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社会实践报告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3 07:34:58 来源:社会实践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平乡楼子山村留守儿童调查 学生姓名:

学号:

自然班:

专业:

2012年8月

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正文内容

社会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目的:了解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平乡楼子山村留守儿童的基本

情况

调查对象:楼子山村村民

调查方法:观察法、访谈法

调查地点: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平乡楼子山村

调查时间:2012.8.1-8.7

报告正文

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就意味着再等到新学期开始我们可就是学长学姐了,让我不得不再次感慨时间飞逝,是啊,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而已,准备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把高中三年的压抑释放出来,而现在已然是一名大学生了,弄不清是什么时候褪去的“新生”的外衣,但是这会儿却颇有一种“老生”的滋味。仿佛一切都

在一夜之间变老,让人猝不及防。 来不及多多回忆大一的生活,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另一种生活当中去了。暑假期间,父亲把我送到了远在宜昌老家的奶奶家,它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平乡楼子山村,是一个远离市区的偏远山村,虽说这里的经济不是太发达,但是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地域,我的心情也舒畅了很多。在这里住下不久后,我发现村里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而青壮年居少,于是我便萌发了对当地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的念头。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母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辛勤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

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儿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楼子山村是一个小村庄,全村村民约一百人,共有二十多个家庭,于是我采取了走访的形式调查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底下,进而无法采用比较简便的问卷法,于是我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在走访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确定好了访谈的主要内容。那么,此次的访谈主要内容如下:

1.家庭的总人口数目和外出打工人数 2.打工人与孩子的关系 3.若父母外出打工,那么多久回家看望儿女 4.父母对孩子的留守问题有什么看法5.孩子的受教育情况 6.孩子的性格状况 7.孩子对自己留守问题的看法 通过访谈法还不足以让我了解孩子们的真实的内心想法,于是我就每天陪着他们玩耍,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融入了这个大集体,还通过观察法了解了孩子们的性格特点,闲暇时我们会在一起聊聊天,我会问他们有关留守的问题,他们也就把内心的想法告诉我,还向我讲诉了一些心酸的过去。

几天的调查过后,我把这些调查结果整理了一下,算出了楼子山村的留守儿童率为73%;父母外出打工的基本上都是过年才回家看望孩子,也有部分家长几年才回家一次;大多数父母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与孩子分离,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但是觉得把孩子交托给爷爷奶奶照看也很放心,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也没有教导孩子做事做人的道理,仅仅给予金钱的支持,忽略了孩子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在偏

远的山村,教育本来就不是很好,再加上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不关心、不在乎,导致孩子的成绩不是很好,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由于孩子过早地缺失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导致了多数孩子的性格缺陷,他们大多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也有极少数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陪在自己的身边,或者希望父母常回家看看,多给自己一些关心和爱护。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我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相当大。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刻,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上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通过楼子山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比较,我发现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比留守儿童的成绩高,并且非留守儿童没有性格缺陷问题,他们的生活要比留守儿童的生活快乐幸福的多。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关

键性的作用,因此我呼吁广大楼子山村民尽量呆在本地工作,给予孩子更多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多多爱护和关心自己的孩子。

在调查期间,我认识到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农村发展的必要性,楼子山村太过于偏远了,交通也不发达,虽说环境还比较好,但是当地却没有大力发展旅游业,村子的老师也很少,教育水平相当差。我想,如果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来的话,一定会带给村子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么人均收入也会有所提高,这样村民们也就不必外出打工挣钱了,留守儿童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我也想给家乡出一份力,想看到楼子山村一步步繁荣昌盛起来,现在的我还只是一名小小的大学生,没有能力做出什么大的改变,但是我会好好地学习,毕业后会回到家乡来的。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微薄,体会到整个社会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与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课堂,使自己陶醉在喜悦之中。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在这之后,我明显地发现自己变开朗了,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动力之根本,动力之源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有些东西以

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这样的话,以后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一些应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只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活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2篇: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留守儿童不同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介绍: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别的孩子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甚至是国外谋生糊口,而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这群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的名字——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7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过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采访与感悟:

最初,我直接采访了三名城市留守儿童,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一对一的交谈,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人,与外祖母住在一起,父母都不在家,平均一个月回来一次,一般母亲通过电话与孩子联系,时间不固定。与父母相处略感生疏,更依赖姥姥,不太想念父母。性格外向活泼,与同学相处较好,有一定的承担家务活的能力,学习一般。关于父母留在自己身边工作的谈话进行过一次,未果。家庭经济略差。衣着整洁。

第二人,与祖父母住在一起,母亲在外,平均一个月回来一次,一般母亲通过电话与孩子联系,时间不固定。与母亲相处略感生疏,不太想念母亲。性格偏内向,与同学相处较好,独立性较强,学习一般。家庭经济略差。衣着整洁。

第三人,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父母都不在家且不在一处,平均一两年回来一次,一般父母与孩子不联络,不太想念父母。性格内向,学习一般。关于父母留在自己身边工作的谈话进行过一次,未果。家庭经济略差。衣着整洁。

这与我调查所得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形大不相同。

之后经过一定的思考与分析,我认为大致有如下原因造成农村与城市留守儿童的区别:

农村与城市的孩子被看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安全防范程度不同。众所周知,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管束上不如城市里。比如说城市里的祖父母们只需要照顾留守的孩子和操持家务,他们已经退休,不需要再每天上几个小时的班,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呆在家中,或是陪着孩子外出,总之,孩子总是在他们眼底下。而农村的祖父母们即便年纪已经很大。也往往需要操持家中的土地或菜园,以增加家中的经济收入,改善家里的条件,没有许许多多的精力整天看着孩子们。这样的区别就使得农村的祖父母们在孩子早早地放学后无法时时刻刻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所以农村的留守儿童,尤其是性格偏外向的儿童,他们在无人看管下,会在放学后撒欢似的聚在一起,跑到林子里、下河游泳,甚至是发生“留守儿童被发现烧死在垃圾桶中”这样的事件。这是小单位的安全问题。那么大范围来说,城市中有警察,有监控的摄像头,即便是夜晚,也有很多人在街上。而农村就不同了,有些地方家家户户住得很远,孩子若是一不小心走丢了想找都没有人帮忙,通讯差,交通也不便,信息传递较之城市要慢得多。除此之外,农村还有蛇,野猪,或是其他一些隐患,这都是城市所没有的。但并不是说城市就完全完全。因为交通的便利,在城市拐卖儿童的事件已经发生了很多,孩子一旦丢了就很难在短期之内再追回来。但若是祖父母看好自家的孩子,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不能避免的。这是城市与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第一个区别,因看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安全防范程度不同。

农村与城市的留守儿童因教育问题而导致的心里成熟度的不同。城市里的孩子,因为受到了城市中追求升学率的学校的教育,他们在小的时候就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上补习班,比较考试成绩,他们的童年中发展与教育所占的比重绝对要大于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学校,十里八村才有一个,师资力量不足,学习氛围不够,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慢。我曾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个成年了的留守儿童在某个论坛叙述她少年时的经历,她说她小学以及初中前半段时期都是活在这样一种生活中:周围的同学分出许多小势力,她争取做到不得罪人也不得罪老师,平平淡淡、低存在感地生活,坏风气也沾一些,也尽量维持做一个好学生,然后在除上学外的所有时间打工挣钱,以供家中唯一的也是最小的男孩子生活。直到意识到学习成绩与上高中关系自己的未来,关系到她自己是否会早早辍学打工结婚生子再重复这种无趣的生活后,她开始发奋学习,成为四个女孩子中唯一的“叛逆者”,一直念到大学,当然了,以她父母亲重男轻女的思想,后期她的学费生活费完全都是她自己解决的。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像我所看到的这个事例中的这个女孩子一样的内心上的转折,农村的孩子心里上的成熟度较之城市的留守儿童是差了很多的。还有我在采访城市的留守儿童时,有一个我并未直接接触的学生,正在念初中二年级,他的父母也是在外地,但是据他的老师说他的成绩非常优秀,在学年也是名列前茅,而且他还有在假期独自一人去省内其他城市旅游的计划。这个学生外向且有非常强的行动力。农村与城市孩子接触到的知识程度有很大区别,他们的眼界也相差很多,这也是教育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后果。当然我不排除我所采访的这三个孩子并没有说出内心的实话,或许他们也很想念自己离家在外的父母亲,或许他们也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哭泣,或许他们也有一些虽然掩盖的很好,但他们自己不曾意识到的心里负担乃至心里问题,但是宏观上讲,确实是要比农村的孩子好很多。所以,这第二个区别,就是因教育问题而导致的心里成熟度的不同。

农村与城市的长辈的观念不同造成农村与城市留守儿童的情况大不相同。就如上一段中我所查到的那个农村留守儿童的例子,她家五个孩子,前四个都是女孩子,只有最小的孩子的男孩子,这完全是父母重男轻女所造成的结果。据她所讲,弟弟从小就被打工在外的父母带在身边,上的学校都是最好的,吃住也是最好的,而四个女孩子就留在农村由祖父母照看,而她们的祖父母也具有同样的观点,所有有时候女孩子也受了祖父母很多冷眼,她们不仅在重压之下早早辍学,还要打工并将所赚的钱上交给父母。她们和弟弟的生活可谓是天壤之别。但是在城市生活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就算是女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也是很疼爱孩子的。而且城市中的教育还是比较完善的,没有农村中十分大众化的“读书无用论”,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的直接原因就是挣取孩子上高中乃至上大学的大笔花销,在农村却不尽然。越偏远的地区这种长辈的一些落后的思想就越严重,给下一代甚至下下代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都说,若是有别人的关心和呵护,即便作为留守儿童,他们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心里问题,不仅长大许久才意识到,而且因为无法改变影响自己成年后找工作,寻找伴侣等重要决定。所以,第三个区别就是农村与城市的长辈们的观念不同所带来的留守儿童的将来发展的区别。

城市与农村的分布使得留守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存在区别。城市里的孩子,与班上的同学相处一般都不错,放学后如果是一片住宅区的孩子通常会在一起玩耍。就比如我们家那栋楼和隔了一个花坛的后面那栋楼的孩子经常会在晚上吃过晚饭后一起在花坛周围玩耍,其中就有留守儿童。而农村里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也可以一起和同学玩,但是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这些孩子通常住得不会太近,甚至相隔甚远,放学后他们基本上都是回家帮家里干活,能一起玩的同伴更多是和自己并非一个年纪的兄弟姐妹,相比较之下,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农村的孩子并不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可以方便而经常性的联系,而下课的时间大多被他们用来做游戏,却不会有太多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但是城市里的孩子就不同了,因为住得近,他们基本可以随叫随到,所以相比于农村,城市中的留守儿童有更多和同龄人说悄悄话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使他们能减轻一些心理负担或是心里压力,所以看起来好像城市里的留守儿童比农村的留守儿童要更开朗一些。所以这最后一个区别,就是因城市与农村的分布使得留守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存在区别。

总结:

无论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城市留守儿童,他们都需要关怀和爱的呵护,我认为,就算与城市有很大差别,当留守儿童在别人真正的关心下成长,一样可以走一条正确的道路。

推荐第3篇:社会实践之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借今次放暑假的机会,本人抽了一些时间,对本村〔即广东省罗定市素龙镇龙税村委新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主要是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现状和思考他们今后的发展问题!

