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1 17:39: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调查

【摘要】 目的通过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湖北省孝南区某些乡镇216名“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4%,学习焦虑方面心理状况很差,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等方面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3.4%、28.7%、23.1%、20.4%;②“留守儿童”男女性别之间健康状况总体差异不显著,但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p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2008年由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全国约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本应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等,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这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面对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诸多状况,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着很大的矛盾和分歧。是否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定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试图为其他研究者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湖北省孝南区两个农村小学和两个镇初中共八个自然班,回收问卷413份,有效问卷396份,有效问卷95.9%。其中留守儿童216,非留守儿童182人。留守儿童中小学生151人,初中生65人,男生112人,女生97人(7人未填)。

1.2 方法

1.2.1问卷法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修订,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使用,较为适合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共100道项目。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将8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得分,全量表分≥ 65分,说明该生情绪状况总体不良,焦虑程度较高,有适应障碍;在施测时插入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年级、性别等个人资料。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要求被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所得数据应用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进行F方差分析、t检验等。

1.2.2访谈

调查小组成员深入到各村,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针对性 (根据自编访谈提纲 )的访谈。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40分,在正常范围内,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4%。除了学习焦虑量表得分为8.5分,其它7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低于标准不健康值 8分)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4%、28.7%、23.1%、20.4%,其他依次为对人焦虑(7.9%)、恐怖倾向(7.4%)、冲动倾向(6.5%)、孤独倾向(2.8%)。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男女性别之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差异不大,女生焦虑得分还是略高于男生,在恐怖倾向方面女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男生(p

表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M±SD)

因子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分 男(n=112)女(n=97)t 8.60±2.768.40±2.810.507 4.68±2.164.66±1.980.065 2.97±1.882.99±2.02-0.061 5.90±2.296.21±1.96-1.021 5.86±2.115.46±2.171.325 5.53±3.105.53±2.820.002 3.11±2.654.22±2.47-3.11** 3.16±2.522.97±2.220.579 39.81±2.6840.43±12.35-0.362

注:***p

2.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学龄段差异

由表2可知,小学和初中的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小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初中生(p

表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学龄段差异 (M±SD)

因子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分 小学(n=151)初中(n=65)t 8.74±2.867.97±2.501.872* 4.74±2.044.57±2.150.538 3.13±1.852.63±2.071.757* 6.3±2.215.40±1.812.877** 5.72±2.085.60±2.180.367 5.48±2.915.63±3.07-0.35 3.68±2.493.42±2.840.691 3.05±2.433.18±2.28-0.39 40.82±11.7138.40±13.661.324

2.4 父母回家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由表3可知,父母回家频率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和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异(p

表 3不同父母回家频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M±SD)

因子

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

自责倾向

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

冲动倾向

总分三个月半年内半年到一年一年以上FLSD ①(n=26) ②(n=43)③(n=84)④(n=55) 8.35±3.418.37±2.598.31±2.918.95±2.760.661 5.12±2.564.33±1.964.67±1.974.87±2.090.938 3.46±1.942.72±1.932.81±1.913.25±1.891.406 6.12±2.025.58±2.246.04±2.156.55±1.821.762 5.81±2.465.60±2.485.43±1.956.09±1.731.166 6.31±3.554.95±3.385.36±2.656.09±2.641.905 3.73±2.142.91±2.503.42±2.374.25±2.972.431*④>②,④>③ 3.23±2.642.86±2.492.88±2.283.65±2.351.378 42.12±12.8637.33±13.2738.90±11.5543.71±11.502.897*④>②,④>③

2.5 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通过半结构的访谈提纲,了解到34.3%的儿童在3岁前父母就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4-6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24.9%,7-10岁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30.3%,10岁以上时成为留守儿童的占10.4%。父亲一人在外务工的占43.6%,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47.1%,这其中又有72.9%的儿童是与祖辈一起生活,13.5%与亲戚一起生活;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一个星期联系一次、一两个月联系一次的比率、几乎没有联系的比率分别是79.7%,12.9%,7.4%。

对父母在外务工的生活状况,59.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基本适应,25.8%认为不适应,14.6%认为无所谓;在情感上,感觉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占49.8%,感觉无奈矛盾占31.4%,感觉轻松自由占15%,感觉被遗弃占3.9%;55.2%的儿童认为留守状况对自己成绩的影响有一些,17.9%的儿童认为影响很大,只有26.9%的儿童认为没有什么影响。

在被问及对父母在外务工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时,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不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出外务工,“感到自己孤僻了,变得内向,不喜欢交朋友”, “非常孤独无助,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了笑容”,“ 爸爸身在异乡,我非常思念。”但是也能看到相当一些儿童在留守状况里学习锻炼了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学会了独立,帮助和照顾他人,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有些无奈,但知道父母是为了经济好转出去,这 对学习没有影响,反而更加自强自立”,“ 不希望(父母出去),但知道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生活有改变,自己变得坚强独立,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了…”等。

