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野草》题词 公开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58: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野草〉题辞》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 聂雯

【教学目标】1.基本了解散文诗的文体特征。2.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鲁迅先生的“求索”和“抗战”的灵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鲁迅先生的“求索”和“抗战”的灵魂。 【教学方法】1.朗读法。用各种朗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引导法。多角度提供学生材料,给学生拓展理解的空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言志,文传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作品也是有感而发。 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捧读《野草》,总觉它过于沉重。单品这《野草》“野草”,便有着一种平实寂寞而又坚韧的感觉。《野草》的蕴涵,是深刻而真挚的。《野草》以它特有的面目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积蓄,展示了一位奋进者的一段精神历程。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野草·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所作的自序。

通过导语点明诗集《野草》的内涵,引导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基本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介绍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1.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留下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本环节内容最好由学生课下搜集得到。由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散文诗的源流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流行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第一次正式用“小散文诗”这个名词,和有意采用这种体裁的是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在中国新文学里,散文诗是一个引进的文学品种。“五四”时期的刘半农、徐玉诺、许地山、焦菊隐、徐志摩等人都有散文诗发表。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郭风、柯蓝等作家创作的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中有相当的影响,其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鲁迅的散文集《野草》。

翔实的材料能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新出现的体裁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课件展示) 1.读准字音。易读错的字有:

朽腐(xiǔ fǔ) 删刈(shān yì) 熔岩(róng yán)

2.多种形式,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 由学生陈述自己读课文的感受。(无所谓对错,只要说清楚自己的感受即可。) 本环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的陈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目的的展开下面的教学步骤。

3.背景介绍(课件展示)

《野草》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都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者在一九三二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又在一九三四年十月九日致萧军信中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其中某些篇的文字较隐晦,据作者后来解释:“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

其实,那个时候,“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北伐战争还未开始,革命正处于由低潮走向高潮的形式,革命中心从北方迁移到了南方。可是,鲁迅所在的北京,“五四”

运动形成的群众斗争热潮已经消退,活跃分子纷纷离开,反动势力重新抬头,四处都笼罩着北洋军阀地狱般的统治。如果说那时南方因革命高潮即将来临已现春意的话,那么北方依然是肃杀的严冬。

随着革命转入低潮和革命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内部发生了分裂,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其中有一种人组织、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的先锋战士,一种人回到了原先反对过的封建主义的怀抱,在“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和“五卅惨案”中,公然充当帝国主义和段祺瑞政府的帮凶,成为历史继续前进的阻力;还有一种人则徘徊在十字路口,还没有做出走什么道路的最后抉择。

鲁迅基本上属于第三种情况。《野草》写到一半的时候,他表示过这种看法:“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活着,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华盖集·北京通信》)鲁迅年轻时满怀热情参加辛亥革命,后来由于资产阶级领导的软弱、封建军阀的混战,他对所谓文治武功失望了;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他看见新社会的曙光,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反宣传,因此又有些冷淡和怀疑,他早年相信生物进化论、国民性改造和个性解放,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逼使他对这些思想发生了动摇。旧社会的腐败,是他深恶痛绝的,但是新的社会是怎样的呢?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呢?思想上要信奉什么主义呢?此时此刻,这一切它正在苦苦求索之中,答案的果子还没有成熟。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二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三八期。本篇作于广州,当时正值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不久,它反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和革命信念。

本环节依然可立足于学生的课下准备及其发言,但教师的补充作用应该更强一些,因为学生很难搜集到太多的准确的资料。

4.由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讨论。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生适当发言。

学生应该能够悟到文中的“野草”并不是真正的野草,而是有着内在含义的,“地面”也绝非普通的地面,也应该是有着内在含义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点:

1927年的清党运动给鲁迅的精神带来极大的震荡。中国的所谓革命,原来不过是一场虚幻。“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且看不见戏的收场,到处是恐怖,恐怖,恐怖。前进而未探求到光明的道路,战斗而未寻找到新的战友,鲁迅对于反动派的迫害的反应是“我要反抗”,对于一时不明通向理想道路的态度是“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不仅要用生命去战斗,去求索,而且还要用文字去记录在战斗和求索过程宗,自己内心的感触以及灵魂深处的波澜。

本文就是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其中最强烈、最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对自己“求索”和“抗战”灵魂的描写。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 “野草”比喻了作者的散文诗。 “地面”象征着黑暗的社会。

“地火”、“熔岩”则象征着对革命道路的求索、对黑暗社会的抗战。

为了战胜黑暗、寻求光明,野草千难不避,万死不辞,宁肯与黑暗同归于尽,让光明留待后人,决不苟活于不明不暗之间,决不屈服于黑暗和唁函。为了追求光明而“死亡”,为了对抗黑暗而“朽腐”。

本环节重点要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加深程度。 5.作者在这里一力推崇的是“野草”吗?(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

“诗言志,文传情。”这里寄寓着作者为了祖国人民的前途利益而牺牲一切的强烈愿望和决心。这种思想在鲁迅是一贯的。他青年时期就立下誓言:“我以我血荐轩辕。”在“五四”运动时期,甘愿“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写在〈坟〉后面》)在写《野草》的彷徨时期也一再表示:“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道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致李秉中》)《野草·题辞》所表现出来的求索和抗战精神,就是鲁迅一贯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无疑是非常进步非常积极的。

由文而升华到人。

将此篇子发给学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此文。

【附1】材料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评定:对死亡的欢喜是为它的曾经的存活,对朽腐的欢喜是为它的并非空虚,而在那时的人间除了狭义的生存和无涯的空虚,人们的确不能再奢望拥有得更多,这是国家与民族的悲哀与不幸。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评定:作者的谦虚之词,却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的写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评定:刈-yi,割(草或谷物)。作者曾有语云: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可作此的注解。(也可看作是对人们苦难生活的形象的痛述。)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评定:俯首甘为孺子牛。即使是以最少的养料滋活生命,只要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一切的苦累都有价值。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评定:地面是野草得以存活的根基,一如人类生存的社会和国家,国家不能滋润它的子民使其繁荣昌盛,社会不能使人们安定幸福,而只是使他们日益消瘦并且死亡时,它的确是可憎恶的。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评定:不合理的制度注定了要灭亡。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评定:即使我与万恶的政体一起消亡,只要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死又何惧何憾。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评定:现实如此黑暗,我不能实现我的理想;即使现实稍好一点,离我的理想也相差甚远,是以我还不能快意地笑和歌唱。我曾经如此不堪地生活过,历史可以作见证。

所谓光明与黑暗者,因人而异也,谁制造了黑暗,也是人,对他来说就是光明!境有心造,事在人为!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评定:为了所有的人类,不论是亲朋,还是仇敌,为了一切人好,我迫切地希望不合理的制度早日灭亡。即使是苦难,也要有价值。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评定:拟人的写法,形象生动。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五、小结

曾经,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样的话:(课件展示)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但他永远不是只会“而已”的懦夫,“而已”表达的是他的愤激之情,在《野草·题辞》中,我们又一次见到了这个以笔代枪的“战士”,感悟到了他在那段时期的思想 6

面貌的精华──对光明的求索,对黑暗的抗战。

(六)作业

找一本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至少读其中的三篇散文诗,深刻体悟。 此作业的设计,目的在于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在《野草·题辞》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

注:所附材料作者为东方英子。 参考:郜元宝《鲁迅先生的身体》。

参考: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教师 刘锡伟《相同的终点,别样的生途》。 【附2】板书

野草题词解读

野草 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

同学聚会题词

毕业典礼题词

《野草》题词    公开课教案
《《野草》题词 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