在今次调查中,由于种种原因,限于人力、物力,只能对本村的十户留守儿童人家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而且当中的留守儿童的年龄都在0~15岁之间,其中最小的是七岁,最大的是十三岁。通过这次调查,本人发现我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且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家长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正所谓“一叶知秋”,上升到社会上的留守儿童问题,也应该是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

在对我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之后,我将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所调查的留守儿童中都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人倾诉,有亲人安慰。但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回一次家,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借此维系的亲情确实很难倾听子女的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譬如,我所调查之中有一个十岁大的张姓留守儿童,男孩,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在外面打工。据他亲口告诉我,他已经有一年半没有见过爸爸妈妈,差不多记不起父母的样子了。他爷爷告诉我,他爸妈平常也很少打电话回来,打回来也是问一下家里情况就挂机,孩子每到过节时候,就会吵嚷着要爸妈回来的。听着他们的叙述,真是令人心酸不已。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调查问答中发现,这些儿童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厌学的,他们也同样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问起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些儿童中只有一个黄姓女孩子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在班里担任班长。其他的都是成绩不理想,更有甚者还是老师眼中的捣蛋学生!归根究底,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调查的十户人家中,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叔伯亲戚,他们基本都没有时间,甚至没有多少文化对留守儿童进行指导,监督。可以想象,放任这些儿童自由发展,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没有人教导,监督,一旦他们踏入歧途,就很难回头。而且,这些儿童的自控能力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值得注意

我调查的留守儿童虽然都有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都是长辈家属、亲戚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据我了解,我村就发生过多起儿童溺亡的事故。这个问题,绝对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四、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很严重

通过与所调查的留守儿童的谈话和沟通,发现很多儿童普遍存在自闭,离群,消极等不良情绪。很多时候会对我提出的问题产生抵触,不愿回答。可以肯定,留守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明显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和发展的总结报告 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我所接触的这群儿童,就有几个脾气是比较暴躁的。听他们的监护人叙述,还会经常和别人打架,斗殴等等。可以看出,没有父母的关爱,这些儿童的心理确实是很不健康,这样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啊!

对于以上的几个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我觉得,也许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加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使他们可以向有利的方向更好的发展:

一、从家庭方面加以改善。由于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认为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和子女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普遍认为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他们个人的素质决定的。我认为,这些家长一定要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他们应该加强与“留守监护人”的联系及子女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可以相信,如果家长按照以上的这些做好,留守儿童的各个方面一定会有所改善的。

二、学校方面应该及时向留守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汇报学生的成长情况。这样可以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教师也应该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用多一点时间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的引导。

三、社会方面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通过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通过这次对本村的留守儿童的调查,我对社会上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很明显,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

推荐第4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留守儿童)

关于广西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前言

在我们国家,有这样一群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就是———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最新权威显示:目前在全国,农村有5800多万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7.8%,其中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需要整个社会去关怀,也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曾经也和这样的一些留守儿童接触过,而且我自己本身,童年的我,也曾是一个留守儿童。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看到他们就不由自主地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很多问题都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深思。家庭贫困,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安全隐患等等,这些,在我们这些同样是祖国未来花朵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趁着这次寒假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对自己所在的乡村进行了一次调查。我们村,地处偏僻,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在我们所调查的乡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而且很多地方无法种植水稻,只能种植玉米、大豆等产值较低的耐旱作物,农民如果仅仅依靠家里的种植业来脱贫致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外出打工挣钱就成了这里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我们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60%到70%,在我们调查的15 个个案中,有9 个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他们的生活一般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外出打工的地点主要是南宁和广东,一般是每年春节回来一次,在家呆一个星期左右。

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调查采取问卷、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涵盖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健康、学习、心理等方面。

调查的数据和结果

全村有200多户人,我们总共调查走访了122户。发出的调查问卷184份,收回162份其中155份为有效问卷。进村进行入户深度访谈,受访儿童共有15名。以下是本次调查的具体情况:

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基本情况

在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是不定期的,占总数的大半,其次是半年~1年见一次面,1~3个月见一次面的很少。(表1) 表1 多久与父母见一次面 见面时间间隔

1~3个月 半年~1年 不定时 人数

21

38

表2 留守儿童和爸爸妈妈聊天的频率分布 聊天频率经常聊天很少聊天根本不聊天 人数

25

40

2 百分比

35%

60%

5%

表3 与父母聊天的内容分布情况

聊天内容学习问题思想问题吃穿住等日常生活问题安全问题为人处事的道理情感问题

人数

39

24

10 频率

58%

34% 30%

30%

30%

17% 说明:表4显示的数据是多项选择的结果,因此总数不等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数

表4 留守儿童监护人类型分布情况 监护

人数

百分比 单亲(父或母)

28% 隔代血

27% 其他亲戚(叔伯姑舅)

18% 同辈(兄弟姐妹或自己) 18

27%

表5 留守儿童饮食起居依监护人类型不同的差异情况 单亲监护 隔代监护 其他亲戚监护 同辈/自我监护

平常经常生病吗47%

经常生病63%

偶尔生病50%

基本不生病平时是否做家务经常做88%

经常做80%

经常做80%

经常做63%

表6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情况分布 学习态度百分比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 十分刻苦

9%

26% 比较刻苦

27%

36% 一般

64%

38%

表7你觉得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关心你吗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很关心 12% 很少关心 35% 几乎不关心 53%

表8零花钱和生活条件如何? 每个月的零花钱有多少

25%少于10元 ,46%是20元,21%是50元,8%是100以上

表9 学习上是否有困难?遇到困难会怎么解决? 78%有困难

22%觉得没有困难

其中59%遇到困难采取不理不采的态度, 18%的同学会请教老师和同学,只有23%会去向父母咨询

表10 对于目前的生活是否感到幸福快乐 幸福 22% 不幸福 78%

26% 39% 35% 进一步的分析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

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缺乏生产资源的贫困家庭的父母,加之又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所以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差,这也导致了他们的身体素质下滑,总是体弱多病。与同龄的孩子们相比,他们的物质条件实在是差得远。平时只能看着别的孩子不停的玩弄手里的玩具漂亮的新衣服,而自己只能穿的破破旧旧的下地干活。心里除了羡慕,就只能沉默。

学习,教育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高居不下。 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己的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分数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部分老师对后进生的态度难免比较差,特别是对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留守儿童在家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校又遭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还受到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使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大钱,于是纷纷早早的离开校园,踏上漫漫打工路。

思想和心理状况的现

留守儿童与家长缺乏深层次的交流,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32.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卫生问题,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36.6%,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检出率为28.2%,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等。而且由于缺少管教,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比较顽劣,纪律散漫。 调查中,有45.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感到心里孤单”。对学习的影响次之,调查中有26.9%的孩子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导致自己“学习没人指导监督”;对生活上的影响排在第三位,15.4%的孩子表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生活没人照顾”。 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

相关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家庭

父母一要强化养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二要适当改变外出务工的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都出去太远了,一方可选择较近些的地点工作。这样能时不时回家看看孩子们。即使没办法夫妻俩都外出了的也要尽量多和孩子联系沟通,不要认为只需每个月按时往家里寄钱就行了。孩子们最缺乏的不是什么好的玩具或者新衣服,他们最想要的是父母的关爱。

学校

教师要强化学习和培训,提高转化问题留守儿童的效率。一要传统的升学观念,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思想。二要转变教学方法,减少课业负担,使学生们尽量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三要富有爱心和耐心,一视同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四要加强学习,提高心理咨询的能力。多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比赛或者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如歌唱,书画,体育运动等等。

社会

政府应该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现行的新农村建设中去,只有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才有助于整个新农村的建设。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流动问题。

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政府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免费开设各种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当地政府也要积极寻找和拓宽其他就业渠道,为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做到农业产业化,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构建农产品产业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劳动力,减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就近就业的农民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教育孩子,做到两者兼顾。

参考文献

【1】 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缺乏关爱和教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 (2007年5月)

【2】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一) 亳州师专 方雪 (2009 12 11)

【3】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 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 (2010 5 25)

【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何克锋 考试周刊 2011年第89期 【5】 在蓝天下共同成长----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现状调查与思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 蒋国平

推荐第5篇: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和生活问题,对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指导教师:朱梁 团队成员:

一、引言

“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流动人口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这一社会问题也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或者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18亿多亩,按农村现有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进行推算,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在农村约有劳动力4.98亿,剩余农村劳动力近3.5亿。据2013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9亿,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3085万人,其中进入城镇在

