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护理学概论名解

发布时间:2020-03-03 11:57: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65.病人:是指在医院环境(医院、社区、家庭)中,寻求诊疗或正处于诊疗中的人。 66.病人的权利:指病人从常态社会职责中解脱出来拥有和享受的符合法律或伦理的权益。 67.医疗健康权:指病人有获得平等、适宜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的权利。68.社会责任免除权:指病人在生病期间有权要求医方出具证明,暂时停止履行正常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69.知情同意权:指病人有权获得与自身疾病信息及施加的诊疗护理措施征得同意的权利。 70.选择自主权:指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具有一定自主选择决定的权利。

71.隐私保密权:指在不违背法律、公德,不侵害他人、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病人有权要求医护人员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予以尊重和保护,不泄露给他人。

72.医院管理监督权:指病人有权为保护自身权益而监督医院护理管理工作。 73.损失补偿权:指因医方过错导致病人权益遭损害时,病人有权依法从医方获得合理的补偿。

74.病人的角色适应:是指病人的行为基本符合其角色应有的行为规范,是角色转换适应良好的状态。

75.病人的角色紊乱和冲突:则指个体不能安于或无法协调病人角色与自身其他社会角色的关系,而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出现紧张、激动、消沉、烦躁、焦虑、抑郁、固执、抵触、拒绝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和不正常的行为,并可能进一步导致生理、心理机能的失调。

76.遵医行为:是指病人按照医护人员开列的处方和要求接受治疗、护理的行为和表现。 77.护士角色:指承担对病人治疗、护理和卫生宣教,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预防保健等护理服务的社会角色。

78.注意的稳定性:指护士能保持长时间情绪稳定地为病人做某项处置。 79.注意的广阔性:是指护士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繁杂的工作内容“尽收眼底”。 80.注意的集中性:指护士能聚精会神,不被其他信息干扰而分心。 81.注意的综合性:指护士能对病人边处置、边观察、边思考、边谈话。 82.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及亲属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83.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围绕防治疾病而展开的互通信息的过程,是建立良好和谐护患关系的必要条件。

84.沟通的背景:指护患沟通发生的时间、地点,采取的方式及双方的心情。 85.语言性沟通:是指运用口头和书面文字传递信息的沟通形式。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和形式。

86.非语言性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形态传递信息的沟通形式。包括身体姿态、动作、手势、触觉、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语言语调等。也称之为肢体语言。 87.人本原则: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为中心的原则。

88.平等原则:即护患双方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

89.整体原则:即充分注意沟通情景、护士、患者与家属状况、沟通方式、沟通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关系协调,以达到整体最佳效果的系统论原则。

90.反馈原则:为达到沟通目标,护士发出信息后,观察患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以此调整沟通系统状态误差的原则。

91.参与原则: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使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护理过程,征求其意见和建议的原则。92.道德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和善恶标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93.礼貌性语言:指使用尊称、敬词,说话态度真挚诚恳、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语词选用 多用“请”、“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是护患沟通中的起码要求。

94.解释性语言:是指对病人、家属提出的与自身疾病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的语言。 95.安慰性语言:是指能使患者的不安和消极情绪稳定下来的语言。

96.保护性语言:是指对一些难以承受的愈后不良病症患者采取的适当隐瞒性语言。

97.情感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富有感情色彩,体现出对患者的仁义关爱、同情、体贴。 98.治疗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体现对患者身心治疗的专业目的性。

99.规范性要求:是指语言应力求表达准确、语义清晰、语法规范、文雅、和气。 100.表达准确:是指对内容的表述真实。是护理语言的首要标准。101.语法规范:是说护理语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言之有序,富有逻辑、深入浅出,不能“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102.文雅:是指护理语言应作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有直言。

103.和气:指语气要和缓、耐心,语调和节奏含蓄、适度而有韵律,富于变化。 104.语义清晰:是指护理语言的用词要贴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105.语言的适度性:指语言表达的分寸、适当。

106.语义表达的韵律感:表达是一个有秩序、连续的动态过程,其中将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以及语速的快慢等诸因素有规律地组合、反复及变化、形成节奏;再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韵律。 107.第一印象:指人们第一次接触时,依靠直觉和社会经验对另一方迅速做出的概括和判断。 108.光环效应: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性往往根据第一印象完成,即第一印象好,则一切都好;第一印象着,则其他都差。

109.风度:是人的思想文化修养、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人的表情、语言、姿态、作风、服饰等外在行为显现出来。 110.表情:是人的面部器官与肌肉组织在心理作用和神经系统支配下的状态与位置,分为面部表情、语言表情和肢体表情。

