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试卷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8: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作文试卷分析 扬州中学 张志强供稿

一、审题立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生活在别处。——[法]兰波 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

第一则材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露从今夜白”,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对故乡的偏爱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情感。

第二则材料:生活在别处。——[法]兰波

“别处”即意味着远方,意味着漂浮于现实以外的人生理想。人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生活可以说是残酷的;为了追求接近理想中的生活,我们过着候鸟般的生活,一路奔波,生活永远在别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此刻生活在家园之外,处于怀乡的怅惘、甚至焦灼之中。

第三则材料: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 “此心安处是吾乡”并非苏轼原创,是出自白居易语“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意思是故乡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心灵的归属感。这句话强调豁达从容的内心可以超越处境变化,淡忘此乡、彼乡的影响。

统观三则材料,存在着如下三组对比:“故乡”与“别处”;“心安”与“不甘”;以及由故乡引申出的“当下”与“别处”。第一则材料侧重于思乡情结这一情感层面;第二则材料明显侧重价值追求层面;第三则则可以从浅显角度——只要从容豁达即可忘掉故乡和他乡的区别;也可以从精神层面:只要找到灵魂安放之所情感就可得到皈依。

从三者关系来看,第一则强调人思乡的情感,第二则强调人不安现状、勇于开拓的冲动;第三则给二者找到一个平衡点:无论在异乡,还是在故乡,可以隐喻为无论在当下还是在追求未来,只要从中得到归依感,就是正确的选择。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有如下立意:

(1)勇于开拓而不忘本,才能真正获得心安(心灵归属感)。

(2)乡思不是退缩的理由,生活在别处不是忽略当下,我们要积极而从容生活。

(3)人永远处于怀乡与漂泊的挣扎之中,关键是明确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4)不管在家还是离乡,人生注定是一场苦旅,所以要以随缘豁达的态度度过。 当几则材料存在辩证关系时,如果能够综合立意,会把文章写得深刻、有思想。 当然,只从一则材料或结合两则材料立意也可以。但是必须把三个材料当成一个语境来通关,不能把“生活在别处”写成一次外出经历,而应该写出其“离家”(摆脱现状)的冲动和理由;不能把“心安”断章取义为“心安理得”、“不做坏事”、“内心宁静”而应该写出心灵的认同感、归属感;不能把“月是故乡明”简单地写成身处故乡的亲切感,而应该是在与异乡的比较中写出对家乡的偏爱与不舍。

也可以结合两个任意材料:

1、3结合:心念故乡(文化之根、生存的证据),才能真正心安。

2、3结合:不必让乡土观念成为开拓的羁绊,听从心灵的呼唤;

1、2结合,人处于

怀乡情感与离家冲动挣扎之中。

但是,要想写得深刻、有思想最好能找出三则材料的关系,以整体思维驾驭材料,提炼观点。

二、存在问题

阅卷过程中,发现完全不切题的很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立意与材料“有关”却“不切合”。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谋篇能力有待提高。

议论文主要偷换概念、以例代证、语段之间缺少逻辑性、分析阐述不充分。

1、偷换概念

近一半的学生写得与材料若即若离,如:由故乡很美,偏离到追求美、追求宁静;故乡有父母,写成父爱、母爱、隔辈亲;怀乡与爱国相关,大谈爱国;把本文“此处”与“彼处”的关系写成“追求宁静”与“拒绝浮躁”的关系;由把“家”上升为“精神家园”(到这一步还说得过去),然后再由把精神家园等同于“良知”、“道德底线”等等。

2、以例代证:“分论点+名人事例”拼成一段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缺少对事例与分论点对应关系的阐述;在对例证的叙述缺少主次,不能根据需要安排详略。

3、段落之间缺少逻辑性:本次作文中,“心安需要„„;心安需要„„;心安需要„„”之类缺少同一标准切割的假并列结构有所减少。但是,段落之间逻辑性不强、具体段落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紧密,甚至无联系。

4、缺少深入阐述:把某一则材料当成依据来举例,而不是阐释其内涵、成立的条件、之所以这样的深层原因。例如:写“此处心安是吾乡”,对何为心安,如何能在异乡心安等问题避而不谈。因为思考不深入导致持论武断:把走出故乡简单等同于驱逐利益,一棒子打死;把“心安”和“无为”之间划等号,再与高尚人格挂钩。

5、论证过程中对概念在材料中的特定含义关注不够:写给灵魂以栖居之地,没有关注,本组材料中的“安处”是在此处与彼处的安,没有在多种选择的背景下论证,让老师感觉与材料隔着一层。

选择写记叙文大约三分之一,但低幼化比较严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偏离主旨:例如,记录儿时乡村生活或叙述一次离乡经历,不同时空中对乡情理解没有通过细节或心理描写表现出来,于是,“月是故乡明”,写成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甚至写成了祖父、外祖父的人物传记。

情节构思能力差:缺少异乡经历,又没能力通过体味游子的心理来合理虚构,导致或胡编乱造,或将乡情写成少年生活,满足于对家乡风土人情的叙述。

详略不当:不能对离家前的感受与在他乡回望故乡的心理进行详写,却把笔墨大量用在异乡见闻上。

思想深度不够:多数学生只是用叙事的手法诠释材料1,对材料2中离家愿望(新奇、不甘心、不安分)、材料3(“不安”到“心安”的转化)都没有落实到叙述描写中来。

有一篇记叙文值得借鉴:一个学生假设一个海外游子的眼光来,“游子”从海外归来,看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已经在现代化大拆大建中面目全非,心生感慨:“原来当代出国潮,并不仅仅因为是国外物质条件好,更是因为心中柔软的那根弦断了,没有了根的记忆,华夏儿女的心往何处安放?” ,最后呼吁“华夏儿女的游牧,经常诗意的返乡。”此文,“思乡”、“别处”、“心如何安放”巧妙结合起来,别具匠心;立足时代背景,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可惜,这样的好文章太少了。

三、教学建议

1、结构背后是思维,材料背后是思想,语言背后是积淀。我们不要只为了写作文而训练作文,满足于学生掌握议论文的框架结构,我通过审题立意、构思谋篇训练为支点,提高学生概念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能力。

2、除整篇训练外,可以进行一些微格训练,例如针对同一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

如何删减,如何阐述,使学生体验如何把道理讲透。

3、记叙文训练,要强化如何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和波澜起伏的叙事,突出思想情感。记叙文也需要思想支撑,只不过思想是通过情节叙述、人物描写自然流露出来的。

高三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高三期中考试作文

学年度江都市高三英语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试卷分析
《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