二、三产业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就意味着还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便应运而生。这些被称为“爱里断线的风筝”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遍及广安城区和各乡镇,以至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二、基本状况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障碍,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因积分入学政策,户籍政策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三、调查内容

(一)学生入学情况:分别调查我乡幼儿园、小学、初中近三年内入学人数男女比例的变化趋势,了解适龄学生的入学率与升学率,以及从外来户口学生的比例,分析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情况。

(二)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调查现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及从业年龄,再结合走访情况,综合分析教师的整体从业素质素养,以反应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学校相关设施配备:通过实地观察学校相关教学、实验休闲设施等硬件的配置,从侧面评估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四)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调查此项主要以走访为主,从与监护人和教师的谈 话中,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生活教育情况。

四、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一) 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是产生大量留守儿童的外部动因。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制结构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就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以致对经济收入的渴望是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的内在动因。现今,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背井离乡,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即便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也往往选择前者,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缺乏经济条件的支持,他们的家庭生活、养老、看病、子女的成长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将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和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

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导致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由于缺乏监护人适当的约束和引导,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似乎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外出务工导致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代养的特殊关系往往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走向放任自流或者娇宠溺爱两个极端,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内向封闭、冷漠自卑、敏感逆反等性格,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部分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更可能牺牲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一些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亲子关系的缺失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只会起消极作用。

(四) 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教学管理方式的简单化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侧重在校时段,在没有寄宿制学校的农村,学校只能管理上学这一段,一旦放学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便缺少约束和辅导。另外,由于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许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有些学校在寄宿制学生公寓前面安上铁门铁窗,学生抱怨感觉是在蹲监狱,有的甚至冒着危险,爬窗跳楼去网吧,导致安全隐患;有些学校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心病”,等等。

(五) 社会监管不力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外在诱因。社会对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对一些娱乐场所(尤其是网吧)不能有效管理,导致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沉迷于其中。特别是广安区位于广安市的中心,素有“金广安”之雅称,城区各街道的娱乐场所比比皆是,尤其以网吧居多,在面对各级执法部门检查时,网吧尚能做到实名登记,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而在绝大多数的平时,网吧张贴的“未成年人不

得入内”的标语却完全成了一种“花瓶”。这使得很多留守儿童把握不住自己,难以辨别和抵制社会诱惑,沉迷于网吧等不良场所而不能自拔。

五、问题留守儿童类型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二)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三)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六、部分留守儿童突出问题

(一)、学习成绩方面: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一是学习自觉性型,这部分学生占到20-30%;二是任务趋动型,他们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上是被动的,成绩一般,这部分学生占50%左右;三是懒惰型,长期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或无法完成作业占20%左右。这个比列比较稳定,说明小学阶段学生成绩受学生性格影响不大,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习惯的养成。

(二)、学习成绩方面: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

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这种爱的方式,导致儿童的心理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人生取向与价值取向。

(三)、心理方面: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留守儿童中,父母在外打工时间达到3-5年和5年以上的占到38%。父母回家的频率则较低,有36%的父母半年至一年回来一次,26%的父母则是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而孩子与父母主要通过电话联系,与父母打电话一周一次的为29.2%,一月一次的为16.4%,一年一次的有6%,不定时的46.2%,还有1.75%的孩子与父母没有联系过。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调查发现,有16%的儿童在学校里的朋友很少,甚至有4.4%的儿童在学校中没有朋友;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个现象也有规律性,即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表现越来越明显。

(四)、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学校,他们有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部分人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

(五)、身体健康、安全方面:生活贫困,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少部分留守儿童家长外出打工收入微薄,或家长责任意识淡薄,很少寄钱回家,孩子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有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或是自身安全意识淡薄,有的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也有学生被烫伤、烧伤,甚至有溺水死亡的

七、对策及建议

众所周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而留守儿童问题 的出现,正暴露了这三大机制的缺失。因此,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心灵上的荒漠,还原他们一片绿洲,是我 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关爱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活动或一个措施就能彻底解决,关键在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求肃本清源。

(一)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

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监护的缺失是目前影响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最大负面因素,因此,国家在法律上应进一步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完善委托监护制度,明确法定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的权利与义务,确立对监护人进行监督的法律制度;建立国家监护制度,即对于监护人死亡或事实上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由国家担任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能;完善农村学校学生的非刑事性人身伤害的追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责任的范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三)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首先,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和完善举措。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开展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教师要充当好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多一份关怀,多一份呵护。具体建议如下:

1.对留守学生建立专门档案。要管好在校留守儿童,就要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单靠学籍卡和义务教育卡两卡的档案远远不够,因此,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应积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2.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代养人座谈会。针对隔代抚养留守学生的祖辈知识贫乏,对孩子过于溺爱而疏于教育的特点,定期召开代养人座谈会,让教师与留守学生的代养人进行面对面交谈,共同探讨科学监护孩子的方法,提高代养人教育孩子的水平;

3.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应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把对留守学生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渗透到教育中。每个课任教师、班干部可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自尊、民主、自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制定班主任定期家访制度,特别是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5.为留守学生的转学提供方便。为留守学生转学开设绿色通道,对愿意随家长外出就学或需回原籍就读的学生提供转学方便,做到随到随办,确保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等。

(四)区级各部门要整体联动,形成合力,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

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教育部门应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规划,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和教育平等权;民政部门应及时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文体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游戏机厅、网吧等进行时常清理,严格确保未成年人不得入内,清除给留守 儿童造成精神污染的环境;司法部门可组织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师生演讲等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团委要加大留守儿童爱心基金的募集力度,积极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在各社区建好“留守儿童之家”等等。

(五)区上应适时召开留守儿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在农村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建设和普及,组织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和儿童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另外,在寄宿制学校可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调查制度,与失足留守儿童父母建立“监管保证书”和“成长新生书”制度,在街道社区设立“留守儿童爱心矫正劳动教育基地”等等。

(六)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八、调查体会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有了许多感悟。这次活动促进了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良好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是青年学生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展现自我的舞台。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检验自我,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此次深入学校的调查,基本上了解了当地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并找出了在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部分改进措施。而且,通过本次的暑期调研,既充分丰富了自己阅历,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了全省留守儿童的情况,并知晓了政府社会在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教育上所做的贡献。学校让

我们参加社会实践,就是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在真正走上社会时我们才不会找不到重心。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次机会,在这次实践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它教我要善于交流,教我要能吃苦耐劳,教我要乐观面对生活,教我要有自信。这是我一次难忘的经历,它将使我终身受益。我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

九、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5(7):41-43.

[2]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4,(2):13-15.

[3]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35-37.

[4]黄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利的现状及制度完善[J].学理论,2009,(5)下.

[5]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6]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推荐第6篇: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镇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

摘要:

在暑假期间对**省**市**县**镇农村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在现在的农村入城打工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 **,男,**年生。**省**市*县**镇**村人,**大学**学院**专业*班,学号:*,电话:**,电子邮件:**

一.前言

留守儿童是中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挣钱生活而到城里打工,然而又因为在城市里,做为普通的农民工所挣得的薪水在城市里却显得薄弱,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生活或者其它的原因,他们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只能留在农村,过着远离父母生活的日子。

现在的“留守儿童”们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导致了很多问题出现。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密切的关注他们现在的生活现状,关爱他们,希望他们能健康的成长。

二.分析现状和问题

(一)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1.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现在在**镇乡下的“留守儿童”是很多的。如在**中心校随机抽查的初一班共54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为86%,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为48%。据在**中学教务处得到的数据,全校留守儿童比例为75%左右。

2.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的家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二是即父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三是同辈监护,即由年龄稍大的哥哥、姐姐充当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类型。四是自我监护,即由留守儿童自己照顾自己。

(2)“留守”对儿童的影响

从近年来来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留守生活给这些儿童带来了种种问题和困难,他们的成长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中,他们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在实地调研之中,的确看到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情感、学习和行为等方面均有体现。但同时,“留守”也有其积极影响。

1.留守生活的消极影响

(1)生活上的困难和变化。

①家务活增多。

②日常生活上的无规律。

③和看护家庭的适应。

(2)心理情感上的孤独与无助。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3)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在调研学校**中学,据老师反应,有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分心的孩子,有成绩退步的现象,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有退学的念头。虽然也有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但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经过一两个月时间才能恢复,但最多只能

维持原有的水平。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学习上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体会到父母打工的良苦用心,而在学习上有较重的思想负担,当学习成绩下降时,十分自责。

(4)行为品质凸现不良。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的品德、认知水平、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父母的外出务工,让孩子在其发展关键期失去了最好的引路人。大多数孩子是和祖辈生活或单独生活,祖辈对隔代的那种自然的溺爱和宽容,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一片空白。另外,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对留守儿童成长也有不利影响。

2.留守生活的积极影响

通过调查,也发现了留守生活对孩子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一些孩子能勇敢的面对留守生活,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留守儿童的积极适应方式。学会了独立生活。

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但追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当地的明德小学由于实际情况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当今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程度不够高,即使存在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但仅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来关注与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虽然也实行了很多爱心措施,但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出台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措施或者实施相对应的项目方案。

四.建议

根据在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

第一,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拥有融洽的同学关系,有经常分享他的快乐或烦恼的朋友,

那么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会幸福一些。

此外,正如前文所述,留守孩子中不乏优秀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更为自然、直接。可以让留守儿童中自立自强者把他们的想法和经历讲给其他孩子听,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找出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共同面对现实生活。留守儿童本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态,应自立、自强、自信。