3 结论和讨论

3.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除学习焦虑因子外其它因子平均分在正常范围内,并且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这点与一些研究是相似的。如同样以 MHT为工具,何资桥等人发现,两个群体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和总均分无显著差异,且总均分低于问卷临界标准 65分;郭少榕等人的结果与此类似。“留守”似乎对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影响,留守状态与心理问题之间可能没有明确的联系。

在本研究中,按照留守儿童内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低,其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上,尤其是学习焦虑方面高达63.4%的阳性检出率让我们对目前留守儿童学习压力的重负可见一斑。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2][3]

个方面 :其一,小学和初中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他们的实际监护人也大多文化层次低无法教育,同时面对在外辛苦劳动的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高期望,致使留守儿童无法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过分关心考试分数,害怕学习不好对不起 自己的父母。这一点在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其二,留守儿童的最大缺失就是亲子依恋。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母子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这种依恋能顺利完成和发展,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感和自信心.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

[4]代。”父母缺席,孩子失去了呵护鼓励和情感支持,各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其三,儿童期是孩子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身体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没有安全感和依托感,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更易产生孤独心理和不同程度的身体症状,容易紧张冲动。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

3.2 不同性别、学龄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留守女生在恐怖倾向方面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留守男生,与岳蕙兰等人的研究 结果相似[5]。一方面,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面对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神秘感与恐惧感,在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恐怖情绪。另一方面,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面对变化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更易产生焦虑、恐怖等情绪障碍。

调查也发现,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及初中阶段。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是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一种亲子关系,即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国外关于儿童亲子依恋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以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的行为特征都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6]。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依恋的需要越强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均不如初中生,因此在面对亲情的需要缺乏时,就更易出现诸如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

3.3 不同亲子沟通状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父母回家频率不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具体来说,不论是总体心理焦虑程度还是恐怖倾向得分,父母一年以上才回次家的留守儿童要高于父母回家频率是半年内和半年到一年的儿童。这个结果再次证明了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儿童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源动力。回家频率高的父母对孩子生活、情感、学习状况的关注度肯定更高,因而相对较少了留守状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我们也看到随着现在通讯设备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是比较多的,基本是是每周都会有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因为留守经历作为一个消极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父母亲密的情感联系、反应灵敏的高质量抚养质量加以弥补的。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留守状况让儿童在情感上或多或少有受伤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也在认知上不断调整自己,努力适应父母远离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断锻炼自己的独立、坚强的品质,积极面对困难,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4 结论

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总是以一个问题群体去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本次

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大,但小学阶段学生、留守女生和父母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因为除了亲子分离的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会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出生和遗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和社会等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同样适用于留守儿童。我们必须客观看待留守状态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要切实反映其造成的消极结果,又要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重视个体发展的积极性和留守内部的差异性。当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方面,我们也要引起重视,除了注重外部环境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更应着重发挥其自身因素,利用学校教育这一平台,发挥学校教育的资源优势,帮助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能力素质。

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父母的缺席并不必然意味着父母责任的缺席。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除生活和学习之外更多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提供时空隔绝不断的情感支持,尽可能降低留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只要父母教育责任和意识的提高了,通过提高父母的抚养质量,加强亲子情感沟通和支持,是可以增强儿童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的。

5 措施与建议

5.1 家长应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与此同时,因为监护人素质较低,平时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学校教育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留守儿童家长不在,势必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5.2 注重沟通与交流

家长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5.3 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一些流动人口很多是城市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我认为它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从机制、体制的层面来给它解决。

我们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机构应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

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5.4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中小学校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孩子却远离了那温馨的港湾,他们得不到与其他孩子同样的爱与温暖,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多一些关怀。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多个部门的协作,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应该多给予留守儿童一些留守儿童,他们在缺少父爱,母爱的情境下,最终却成为夜幕下的一盏明灯,熠熠生辉,引人注目,为什么呢?正是因为他们还在吸呐吞吐之时,他们没有止住前进的脚步,没有流恋于轻松;没有忘情于虚浮,没有迷醉于诱惑,没有沉陷于浅薄。 有一天,他们终会永远不回头地向前走去,然而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关爱留守儿童,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参考文献

[1] 吴霓,丁杰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 何资桥,曹中平等.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21-423.

[3] 郭少榕.农村留守女童: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J].福州大学学报,2006,(3):94-100.

[4]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92-93.

[5] 岳蕙兰,傅小悌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6,10:4-6.

[6]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338.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