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项脊轩志

发布时间:2020-03-01 23:50: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项脊轩志

邓荣辉,高中语文教师,92年至今一直从事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桂林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广西第二期“二十一世纪园丁工程”培养对象。《高中语文单元导学与训练》、《提高山区学生语文素质之我见》、《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必要性及举措》等论文分别出版,获奖。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指导学生学习归有光的记叙性抒情散文《项脊轩志》,应该依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 现行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高中语文第三册阅读教材的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项脊轩志》极具特点,属记叙性抒情的典范之作:从思想内容上看,记叙家庭琐事,抒发真挚亲情,蕴含传统美德,可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从文章形式上看,属浅易文言文,文不甚深,可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积累与巩固,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文章的艺术技巧来看,该文作为记叙性散文,以情感为线索,以生活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依情取事,以事达情,悲喜之情溢于言表,真实感人。应该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品味,并学以致用。

以上三点,都紧扣高中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和高中语文第三册阅读教学的目标,因此,该文应作为范例精讲。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鉴于课文特点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目标要求,教学重点设计为: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2)、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恋之情。

教学难点设计为: 1)、领悟作品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领悟作品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技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巩固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很多学生学文言文,常把它当成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死扣字、词、句,拆分割裂文章形象,使学习活动变得枯燥无味。因此,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文意。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使学生掌握该文内容、流露的感情、表现技巧及学习感受。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本文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一是要自主学习,强化诵读,“读书万遍,其义自现”。二是要诵读与讨论结合,积极思考,深入探索。三是要循序渐进,由初步感知到深刻领会,由模糊到清晰,最后得出结论,完成认知过程。

四、说教学设计:

该文为精读课文,用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步: 一)、新课导入

由于归有光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喻为“明文第一”,对清代散文有很大影响,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并且归有光散文又在“唐宋派”中成就最高。基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的目的,直接介绍明朝“唐宋派”和归有光散文地位,就可引起学生足够的阅读兴趣,故可以如下导课:

由唐宋散文成就最高导出唐宋八大家,引出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及“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介绍“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他们的文章大都直抒胸臆,文从言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成就最高。《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二)、新课指导 ㈠、题解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二)、、正文学习指导:

1、整体感知课文 ⑴、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⑵、学生跟录音机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语调和停顿。

通过听读与跟读,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语言风格有一个基本印象,基本把握文章的人、事、理(情),为下一步深究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艺术技巧作好铺垫。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然后参照注解自译。 这一步是精读的开始,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段意的基础上精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实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初级目标。 本文要注意读音的字: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栏楣shǔn 偃仰 yǎn 万籁lài 异爨 cuàn 老妪 yù 先妣 bǐ 呱呱而泣gū 阖门 hé 象笏hù 扃牖jiōng yǒu 注意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凡再变:再,两次,数词

乳二世: 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 大母过余日: 过,动词,探视,看望 比去: 比,介词,等到

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讨论:

在学生齐读、自读与自译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所描写的内容、感情和技巧,充分领会文意。本着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能力的目标,“讨论”指导应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老师设计讨论问题,学生讨论探究,最终得出结论(但不是定论),故如下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自然段: 1)、项脊轩原貌如何?修葺后有何变化?

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小、破、漏、暗,简直不堪人居。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 2)、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3)、作者对项脊轩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有着“可喜”的情感,作者对项脊轩是喜爱的。 4)、作者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感情的呢?

先写项脊轩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 ,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同时,修葺前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小结第一自然段:通过讨论,我们了解了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4、学生齐读第

二、

三、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5)、第四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足音辨人”和“轩凡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5、齐读最后两段,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2)、第一个片断的描写,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时”表明经常,“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3)、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4)、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抒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综合讨论全文,让学生充分理解该文艺术技巧,学以致用。讨论是开放式的,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只适当点拨。

5、本文是如何将叙事与抒情有机地结合的?

一是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二是在表现手法采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三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有机结合,“形”、“神”和谐的统一。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三)、教学小结

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令人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后写抒情散文的典范。很有借鉴意义。

附:版书设计

记修葺

记美景 喜 项 日常琐事

记读书

忆分家 脊 白描手法 忆母亲 悲

忆祖母 轩 形神统一 忆妻子

说课方案的自我评析:

该说课方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讨论为主,着眼于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诸项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符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目标要求。所设计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根据教材特点和(高二)学生实际设计重难点和讨论话题,有所创新。但是讨论的话题较开放,特别是最后一个综合性话题难度较大,不易驾驭,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处理不当易“走过场”。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感悟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3

项脊轩志细读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