第二,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改进家长与子女联系的内容和方式。在田桥乡,留守儿童自我监护的家庭比例不小,还有的委托监护人(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要照顾的孩子数量偏多,甚至有的委托监护人年龄偏大、行动不便,这样的家庭,父母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另外,家长要改变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具体而言,在交流的时间上,最好要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和孩子交流一次。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多回家看看孩子。在交流的内容上,家长不应当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基本生活和安全方面。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偏小,而初中阶段的孩子多处于青春期,正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应当把握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主动与孩子交流,关注孩子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学校可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老师要主动关心留守儿童。老师的关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增强孩子的被尊重感,被监督感。如果孩子感到自己的言行处于老师的有利监管之下,那其自觉程度无疑会大大增强。建立留守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可运用书信,电话,家访等途径,与留守孩子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如果有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三是学校没有必要刻意回避“留守”给儿童带来的困难,要引导儿童正确看待“留守”。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请他们讲述在外打工的经历和感受,使更多的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感激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集灵村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追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五.心得体会

这次的社会调查对于我来说,是一份很重要的人生经验。不但增加了人生的经验,更使得我学会了关于社会调查工作上面的一些基础的知识。并且,使我们这些学生们从课堂上的理论课程环节中走出来,走到生活中去,将它们通过已有的知识实践出来。真的很感谢学校在课程上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任务。在完成它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更加的深刻的了解社会基层的一些情况。同时,希望社会能对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注吧,帮助他们能在生活里健康的成长。

推荐第7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留守儿童)

关于广西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

学院:班级:

前言

在我们国家,有这样一群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就是———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最新权威显示:目前在全国,农村有5800多万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7.8%,其中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需要整个社会去关怀,也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曾经也和这样的一些留守儿童接触过,而且我自己本身,童年的我,也曾是一个留守儿童。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看到他们就不由自主地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很多问题都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深思。家庭贫困,心理问题,教育问题,安全隐患等等,这些,在我们这些同样是祖国未来花朵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趁着这次寒假社会实践的机会,我们对自己所在的乡村进行了一次调查。我们村,地处偏僻,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在我们所调查的乡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而且很多地方无法种植水稻,只能种植玉米、大豆等产值较低的耐旱作物,农民如果仅仅依靠家里的种植业来脱贫致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外出打工挣钱就成了这里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我们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60%到70%,在我们调查的15 个个案中,有9 个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他们的生活一般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外出打工的地点主要是南宁和广东,一般是每年春节回来一次,在家呆一个星期左右。

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调查采取问卷、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涵盖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健康、学习、心理等方面。

调查的数据和结果

全村有200多户人,我们总共调查走访了122户。发出的调查问卷184份,收回162份其中155份为有效问卷。进村进行入户深度访谈,受访儿童共有15名。以下是本次调查的具体情况:

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基本情况

在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是不定期的,占总数的大半,其次是半年~1年见一次面,1~3个月见一次面的很少。(表1) 表1 多久与父母见一次面

见面时间间隔1~3个月半年~1年不定时

人数82138

表2 留守儿童和爸爸妈妈聊天的频率分布

聊天频率经常聊天很少聊天根本不聊天

人数25402

百分比35%60%5%

表3 与父母聊天的内容分布情况

聊天内容学习问题思想问题吃穿住等日常生活问题安全问题为人处事的道理情感问题

人数392420202010

频率58%34%30%30%30%17%

说明:表4显示的数据是多项选择的结果,因此总数不等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数

表4 留守儿童监护人类型分布情况

监护人人数百分比

单亲(父或母)1928%

隔代血亲1827%

其他亲戚(叔伯姑舅)1218%

同辈(兄弟姐妹或自己) 1827%

表5 留守儿童饮食起居依监护人类型不同的差异情况

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其他亲戚监护同辈/自我监护

平常经常生病吗47%经常生病63%偶尔生病50%基本不生病

平时是否做家务经常做88%经常做80%经常做80%经常做63%

表6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情况分布

学习态度百分比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

十分刻苦9%26%

比较刻苦27%36%

一般64%38%

表7你觉得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关心你吗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

很关心12%

很少关心35%

几乎不关心53%

表8零花钱和生活条件如何?

每个月的零花钱有多少

25%少于10元 ,46%是20元,21%是50元,8%是100以上

表9 学习上是否有困难?遇到困难会怎么解决?

78%有困难22%觉得没有困难

其中59%遇到困难采取不理不采的态度, 18%的同学会请教老师和同学,只有23%会去向父母咨询

表10 对于目前的生活是否感到幸福快乐

幸福 22%不幸福 78%26% 39% 35%

进一步的分析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

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缺乏生产资源的贫困家庭的父母,加之又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所以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差,这也导致了他们的身体素质下滑,总是体弱多病。与同龄的孩子们相比,他们的物质条件实在是差得远。平时只能看着别的孩子不停的玩弄手里的玩具漂亮的新衣服,而自己只能穿的破破旧旧的下地干活。心里除了羡慕,就只能沉默。

学习,教育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高居不下。

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方面的原因。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己的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分数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部分老师对后进生的态度难免比较差,特别是对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留守儿童在家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校又遭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还受到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使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大钱,于是纷纷早早的离开校园,踏上漫漫打工路。

思想和心理状况的现

留守儿童与家长缺乏深层次的交流,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32.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卫生问题,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36.6%,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检出率为28.2%,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等。而且由于缺少管教,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比较顽劣,纪律散漫。调查中,有45.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感到心里孤单”。对学习的影响次之,调查中有26.9%的孩子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导致自己“学习没人指导监督”;对生活上的影响排在第三位,15.4%的孩子表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生活没人照顾”。 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

相关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关系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家庭

父母一要强化养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二要适当改变外出务工的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都出去太远了,

一方可选择较近些的地点工作。这样能时不时回家看看孩子们。即使没办法夫妻俩都外出了的也要尽量多和孩子联系沟通,不要认为只需每个月按时往家里寄钱就行了。孩子们最缺乏的不是什么好的玩具或者新衣服,他们最想要的是父母的关爱。

学校

教师要强化学习和培训,提高转化问题留守儿童的效率。一要传统的升学观念,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思想。二要转变教学方法,减少课业负担,使学生们尽量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三要富有爱心和耐心,一视同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四要加强学习,提高心理咨询的能力。多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比赛或者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如歌唱,书画,体育运动等等。

社会 政府应该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现行的新农村建设中去,只有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才有助于整个新农村的建设。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流动问题。

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政府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免费开设各种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当地政府也要积极寻找和拓宽其他就业渠道,为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做到农业产业化,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构建农产品产业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劳动力,减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就近就业的农民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教育孩子,做到两者兼顾。

参考文献

【1】 广西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缺乏关爱和教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 (2007

年5月) 【2】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一) 亳州师专 方雪 (2009 12 11)

【3】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 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

组委会 (2010 5 25)

【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何克锋 考试周刊 2011年第89期

【5】 在蓝天下共同成长----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现状调查与思广西教育科学

研究所 蒋国平

推荐第8篇: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_留守儿童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镇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

摘要:

在暑假期间对**省**市**县**镇农村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在现在的农村入城打工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 **,男,**年生。**省**市*县**镇**村人,**大学**学院**专业*班,学号:*,电话:**,电子邮件:**

一.前言

留守儿童是中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挣钱生活而到城里打工,然而又因为在城市里,做为普通的农民工所挣得的薪水在城市里却显得薄弱,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生活或者其它的原因,他们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只能留在农村,过着远离父母生活的日子。

现在的“留守儿童”们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导致了很多问题出现。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密切的关注他们现在的生活现状,关爱他们,希望他们能健康的成长。

二.分析现状和问题

(一)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1.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现在在**镇乡下的“留守儿童”是很多的。如在**中心校随机抽查的初一班共54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为86%,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为48%。据在**中学教务处得到的数据,全校留守儿童比例为75%左右。

2.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的家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二是即父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三是同辈监护,即由年龄稍大的哥哥、姐姐充当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类型。四是自我监护,即由留守儿童自己照顾自己。

(2)“留守”对儿童的影响

从近年来来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留守生活给这些儿童带来了种种问题和困难,他们的成长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中,他们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在实地调研之中,的确看到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情感、学习和行为等方面均有体现。但同时,“留守”也有其积极影响。

1.留守生活的消极影响

(1)生活上的困难和变化。

①家务活增多。

②日常生活上的无规律。

③和看护家庭的适应。

(2)心理情感上的孤独与无助。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3)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在调研学校**中学,据老师反应,有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分心的孩子,有成绩退步的现象,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有退学的念头。虽然也有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但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经过一两个月时间才能恢复,但最多只能

维持原有的水平。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学习上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体会到父母打工的良苦用心,而在学习上有较重的思想负担,当学习成绩下降时,十分自责。

(4)行为品质凸现不良。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的品德、认知水平、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父母的外出务工,让孩子在其发展关键期失去了最好的引路人。大多数孩子是和祖辈生活或单独生活,祖辈对隔代的那种自然的溺爱和宽容,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一片空白。另外,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对留守儿童成长也有不利影响。

2.留守生活的积极影响

通过调查,也发现了留守生活对孩子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一些孩子能勇敢的面对留守生活,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留守儿童的积极适应方式。学会了独立生活。

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但追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当地的明德小学由于实际情况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当今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程度不够高,即使存在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但仅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来关注与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虽然也实行了很多爱心措施,但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出台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措施或者实施相对应的项目方案。

四.建议

根据在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

第一,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拥有融洽的同学关系,有经常分享他的快乐或烦恼的朋友

五.心得体会

这次的社会调查对于我来说,是一份很重要的人生经验。不但增加了人生的经验,更使得我学会了关于社会调查工作上面的一些基础的知识。并且,使我们这些学生们从课堂上的理论课程环节中走出来,走到生活中去,将它们通过已有的知识实践出来。真的很感谢学校在课程上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任务。在完成它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更加的深刻的了解社会基层的一些情况。同时,希望社会能对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注吧,帮助他们能在生活里健康的成长。

推荐第9篇:暑期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兴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暑假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调查对象

第1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本次调查以桂林市兴安县为调研地,桂林兴安县位于桂东北,总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下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等18个民族。 桂林兴安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风纯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工业、农业欠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兴安县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县城就读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日益增多。调研结果表明:本县小学生留守儿童3955人,占全县小学人数的25.2%;初中留守儿童2665人,占全县初中人数的28.9%;该县县城三所小学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897人,占县城三所小学总学生数的22.4%。

