定,方可推荐其上市。保荐机构决定推荐发行人上市的,可以根据发行人的委托,组织编制申请文件并出具推荐文件。

6 对发行人申请文件、发行募集文件中有保荐服务机构及其签字人员出具专业意见的内容,保荐机构应当结合尽职调查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其进行审慎核查,对发行人提供的资料和披露的内容进行独立判断。

7 对发行人申请文件、发行募集文件中无保荐服务机构及其签字人员专业意见支持的内容,保荐机构应当获得充分的尽职调查证据,在对各种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的 基础上对发行人提供的资料和披露的内容进行独立判断,并有充分理由确信所作的判断与发行人申请文件、证券发行募集文件的内容不存在实质性差异。

8 保荐机构推荐发行人发行证券,应当向天交所提交发行保荐书、保荐代表人专项授权书以及天交所要求的其他与保荐业务有关的文件 。

9 保荐机构提交发行保荐书后,应当配合天交所的审核,并承担下列工作:

(1)组织发行人及服务机构对天交所的意见进行答复;

(2)按照天交所的要求对涉及本次发行上市的特定事项进行尽职调查或者核查;

(3)指定保荐代表人与天交所职能部门进行专业沟通,保荐代表人在发行审核委员会会议 上接受委员质询;

(4)天交所规定的其他工作。

10 保荐机构推荐发行人证券上市,应当向保荐机构提交上市保荐书以及保荐机构要求的其他与保荐业务有关的文件,并报天交所备案。

(二)持续督导期间应履行的职责

保荐机构应当针对发行人的具体情况,确定发行上市后持续督导的内容,督导发行人履行有关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信守承诺和信息披露等义务,审阅信息披露文件及向天交所提交的其他文件,并承担相关工作: (1)督导发行人有效执行并完善防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其他关联方违规占用发行人资源的制度。

(2)督导发行人有效执行并完善防止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损害发行人利益的内控制度 。

(3)督导发行人有效执行并完善保障关联交易公允性和合规性的制度,并对关联交易发表意见。

(4)持续关注发行人募集资金的专户存储、投资项目的实施等承诺事项。

(5)持续关注发行人为他人提供担保等事项,并发表意见。 (6)天交所规定及保荐协议约定的其他工作。

四、作为个人怎么样加强业务能力的理解:

抓住闲散时间学习理论知识、成为一个合格的保荐人首先应取得相关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并在取得执业资格后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新三板的相关知识,操作模式等等。使得自身业务更加专业化,反映到材料上就是让所写材料更加专业化,学术化。多利用主板及新三板相关材料比对学习,作为我个人还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这样可以从多角度去加强业务能力,在未来的业务中能够更好得到使上市企业信赖,方便业务的展开。使得个人能力更好的提升。

第16篇:认识实践总结报告

认识实践总结报告

--北京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和技术涌进中国,形成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伴随着新一轮的人才流动热潮,许多企业特别是许多国内高科技企业面临着:人才难留!优秀人才严重流失已给一些企业造成了重大危机,人才危机对这些企业的长期发展又构成重大威胁。如何防止人才流失,为企业的发展留住人才,已成为众多国内高科技企业管理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就人才流失问题已是现在社会企业面对的一重要问题,就此对北京地区的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内外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做以下分析。

先就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内外影响因素分析其中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科技产品市场饱和度和更新换代速度要求的提高,导致市场竞争日渐惨烈,由于高科技人才的稀缺性,必然导致高科技企业之间激烈的人才争夺战。造成高科技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经济大环境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企业的原因和来自个人的原因等等。

1.个人发展前景受到限制是优秀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对于高科技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经济收入不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因素,相反,个人发展需要和成就需要则是他们的主导需要。如果企业没有比较好得发展前景,或者他们发现个人的发展空间受到“玻璃天花板”的限制,他们就会另外去寻找可以尽情施展自己才华的天空和舞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抱负。

2.薪水较低和福利待遇较差是大部分人“跳槽”的原因。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一定程度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是每个人的愿望。有的企业把构筑人才高地作为抢占行业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因此花费很大代价到处挖人,这在客观上为优秀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一个人觉得收入较低或者经济收入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走人就成为他自然而然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我国高科技行业的人才大量流向国外或者国内的国外企业。再加上北京地区的物价水平偏高,要想在北京地区追求到一定程度的物质生活就更加困难,所以薪水和福利对于高科技人才是他们在此工作的重要条件。

3 .企业原因。

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水平低下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主管如何影响员工的流动呢?性格古怪,反复无常,对下属不公,不尊重下属,能力差,经常让下属做无用的工作,自私,心胸狭窄,报复心强,不以身作则,缺乏威信,任人唯亲,对“异己”打击报复,好大喜功,将错误推给下属,居高临下,缺乏与下属的良好沟通等,都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除以上原因,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面临着生存困难的危险,加上内部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人才的流失也是重要的原因。

人才流失会给企业带来很严重影响,对此有如下分析:

1无形资产严重流失。 如果一些关键人才的流失,势必造成企业在不同方面的损失。如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是组织的脊梁,能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其辞职不仅削弱了组织的管理能力,而且还会使组织的内部情况及商业秘密外泄,还会影响组织声誉;优秀的技术人才能确保企业的技术优势,其流失不仅使企业的产品质量难以把握,技术开发工作停滞,而且使关键技术流失;精通市场的销售人员能确保企业的市场优势,其流失往往导致市场份额下降,销售和利润锐减。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科技人员,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及技术支柱,可靠及有能力的人才流失是企业不小的损失。

2给企业员工产生心理上的冲击,损害企业形象 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经常会在其他员工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冲击,这会导致员工对领导能力的怀疑,导致内部人心涣散,从而削弱和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人员的士气,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人的流失将影响和带动大批人员的流失,这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和损失。

3增加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成本 对企业而言,人才流失的置换成本相当的高,无疑将使企业与同行的竞争中受到更大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本:①、人才交替成本:有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训周期内的生产力下降导致的损失;②、人才风险成本的增加:企业在培训使用不熟悉的职工过程中要冒一定的风险;③、企业为自身荣誉降低所支付的成本:被解聘的员工常常会散布不利于企业的言论,解聘的员工越多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④、文化兑变成本:人才流失常常发生在具有创新意识,与传统文化不太相容的人才群体,结果是导致企业文化朝表面趋同化方向兑变,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以上是人才流失对企业的一些影响,人才的流失往往会使企业陷入低谷时期,所以人才的保护是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企业应采取一些积极地政策来应对人才流失问题:

