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深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报告[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9:38: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深圳市201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报告

2010年,深圳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在自主创新、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区域合作等各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强化自主创新理念。提出具有鲜明科学发展内涵的“深圳质量”理念,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四大导向,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促进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跨越。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行动计划,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和关键,提出7个方面29条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正式颁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建立政府推动、人大和社会监督的实施保障机制,依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二)夯实自主创新基础。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市,着力增强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引进和建设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2010年新建17家重点实验室、42家工程实验室、

1 18家工程研究中心。着力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参与国家科技计划380项,以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新药创制、转基因等核心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95项。

(三)广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激励、评价、流动机制,制定“人才孔雀计划”,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率先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立法,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公益化服务。加强创新人才载体建设,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博士后工作平台建设,创新分级管理模式,目前全市共有博士后设站单位73家,创新实践基地52家。促进创新产业与创新人才的有机结合,加大尖端科研团队引进力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大创新投入。以科技三项经费推动重点实验室、科技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建设,设立科技创新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2010年,市财政本级预算科技投入达到70.2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5584 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目前深圳已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创新企业梯队,拥有超过3万家科技型企业,华为、中兴等企业的核心技术水平跻身国际一流。

二、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以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加快创新载体建设、重大项目实施、重点人才引进等措施,进一步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2010年新认定30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至今已发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353家,其中19家企业获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76.2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超10000亿元的任务指标。

(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瞄准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着力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明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率先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政策。加快制定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规划和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积极建设智慧深圳、无线城市。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了坪山生物产业、蛇口网谷互联网产业、龙岗核电产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集聚区。设立105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其中2010年开展了3批专项资金扶持计划,支持694个产业项目,推动全年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产业增速分别达到30%、47%和35%,产业总规模达到1390亿元。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创新融资租赁方式,帮助企业融资6.62亿元,已推广1133辆新能源汽车,到大运会期间将有2011辆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行,成为全球最主

3 要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推广的城市。

(三)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3%左右,国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850亿元和15921亿元。设立3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5只创业投资基金,致力于培养出一批新时期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出台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政策,新吸引79家、185亿元基金落户。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代办系统,成立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进一步完善了以深交所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为主体多层次资本市场,深交所2010年IPO家数位居全球第一。进一步完善信保贷联动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完善针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担保平台,担保金额超过全省担保金额的一半。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2251万标箱和2671万人次,增长23%和9%。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7%,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初步形成。总部经济发展迅速,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80家,统一开发建设上市公司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和研发基地。加强服务外包工作,修订《深圳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10年认定26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年承接离岸业务合同额为14.28亿美元,同比增加39.45%;执行金额为11亿美元,同比增加25.43%。扶持会展业发展,2010年全市举办展会超过80个,展览总面积首次超过2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2个品牌展

4 会已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

(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鼓励优势传统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整合改造旧工业区,加大技改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安排资金1500万元资助48家企业开展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建设服装、黄金、珠宝等产业集聚基地,建立8大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时尚化和国际化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和技术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 “中国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鼓励传统产业领域民营及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扶持一批优势传统产业民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鼓励以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优势传统产业拥有1个中国世界名牌,41个中国名牌,30个广东省名牌。

三、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基本取向,扎实落实《深圳综合配套总体方案》和“四个先行先试”,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二)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提出办赛事、办城市的理念,以大运压任务、打硬仗、练队

5 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品质提升。完成市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区级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压缩清理审批事项,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运作,促进审批业务无缝衔接。在全国率先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公开招聘首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新进政府公务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建立了各类公务员独立的职业发展通道。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法定机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

(三)社会领域改革扎实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南方科技大学获准筹建,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保险公司和香港大学参与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新模式。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创新基层社区体制机制,率先建立现代社工制度。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全国领先,全国首家民间发起并无业务主管部门的公募基金会—壹基金落户深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项目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人口管理模式取得突破,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推行积分入户政策。

(四)经济领域改革有序推进。突出特区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设计市区财税体制,启动第四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若干意见》,社会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宽。改革企业登记注册制度,建立证照分离的商事登记制度。深

6 化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整备体制机制,扩大土地资源市场化配臵范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迅速扩大。市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四、以加快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特区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出台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明确了一体化的目标、路径和步骤。经济特区现行113部法规和70部规章得到全面梳理,有效解决了特区一体化相关法规的适用问题。基本实现原特区外10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整体转换。