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一个普遍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主要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第二、调查方案:

由于本人家住农村,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则”,我和其他高校以及我们财经学院其他系的几个同学组成了十个人的调查小组,在我们本县城进行此项实践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等多种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研手段。

我们在8月1号至2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并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8月3号至4号,5个人在兴安街道上进行问卷调查,5个人进行个别访谈。8月5号至6号,组内所有成员分散到各农村进行抽样的入户走访,并在村委的帮助下采取集体座谈进行调查。8月7号全组成员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践调查,我们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

第2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并且,心理上的寂寞与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6%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如下: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于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第四、对策与建议

总之,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第3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此,我们就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推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保证他们不受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建设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和谐文明先进文化,优化农村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要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校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4页

共5页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第五、结语

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我认为,在实践活动之前所做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实践过程中辛勤的付出是促成成功的关键。但在此次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问卷的设计考虑不周,致使许多的受访者不回答最后设计的开放型问题。这是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但总的来说,从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获益匪浅,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城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使我在得到历练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深化认识的机会。尽管在兴安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我们关注城口留守儿童,关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为城口教育,为城乡统筹,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5页

共5页

推荐第10篇: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也相继出现,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些年来,社会公群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群体在中国迅速形成,他们在解决了城市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自己的祖辈照顾,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留守儿童依旧是祖国美丽的花朵,为了深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未来,为此做出社会实践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尽自己所能从事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设事业。

二、实践调查内容。

1、留守儿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暴露出来。外出打工农民大多是青壮年,子女正值幼学阶段,多数被丢给爷爷妈妈或亲戚照顾,这些子女就叫“留守儿童”,概括的来说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

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福建省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另有报道,中部地区的一所农村学校有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5%。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过少。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其次,大多监护人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第三,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最后,留守儿童疏于照顾,人生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

3、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

从大环境来讲,社会因素难辞其咎,城乡收入差距大,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大中城市去打工;家长对孩子抚养、教育的重要性理解欠缺;城乡不均衡发展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总体来说,我认为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是产生留守儿童最根本因素。

三、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加强教育管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谈心、疏导教育、进行家访等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2、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村(社区)的教育作用。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3、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并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在孩子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尽量不外出,或是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

四、实践体会。

在此次实践中,分别抽样调查了各个农村家庭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但调查并不充分,程序相对不够逻辑化,还需要改进。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关注留守儿童不只是小事、家事,更是国家大事,是关系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为了这些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爱心支教活动。希望用我们的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再是个问题,相信在我们大家的不断努力下,那一天会很快到来!篇2: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社 会

班级:供电 学号: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3121 2014年1月26日关注留守儿童大问题 探索留守儿童新举措 ——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监护现状另人堪忧,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针对如此局势,我们团队对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做了调查。 关键词:背景 介绍 教育概况 调查 分析 原因 策略

一、实践背景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几十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一亿,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随着乡——城迁移型流动民工队伍的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跟随父母流入到城市儿童即“流动儿童”,另一个则是留在原籍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的儿童即“留守儿童”。近些年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与此相关的调查数据、理论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保护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4年,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对其学业、生活、性格等状况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才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对这一群体的系统研究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使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

二、活动介绍

1、实践主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大问题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举措

2、实践时间:2014年1月19日——2014年1月25日

3、实践地点:城关镇,长安镇等。

4、具体行程安排: ① 1月19日

联系村支书,获取所调研农村的基本信息,确定所需走访的家庭。 ② 1月20日——1月21日

走访所调查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发现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③1月22日

设计问卷,在村里及学校发放调查问卷。 ④1月23日——1月24日

根据所走访的留守儿童家庭的状况和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查找文献,检索资料,得出调研报告,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⑤1月25日

将调研报告返还给村委会,然后发放到留守儿童家庭中,以作为以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参考。

三、城关镇教育概况

城关镇为大院西村所属乡镇,在和城关镇教育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教育状况时,发现城关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业务素质差,从高中到小学普遍不能胜任,文凭高水平低。

2、有关部门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高级中学、初级中学的关系处理不到位,有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重抓高中、小学,忽视中学。

3、教师的敬业爱业精神不强,对学生冷淡。

4、良好的老师流失太大,影响全镇的师资质量。

5、教师的定员定编不合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解决好民办教师辞退工作。

6、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只看到了教育的不足,没看到教育的长处,造成群众没有正确的评价。

四、调查部分

1、准备情况

我们的调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问卷调查、口头调查和资料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 我们小组通过参考一定的资料,然后讨论制定了一定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原来计划设计三种调查问卷,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就只针对留守儿童做了一种全面深入的调查问卷,问卷均为匿名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首先是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此部分主要是为了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所处的环境;第二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因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方面问题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对所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也做了比较透彻地调查;第三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学习状况,主要调查他们自身在学习方面的种种情况;最后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状况,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掌握被调查对象的信息,并希望能引起广大社会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2、具体调查情况

为了更为有效的展开调查,我们首先到城关镇镇政府了解全镇的留守儿童的情况。镇政府工作人员非常客气的接待了我们,表示非常支持我们的调查,并会尽全力给我们支持。经询问得知,城关镇主要经济来源为种田,这就导致许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因此留守儿童也不算很少。

在调查的过程中,不论是村委会还是留守儿童家庭,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经过两天,调查顺利结束。

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除了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口头形式的调查,包括对行人、留守儿童家长、政府工作人员、路边乘凉的人等等,调查后也做了记录。这些,也丰富了我们的调查,扩充了我们的材料。

整个调查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扎实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也得到了锻炼,调查过程相当成功。

3、调查分析

得到第一手资料后,我们小组整理数据、查阅文献、检索相关资料,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五——七部分。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对长安镇及附近村庄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开拓了眼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前期准备工作不是特别充分,选取地点留守儿童比例不是特别大,在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调查的地点不是典型。由于时间上的原因,调查的还不是特别透彻。

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通过与留守儿童的对话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存如下问题:

(一)心理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当中,70.2%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比较孤僻,朋友圈窄,不太喜欢结交朋友。65%的儿童内心有压力,来自于家庭及学校两方面。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喜欢班集体的儿童只占43.5%。他们内心有烦恼却无从倾诉,把烦恼和压力藏在心里,80.4%的儿童不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害怕老师。90.2%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念父母,但仅有30.4%的儿童每隔一周与父母联系一次,其他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时间不是很固定,而且有78.4%的儿童表示将近半年没见到父母了。缺乏父母的亲身管教,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约束,自觉性较差,缺乏热情和同情心,常有违纪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学习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62.5%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护,30.8%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而且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文化水平较低,仅有4.2%的监护人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监护人主要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督促辅导学习的仅占20.4%,监护人的监管力度不足,而且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没有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缺少应有的学习氛围。有37.9%的儿童表示常帮监护人干家务,这样导致了孩子学习时间的减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70.6%的儿童学习成绩一般和良好,仅有8.7%的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剩余儿童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总体成绩呈现一般的状况。27.6%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心理,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父母没多少文化照样打工挣钱,产生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新的“读书无用”的消极心理。

78.3%的留守儿童对现有的学习状况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且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当学习上有困难时,几乎全部的儿童求助于朋友和同学,监护人担当不了辅导孩子学习的重任。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相当差劲。56.8%的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1到2个小时,监护人能够管制孩子看电视。但涉及到学习时,68%的儿童表示家里没有人督促自己学习,监护人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而且监护人基本不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以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仅有10.3%的监护人与老师取得联系。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几乎为空白。10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除此之外,老师的家访次数也少之又少,基本上为一年或几年1次,学校每学期开1——2次家长会,但不是针对留守儿童的。97.6%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也没有留守儿童花名册。

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一)家庭原因

1、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

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人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首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了父母将要给子女上人生首堂课,将会塑造孩子的人生模型。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也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里。”这都充分强调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家庭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和遗传性,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人的培育,又是社会意义上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所以,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以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环境的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害怕、焦虑等心理现象。缺少心理上的支撑,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自卑而孤独,这种影响对那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则更加明显和突出。如果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2、监管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看,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监护类型: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辈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由于我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等因素,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由于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农活负担过重,且由于在隔代监护的祖辈人中,其文化程度则更低的原因,造成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基本没有人辅导的现实,从而使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监管不力的问题。

(二)社会原因篇3:暑期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研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 支教服务社会”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

通过我国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以及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可以看得出国家对农村诸多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起了党和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广大农村,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关爱、指导、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2013年暑假期间,河西学院xx院暑期爱心义务支教团队一行共16人赴xx县xx镇xxx村进行为期1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文艺汇演、专题讲座和第二课堂等一系列的特色活动,获得了成功,利用闲暇时间,我们也积极行动了解、调研了该村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能够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放心在外务工,也有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存在问题 建议措施 调研对象:xx市xx县xx镇xxx村

调研团队:河西学院xx院赴山丹县xx镇xxx村暑期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服务团 调研时间:2013年7月16日——2013年7月30日

一、xxx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xxx村为山丹县位奇镇四个行政村之一,全村共196户有854名村民,其中18岁以下的儿童有200余人,18至50岁之间的村民近500人,50岁以上的村民共一百余人。在196户村民中,每户基本均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甚至一个家庭有三人在外务工。据统计,xxx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400余人,这些人有的农忙时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以xxx村留守儿童为调查的样本,综合分析其种种情况,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 3.安全无保障。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

4.虽然现在农村中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已基本落实,但是仍有少数青少年辍学在家。少数家长仍然接受了孩子辍学而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让孩子完成学业。这一现象是因为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太过于放纵,管教不严,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产生厌学心理,进而中途退学,一般多为初高中男生。也有少数是因为家长认为上学没有用,不如提前辍学挣钱。

