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教师报报道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7: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区域课改的本土化探索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课改记录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周书贤 特约记者 李克准

阜阳市颍东区,因颍河从枕边流过而得名。本报暑期“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和采访活动来到了这里。

与当地的校长、老师座谈时,我们明显感到,课改在这里呈现了集体繁荣的态势,校长、老师们言谈中所传递出的对课改所保持的特有的激情与理性,更让人感动。他们在讲述了课改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道出了很多曾经和正在面临的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课堂改革为这里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本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研模式。推动课改日渐深化的不仅仅有来自一线教育者的热情,还有颖东区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不断调整优化的服务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转变服务职能和服务方式,基层学校有什么样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局长郭必林说。

与很多区域推进课改的策略一样,颍东区的课改也采取了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策略。该区教研室主任丁虎把课改的历程形象地比喻为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即学习模仿阶段;第二阶段为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即反思借鉴阶段;第三阶段为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即经验的本土化探索阶段。 从发现问题开始寻找突破口

在完成了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后,颍东区的教育开始面临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打工子女进城就学人数的增加,农村学校学生数锐减,小班化倾向明显,特别是布局调整之后保留的教学点,班级人数大多不足25人,个别教学点班级人数甚至在10人以下。“但是,这些学校的课堂并没有发挥出小班额在教学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农村教学的高质量。”教研室主任丁虎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区学校特别是一些优质学校班额过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是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小班化在教学改革中的优势,留住农村的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如何破解大班额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因材施教的难题。

“面对这些问题,通过政策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键还是要从课堂教学上寻求突破。”局长郭必林告诉记者。

于是,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颍东走向区域性破题,始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成为颍东区既定的改革主题。 他们首先以小班化教学研究为切入点推进课改。在丁虎看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小班化有利于实现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使得备学生成为可能,便于充分了解学情,因材施教。为此,在农村学校,他们发挥天然的小班化优势,加强小班化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在城区学校,则通过新型学习小组建设,把大班额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入学生讨论、展示、互动的机制,让每个小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学习组织,成为一个学习的动车组。

“我们确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而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是否启动的标志是,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动起来了。”丁虎补充说。

在课改推进过程中,颍东区教育局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实施“菜单式”服务,变传统的“检查式”、“找问题式”的视导为“服务式”、“提升经验式”交流研讨活动。“过去是哪个

学校差、存在问题多,就到哪个学校视导,现在是哪个学校做的好、课改力度大、成效明显就到哪个学校帮助提升经验,树立标杆。”丁虎说。

郭必林告诉记者,“教育局始终是在放手,让基层学校充分发挥自主办学、自主改革的积极性,只要探索出了好的经验,我们就组织学校去观摩、学习”。

三年来,该区先后在乌江李桥中学召开了农村中学课改经验交流会、在黄冈学校召开了小班额教学策略研讨会、在插花小学召开了“以案导学”教学模式推进会、在铁路学校召开了“自育自学”高效课堂研讨会、在枣庄小学召开了“问题导学”展示会、在正午中心校召开了“学研辩”三步教学模式推进会等,城郊中学还承担了阜阳市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改革现场会。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还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不断深化的课改共识

李桥中学是颍东区最偏远乡镇乌江镇一所曾经面临撤并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不高。为了保住学校,学校领导从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归来后,开始全面推行课改,所有班级、所有学科全部开放课堂。

课改后的李桥中学,学生非常自信。有不少学校组织教师到该校学习,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向同伴进行质疑,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近三年,李桥中学的中考成绩在全区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真正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丁虎介绍说,2009年4月,教育局在该校召开了全区课改现场会。这次会议对全区震动很大,大家都被李桥中学的改革精神所感动。“所谓学校条件差、教师素质低、班级人数多,无法学习杜郎口,没办法进行课改的种种借口都不攻自破了”。

阜阳市第十中学则在校本教研中走出了一条新路。该校注重对常态课教学研究。校长李树生说,学校的真正生命在课堂,而课堂的质量保障在常态课。只有用心关注常态课,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教师的工作才有价值,学校才有活力。与时下的公开课或者所谓的优质课相比所不同的是,常态课是更本色的课,是更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该校针对常态课中呈现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反思。比如: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体验、感悟?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这些问题都是课堂中存在的真实的问题。该校将这些问题梳理为校本教研的专题,立足学生实际,集全校教师的智慧探讨方法,寻求对策。该校还将一些问题转化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如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新旧教材体系差异的研究,教学中情境体验生活化、经验化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研究等。教师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不断探索新课改的路子。