(二)新型功能区开发全面展开。瞄准国际一流标准,全面优化城市布局,培育经济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光明、坪山等功能区和龙华、大运等新城建设明显加快,有力地带动了原特区外地区的整体发展。启动大鹏半岛高水平保护性开发,力争把大鹏半岛打造成为国际级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三)城市功能得到显著优化。制定《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以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科学规划未来十年的城市发展蓝图。加快特区交通一体化,地铁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总长178公里的1-5号线即将全面开通,“一横八纵”高快速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各组团交通联系更加紧密。提升城市辐射能力,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宝安机场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深圳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

7 位。一批水、电、油、气项目进展顺利,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空间、资源、环境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实现信息化向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全方位渗透,目前家庭宽带普及率达69.3%,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93.8%。

五、以促进低碳绿色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大力促进低碳绿色发展。编制完成了《深圳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制定了《深圳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圳市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立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政府机关带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我市万元GDP能耗0.51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万元GDP水耗20.3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31%和37%,圆满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

(二)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落实推进80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创新开展环保实绩考核,确立环境优先的政绩考核机制。全面推进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在全省率先完成油气污染治理工作, 2010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6天,占全年的97.5%;建立了现代化的垃圾运收系统,龙华、观澜污水处理厂二期项

8 目开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46%提升到81%,污水再生利用率从不足1%上升为27.1%;开展饮用水源地排污口整治和雨季行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河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实现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目标;完成87条道路和重要节点的绿化提升工作,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建成各类森林公园公园435个,“公园之城”初步形成。累计完成区域绿道建设335公里,超省计划11.7%。

六、以开放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加强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推进深莞惠一体化,以“同城化”标准推动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交通、城镇群、旅游等一体化规划的编制,签订了3市界河综合治理、边界道路建设工作协议书;达成3市公交跨界互通共识,与东莞、惠州间开通了6条跨市公交线路,新建或改扩建8条对接高速公路,实现6条主干道对接,撤销普通公路收费站和3个主线收费站。在深莞、深惠边界,分别提出规划建设深莞新城、哑铃湾-坝光填海区设想;在深莞惠交界地区,提出建设突出生态、低碳、教育理念合作区的设想。积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据调查,近两年,深圳向东莞和惠州转移的产业规模每年达到400-500亿元,东莞和惠州成为深圳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深圳机械、家具、钟表、皮革、塑胶、光电、高新技术等行业,在惠州、东莞签约设立了多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坂田-东莞松山湖电子信息产业带形成,专业化协作水平显著提高,深惠优势传统产业

9 带已初具规模。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深圳、汕尾、潮州3市先后两次召开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联席会议,统筹推进深汕(尾)、深潮(州)产业转移园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

(二)加强深港更紧密合作。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携手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成立了前海管理局法定机构,成功举办香港《前海总体发展规划》说明会和首届前海合作发展论坛,先后分别与20家香港企业和14家境内外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创造良好开局。落马洲河套地区建设启动了发展规划及工程研究,港深西部快速轨道线已开展前期研究。

(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经核准新设境外投资项目257个,协议投资额8.87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7.15亿美元;以ECFA签订为契机,深台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有序推进。2010年我市组织实施28个境外重点展览,现场成交合同7.23亿美元,意向成交额17.07亿美元;举办了新加坡、泰国、缅甸等东盟国家的专题政策推介与经贸洽谈会,推动深圳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形成全球布局。2010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为2042亿美元,增长26.1%,实现十八连冠。

七、以增进民生幸福为目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召开全市社会建设工作大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的决

10 定,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臵。加大民生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市民生类及一般公共服务类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均达70%左右,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幅分别为24%、27%和32%,比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幅分别高

8、11和16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4万元,居内地大城市首位。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以低保制度为基础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450元,为全国最高。住房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到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和“夹心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完成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社康中心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市义务教育学位70%以上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双免”政策惠及所有符合条件的非深户籍学生。初步建立起学校设施和生均经费的标准化配臵制度,完成全市小学标准化改造。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和“市民文化大讲堂”获国家“文化创新奖”。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健全“以证管人、以房控人、以业择人”工作机制,实现人屋对应动态服务管理。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吴邦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查报告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报告[材料]
《深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报告[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