1.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遨制人才流失 推行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认真研究工资分配制度的相关政策,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比照同地区同行业工资水平,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推行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劳动力工资价位的推行有利于拉开简单岗位与复杂关键岗位人员的收入差距。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中层管理人员收入的提高对遨制人才的流失会起重要作用。

2.提供宽松的职业发展空间为了给予人才更宽松的发展空间,企业和组织一方面要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如派其参加外部研讨会,进行培训开发,给其进行充电,以适应成长的需要。在目前这个“不进则退”的快速发展社会里,员工越来越注重企业的培训机会,有的员工因为长期得不到培训而感到自己日渐落伍,从而选择一家能提供经常性培训的企业,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必须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培训机制,建立与组织目标和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培训机制。 另一方面,组织要给予其新的挑战,刻意培养其能力,让其承担更重要、范围更广、责任更多或职位更高的工作,借此发展人才和激励人才。同时要十分注意对组织战略目标进行清晰地审视和定位,创造共同的愿景。因为一个组织的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发展空间,对一个组织来说,要使员工努力工作并取得高的工作绩效以实现组织目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满足员工个人的发展需要。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在的组

织没有目标或者说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愿景无法实现,此时,员工就会认为自己即使努力工作也不会有结果,那么他们不会选择努力工作而会选择离开。

3.施行员工持股计划。企业命运和员工命运紧密相连。实践表明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给优秀技术、管理人才一定的股权,使其利益和未来与企业紧密相连是一剂良方。对自己所效力的企业拥有一定的所有权,能够激起人才对组织的成功成长的浓厚兴趣,并为此付出努力。员工持股具有双重效果,它既提供一种积累资金的办法,又能享有税收递延的好处,因而让员工持股是一种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途径。据调查发现企业让员工持有的股份越多,越能激发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员工跳槽率就越低。

4.建立内部流动制度,一个人长期做同样的事情会感到枯燥无味,并且人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定位是在工作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他所从事的第一分工作,并不一定是最适合他的工作。因此建立员工内部流动制度有利于让员工得到全面锻炼,并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让员工在企业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有了适合员工的发展的岗位,员工会觉得自己在公司有发展前景,所以也就会更愿意留在公司发展,使员工看到未来,企业才会留住人才,这样企业也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5.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工作生活质量是指组织中所有员工,通过与组织目标相适应的公开的交流渠道,有权影响决策改善自己的工作,进而导致人们更多的参与感,更高的工作满意感和更少的精神压力的过程。由此可见工作生活质量表现出一种管理类型,或是一种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主人翁精神,提高员工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员工责任感,增加员工的自尊性,有利于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加强了企业的感情留住人才的法码。而工作生活质量的降低则会提高缺勤率和离职率,缺勤率和离职率的提高又迫使企业招聘原来不必招聘的员工来维持正常运作。由于工作生活质量不高,新进来的员工又会缺勤和离职,造成难以想象的恶性循环。只有提高工作生活质量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企业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途径有很多:①、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上,他要求企业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力争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订计划时考虑员工的立场;树立员工是企业主体的思想。②、实施民主管理,企业中一些重大的有关员工切身利益的决策尽可能公开化;让员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真正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激发员工主人翁精神。③、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有建立合理的正式沟通渠道;重视非正式沟通渠道;关注信息上行渠道,使基层员工的许多意见、建议、看法能及时的反馈给上层管理者。此外建立工作生活质量小组,工作环境设计科学化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生活质量水平。生活有了保障,员工才会更愿意为企业贡献力量,让员工觉得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员工也会对工作及企业的发展给予重视。

文献:

高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年03期

第17篇:认识实践,交通银行

认识实践,了解银行

今天下午学校为我们请来了交通银行的行长做了一次讲座,我们了解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有关于金融行业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对银行的各方面了解。包括银行的运作模式,内部职位提升,以及银行目前的状态,困难和更有倾向性的需求。下面就来具体谈一下。

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金融调控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是中国银监会.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金融机构之一,银行按类型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政策性银行,世界银行它们的职责各不相同:

1、中国人民银行:即我国的中央银行,其职责是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等。商业银行的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

3、投资银行:简称投行,比如国际实力较大的有高盛集团、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法国兴业银行等等。其职责是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4、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内现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即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其职责是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5、世界银行:其职责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各机构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银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一方面,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和小额货币节余集中起来,然后以贷款的形式借给需要补充货币的人去使用;在这里,银行充当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另一方面,银行为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它又充当支付中介。总之,银行起信用中介作用。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除了银行体系以外;包括证券机构在中国来说,我觉得我们国家是一个新兴市场,我们的法律体系还不太完善,我们市场本身的尽管也还是不太完善,所以责任追究机制还不是那么有效。我觉得我们的央行还不是独立的,还是政府的一个部分。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要避免大的金融危机,有效的机制其实是有一个强大而负责任的政府。交通银行行长为我们接下来具体介绍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全称: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08年,是中国近代以来延续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银行,也是近代中国的发钞行之一。现为中国五大国有银行之一。交通银行是中国境内主要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并正在成为一家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跨市场、国际化的大型银行集团,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信托、金融租赁、基金管理、保险、离岸金融服务等诸多领域。

第18篇:实践认识真理

第四章 实践 认识 真理

一、本章目录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发展、目的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主体认识的要素和结构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节、认识的结果及检验

一、真理和谬误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与价值

二、本章重点

一、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过程

三、认识的结果

改造世界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而为了更自觉、更有效地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就必须深入研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真理的本性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发展、目的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研究中,使之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发生、发展与其有着本质的联系。

实践形成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活动使主体和客体产生了分化,使作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人最终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动物与自然界是浑然一体的,无所谓主体和客观之分。人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主体,渐渐能够把自我和对象区分开来,明确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发起者,主体具有了独立的地位。人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客体的稳定的、一般的知识,产生了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的可能性,这就是认识。

实践活动促进人脑的生理发育和认识图式的形成。从生理结构来说,由于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到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和属性,面对着越来越大量而复杂的信息,使得人的脑量急剧增加,生理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大大优越于猿猴等高级动物大脑的神经生理结构。从社会角度来看,人在实践活动中还形成了比生理结构更为重要的社会性认识结构。人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工具实际操作对象,活动逐步协调,使人的运动器官和感觉思维器官得到训练,使外部的实际动作方式发生了向内部的观念动作方式的转化,即内化,并使后者的结构与前者保持一致。这就形成了主体所特有的感知和思维的模式,即在人脑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认识图式。这种图式是主体认识活动的内在基础。

