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项脊轩志

发布时间:2020-03-03 23:21: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理解细节描写、托物言志等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C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口味“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杜甫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项脊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关于作者

1.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读准句读

1.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二)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重要词语

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于此”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

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 垣墙周庭。(垣墙)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三五之夜。 每月十五日

凡再变矣。 总共、两次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

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四、研读文本,鉴赏评价

(一)体会平凡、细小见深情的写法

(二)体会托物寄情的写法

四个小组分别从下面四个不同角度,分别对课文内容做探究:

(1)一个书斋; (2)二(两)种情感;

(3)三世变迁; (4)四个女人。

要求:

(1)紧扣自己的小课题;

(2)注意抓住本文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特点来分析。

(3)在通读和借鉴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钻研。根据小组选题情况,可合作,可分述。

例析:分析《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首先要明白作者在本文中记述了哪四个女人?作者分别撷取了哪些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写她们的?写法上各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2.二(两)种情感——围绕项脊轩,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 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长号不自禁”,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

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写出归家三世变迁的沧桑。 前后对比: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诸父异爨——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始为篱,已为墙”

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祖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也从另外角度反映归家的败落。

4.四个女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文中共写了四位女子的形象:哺育过项家两代人的老妪;慈爱的母亲;对“我”寄以厚望的祖母;与“我”恩爱情深的妻子。(写老妪,是为了写母亲,因此,可以说,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巧妙通过老妪之口,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

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

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2) 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

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文章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5.小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五、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的《陋室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感悟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3

项脊轩志细读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