5、村民们很重视孩子们接受教育,但落实到实处的很少,重视教育只是表现在话语之间,或者家长错误的认为让孩子上学就算是重视教育,给孩子交钱就是重视教育。家长对“重视教育”理解存在误区,与孩子的老师交流很少。家庭教育也很少,因为家长忙于挣钱养家,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6、教育方法欠妥,教育理念不正确。例如,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往往会选择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一教育方式似乎已经在家掌心中成为了唯一的方式。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现象比较严重,每天所花零花钱很多,有的孩子甚至已经有mp

3、mp4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了。

7、村民对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去处不了解,村民只知道现在不用交续费了,但是关于教育所需要的费用,比如说老师工资,学校设施维护等费用的来源不清楚。

8、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沾染到不良习惯。不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行为习惯不良(如说谎、抽烟、喝酒等)和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现象多,少数学生已经开始凸现人格不健全(如孤僻、自卑、冲动易怒等)与道德危机(如偷盗等)。

三、拟解决措施:

(一)家庭方面

1、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平时要多主动的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能因为忙着挣钱养家就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2、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组织老师进行家访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之间必须保证能随时取得联系,以便不时之需。

3、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积极鼓励并行动,大力支持孩子上学。

4、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家长应该注意对孩子的疼爱方式,多给孩子零钱并不是对孩子的正确的疼爱方式。家长应该以冷静的头脑来思考该如何对待孩子,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

5、家长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学校,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1、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也可以减轻抚养人的负担,避免由于抚养人管理缺位带给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2、中小学校,可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架设亲情热线,定期(一般每人一周或两周一次),让远隔万水千山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地倾诉衷肠,以满足其情感生活的需要,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

3、同时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要加强学校的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畅通的交流渠道。大力开展课外特色与兴趣小组活动,挖掘“留守儿童”的特长,丰富“留守儿童”寄宿生活,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可以使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更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使留守儿童安于学校生活、热爱学校生活。

4、少数家长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学习不好、孩子性格叛逆等原因而接受了孩子辍学。对此,学校方面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劝说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5、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6、中、小学校教学要牢固树立以留守学生为本、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集体性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及其他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立、自理与自强意识。

7、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性开展个别辅导。为疏导

第11篇: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摘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使社会上存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多数远离父母,于是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存在,而且他们与父母在思想等方面缺乏交流沟通,养成叛逆等心里。通过社会调查进行了解,找出问题根源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二、关键字:留守儿童、叛逆、调查

三、调查内容:

(一)调查目的:为了能够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及时纠正他们的叛逆行为,找到问题根源进行此次调查活动,希望能够真正帮助那些留守儿童。

(二)调查背景:该地理位置较偏僻,距县城较远,无法选择就地务工。为了生计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和老一辈一起生活。老一辈的溺爱和娇惯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很多恶习,在心里上和他们缺乏交流和沟通,使他们把不快都憋在心里,渐渐的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这些压力他们往往选择上网,打架等方式来发泄,甚至犯罪。

(三)调查时间:2011年8月

调查地点: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郭村镇潘庄

调查对象:该村6----14岁的留守儿童

调查人员: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10级二班潘从金

调查方式:与当地村干部交流了解,向当地村民了解,上网搜查资料

四、调查过程及结果

该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致富、增加收入的根本来源。但是由于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多在家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

进行心理交流。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教育缺失等诸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使得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地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都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措施来挽救这种问题的发生。因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导致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学校和家庭的监管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的发生,并且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都不如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与父母缺乏交流沟通,有被遗弃的感觉,感到自己被忽视,因而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或者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犯罪率较高。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被拐卖等现象多发生在留守儿童中。

五、意见和建议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产生,解决好这类问题关系到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派专门的计时人员到该村进行调研,寻求该村更好的致富之路。或者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该村进行投资建厂,使该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挣钱,这样能够使父母和孩子长时间在一起,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生长。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防止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的发生。并且在课余时间加强管理,禁止未成年儿童进入网路,在虚拟世界寻找存在,进而模仿引发犯罪。

第三、家庭父母都应该给儿童更多的关爱,让孩子感到社会温暖和家庭温暖,避免其有孤独的情绪。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想法,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感到父母在乎他。

六、结束语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调查研究留守儿童有助于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让家庭、学校、社会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也提高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使我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第12篇: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8月—2013年12月 调查地点: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水磨关村 调查对象:该村6----14岁的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与当地村干部交流了解,向当地村民了解,上网搜查资料 调查人员: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121批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张延俊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使社会上存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多数远离父母,于是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存在,而且他们与父母在思想等方面缺乏交流沟通,养成叛逆等心里。通过社会调查进行了解,找出问题根源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调查内容:

调查目的:为了能够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及时纠正他们的叛逆行为,找到问题根源进行此次调查活动,希望能够真正帮助那些留守儿童。

调查背景:该地理位置较偏僻,距县城较远,无法选择就地务工。为了生计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和老一辈一起生活。老一辈的溺爱和娇惯使得许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很多恶习,在心里上和他们缺乏交流和沟通,使他们把不快都憋在心里,渐渐的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这些压力他们往往选择上网,打架等方式来发泄,甚至犯罪。

调查时间:2013年8月—2013年12月 调查地点: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乡水磨关村 调查对象:该村6----14岁的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与当地村干部交流了解,向当地村民了解,上网搜查资料 调查人员: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121批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张延俊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该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致富、增加收入的根本来源。但是由于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多在家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

通过对一些留守儿童的询问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数据: 留守儿童的状况 所占比例 很少与父母联系 23.1% 非常想父母 65.0%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12.3% 在学校里被孤立,没有朋友 17.5% 害怕陌生人 40.0% 觉得身边的人不关心自己 49.1% 总觉的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 11.9%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理交流。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教育缺失等诸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使得当地的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当地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都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措施来挽救这种问题的发生。

因人口流动引起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导致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学校和家庭的监管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的发生,并且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都不如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与父母缺乏交流沟通,有被遗弃的感觉,感到自己被忽视,因而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或者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犯罪率较高。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被拐卖等现象多发生在留守儿童中。

三、意见和建议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产生,解决好这类问题关系到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派专门的计时人员到该村进行调研,寻求该村更好的致富之路。或者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该村进行投资建厂,使该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挣钱,这样能够使父母和孩子长时间在一起,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生长。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防止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的发生。并且在课余时间加强管理,禁止未成年儿童进入网路,在虚拟世界寻找存在,进而模仿引发犯罪。

第三、家庭父母都应该给儿童更多的关爱,让孩子感到社会温暖和家庭温暖,避免其有孤独的情绪。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想法,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与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感到父母在乎他。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调查研究留守儿童有助于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让家庭、学校、社会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也提高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使我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第13篇:暑期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统计系统计学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兴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暑假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调查对象

第1页共5页

本次调查以桂林市兴安县为调研地,桂林兴安县位于桂东北,总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下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等18个民族。桂林兴安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风纯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工业、农业欠发达,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兴安县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县城就读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日益增多。调研结果表明:本县小学生留守儿童3955人,占全县小学人数的25.2%;初中留守儿童2665人,占全县初中人数的28.9%;该县县城三所小学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897人,占县城三所小学总学生数的22.4%。

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一个普遍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主要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第二、调查方案:

由于本人家住农村,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则”,我和其他高校以及我们财经学院其他系的几个同学组成了十个人的调查小组,在我们本县城进行此项实践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等多种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研手段。

我们在8月1号至2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并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8月3号至4号,5个人在兴安街道上进行问卷调查,5个人进行个别访谈。8月5号至6号,组内所有成员分散到各农村进行抽样的入户走访,并在村委的帮助下采取集体座谈进行调查。8月7号全组成员收集整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践调查,我们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

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并且,心理上的寂寞与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6%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如下: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于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

第四、对策与建议

总之,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此,我们就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推动社会关注形成合力。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保证他们不受歧视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建设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和谐文明先进文化,优化农村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要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儿童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校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五、结语

总结此次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我认为,在实践活动之前所做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实践过程中辛勤的付出是促成成功的关键。但在此次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问卷的设计考虑不周,致使许多的受访者不回答最后设计的开放型问题。这是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但总的来说,从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获益匪浅,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城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使我在得到历练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深化认识的机会。尽管在兴安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我们关注城口留守儿童,关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为城口教育,为城乡统筹,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14篇: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也相继出现,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些年来,农民工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群体在中国迅速形成,他们在解决了城市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自己的祖辈照顾,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依旧是祖国最美丽的花朵,为了深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未来,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学生李江于7月23日——7月27日在本村就留守儿童问题做了深入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问题并尽自己所能从事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设事业。

二实践内容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就越严重。他们生活在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他们的存在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却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2、留守儿童现状: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 的压力。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和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 1

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一般农村学校相比。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基本现状: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

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

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于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因素,导致了对留

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大量问题:学习状况一般、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道德行为差、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大量的教育问题都指引着留守儿童向社会不好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

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

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我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五实践总结和意义

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从法律、经济、教育、道德培养的方面对留守儿童实施全方位关注和解决。把留守儿童问题放在优先解决的地方,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管理的工作。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爱心小分队的全体成员都表示获益匪浅,他们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跟普通儿童相比都存在较多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让他们意识到处在优越的环境中,他们理应胸怀责任,刻苦学习,立足于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心得与体会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

成。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调查发现龙洞村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本村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

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集灵村乃至整个社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追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 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当地的明德小学由于实际情况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

3) 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当今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程度不够高,即使存在一些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但仅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来关注与关心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虽然也实行了很多爱心措施,但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并未出台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措施或者实施相对应的项目方案。

在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意识到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感谢学校,感谢集体给了我一次终身难忘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后我一定会更多的发扬自愿者精神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帮助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最后,我呼吁社会上所有爱心人士,关注留守儿童,关爱未来之花!