实践促进了思维载体的形成。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需要相互合作、彼此协调,因而需要相互交流,这就产生了语言和符号。人们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使认识超越了个体经验的狭隘范围,并能传承和掌握人类千百代的经验,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另外,语言的形成使人能够在观念中对客体进行思维操作,使人对客体瘀观开把握成为可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正确思维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在实践接触到各种客观事物及其复杂的现象和关系,并通过变革客观对象而使其各种特征暴露出来,从而获得认识。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出真知。在这个问题上,应正确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反对天才论。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迫使人们去研究和解决。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还提供了解决认识课题的经验材料,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例如,人类认识以及将要攻克艾滋病的历史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结论。

4、实践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获得了正确认识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如果不去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一味地\"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

二、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同于唯心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和不可知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决地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正确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坚持从客观到主观,从物质到精神的路线,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它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过程,彻底克服了不可知论,确立了唯物主义可知论。首先,通过实践,我们自己能够制造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为我们的目的服务。其次,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制造出人工认识手段,加强和扩大了感觉器官的能力。再次,在实践基础上,人的思维能力又得到发展,而凭借大脑的思维能力,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是至上的和有限的。\"因此,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消极直观的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接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的全过程,即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解决了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

反映、信息与选择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始终伴随着信息的进程。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质过程、能量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遍现象,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通过相互联系而实现和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从信息角度来看,反映的发生,其实就是一个物质系统以某种方式接收和保留另一物质系统信息的过程。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过加工、改造即信息交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同构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在反映过程中,主体对信息有选择作用,主体一般不会也不可能接收对象的全部信息。首先是主体的感觉器官等神经系统的选择,其次是人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自觉的能动的选择。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既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又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

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不仅要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变换,而且要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为观念的体系,这就是建构。建构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体现。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形成直观映象,而是重新组织和重新构造。

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但并不是否定认识对于实践的巨大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

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有其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规律。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的矛盾运动和逻辑规律,认识成果一旦成为逻辑体系,就产生了自身的矛盾、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独特规律。认识有其相对独立性,所以能指导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等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正确观点。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达到预期效果;二是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

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意义尤其重大。大学生既应该坚持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又应该努力读书,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主体认识的要素和结构

感性和理性

感性是主体感官的感觉、知觉、表象的能力,通过它们与外界事物接触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表面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是主体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通过这几种抽象思维能力而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叫理性认识。

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是一个有意志、有情感,并有认识能力的统一整体,意志、情感和认识活动不可能不发生相互影响。实际上,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以理性因素为主导,非理性因素参与其中的复杂过程。

非理性因素一般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来看,在人的知、情、意三大类意识要素之中,\"知\"包括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意\"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它包括动机、信念、欲望、信仰、本能、习惯等等。广义来看,人们又时常把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也当作\"非理性\"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主体心理形式虽然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它包括幻想、想象、顿悟、直觉、猜测、灵感等等。

人的认识活动总有情绪情感的因素贯穿于其中,并受到它们的激发或抑制。积极的情感会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气,推动认识的发展。好奇心、兴趣、求知欲等都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当人对从事某种认识活动缺少热情和情感,或者情绪消沉时,人的认识能力就受到抑制,认识过程就受到阻碍。激情可以打破思维的平静,使人爆发出智慧的火花,但过度的激情也会使人失去理智,造成思维混乱或逻辑矛盾。

意志因素也是激发或抑制人的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志首先是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克服障碍或困难的能动的主观条件。其次,它能调控情感情绪因素,能把理智和情感统一起来,用理智控制情感,又用情感激发理智,去实现预期目标。

认识主体意识的复杂结构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主体不可能完全依靠理性因素,也不可能完全依靠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认识过程中,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思维活动十分重要。这种逻辑加工的特点是严格的程序性、规范性。人们在运用这些逻辑加工方式处理事实材料时,还需要非理性因素加入。幻想、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因素与逻辑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往往有这种情况,人们不是事先掌握了全部充分的事实材料才去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凭借少量事实的启示,通过创造性联想,运用大胆的想象,把复杂的对象纯粹化、简约化,进行创造性构思,从而得到对事物的本质、结构或规律的认识。当然,非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单独进行,相反,它们必须以一定的逻辑思维活动为基础。

认识运动的辩证结构表现为,认识的发展既不是单纯的按逻辑程序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无逻辑或非逻辑的跳跃、飞跃的过程,而是逻辑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逻辑的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双方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人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的飞跃。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从本质上看,主要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非理性因素不能形成独立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感性认识揭示的是事物表面的、外部的特征,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表面性的特点,是认识的起点。但感性认识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感性认识之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之中有感性认识。任何一次认识以及每次认识的任何阶段,都既不可能只有感性认识,也不可能只有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这种飞跃首先需要大量的反映客观实际的可靠感性材料,其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客观依据是客观世界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抽象的;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外露的,本质是内藏的,等等。另外,现象之中还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它与本质的对立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正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对立,但本质又不在现象之外。本质就在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它是以特殊的否定的方式表现本质而己。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现象和本质又是一致的,具有统一性。现象和本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为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从理论认识走向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首先,从认识世界来看,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补充、修正和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其次,从改造世界来看,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理论只有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为了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首先必须有正确的理性认识,这是前提。其次,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再次,要为群众掌握,变为自觉行动。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方面来看,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的程度、科学技术条件等对认识活动有限制。从主观方面来看,认识主体的主观状态等等对认识活动有限制。

认识的无限发展

客观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都是无限发展的,这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无限深入的过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将是一个无止境的接近过程,永远不会到达终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过程是主观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即主观认识同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种统一是历史的,即主观认识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果及其检验

为了进行实践,人们必须要求自己的思维尽量充分而又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这就提出了认识的真理性问题。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

真理和谬误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即\"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検导彩强凸鄣摹W⒁庥肟凸酃媛傻那稹?/P>

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反对唯心主义真理观。

真理和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歪曲的反映。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真理和谬误在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中,是相伴而生的。谬误产生的原因是:首先,认识过程十分复杂和曲折;其次,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再次,认识受到主观条件限制。第二,真理和谬误相互统一。首先,两者相比较而存在;其次,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渗透,互相转化。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从唯物论角度来看,真理是客观的;从辩证法角度来看,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不确定性,有条件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份,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在这一条件、范围和程度上,又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毛泽东说:\"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上,要注意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倾向。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认为人的认识一下子就可以穷尽一切,获得终极真理,把已获得的相对正确认识当作千古不变的教条。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把真理的相对性绝对化,不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它认为,既然认识只是在一定范围、条件下的认识,因此它总要被新的认识所代替。所以,真理只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主义把真理的相对性理解为主观随意性,陷入了唯心主义和诡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而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停留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因为认识如果不和被认识的客观对象联起来,就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实际。同样,客观事物本身也无法充当标准,回答不了某种认识是否与之相符。所真理就要求一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这就是实践。