枣庄镇中心小学的课改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校探索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在校长张超看来,知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学生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的。中心学校校长童金海说,只有问题开放了,课堂才能开放。为什么在课堂上有时候学生可能启而不发,问而不答,也许我们要从教师自身寻找答案:作为老师,我们是否预设的问题多,这些问题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

在课改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阜阳市城郊中学历史老师黄文明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写道: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选择的是让学生去走我们预设中指定的路径,还是为孩子提供和搭建探究的“脚手架”?我们选择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吗?学生能接受吗?我们认为适合的,我们的学生一定觉得适合吗?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

阜阳市第十一中学教务主任曾晓东说,课改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从过去

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过去的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从过去单纯的教学工作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从过去作为课程的从属者的身份,变成了课程的建设者,即课程的主体,乃至成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乌江镇李桥中学教务主任屈俊标说,现在我们都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不能背离教学的本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能力,是教改的最终目标。“训子千遍,不如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就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正是民主教学的核心所在。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储值

基础教育是储值阶段,而非兑现阶段。局长郭必林告诉记者,不少的学校的课改已经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可自由选择的校园生活,“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储值”。

阜阳市黄冈学校经营的“大小课堂”是一大特色。这里的“大小课堂”分别指教室内的课堂和教室外的“课堂”。该校一直重视这两个课堂的建设和开发,使学生在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精彩纷呈。

在黄冈学校的小课堂里,现代化、功能化、情趣化、人性化的设计,开放的氛围营造,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温馨的家;这里没有了讲台,教师与学生融在了一起,拉近了距离;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教学内容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座位摆放,有利于师生的互动;生物角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培养爱心;图书角使每个班级都成为“书香班级”;教室墙壁上的“比一比”“我能行”“我最棒”等栏目和文图并茂的黑板报,则是学生展示才能、放飞个性、享受成功的乐土。在小课堂里,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

校长周本军说,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频率变大,交往、合作的机会增多,真正成了动态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而在该校的“大课堂”里,教室外的展示牌上飞扬着同学们的文字和思想;围墙上的牌匾放射着中华经典和传统美德的光芒;大厅和走廊上的名人名言、规范要求、餐厅里的警语和古诗、楼梯上的温馨提示无不启迪着师生;铺满地砖的树林里,散落的坐椅、挺立的健身器材,无不透露着对师生的关怀;午间和课后播放的歌曲和音乐伴随着小播音员甜美的童音洒满校园,其优美的旋律、蓬勃的朝气无时不感召着学生。

学校还开设了包括综合能力课程和兴趣特长课程在内的特色校本课程,仅兴趣特长课程就有17门。每到课外活动,书法室里同学们挥毫泼墨,绘画室里同学们放飞想象,球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跑道上同学们在比谁快谁强,,形体室里舞姿翩翩,乐器室里琴声悠扬,乒乓台前银球翻飞,人造沙滩上学生们在“堆山”、“开河”、“架桥梁”„„

阜阳铁路学校秉承“幸福教育理念”,追求使学生幸福、教师幸福、家长幸福“三位一体“的幸福教育,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们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创建素质教育的特色品牌学校。学校的特色假期作业、习惯养成教育、幸福课堂、幸福节日平台等项目逐步成为办学亮点,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学校通过营造幸福校园文化,构建幸福课堂平台,创设幸福校园节日,如快乐语文节、趣味数学节、英语艺术节、体育素质达标节等,培养幸福教师,打造幸福课堂,开展幸福活动,培育幸福学生。校长田耘说:“幸福教育一时一刻皆含幸福,一花一草皆为素材,一窗一廊皆为课本,一言一行皆感幸福,幸福教育使校园处处是课堂,时时是课堂,人人事事皆为教育资源。”

一直致力于学校内涵建设的阜阳市城郊中学校长杨德新,对构建学生需要的特色文化有着自己认识。他说,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学校个性化的文化体系,而在学校的文

化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文化与课程文化。学校文化的发展取决于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因此,学校工作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期待着颍东教育涌现出更多鲜活的经验,期待着他们在课改旅程中走得更远。

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读书笔记

中国教师报学习心得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征文

中国教师报征文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报道
《中国教师报报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