第15篇:马克思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爱母爱虽然并不缺失,但偶尔也有一些自卑与不满。现在我们国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据相关资料了解到,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初中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我利用暑假在临近的各乡村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实践。

调查地点: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

调查目的: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何?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调查计划:

1.到各村进行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获得第一手资料。

2.进行采访,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交谈,就有关问题做详细的调查,

3.整理资料,对采访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72%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 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1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5%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

由于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的自理能力较差,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

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父母往往为了弥补孩子而给予他们较多的经济支付,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全部的爱。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减少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的痛苦,反而会在孩子心理上逐渐形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这将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此外,父母不在家,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他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某个特别时期心态异常,出现失常的情况,严重的儿童也出现了偏激的举动。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最为关注的是有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关爱。

(1) 社会和政府工作方面

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

观存在的现实,应:

①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格局;

② 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教育权益。

③ 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④ 大力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家庭,在关爱留守儿童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

2、家庭要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要强化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学校工作方面

作为学校,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①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负责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指导;

② 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沟通提供方便。例如:开通校内“亲情热线”,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

③ 要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 ④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发现,目前留守儿童的各种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委、政府能够真正的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关护、关心,就能够达到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一定可以得到保障。

四.对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倡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关注和协调合作。共同构筑爱的港湾,真心去呵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爱的港湾里扬帆远航,茁壮成长!

第16篇: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同一片蓝天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人:***

学号:**********

调查单位:**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

10级广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道德素质和生活学习状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分析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到解决方法,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同时增加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能力。

调查时间: 2011年暑假

调查对象: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及亲人,村中其他人员,及周边学校教师。 调查形式:面对面交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内容摘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家乡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相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正文: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据统计的相关数据得知,在所有的留守儿童79%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祖父母或与其亲戚居住在一起,另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居住在一起。在所有留守儿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极大矛盾,有23.9%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经常联系,并仅有22%的留守儿童在与人闹矛盾时选择向父母诉苦。另外,有2成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并不关心自己。

(二)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

1、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留守儿童知道家里供其读书不易,同时也体谅到父母的辛劳,因而发奋学习,成绩很是优异,走访中可以看到墙上贴满了奖状;但是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

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生性调皮贪玩,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在学习时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导制他们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性格方面。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逆反心理较重。有些孩子很好交流但是也有孩子沉默寡言,由于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很难和别人沟通。

(三)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监护人的不重视,大多数的老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缺乏正确的引导,使许多留守儿童养成诸多不好的习惯,严重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综合考虑,留守儿童的主要存在一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

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三、关于留守儿童的思考与建议

1、政府与学校加大教育支持力度,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对农村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加强沟通交流,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互动。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

3、农村切实执行各项政策,城市积极引导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在农村,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确保这些政策在农村得到执行。在城市,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城里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学院

2010级***

第17篇: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我们一步步的成长,我们不知不觉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即将步入社会。在这个竟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要积极的融入这个大家庭。这就要求我们去进行社会实践。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劳动力转移大军中。他们在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家庭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家里的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

1、调查的意义和目的

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留守儿童的出现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关注与研究社会热点也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这次调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我们枯燥的暑假生活更加充实有趣,有意义。

2、调查过程

我找到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村里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向村里的老人,同学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到学校去询问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

3、基本情况与分析

3.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关系相对疏远,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3.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此次调查走访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性,学习兴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在家庭,表现为不讲究个人卫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会,则表现为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有抽烟、沉溺网吧、赌博等不良行为。

3.3各方面联动不够,社会管理缺失

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和管理缺一不可。但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家庭、学校、乡镇村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我们村并不富裕,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去打工挣钱,然后就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那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好的教育,没人管束,缺少亲情的温暖。

5、对策

5.1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统筹考虑。

5.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三级政府工作责任制,市、区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牵头,教育、公安、计生、劳动与工、青、妇、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措施,并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区县(市)、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5.3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条件,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5.4培养和扶植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社会服务机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家庭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5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弟享有相同权益。

要完善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健全服务体系。为方便留守儿童随外出务工父母异地入学,要改革学籍管理,为留守儿童建立流动学籍,同时要改善外出务工子女必须回原籍地中考、高考的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和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留守儿童异地入学门槛;

5.6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

妇联、教育、共青团、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维权岗等阵地作用,开通咨询热线、专家解疑答惑。创建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针对不同孩子,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

5.7优化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社会宣传。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宣传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命运,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第18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课题:

关爱留守儿童

地点:栖霞市蛇窝泊镇柳口村

时间:2013.7.24—8.8

院系:

口腔医学

年级:

2012级

班级:

姓名:

刘淑静

学号:

1210750105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遵义医学院口腔学院:刘淑静

乡村有这样一群孩子 留守着村里的炊烟 遥望远方爸妈打工的城市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背井离乡,用勤劳、智慧和有力的双手为社会经济发展默默书写崭新的篇章。此时的他们和我们的童年一样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需要享受家的温暖,需要得到长辈的教诲,却过早地体念着亲情的缺失,忍受着孤独的煎熬,困惑着成长的迷茫,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2013年7月24日到8月8日,我走访了栖霞市蛇窝泊镇柳口村的一些留守儿童家庭,就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展开了社会实践走访调查。并深入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深入体验留守儿童的生活。这次制定的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

1、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学习用品。

2、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

3、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给他们辅导功课,整理房间。按着自己制定的计划,每天一有空我都会拿着笔和纸往村里的留守儿童假期托管中心跑。在这十四天的社会实践调查里,我受益匪浅,我想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当中最难忘的时间。

一、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80%的留守儿童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有15%的留守儿童是和伯伯叔叔住在一起,值得让人吃惊的是有5%的留守儿童是自己单独居住。栖霞市蛇窝泊镇柳口村在2009年就建立了留守儿童假期托管中心,村里的留守儿童可以白天在这里学习,这里有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师帮孩子们辅导

功课。

2013年7月25日我迈进村里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当我迈入村里留守儿童的家门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们脸上的灿烂微笑,那种微笑让我既温暖又贴心。首先,我给他们送去的学习用品虽然不多,但是孩子们非常的感激。孩子所学习的教室是一个废弃的厂房改造而成的,门和窗都很破旧,一间大大的教室里,摆放着十几张陈旧的课桌,孩子们很安静地坐在课桌前认真书写自己的作业。

每每夕阳的余晖照进这间教室,孩子们凝视窗外,双眸暗淡无光。蓝天、白云,在孩子们的眼前尽显妩媚;阳光、微风,纵情挑逗孩子们的脸蛋。可是孩子们却视而不见,迷茫的双眼,尽是寂寞;校园里欢快的小鸟、美丽的玫瑰带给孩子们的不是开心,而是忧郁。看到这段文字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

在和孩子们的聊天中,孩子们告诉我,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就是孩子们快要背着书包回自己家里的时候。想起回家,孩子就会想起在远方打工的爸爸妈妈。孩子们的视线在夕阳的余晖里迷茫了双眼,那暗淡的光线里仿佛在演绎着已经过往的昨天,曾经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的岁月。那时孩子的手还很小,父亲那双宽大的手包裹啦孩子的小手掌,他们一起行走在回家的马路上,马路边绿油油的青草,美丽的杜鹃.......孩子们每每和我谈起这些,泪水就止不住滑过脸庞。

正当灿烂年华,无忧无虑的年龄,可是上帝却赐给了他们一个可恶的名字“留守儿童”。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很讨厌看到托管中心大门前“柳口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这几个大字,更讨厌人们把这样的字眼加在孩子们身上,可是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又用啦这样的文字,我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我知道孩子们也惧怕这样的名字,孩子们想爸爸、妈妈!可是,他们只是遥远的一个声音和钱的体现。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细心的关爱,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2013年7月27日下午,我去了留守儿童王涛的家里,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天下午,当我走进王涛家小院时,王涛正在洗衣服,一看见陌生人来,王涛的眼睛里表现出的眼神至今都让我感到惊讶!我不知道这是一种畏惧?还是一种.......小孩子停下手中的活,跑进了门。当我走进他的家里,看见小孩子躲在爷爷的背后。在和王爷爷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小王涛今年7岁,在上小学二年级,爸爸妈妈在他一岁半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啦!很少回来,一般都是过年过节才回来看看孩子。当我向小王涛递过去我给他带的学习用品时,小孩表现出来是格外的羞涩。直到爷爷说:“快接过大姐姐送你的东西噻!”小孩子才羞涩地接过我手中的小礼物。

当离开他家后,在我回家的途中,我想起啦姑父的孩子,差不多也7岁吧!

我在想,他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每天沐浴着同样的阳光和雨露,可为什么孩子们的差距就这么大呢?同样值得让我深思的是在这个时代,一个7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会自立,开始学会洗衣服,姑父的孩子是做不到的。

2013年7月31日,我走进啦留守儿童刘斌的家里,小刘斌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今年9岁的他已经学会啦做饭、洗衣服等家务。但由于小刘斌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记忆里一点也想不起爸爸妈妈的样子。爷爷告诉我说,“孩子妈妈在孩子两岁时就离家出走啦!爸爸为了供小孩上学,很早就离开啦家,由于在外面一直工作不好,没找到多少钱!所以很少回家。”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个家的贫穷,对于这个家庭的遭遇我深表同情。

在我和爷爷聊天的时候小刘斌走了出去,不一会一闻到从厨房飘过来的菜香,我起身走拉过去,当我走进他家的厨房时,小刘斌正在煎鸡蛋,看他那熟练的动作我自愧不如,想到自己都21岁啦,却还不怎么会做饭。老人留我一起吃饭,再三推脱,老人却执意留我,只好留拉下来。在吃饭中,小刘斌没有说过一句话,当我主动找他聊天时,也是一问一答,老爷爷告诉我说,“孩子性格孤僻,和陌生人很少说话,不爱和小伙伴一起玩,一向喜欢独处。”听到这样的话,我真不敢想象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在想些什么?我不敢去想象,更不敢去猜想。

记得在做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之前,我看过一篇报道,报道上说,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孤僻心理和交往障碍。联想起眼前的这一现实,突然间我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非常严肃的话题。