其次,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唯一标准。第一,实践是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它本身超越了主观认识的范围,是唯一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第二,实践是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即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从而能把原来的认识同客观现实相对照,检验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如果符合,这就说明原先的认识是真理。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客观的、科学的和不可动摇的,具有确定性和无条件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有条件性。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有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如把\"圣人之言\"作为检验真理的权威标准;把\"有用\"作为准绳的实用标准;把多数o承认作为尺度的大众标准等等。另外还有逻辑标准,主张真理就是逻辑上的清楚明白,认为科学命题之间、科学命题和科学体系之间的一致就是真理。

逻辑标准有其重要作用,但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的指导。

逻辑证明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

逻辑证明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逻辑证明虽然有重要作用,但它不能代替实践证明,成为独立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是因为:

逻辑证明要以实践为基础。

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四、真理与价值

价值及其特点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有用性,是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一种事物或现象由于其具有的一定属性,能够?足主体某种需要,对于主体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即有价值的。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

客观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价值虽然同人的需要有关系,但不是由人的需要单方面决定的,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这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第二,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总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的,这是理解价值客观性的关键。

主体性指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物,而是物趋近人。再一方面指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价值在根本上体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物向人趋近的可靠根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立的,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理解各种价值现象的关键。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即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指人类必然并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该物种的本能和本性。而人却有两个尺度,一个是客体尺度,即对象的本性和规律;一个是主体尺度,即人自己的本质和规律。人高于其他动物,能够意识到这两个尺度,并在行动中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真理和价值就是这两个尺度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主要有:

首先,真理原则是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是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

其次,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

再次,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真理一元论决定了统一性原则,价值主体多元化决定了多样化原则。价值原则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作为人类活动的两方面基本内容的精神实质,是相互补充的。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通过相互补充、结合构成完整的人类活动的内涵。脱离了真理的价值就失去了正确方向和轨道,脱离了价值的真理就失去了意义。

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追求的两个目标,必须并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冲突,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一般来说,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部。而从整体上看,两个原则是相一致的。

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标准的一体化。

真理与价值是相互贯通的。首先,它们在人类活动中互为前提。无真理指导,价值就实现不了,没有价值推动,真理也不能坚持与发展。其次,两者互相适用。真理原则在价值生活中适用,对于任何价值认识,首先要考虑它的真假问题;另一方面,价值原则也适用于真理问题,对于任一真理,总有一个有无价值的问题。

真理与价值相互引导。在人类活动中,总是不断地从真理走向价值,从价值走向真理,实现两者之间的过渡。真理从被发现到进一步具体化完善化,是朝着更深刻、更h面理解人的生活条件和人本身的价值的方向前进,这表明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而人们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也引起人们去探索制约价值实现的各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真理与价值检验标准一体化,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人们不仅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通过实践确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评价。真理的检验过程和价值确定过程,往往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侧面。实践不仅既是价值标准又是真理标准,而且是价值和真理统一的标准。价值与真理是否达到了统一,也要通过实践来证明。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因为二者是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基础上人们认识和发现的真理是具体的,而提出的价值要求和所能实现的程度、范围也是具体的,由此,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也必然是具体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历史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是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打破旧的统

一、实现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不断发展的实践推动真理由相对向绝对发展转化,从而也给人们的客观需要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因此,给价值与真理的统一提出了新的矛盾。

正是在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中,实践才不断向前推移发展,人类才不断从自在世界走向人化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真理与价值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19篇:对经营健康理念的认识与实践

对经营健康理念的认识与实践

新疆老年保健协会名誉会长 新疆北大校友会名誉会长

一、为什么现在刻意要提出经营健康这个话题呢?理由有以下四点:

一是:21世纪是健康长寿的世纪,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用智慧对自身的健康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实现与生俱来的健康和长寿的权利;二是:健康是一种最宝贵、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增进健康是消除贫困的首要战略,理解健康对人来说具有最高的价值,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健康虽然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健康其他财富都等于“零”。健康是和谐、是节约、是金、是福、是人类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忠告全球上的人们:“金钱、权利,享受应放到健康之后”;三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等正在全球和我国蔓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慢性病居高不下,有1亿5千万美国人胆固醇水平增高,有5000万人患高血压,65%的成年人超重,31%的成年人肥胖。到2001年有2300万人患心脏病,1600万人患糖尿病,70万人死于心脏病,55万人死于癌症。总之美国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患心脏病,每3个人就有一个患癌症,每3个人妇女就有2个患骨质疏松症,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患糖尿病。美国癌症协会会长说:“50%的癌症是饮食引起的,是饮食结构的错误”。美国营养学家坎贝尔教授说:“美国人民健康危机的核心是:“吃的食物并不健康”,又说:“我的良好健康处方是,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给健康带来多种益处,吃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意料不到的危险,此类食物包括奶制品、肉类、鸡蛋”。现在是站起来澄清疑虑和掌握我们自己健康的时候了,不能眼看着我们深受的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中国目前的慢性病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其发病和死亡人数正赶超美国。据卫生部2004年通报高血压病人1.6亿,比1995年上升了31%;糖尿病人4000万;超重2亿;肥胖6000万与1992年相比分别上升了39%和97%;血脂异常

张耀华 1.6亿。其原因与膳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饮酒以及体力活动较少有密切关系。

卫生部2009年通报,20世纪70年代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为70万人,90年代为117万人,进入21世纪初已上升到150万人。预测在今后20年内,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300万。以肝癌、肺癌、食道癌、结肠癌、胃癌和乳腺癌为高发,癌症将位居国民死因第一位。北京市日前公布,平均每4位死亡者就有1位死于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每年死于慢性病的人数由目前的750万将增加到1000万以上。”四是:面对慢性病发展的严峻形势,台湾地区有56%的人对自己的健康是听天由命,预测我国大陆居民可能有80%左右的人群对自己健康不重视、不关心,甚至认为人的健康和寿命是有定数的,是命里决定的,阎王爷什么时叫你去报到,你不去也不行啊!顺其自然吧,也不要太苛求自己了。”因此,他们平时对自己如何健康长寿没有期盼、没有觉醒、没有自悟,因而对生命和健康也不够珍惜,在不良生活方式上仍然我行我素,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这一类型的人只能带病活到70-80岁,而过早地离开人世。

据国家调查统计:我国有健康素养的人,仅占6.48%,而具有慢性病健康素养的更少,只有4.66%。绝大部分国民尚没有把健康长寿的金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那些英年早逝的企业家和精英,他们拥有亿万资产,但没有学会主动去保健养生和关爱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有的40-50多岁就匆匆逝去,他们有很高的智商,但缺乏健商,因而死于愚昧无知。