111.体姿: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和外在风度的统一,包括:站姿、行姿、坐姿、卧姿、蹲姿、手势等。是人仪态的动态展示。112.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个人和家庭通过积极参与能普遍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觉精神能担负得起的。113.社区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对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根本途径。

114.社区社会环境:指家庭、学校、居住场所、医院、工作单位等社会人文环境。115.三维健康观:仅躯体没有疾病是一种消极健康观,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积极的健康观应把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的综合体进行研究,从人的生理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等三个方面去把握健康的内涵。

116.人的能动性:指人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积极地认识和改善客观对象和人自身,以满足自身需要与适应环境的能力。117.自我护理:是指人类人体为保证自身的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而创造和采取的自我保护性行为,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的自觉保健活动。 118.自理缺陷结构:是当成人的自理能力存在缺陷或受限,以及自理涉及特殊科学知识和技术等。造成自理能力缺陷。 119.护理系统结构:这是根据人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而确定的,通过护理系统来满足病人自理需要的自理模式结构。120.全补偿系统:是针对完全丧失自理能力,需要护士全面帮助,以满足其包括氧气、水、

营养、排泄、个人卫生、活动以及感官刺激等所有自理需求病人的护理系统。

121.部分补偿系统:病人治疗性自理需求的满足,既需要护理提供护理照顾,也需要病人采取处理行动,护士与病人在满足自理需要时共同发挥作用。122.辅导教育系统:有些自理活动,病人能够而且也要求病人自己完成,但完成这些自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要通过学习才能具备。

123.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或收养关系为纽带,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社会基本单位。124.家庭社会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护理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家庭护理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对有照护需求之个案及家庭,在自己的居家环境中,获得定期性的专业健康照护服务,以达到维护、促进健康与预防疾病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125.家庭病床护理:主要是为身心障碍、长期卧床及患慢性疾病的个体,提供家庭的健康和保健指导。126.家庭健康护理:主要是为健康及有健康问题的个体,提供维护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家庭保健指导。127.社区: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从社会学的角度,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28.社区社会护理:是结合护理实务与公共卫生实务的一门学问,用于促进和维护群众的健康;它提供连续性、科学性、专业性的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视人群为一整体,直接对个人、家庭或团体提出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及健康保健指导。129.社区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占重要的地位,它以门诊和出诊为主要形式,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医疗的便利、人性化为服务特点。

130.社区预防:包括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卫生监督和管理等。 131.社区心理卫生保健:是社区保健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社区人群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心理健康。132.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133.健康促进:是指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促使行为与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134.临终关怀:是对失去治愈希望的晚期癌症病人及其他临终病人开展姑息医疗和关护。 13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即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达到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比例;新法接生率,即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即产妇接受产后访视服务次数达到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比例。136.儿童系统管理率:儿童出生后按照系统管理要求定期体检的比例。 137.新生儿死亡率:年内出生后<活产>到不满28天的新生儿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比值。 138.婴儿死亡率:某地某年未满周岁婴儿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比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卫生状况的敏感指标。 13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儿童从出生<活产>到不满5周岁儿童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比值。140.孕产妇死亡率:年内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期活产数之比。141.青春期社会保健:是围绕妇女青春期(约10~20岁)性神秘感、经期卫生、婚前孕等问题,进行的性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教育以及经期卫生指导的预防保健工作。

142.围产保健:是围绕妇女妊娠、分娩及产后阶段,以保护母婴安全、提高出生质量和人类健康素质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包括婚前保健、孕期保健、产时及产褥期保健等。143.婚前孕前保健:指从确定婚姻对象到婚后受孕前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婚前、新婚两个阶段。

144.孕期保健:指以末次月经计约280天(40周)的妊娠期卫生保健。 145.分娩期保健“五防、一加强”:即防滞产、防感染、防产伤、防出血、防窒息,加强对高危产妇的分娩监护。146.产褥期:指从产妇分娩到生殖器官恢复或接近正常非妊娠状态的时期,一般需6~8周。 147.更年期:又称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性生活能力正常,逐渐衰退进入老年的过渡时期,绝经是其突出表现。148.青少年:是指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熟成年过渡、发展的人群。 149.早恋:身体未发育成熟而过早地恋爱。