二、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留守儿童。

“生命就像是一束繁花,时间就像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击落着繁花,等到击落完的时候,把满地的残红踏入泥沙。”是的,繁花终究会变成残红,生命由盛至衰似永恒。固此无论在社会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应该帮助留守儿童,帮助那每一个如花绚烂的生命。

当我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时,我就开始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些孩子,和他们一起聊天,听他们说自己的梦想,谈自己的心事,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我能帮助的问题。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小朋友们辅导功课,在这十多天的社会实践里,他们和我由陌生变成熟悉,我把他们当自己的好朋友,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我永远是一个姐姐。每当我坐在那里等他们来问我问题时,小朋友们在下面做作业会时不时偷看我,当他们拿着书来问我问题时,“姐姐,这个单词怎么读呀?”我的心里很高兴。因为在这十多天的的交往中,我渐渐发现这群孩子只要有人多去关心他们,多去和他们交流、沟通。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很快得到解决。在这里,我真心邀请和我一样的大学生,多来关心他们,同时也向社会发出我诚挚的邀请,呼吁大家一起来关注留守儿童。朋友!还记得那句歌词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次社会实践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得知一位6岁的留守儿童快要过生日,于是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八十块钱,到镇上为小孩子买啦一个蛋糕,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小孩哭得很伤心,她告诉我说:“很想妈妈回家来陪我一起过生日\"当我拨通他妈妈的电话时,电话里,那位母亲可能也流出了泪水。站在一旁的我脸庞不知是什么时候?泪水已经滑落于地。

社会实践结束那天,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小朋友来为我送行,看小朋友们的脸上的不悦,我真不知道该说一些什么好?我叫过来那些小朋友一起拍

照留恋。我还记得班上最害羞的那个小女孩躲在教室门后,任凭我怎么叫她都不出来,她羞涩地对我说:“姐姐,不要走嘛!你走啦我们会想你的。”当我快要走时,小朋友异口同声地问我:“姐姐,你还会来看我们吗?”我微微回头,笑啦笑!“回去吧!以后我都会来看你们的!”

第19篇:留守儿童—社会实践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摘要:论文采取实地调查研究的方式,综合考察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从社会和家庭两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及政策法规的滞后,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高,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正是这种城乡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论文最后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家庭 家庭教育

中国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自贡市蔡家堰村为研究对象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从理论上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本论文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当今时代社会变迁与城市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研究其现状、成因及对其应采取的教育对策,以期引起农村青年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与社会有关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重视和研究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一)留守儿童概念

现在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主要在称呼和年龄上有差别。对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有的叫“留守孩子”、“留守子女”,但我认为“留守儿童

要相对贴切一些。在年龄上来看大多认为把他们界定在0-18周岁,因为本文是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所以本文界定的留守儿童年龄在6-18周岁之间。本文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如下:

1、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 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

2、非留守儿童:指与父母双方一起在农村居住生活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概况

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儿童家庭的20.60%。[①]另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有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14岁“流动儿童”643万人;留在老家的留守儿童约占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37.4%。[②]

2006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解决好农民工托留

在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专门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强调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近期,中央领导指示:\"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

的各种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维权工作。全国妇联正在推进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建立、健全。我们要全力支持,使其发展得更快更好。\"这为我们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这种形势随着地域水平差异的不断拉大,将呈继续增加的趋势。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制度原因: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

对蔡家堰村村干部的访谈结果表明,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是劳动力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受经费和意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问题也不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更是处于十分薄弱的景况。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对农村基础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致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出现。

2、直接原因:农民家庭经济水平不高以及我国对农民外出打工的政策导向。

由于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主要因素。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在家的收入很低,想出去打工挣钱提高家庭的收入从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渐减弱,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使得原本就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此外,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政策措施虽然使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但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这些都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3、思想原因: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这种观念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的思想因素。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出打工后意识到文化的重要,对子女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他们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可以挣钱。因此,在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收益的比较中,他们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低。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助长了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进而使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学习不求上进。此外,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大中专学校招生并轨和学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农村沿袭多年的靠读书跳“农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许多农村家长不是把送子女读书当作提高其文化素质的机会,而是把其当

作是直接改变命运的赌注。此外,由于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不高,读书的机会成本和投资风险较大,即使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后,其家庭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学习费用,直接导致了现在农村学生辍学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

(二)家庭因素

1、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出现问题。

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我们调查发现有80%的留守儿童父母都是初中以下文化,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

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管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

从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看,留守儿童家庭存在四种不同的监护类型: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辈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同时,本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希望母亲能留在身边,说明留守儿童对母亲更依恋,在某种程度上,母亲在家能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更细心的照顾。但男性外出也加重了妇女的家务和劳动负担,从而使母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关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只能给予孩生活上的照应,不能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

总之,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缺乏沟通,不少留守儿童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学、违纪等不良现象。加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大媒体宣传,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往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

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切实的保障。

留守儿童有权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非常不够,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必须通过立法从法律上对留守儿童的权利进行保护,明确农村未成年人家长在监护和教育子女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子女的意识,规范他们的养育监护行为;同时,让委托监护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

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施行,2007年6月1日,《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现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当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为了防止父母对子女“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父母因外出务工等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依法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三)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2007年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当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的和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另外,城市用工单位可以在务工场所安装电话,设立临时通信地址,为务工人员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创造便利条件,使务工人员能更多地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和联系。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四)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

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首先,政府要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大力扶持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

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六)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

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七)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八)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建立,鼓励社会多种力量的参与。

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目前,在我国这个系统尚未确立,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组织的作用,在农村综合扶贫的措施上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成立一些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减轻留守儿童的家庭负。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及政策法规的滞后,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高,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正是这种城乡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关心和帮助。

第20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一.调查问题

本次我们所调查的课题是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探析,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但是大多数值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我们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出发,给留守儿童内心情感的探析,从而能从内在情感方面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时间的不在身边,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同时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可以弥补他们亲情、心理健康方面的缺失,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父母回家频率较低的孩子相于其他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以下四种不良心理:其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父母常时间的不回家,让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其二,是自卑心理障碍,我们所调查的孩子年龄大多集中在8至12岁,很显然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 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其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孩子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其四,怨恨父母,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喜欢父母和父母亲近,反而是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自己的不关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与临时监护人关系好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愿意与人交流,帮助家里人做家务,对于父母在外工作也是相当的理解,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的关系良好,有较多的朋友,经常参加学校的课余活动。而与其相反的孩子,在家几乎找不到安全感,心里常常觉得自己是无用的不受人喜爱,常常跟监护人关系差常常与他们发生争吵,跟父母的关系也较为一般,不愿多与人交流。这个在我们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他对我们的到来充满了不安全感,回答我们的问时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字。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孩子与监护人关系的好坏对亲子关系有很深的影响。

三.问题分析

我们了解到多数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通话时间在十分钟之内,占53.5%。而且不到一分钟的竟也占到了12.5%,而三十分钟以上的通话时间比率占10%。为什么父母与孩子的电话沟通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短那么多。原因有以下得知,对于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里的家庭,经济收入都是来之不易的,他们的每日每月花费都是计划好的,在花费上特别珍惜,他们会尽量缩短通话时间,节省通话费用。另外,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很难抽空给家里打个电话,一般只有碰到节假日时才会和家里人通电话。

四.问题建议

针对父母、临时监护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但由于调查时间、调查对象等众多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调查经验不足,因此这些建议仅作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父母的建议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父母适当增加归家频率,如果条件允许,假期可以接孩子可以去父母身边。

2、定期“温馨对话”,拓宽聊天内容。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时不时的交流沟通,时间最好控制在一个星期一至两次,通话时间最好在十分钟左右,同时改善谈话内容,聊天内容可以多元化,包括学习、生活、品德,走出传统的只聊学习、物质需求这两个方面。

3、加强亲子互动。父母外出打工归家后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其中可以包括:父母和孩子一起逛街、一起看电视、陪孩子一起看书做作业,带孩子出去玩、跟孩子聊聊外面的世界、在睡前给孩子将故事等等。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不断缩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4、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在外时,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归家时,得知孩子的生活习惯喜好,使之与孩子交流时减少障碍。

(二)对监护人的建议

1、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首先,监护人要定期与班主任老师通过电话、见面等方式多做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其次,要对孩子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能够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到孩子;最后,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有所区别,从而产生心理阴影。

2、多关心孩子,能够让孩子诉说心理话。对孩子的任何反常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让其影响孩子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

3、对监护人进行教育引导,让其知道自己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改善部分传统观念,例如:重男轻女;认为孩子只要交给学校老师管理就好等。

(三)对留守儿童的建议

1、提高认知能力,理解父母。建议留守儿童多看些有益书籍,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容易,能够自己努力提升自我,为父母减轻压力。

2、学会自我鼓励,提升自信。从生活中找到自信,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多参与课外活动,并从活动中找到自我认可感,从而鼓励自我,提升自己的信心。

3、拓宽自我交际范围,主动和他人交流。交际范围要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和班级里,通过课外活动,多和其他朋友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和其他朋友的交流中获得快乐。

(四)对学校的建议

1、设置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全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展孩子最感兴趣的课堂既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孩子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孩子们对父母的依赖会有所减少,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3、试行“托管”制度。即要求每个“留守学生”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作为托管人。托管老师可以是班主任、任课老师,也可以是学校职工。建立托管关系后,托管教师就是留守学生的包保责任人,托管老师每周与“留守学生”至少进行一次交心谈心,了解其思想、学习、交友及生活等情况,学校每月定期召集托管老师、班主任老师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每学期末要安排一次托管老师与“留守学生”家人见面会,以加强联系,形成教育合力[5]。

(五)对社会的建议

1、政府和社会举办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如“爱心教师”评比、“爱心救助”、“爱心妈妈”评选等活动,以便更加深入的关心留守儿童,并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

2、呼吁更多的大学生来到留守儿童身边,积极来到农村支教,给他们注入最新、最热、最鲜活的血液,给他们带来最真、最实、最宝贵的帮助。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