老子说:“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国际歌也唱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要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全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去投资、去经营、去主动积极地进行养生保健。这是人类珍惜生命的一种理念,是每个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也是提高生存质量的文化诉求。健康长寿不是靠医生、专家,更不是靠阎王爷和上帝,而是靠自我努力、自我选择、自我监督,是一种自悟与求已、求内的过程。 人不分贵贱,但悟性确有高低之分。人要有悟性,必须抛弃自以为是的心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没有投资和经营健康悟性的人,难以找到健康长寿之真谛。“善养生者,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不善养生者,则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或夭折早亡”。

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慢性疾病猖狂流行的趋势和严重危害。我们必须要关注健康、投资健康、精心地去经营健康,主动、积极地避开慢性病的危害因素,使健康不断增值,达到度百岁而享天年。做一名聪明人、明白人,而不做无知人和糊涂人。

二、如何经营健康

(一)经营健康的函意

所谓经营健康,就是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信息、加上聪明、才智为自己的健康长寿出力,用毅力去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和方式,并坚持正确的保健养生措施,及时控制和调理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趋势。确保机体处于健康状态,寿命增值。

今天我们投资和经营健康要着眼长远,要看到20年、30年乃至40年以后,自己生命质量的提升和寿命的延长。同时又要兼顾当前,有一个硬朗的身体,做到吃得香、走得动、睡得好、精神头足,各种社会关系处理好,心情愉快地享受天伦之乐,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经营健康的内容与实践

1、介绍两个案例

例一:中央4台曾播了宋美龄酷爱旗袍和养生的专题新闻,我查看了有关资料,宋美龄活了106岁。2003年10月,在睡梦中安静地去世。她在经营健康上付出了艰辛努力,应对招数十分丰富。 (1)饮食清淡,富有营养

一天食谱是两片面包、一小碗米饭、一盆清汤、一碟盐浸的青菜。此外有果酱、水果、牛奶、少量黄油和牛排。

(2)关心身体细微变化,稍有征兆就请医生检查。做到早检查,是发现,早治疗。如乳腺癌早期手术,卵巢囊肿早期手术,均无转移。

(3)每天测体重,发现体重超标,则就不吃任何荤菜,而改用素食如:青菜沙拉等。

(4)常食健脑食品如,菠菜、葡萄汁、杏仁、大蒜、蓝莓、核桃、橄榄油等。

(5)心理调适,信仰基督教,一切按上帝旨意办事,以宗教疗伤痛,始终保持心理平衡。

(6)每天有专职护士给灌肠一次,排肠毒。

(7)喜爱书画,自己动手做小食品。常逛超市,爱乘车,兜风散心,有好奇心。

(8)为人宽厚,手下工作人员有些粗心、失误,她从不责怪。节假日给工作人员发红包,以示祝贺。

(9)酷爱旗袍、化妆美容。每天1小时做面部、腿部按摩。她说:“懒散使人衰老”。

例二:美国加州生物学教授,罗依·瓦尔福特,70岁退休,提出了一个长寿健身法,计划活130岁,制定了延缓衰老,经营健康的5条原则。

(1)限制饮食,使用高质量,低热量的食物,如果蔬、豆类、海鲜等。不吃动物油、不吃油炸和油性大的食物、不吃肉类、禽类、减少饮酒,计划六年内减少20%体重。体重由目前的69公斤减至60公斤,以达到理想的体重。

(2)定时服用维生素和抗氧化物,如VA、VE、VC、Ca、锌、硒、镁等,以防止身体老化。

(3)尽量保持低温条件下生活,所处环境偏凉为16-180C,平均170C。 (4)避免精神压抑,人不可缺少生活乐趣和自我追求的目标,千万避免压抑。一定要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和自己喜欢的事情,过有意义的生活。

(5)运动:每周3次、健身运动包括游泳、跑步、以保证心血管处于良好状态。

他说:此法已实践四年,体力、智力都十倍于前,体重已减少5公斤,自我感觉良好,增加了对活到130岁的信心。

上述两例经营健康的共同特点综合如下:

1、都有健康长寿的强烈愿望和目标追求,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情和好奇心。

2、饮食清淡,严格控制肉、奶、蛋、盐、糖、酒的摄入。

3、坚持运动和按摩。

4、坚持补充营养保健品。

5、确保蔬菜水果足量摄入。

6、特别注意身体细微不良变化,及时看医生,十分重视自我保健和养生。

7、心态平和,为人宽厚,避免精神压抑,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2、要确定健康长寿的目标

一个人有了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就有了强大的生存动力和精神支柱。无论做什么事,你要看它实现的可能性,我们用理智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实贱、去追求,这个目标是可期待的、可实现并获得成功。

确定健康长寿的目标,要根据个人的遗传素质,身体健康状态、文化素养、经济条件、爱好、生活习惯及家庭环境等综合因素加以考量。结合我个人的实际,除了我出生早产外,早年生活清寒,从高中到大学由国家助学金资助,学习、生活条件尚好,特别是来新疆工作近50年的时间,除加班加点辛勤工作外,都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抽烟、不喝酒、不睡懒觉、喜欢运动。除了文化大革命中,在牛棚有苦闷积怨外,工作中都有良好的心态。退休后,进入人生第二个青春,在老年保健协会工作了十年,作为一个志愿工作者,无怨无悔的继续奉献社会。去年冬天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彭教授为我号脉说:“张会长你的脉搏怎么像年轻人一样啊!”我说:“我喜欢锻炼!”他说:“锻炼使心脏健康”。目前我尚未发现致病性疾病。根据上述情况,我确定的最低长寿目标是进入高龄老人行列,达到90岁。最高目标,根据我的寿命自测结果是102岁。因此,我积极争取成为一名生活能自理的百岁老人。

3、经营健康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1)要经常学习和掌握一般性的保健养生的科学知识。

拥有健康的理念和知识,就可以形成观念,观念就可以形成习惯和行动,行动可以带来后果,而每一个行动的后果都将深深地影响着你的人生。人们大多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保健养生知识懂得越多,就能掌握更多的保健养生的方法和技能,经营健康的实践就越有成效。早做早受益、早健

康、早长寿!这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投资。

譬如说,你不想得癌症,就应该学习和践行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孟超教授开出的十大防癌处方。其内容是:①不吸烟、不酗酒;②盐不能多吃,每天6克左右;③限制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④少吃油炸、烧焦的食物,最好多吃煮、蒸、炒的食物;⑤少吃食物添加剂;⑥多吃蔬菜、水果;⑦生活要有规律、有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⑧适量运动;⑨养成健康、卫生习惯、饭前洗手;⑩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例如:我自学了“三一二”经络锻炼法,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有效果。不花线,一学就会。除自炼外,我先后在自治区老年活动中心,八钢老干处等单位给老人讲授,收到良好效果。八钢一位老人对我说:他每天坚持做下蹲运动80次左右,有效增强了心功能,血压也日趋平稳。

