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2: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标题: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憧憬

学校:

学院:

年级:

专业: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论文

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憧憬

作者简介: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提出的很早,但是就具体实施建设倒还是没几年的,这不是我们国家愿不愿意的事儿,而是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打算,但是生产力水平实在跟不上,就暂且将这个构想放一放。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全国人民对自己国家农村社会的近期目标,这也是多年来我国诸多领导人对我国新农村的梦想!现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新农村正在昂首挺胸地向我们阔步走来!

关键 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社会;生产力;伟大构思;农村发展;区域性特色;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谐发展

正文:

这次咱们学校里组织的社会调查,要到延边州的勤劳村去参观新农村建设,我们虽然没有去,但是我们和去的同学一样,都对我国未来的新农村成功建设有个美好的期待和感触,所以就写下了这篇论文来分享我们的感受。下面我们将以我们个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理解说说我们的看法。 中国农村现状及其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改革开放之后,随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在对工人的需求量逐步增加。由于我国人口大部分是农民,所以要求我国的人口类型转变就显得迫切需要了。从一组数字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最近十几年的巨大变化: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从上文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农村人口在逐渐减少,而城镇人口则在逐渐增加,这是中国现在的形势所需要的,也是很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驱使他们来到城镇。为什么呢?因为在城镇大家可以挣到比在农村更多的钱,因为城市的生活更加的便利,我们不必再为那些交通不便而发愁,也不用担心城镇的教育系统不够完善,更不用担心城镇的医疗设施不够完善,因为这些都已经是全国最好的了。

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转型,更多的城市就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我国则不得不建设更多的城市供这些人口居住,想来想去,既然人们那么的喜欢城市,与其让原来的城市人口暴增,我们国家还不如对原来的农村进行改建,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90年代末中国政府就明确提出,由于中国人多地少,所以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这当然也包括征地制度在内。所以从那个时候就非常强调:第一,征用农民的特别首先是必须符合国家的关于土地利用的规划;第二,征用农民的土地必须得到严格批准,征用的土地必须纳入各地当年用地指标;第三,必须足额按照法律规定给农民予以补偿。每年可以向农民征收多少土地是由国家根据发展规划来确定的。

在我们的心目中,未来的新农村应该和现在的城市一样,不但有便利的交通系统和医疗卫生保障系统,娱乐休闲场所丰富,人们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显著的提升,生活水平比原来有了显著的提升。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不得不说就是可耕地的问题,因为可耕地是农民之本,也是我国所有人的粮食主要来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建设的新农村应该是尽量的减少人们对可耕地的占有的,把尽可能多的可耕地用于农业生产。由于以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想要像发达国家那样进行机械化生产似乎不可能,所以比喻使用大量的劳动力。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我国的生产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机械设备已经很齐全,所以要把大部分的土地交给少部分人去搞农业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把土地交给少部分人,那么你可能会问那其他人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一个转型的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不是简单的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的问题,我国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综合性的,牵涉到各行各业。这就需要使得我国的人口集中化,使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各行其业,各尽其职。

这样的话就有一个住房的问题,新农村归根到底还是农村,所以农村也肯定得和城市的不同,比如每家每户都必须有个庭院吧,庭院里面可以种植花草,也可以种植蔬菜或者果树。和以前农村的区别是:新农村的建筑不仅比以前的房屋坚固、样子漂亮,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新农村的房屋建筑不是杂乱无章的建设,二是统一规划,这才是新农村的特色。道路没有以前那么崎岖;建筑的朝向也不是随意的,他们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写到这里想必大家心里对新农村都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以上只是我们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和欣赏。

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意义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现在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

接着,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还有,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

最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既然有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应对呢,下面说一下应对的策略。 首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接着,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还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最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好。 希望

我们大家一起祝愿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能尽快顺利的完成,使得我国人民能够尽快的享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我们人民带来的实惠。现在,政府和人民都应共同行动起来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Ⅰ】大学本科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page209-page219

【Ⅱ】文秘114 → 领导讲话 → 乡镇农村 → [专题] 新农村建设 →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Ⅱ】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