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19:26: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书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前三节) 一,《纯粹理性批判》 (德)康德著;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60.03 二,《纯粹理性批判》 (德)康德著;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论如何还是太难看懂了,加之一开始在图书馆拿到的是北京商务印书局的1960年蓝公武先生的译本,整本书都是之乎者也,难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几天毫无进展,后来我终于决定放弃,想到图书馆另找一本别的书,却被我发现原来还有一本华中师范大学1991年出版的韦卓民先生的现代文译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随即发现,那些本来熟悉的现代文变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个看完导言前三节的目标。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现在我总共把前三节看了

5、6次,终于觉得小有所成。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导言

第一节: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就时间的前后来说,知识在经验的后面,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因为我们的知识能力觉醒而活动的原因是影响我们感官的对象一方面由其自身产生表象,另一方面激起我们的知性活动把这些表象进行比较,然后书上说是“用结合或分离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制成称为经验的‘关于对象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产生过程。

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虽然都从经验开始,但却不能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发生出来的。因为很有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性的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得的和我们自己的知识能力(感性印象不过是其机缘)本身提供出来的东西这两者结合而成的。”。但是,如果这样,也就是如果我们的知识能力能给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提供这样的便利,那我们可能稍有不慎就会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来知识的原料混淆!

下面解释了一个叫“验前知识”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经验,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识。它是有别于经验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经验性知识是起自验后(也就是其起源在经验之中的)。但是其实有很多明明是从经验得来的知识被习惯于称为是验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够在验前得到的,但事实不是这样,事实上,我们能够在经验中找到这类知识的来源:通常这类知识并不是直接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是以一条普遍的规律为基础,但是这条规律的来源却是我们的经验。康德在这里援用了一个“拆房子”的例子:一个人挖掉自己房屋的根基,我们就说,他应该验前知道这房屋会倒塌,无需等到房屋实际塌下的经验(毕竟拆房子的机会不多,所以通常这个人是第一次拆房子,所以他本身很可能并没有经验,假设没人曾经告诉他,他也不曾目睹)。但是其实他这种知识是借鉴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万有引力”或者从平常人的角度讲“一切物体都有重量”,才能知道在支承物被取下后屋子就会坍塌,而这条规律却是我们从经验得来的。所以这类知识并不能被认为是验前知识。

所以,《纯》中所说的验前知识应该理解为“不是不依赖某一次经验的知识,而是绝对不依赖任何经验的知识。”相对的,依赖经验的知识就是经验性的知识。只有在验后,经验性的知识才有可能出现。“当没有任何经验性的都系参杂其中时,验前知识就被称为‘纯粹的‘”。下面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纯粹”这个概念:“一切变化都有其原因”虽然是一个验前命题,但它并不纯粹,因为变化这个概念只能从经验中得出来。

第二节:我们具有某种验前知识乃至常识也绝不缺乏这种知识

现在已经阐明了经验性知识和纯粹知识的概念,但是如何去辨别这两种知识呢?作者康德给出了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判别标准: ①、如果有一个命题,在思想它时,是作为必然的命题而被想到的,它就是一个验前判断;而且如果它除了从一个具有必然判断的有效性命题得出外,不能从任何命题得出来,他就是一个绝对的验前判断。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的是事物的“如此如此”,而不是事物的“不能不如此”。(必然性)

②、如果用严格的普遍性来想到某个判断,即在不容有任何的例外这种方式上来想它,它就不是从经验得出来的,而是绝对验前有效的,因为经验所能给我们的普遍性只能到“就我们迄今所观察到的为止,某某条规则是没有例外的”。(严格普遍性)

虽然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是分辨验前知识的可靠标准,两者不能分开,但是由于在这两种标准的使用中,判断的不必然性比其经验性的限制更易看出,或者说,有时候判断的严格普遍性比判断的必然性更容易证明而使人折服,“所以分别使用这两种标准是便利的,因为这每一个标准单靠它自己也是不会错误的。”。

好了,现在已经有了辨别这经验性知识和纯粹知识的工具,可以回到这一节的题目去了,下面就来论证“我们具有某种验前知识乃至常识也绝不缺乏这种知识”。

其实,在人类的知识中必然有普遍的判断(纯粹验前判断)是很容易找的,康德用了数学作为例子,的确,数学中的每一个命题都是既必然又普遍的。

从反面说,如果没有了纯粹验前原理,那么经验就不存在了,因为经验本身不具有必然性(如果具有了就变成纯粹知识了),如果经验赖以进行的一切规则总是来之于没有必然性的经验本身,经验就没有办法得出它的确实性了。所以就可以说“我们的知识能力确实有一种纯粹的使用,并且指出了这样一种使用的标准是什么”。

第三节:哲学需要有一种科学来确定一切验前知识的可能性、原理及其范围

正如序言所说,康德将要使形而上学称为一门真正科学。这一节开始着手去建设这一座大厦。

这一节一开始就把焦点放到了那些远离经验的地方,那些经验不能指导、不能纠正并超出感官世界的领域,我们认为这种探讨甚至“比知性在出现的领域里所知道的一切更为美好,其意图更为高尚“。康德说:纯粹理性本身所提出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神、自由与灵魂不死。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其最后目的的学问(连同它的一切准备工作),就是形而上学;但是诚然,在它的初期,并没有考虑过理性到底能否胜任这样巨大的工作。

如果说这是一座大厦,更不如说是一栋天空之城(离开了经验的地基),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很应该在建造的过程中不断探讨到底它是否稳固,而不是“在没有确定其由来时就使用我们所固有的知识”。但是,我们会忽视这样一种探讨,康德认为这是由于我们有一个光辉的榜样——同属于这种知识的数学,数学对这种知识的其它部分引起一种有利假定,但是这里的“其它部分”却是属于完全不同性质的。我们在扩充知识的路上勇往直前,只要不直接碰见矛盾,这种诱惑是无法抵挡的,而且,只要足够小心,矛盾也是可以避免的。于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数学只在对象和知识能在直观中表现出来这一限度内去研究它们,因为直观本身在思维过程中能在验前被给予出来,要把它与一个个“赤裸裸而纯粹的”概念分辨开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康德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身轻的鸽子惬意在空中翱翔的时候会感受到空气阻力,这时它很可能会认为在真空中飞行必定更为容易。人类理性在直观中研究数学对象并获得确定性和成功,因此就想抛开直观,企图在形而上学的领域内依葫芦画瓢。但是直观对于数学来说就好像空气对于鸽子飞行一样,没有了空气,鸽子飞不起来,同样,没有直观的限制,数学上的研究不可能获得成功。于是,是不能把数学的方法硬套于形而上学上面的,书上说柏拉图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没有了支撑物,他的知性就活动不起来了。

下面,康德简述了我们一般建立这栋建筑物的过程:人类理性的通常命运是要尽快完成它的思辩结构,只是后来才探讨其基础是否可靠。于是就援用各种辩解使我们相信基础的牢固,或者干脆使我们放弃这种为时已晚而且又带有危险性的探讨。

康德说,我们以前的工作很大部分是在分析我们已有的那些关于对象的概念。我们把已经想到的东西加以澄清或阐明,并没有扩展我们已有的这些概念,虽然在形式上还可以作为新的见解,可是却没有扩大我们此前所具有的观念,而只是关于这些概念的分析。这种方法提供了真正的验前知识,但是理性“不自觉中”引入了完全陌生,而且是验前的概念,却不知自己如何能这样做。前人并没有在这个方面做过研究,康德找到了一个破缺口继续往下探讨。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读书笔记之《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分“先验感性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