再如:去年入冬以来,晚上起夜次数增多,经过一周的观察总结与吃水果和甜食都有关,这在理论上也说不清。从查阅资料得知,甜为土、肾为水,土太重伤水,多吃甜食伤肾,尤其是中老年人要格外注意。后来我严格控制了甜食的摄入量,受到了明显的效果,起夜次数由3次恢复到1次,保证了睡眠的质量。近来在杂志上看了一条信息:“老年人要慎吃甜食,吃多了比抽烟的危害性还大。”我希望老年朋友吃水果、甜点心一类的食物一定要控制,免得伤肾,据有关资料报导:因为糖使体质变为酸性,使细胞老化,糖可促进胰岛素的分必为乳腺癌细胞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易诱发乳腺癌以及子宫肌瘤,糖可以转化脂肪,诱发肥胖、胆结石,刺激胃液分必,损害胃粘膜,诱发胃炎和胃溃疡。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嗜糖比嗜盐更为可怕,长期进食高糖食物的人,其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了解这些保健知识后,就能够比较自觉地控制甜食的摄入,如平时要少吃饼干、糕点、糖果等甜食。

最近还学习了拉筋、撞墙、拍手、敲胆经等养生的方法,供锻炼时选用。我希望广大中老年朋友舍得花时间、精力,经常去学习保健养生的知识和技能,多听健康讲座课,这是经营健康的重要投资,也是最聪明的选择,千万不要怕麻烦!

(2)千里之别,始于足下 经营健康就要把保健养生的措施落到实处,起到立竿见影之实效。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持之以恒,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学习了、认识了、理解了、要落实在行动上,差距就很大。据资料统计,有关专家在举办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讲座后,当场表示戒烟的高达60%,追踪随访戒烟的不足5%,可见改变一个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不少人是死于知之而不为之。明明知道吸烟、酗酒、吃烧烤、油炸食物,长期睡眠不足等行为不好,但为了情面、为了享受口福、为了金钱和权力,而忽视健康、透支健康,其结果只能落得患病、早衰甚至英年早逝的结局,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现就合理膳食这一首要的健康养生行为着重强调以下几点,望能逐步付诸实施。

第一:做到粗细搭配,粗细之比为6:4或5:5,素荤搭配比为5:1或6:1,每天蔬菜应摄入400-500克,能凉拌生吃,尽量凉拌,有利于蔬菜里酶和抗氧化物活性不被破坏。水果每天吃100-200克,肉类每天不超过食物总量的15%,可多食鱼虾。果蔬可以榨果汁,在早餐半小时前饮用,易于消化吸收。

第二:三餐应做到“早餐像皇帝、午餐像平民、晚餐像乞丐。”早、中餐八分饱,晚餐

六、七分饱。晚餐进餐时间应放在睡前3小时吃完。尽量少吃肉,最好不吃肉。

第三:饮食习惯逐步养成少油、少盐、少糖、少辣、少味精,做菜提倡蒸、煮,其次才是炒,切忌油炸、烧烤。

第四:细嚼慢咽,吃饭每口咀嚼20-30次不易得胃病,营养吸收率高而且不容易患癌症,因咀嚼产生的唾液可杀灭癌细胞。

第五:关于限食养生与抗衰老

这一话题目前谈论的越来越多,早在1935年,美国克拉德·麦卡教授进行的第一次限食动物实验发现:吃低热量膳食的动物比自由进食的动物活得长久。限食的动物看上去比较瘦,但不容易生病。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对种各类动物进行实验证明,限食是目前已经知道的最好的延长寿命的方法之一。对200只猴子的限食实验,使膳食中热量减少了30%,发现了猴子的寿命显著延长,同时患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减低。

哈弗大学对19000名校友跟踪调查27年发现,中年男性的体重一直保持在标准体重范围的下限而不是上限,那么他的寿命会延长40%。此外,死于心脏病的概率会减低60%。

日本冲绳岛居民的寿命在日本最高,百岁老人最多。调查发现岛上居民的热量摄入比其他日本人低40%左右,这已被科学家们认为是人类限食延寿的最好证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中国广西巴马区90-104岁长寿的老人的膳食调查发现,主食为玉米掺、大米,辅以各种豆类,如黄豆、花豆等,其热量的摄入量比营养学家推荐的摄入量低,以植物油脂为主,辅以少量动物脂肪,蛋白质摄入合理,占食物总量的10%,平均为每公斤1克。肉食不多,常食豆类、蔬菜、水果,多种多样,我今天提倡的让大家每餐保持

七、八公饱,就是一种节食的表现。尽可能多地吃谷类、蔬菜、豆类等热量低而又能控制脂肪和肉类的摄入量,其养生保健效果一定很明显。有的人认为不控制热量和脂肪的摄入,而仅仅通过每天锻炼来消耗摄入的热量和脂肪,来预防慢性病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限食可延缓衰老而达到健康长寿呢?因为限食可以减少机体自由基的产生,可增强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胰岛素和血糖水平,可以预防癌症降低体温而延长寿限。

目前中国的饮食习惯在步西方国家的后尘,餐桌上是荤多素少、肉多菜少,有的一日三餐都离不了肉,没有肉就吃不下饭。现代人多数是酸性体质,再加上早餐马虎、中餐对付、晚上大吃大喝全家福,由于饮食不合理,加上长期晚餐过饱与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肠癌、乳癌、痴呆、猝死有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说:“现代病的主要原因是丰盛的晚宴、迷人的烟酒、懒惰舒适的生活,这是百病之根”。我国亿万同胞和广大中老年朋友每天无节制地将那些肉、蛋、奶等好吃的食品塞进肚里而遭受疾病折磨和痛苦,甚至过早地离开人世。我们是在用牙齿一点一点地给自己挖掘坟墓,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古埃及金字塔在3800年前刻下了这一段话:“人们饮食四分之一是为了自己养生,而四分之三是给医生吃的”。用现代的情况来描绘,我认为“人们的饮食70%是自身营养的需要,30%是给医生吃的”。

重庆市政府给市民提出的饮食结构是:“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合理饮食对健康长寿,防治慢性病的功能是首当其冲。因此在经营健康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付诸实施。 (3)经营健康还有一个重要项目就是适量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坚持。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的一剂良方,是与疾病和衰老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康长寿的秘诀。运动可以预防80%的冠心病,90%的糖尿病和33%的肿瘤,可以保持青春活力而延年益寿。

