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理学(打印)

发布时间:2020-03-03 14:36: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个体心理(系统)。(P2)l.概念: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2.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 ,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①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②情绪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 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③意志过程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 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三者紧密联系 , 相互作用。(3)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 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4)心理特征:就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 ,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①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 体现着个体活动效 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②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③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二、结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 , 谈谈如何备课 ?( 结合自身教学)(P21)l.教育过程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 , 既有培养者、教育者 , 也有被培养者、被教育者 , 他们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才能完成教与学一双向活动。2.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而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行为目标。2)分析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分析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和主要策略。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量工具 , 评定学生受教育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的水平,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4)设计课程。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法,以便教授在任务分析中所确定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5)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教师要运用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传授活动。一般模式是:呈现教材、学生反应、强化和校正反馈。6)评定。按照教学目标来确定教与学的效果。(评定后,如果达到目标则停止,未达到目标则确定问题与原因—拟定补救措施—修改课程)。

三、理解教师角色,结合自身谈谈如何促进教师角色。(P42)

1、角色定义。角色亦称为社会角色,他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2、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①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②父母

长者、朋友和管理员。③榜样和模仿公民。④学生灵魂塑造者。⑤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3、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领导方式(类型有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教学风格(有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教育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例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中对一些落后学生的预言而产生的效果。)以及举止言谈(包括有声的言教和无声的身教。)等方面。

4、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5、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①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②树立学习榜样。③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四、教师能力素质的基本构成:四个概念。(P50)1.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1)影响和作用。①努力程度。②经验总结和学习。③工作中的情绪。(2)影响因素。一般分为外部环境(社会风气、教师发展的条件、人际关系)和自身因素(价值观、自我概念)。(3)如何发展提高。①外部环境包括:尊师重教的风气、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则、进修培训条件、校风建设。②自身方面包括:科学的教育观、自信心(观摩优秀教师和教学总结反思)。2.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1)教学反思的过程。①具体经验阶段。明确问题的存在。②观察分析阶段。对问题收集分析。③重新概括阶段。反思旧思想,寻找新思想。④积极的验证阶段。对新思想实际尝试。(2)反思的成分。①认知成分。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②批判成分。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目标等。③教师的陈述。教师自己的声音。(3)反思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实际讨论。④行动研究。3.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包括:①对教学活动的计划、安排。②对实际教学活动监察、评价、反馈。③调节、校正、自我控制。(2)监控能力的提高。①角色改变技术。自觉性主动性。②教学反馈技术。自我反馈和测验反馈。③现场指导技术。4.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1)影响因素。①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②意志的自治性和果断性。③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2)表现的方式。①善于因势利导。②善于随机应变。③善于对症下药。④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五、高等教育的学习理论(P98)高等教育学习理论分为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两种。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的建立直接连接的过程。主要有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主要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

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倒U曲线说明了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⑤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七、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直观,促进学生对教材感知。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1)教材直观的类型。 ①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实地调查访问等,优点是真实感、亲切感,定向作用好。缺点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电视、图片等。优点是可以突出本质要素,扩大直观范围。缺点是模象与实际事物有一定差距。③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 , 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 ( 语音、字形 ) 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例如课文阅读等。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的限制。缺点是不直观鲜明。(2)使用教材直观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知。①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A.强调先进行模像直观,获得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B.词(言语直观)与形象(事物、模像直观)地配合。首先,形象直观应该受到词的调节,提高感知的目定性。其次,形象直观结果应该用确切的词加以表述。再次,依据教学任务恰当搭配。同样,言语直观必须注意形象的表述以及言语的质量。②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高强度可以清晰感知,教师应强调的强度但重要的因素)、差异律(包括直观对象与感知背景的差异、直观对象与知识背景的差异)、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目的是观察对象活起来)、组合律(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进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④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积极主动的亲手操作。

八、如何提高教材概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与辨别的信息。为了便于学生概括出共同的特征,教学时最好同时呈现出若干正例。反例的适当运用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本质的认识。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就是用不同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3、科学的进行比较。包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关事物之间的比较。异类比较有利于了解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混淆和割裂。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理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认知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取知识,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认知结构联结起来,积极构建其知识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结构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学生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记忆学科的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动机)、结构原则(采用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程序原则(每门课都有自己不同的程序)、强化原则(强化学生知道学习结构的反馈)。

2、运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如何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接收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①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②意义学习的条件:A.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有逻辑意义,是可以理解的。B.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适合年龄较大,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是学习者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地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主要技术是“先行组织者”技术。

六、结合自身教学,如何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对某一点进行感慨。(P119/130)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和内部心理状态。(1)学习动机基本结构。①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受着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交往内驱力影响。②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2)学习动机的种类。①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③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①多元性。②间接性。③社会性。④职业化。(4)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行为不仅受学习动机影响,还受到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健康等因素影响,激发学习动机必须把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4)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学生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有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

打印 高等教育心理学 学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精简打印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适合打印)

心理学版打印专用(内部绝密资料)

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问答题整理直接打印

打印

打印

打印

打印~~~

心理学

心理学(打印)
《心理学(打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