150.网络成瘾: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出现的新问题。151.老年期主体界定:是指个人通过感觉和体验对自己是否为老年人的界定。 152.老年期社会界定:指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和预期寿命等方面考虑的群体界定。 153.社会供养系数:又称人口负担系数或抚养比,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人口年龄构成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指标。154.四二一模式:从家庭供养关系来看,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夫妇二人,一般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的责任、义务;而老年人身心机能的衰退,对其生活照顾与医疗陪护需求的日益增加,无疑给家庭子女带来经济、体力、时间、生活、精神等方面的沉重负担。 155.两周患病就诊率:两周每千人患病就诊人数。 156.住院率:一年内每千人住院次数。 157.核心养老模式: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它也是任何社会组织无法取代的核心养老模式。158.预期寿命(LE):即平均期望寿命,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死亡率,特别是年龄别死亡率,估计该年龄段人存活的平均年数,最常用的是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159.健康寿命(HE):指国民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平均达到的年限,

是国际卫生组织衡量国家人口生命质量最主要的评判标准。

160.滞后的死亡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乐生、忌死,恐惧、忌讳死亡,在“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旧观念支配下,往往单纯强调生命的延长,一味地要求对病人无意义的医学治疗,而忽略病人生活、生命质量,不能正面地接受死亡。 161.孝道:强调“养儿防老”,子女尽孝道应尽心竭力为老人送终,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守在身边成为评判子女是否孝敬的标准。162.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状态,它是指人类摆脱蒙味、野蛮状态而逐步开化和进步的程度。 163.临终:是指由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即将结束,濒临死亡的状态和过程。 164.临终关怀:其原意为“收容院”、“救济院”,为僧侣所设的“招特所”、“安息所”等。 165.全面残疾康复保健:指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为残疾人提供综合的康复保健服务,以促进残疾人口的健康,使其在身体、心理、社会功能和职业、经济能力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地重返社会的崇高目标。166.医疗康复:指通过临床治疗、康复功能评估及各种康复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残疾者的功能障碍,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上学、就业、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167.职业康复:指通过对残疾者的职业训练,充分发挥其潜能,满足他们参加社会劳动的要求和拥有劳动的权利,以取得独立经济能力并贡献于社会,实现其价值和尊严。 168.教育康复:指通过对残疾者的特殊教育和训练手段,提高残疾障碍者的智力、日常生活、职业技能及对社会的心理适应能力等,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搭建桥梁。

169.社会康复:指从致残原因的社会因素入手,通过各种社会学的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保健环境。

170.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设施、信息、交流的安全、畅通、无障碍等,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171.残疾:是指因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结构、功能异常或丧失,身心功能的缺陷,包括肢体残缺、活动障碍、体内器官功能不全、精神行为异常、智能缺陷等。 172.残疾人:是与妇女、儿童、老人通称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因身心功能缺陷造成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职能的人。 173.社区康复机构:是精神障碍社会护理的重要组织结构。174.意外生活事件:是社会生活过程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重大事件。 175.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活动方式,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76.不健康的家庭:指家庭成员(主要是夫妻)具有明显性格缺陷或不良品质的家庭。 177.心灵拥挤:社会急剧变化、人口膨胀、就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等外部环境对人心理压迫造成的内在拥挤。 178.外在拥挤:为住(家居)、行(行路、旅行)等。179.拥挤综合征: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称为拥挤综合征。 180.社会政治状况: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精神障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包括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社会是否安定,社会政治环境是否民主、宽松等,对人的精神、心理影响很大。在社会政治局面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的和平时期,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较低。181.精神:是人脑活动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反映,表现为人的认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个性特征。182.精神障碍:指受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人脑机能活动出现异常,认识、思维、情感、行为、意志等精神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这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 183.精神卫生: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延伸扩展,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病症,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84.健康老龄化:是指群体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中健康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幅度上升,病残、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比重下降,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显著延长,参与社会活动者增多,老年人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使一般老龄化对社会经济不利作用得以缓解。

185.健康老化:是指个人进入老年后,使老年余寿阶段的身心健康及保持劳动力与参与社会的时间延长,使带病、护理、病残的时间缩短,各种功能障碍在尽可能的生命晚期出现,从而在躯体、社会、经济、心理和智力等5种功能方面,能较长地保持良好状态,较长期地参与有意义的社会生活。186.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可直接通过涉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制约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并由此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自考护理学研究名解

护理学研究名解1

护理学研究名解5

护理学教育导论名解1

护理学教育导论名解2

护理学,急危重症名解,名词解释.doc.

名解

名解

社会护理学

沉积名解

社会护理学概论名解
《社会护理学概论名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