中国国民锻炼率为20%左右、新加坡为40%、美国为64%、日本为70%,中年人群由于家庭和事业的双重负担而放弃了体育锻炼,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明显增加。我们希望广大的中老年朋友要响应国家卫生部的号召,做到“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一二一”行动计划。做到每周运动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快走、慢跑均可,但要确保身上出点汉,以保证锻炼效果。上班族平时要以步代车,成为快乐的“走班族”,以爬楼层代替乘电梯。单位应该恢复工间操活动,没有特殊情况,节假日原则上不加班,应带着爱人、孩子外出交游进行日光浴、空气浴和一定的体力活动,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恩惠。老年朋友要坚持晨炼,每天保证1-1.5个小时,以走路为首选运动项目,不少于3公里,最好走5公里。其他运动项目只要自己喜欢,又无危险性就坚持炼下去。幸福人生和高质量的生活,从脚下开始。

乾隆皇帝活了89岁高龄,他除了节食外,还有一套养生十六字诀,即“吐纳肺腑、强壮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十常是“齿常叩、津常咽、眼常转、耳常弹、鼻常揉、脸常搓、肢常伸、腹常旋、肛常提、脚常摩”。根据我锻炼的实践还要加八常“头常梳、背常撞、腰常敲、臂常轮、腋常抓、手常拍、腿常蹲、身常擦”。经营健康要做到自觉锻炼、科学锻炼、终生锻炼。锻炼可以使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缩短很慢,进而延缓衰老,而有利于健康长寿!

(4)在经营健康中,对身体不良变化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之应对。 当我们进入60岁以后的老年人行列中,衰老和疾病时刻威胁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这儿不舒服、那儿疼痛、失眠、便秘、关节炎,情绪不稳定等是常有的事。但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及时果断应对找出原因,及时调理、处置、不可拖延。在自己的养生保健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依靠自身的康复能力,一定要将病痛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我的左膝关节因天气变化,而疼痛走路不便,次日,则在病痛部位实施拍打疗法,出现紫斑一次即愈。又如我的骨盆后侧胀痛,要提防前列腺增生有癌变的可能性,为此我及时请泌尿科专家会诊,排除了癌变的情况。去年体检查出了胆囊息肉,除服用了两个疗程的清肝利胆的药物外,我采取了四项保健措施加以应对。一是尽量不吃肉尤其是晚餐;二是每天锻炼敲背部肝俞、胆俞1000次左右;三是每天睡前热水泡脚时敲肝经、胆经各400次;四是用刮痧板在右脚肝胆区早晚各刮拭200次,坚持半年多后,今年9月下旬又去医院体检,B超和CT检查息肉已消失,自觉良好。所以有了病要及时诊治,绝不能拖,更不要有侥幸心理,工作再忙、事情再多都要为健康让路,如果拖成大病,甚至是患了癌症,则悔之晚矣。 (5)经营健康时要特别注意在精神心理上保持良好的情绪。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核心,占健康的50%,可延缓衰老、利于长寿。“一种良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癌症患者有72%曾在患病前有情绪危机,中医提出:“心动则五脏六腑摇”,七情过盛易致病。人的一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在现实生活中磕磕碰碰不顺心是常有的。面对一些挫折和压力仍要保持积极、稳定、乐观的情绪,如工作不顺心、同事间关系不和、婚恋受挫、被组织和他人误解而错过升迁机会,有的没有晋升上职称,有的没有给离退休老干部派车等等,还有的没有当上厅级干部,没有被推荐为学会会长,一气之下而离开人世。要学会“忍耐”,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我们还要控制欲望,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越权、不越位、不多事、也不要固执己见,内方外园、稳妥处之,同事间相处要谦和礼让,对已要严,对人要宽、要善、乐于助人。而不可苛求于人,要学会真诚与赞美别人。在工作中碰到难处理的问题,要做到“难处之事宜缓,难处之人宜厚”,留有回旋的余地。

注意淡泊名利,不贪不沾、知足常乐。在执行公务中不为物欲所授,不为名利所累,心胸坦荡无怨无悔。与爱人老伴相处,要以配偶为中心,恩爱相处,家和万事兴。一位成功的男士有三个标准:一是身体健康;二是事业有成;三是有位贤惠的妻子,平日相处不能在说话、办事上总以我们为核心。凡是两口子吵架,甚至闹离婚的都是有一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果,一个人说了算。夫妻间意见分歧或产生一些矛盾是常有的现象,双方不要怄气。男方要主动开口做一点说明,以调解僵局,让雨过天晴,不要过夜。平时家中的事在筹办时要多为对方着想,而不要改变对方,做到“爱其所同,尊其所异”。老伴之间要学会包容,谅解、和和美美、恩爱一生、笑一笑、俏一俏、跑一跑、跳一跳,不断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在老当益壮中去实现人生之梦。“官再大是一时的,钱再多是后人的,老伴是最重要的,健康是属于自己的”。 (6)适当服用必需的保健品

针对中老年人普遍缺钙和氧化自由基损伤细胞,而导致衰老,甚至引发癌症等情况。因此,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钙剂、抗氧化剂等保健品是必要的。如生物学家贝时璋,系中科院资源院士,已年逾百岁,他坚持每天吃4片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以对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维持大脑功能。有些产品费用低,针对性强、效果好。我每天服用的保健品有番茄红素、VE、VC、VAD丸、复合VB、叶酸等,最近又增加了钾镁片,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每个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不同,可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服用必要的保健品。 (7)确保良好睡眠

睡眠是生命的根基,是所有健康要素中不可替代的,我已将它列为健康的第五大基石。睡眠不足,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并发感染和癌症。伤肝胆导致肝硬化,同时患糖尿病、高血压的机率也大大增加。

如何睡眠好,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一是:睡好子午觉,子时为晚11点到凌晨1点,因为子时睡眠可保护胆气。“凡十一脏,皆取于胆,可预防胆囊及各种疾病。胆气充实之人,行事果断,有胆量,对胆小、多疑、焦虑、抑郁之人,一定要睡好子觉,常敲胆经为自己“壮胆”。午时为中午11点至1点,心经旺,此时睡15-30分钟可养气血”。二是:如果因工作需要加班加点、开夜车,建议仍在晚11点睡觉,凌晨5点起床再加班,不伤肝胆,也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三是:睡前用热水泡脚20分钟,再按摩涌泉穴又称长寿穴200次左右。取右侧卧位,睡觉不压迫心脏。睡前可轻松按摩腹部和会阴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睡前放松,不要带着任何问题上床。根据我的经验,为尽早入睡,可想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最愉快、最美好的事情,则能很快进入梦乡。四是:晚上吃六七分饱,睡前三小时不要再进食了。有人喜欢吃夜宵,这个习惯最好改掉,吃饱了胃不和,则睡不安。 (8)要戒烟限酒

全国15岁以上人群总吸烟率为37.6%,烟民约3.2亿。其中男性3亿,女性2000万。被动吸烟4亿,受烟草毒害共有7.2亿人。20岁以上居民吸烟者高达30-40%,肺癌、鼻咽癌发病为不吸烟的8-10倍,引发溃痬病和中风危险是不吸烟的3倍,如果吸烟与高血压同时并存,那么中风的危险性就会升高20倍,吸烟者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容易疲劳,吸烟还导致阳瘘和男性的不孕症,吸烟者患膀胱癌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2倍,吸烟还能引发糖尿病。为了事业、为了健康长寿、为了家庭幸福,请不要了吸烟了。如果一下戒不了,吸烟的量可控制在一天不超过5支,使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白酒可少量饮用,每天不超过30毫升,可活血化瘀,减少患心梗和中风的比例,晚上睡前服用,有利于睡眠,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泡点药酒保健养生。饮酒时不可贪杯,更不能酗酒,敬酒时不劝酒,也不要让下级代酒,提倡自用,使宴会、饭局上有一个宽松的餐饮环境。过量饮酒会严重伤害身体,可引发高血压、中风、糖尿病、肝硬化、肝癌和胃癌等,这

一、二年来,在我身边有

七、八位处级干部或工程师因饮酒过度而离开人世。为了事业、为了健康请莫贪杯!有一位省级领导干部进饭局定了两条:一是吃饭不超过1小时,二是只敬一次酒不劝酒,自饮。请诸位参照。酗酒危害很大,监狱犯罪的50%,交通事故40%,住院病人的20%都与酗酒有关。人醉一次犹如大病一场,并易发肝硬化、肝癌等病。

总之,投资和经营健康的内容和项目比较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有难、有易、有简单、也有复杂、更有变化、有苦涩、也有乐趣,要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实际需要,用智慧和毅力去精心设计和实践,就一定能够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在经营健康的实践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收获。祝愿同志们和老年朋友们健康、快乐、长寿!

谢谢大家!

第20篇:对规范——实践会计研究方法的认识

对规范——实践会计研究方法的认识-会计论文

会计论文科学理论的产生和突破往往是从研究方法开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先导。会计界不少有识之士锲而不舍地探求会计研究的科学方法,希图通过会计研究方法的改变,来重塑会计理论的社会形象,对中国会计问题作出比较深刻的解释。然而,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

会计研究方法缺乏统一的认识,很不利于会计学的发展。本文提倡一种具有辩证和综合特征的规范一实践方法,希望对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研究方法有所益处。

一、会计研究方法上的争论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人员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手段、方式、程序和措施的总称。多年来,会计界对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支持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只注重细枝末节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近来,还有学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假设、客观性、数学变量间的简单线性化及其经济理论基础(代理理论、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提出了质疑。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支持者们则认为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不科学,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因而其形成的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

显然,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两种不同会计研究方

法的局限性。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于:①忽略了对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或前提的判别和检验;②忽视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仅将会计环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看待;③分析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代表了“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①力图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只具有偶然性;②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而忽视了某些自认为是次要的因素,结果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性偏差;③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不尽合理;④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相比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

会计研究人员当然要注意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但是过多地指责两者的局限性,而不能达成共识,对会计理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具有辩证和综合特征的规范一实践会计研究方法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规范一实践方法及其研究程序

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寻找突破口。这种突破应该使新的研究方法同时兼容传统与当代西方会计研究方法所具有的优点,避免片面性,合理地将适用于各个层次和范围的具体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是,规范一实践方法就孕育而生了。

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模式是,会计研究的主体根据已确会计知识,对实践和理论发展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解答问题的假说。这一假说具有可检验性,可以转换成能够度量和进行统计分析的变量关系。通过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修正,逐渐使假说演进成为人们认可的会计理论。这种方法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发现性认识方法;二是实践认识方法。

发现性认识方法就是通过问题的发现从而确立研究目标和方向。发现性认识方法具有探索的目的,所以其本质不仅是形式逻辑的推理模式,而且是发散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拘泥于原来的概念框架和理论规范,而是采取开放的、活跃的思维形式,所以发现性认识方法主要依靠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在坚持现实检验的基础上突出了人的能动的认识活动,强调了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思维规律,并且具有在不同的认识阶段转换认识方法和探索手段的内在结构调节机能。好范文版权所有

实践认识方法,旨在对原有理论及其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具有试探性和或然性的假设进行检验。从整个会计研究过程来说,构成这部分的研究方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在对理论和假说的检验上最值得重视的就是如何实施检验和评价。在怎样将理论变得可供实践检验这一问题上,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理论接受检验的观念转换环节,这种转换不仅将会计理论同人们的社会需求、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而且将会计理论同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使之成为能够指导或支配这些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观念。

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程序为;①根据自身已有会计实务和知识,判断自身研究能力;②设定目的,确立课题;③建立概念和理论框架,提出假说;④思维模拟检验;⑤社会实践检验(设计方案、收集数据资料、数据分析、数据检验、评价假说);⑤假说向理论转化,演绎出规范理论。其全过程可表示为如下模式:

三、规范一

实践研究方法不是规范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简单结合

有些会计人员对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存在误解,将其当作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简单结合,其实不然。

首先,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不同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它没有考虑到认识与实践两

个过程的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其所形成的理论未经过验证,仅属于理论的假设指导。而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既考虑了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又以唯物辩证方法论和认识论考虑到认识与实践两个过程的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强调思维逻辑检验与数据检验的结合,使得研究结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好范文版权所有

其次,尽管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都对假设进行现实检验,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两大区别:①在现实检验的层次上,前者比后者的层次要高。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只承认存在的有用事实,以有用事实为标准来检验假说。这个标准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而且具有相对性,因为对甲有用的信息对乙未必有用,因此,这种以利益为导向并由此制约的社会需求的检验标准是单一标准。而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是以社会需求为确立课题的出发点,其检验标准是双重标准,即思想模拟检验和社会实践检验。这既保持了假说的逻辑推理的正确性,又使抽象的、定性的。探索性假说向具体的、可量变的理论转化。②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只是单纯强调实践对假设的检验确认过程,而忽视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研究方法上的作用,因而它难以超越对现代会计实务的描述和解释。而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运用发现性认识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发散型思维,其最终目的是要超越原有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解释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试探性假说。

对实践岗位职责认识
《对实践岗位职责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