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乡愁》 教案 王世媛[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1 23:38: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乡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重点) 2.教会学生抓住意象,理解“乡愁”的深层意蕴。(重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乡愁四韵》,渲染气氛。)

一、温诗词,导入新课

1.师出示王维的《杂诗》,生齐读,思考: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生自由回答,交流明确:思乡之情。 3.师:你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4.生自由交流后,师出示: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齐读。

5.师过渡:乡音难改,乡情难遣,这种思乡的情怀,便是“乡愁”。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当代诗歌的海洋,去捧起一朵名为“乡愁”的浪花。

6.生齐读题目、作者。师出示作者介绍,指名读,简单评价。

二、亮目标,明确方向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

2.抓住意象,理解“乡愁”意蕴。(出示,齐读。)

三、读课文,感受“乡愁”

1.师出示问题设计:请大家放声读课文,试试怎样处理语速、语气、重音等,更能读出“乡愁”的味道。

2.生自由朗读。

3.以第一节为例,交流处理意见,教师相机指导,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明确语气、语速、重音的处理方法,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并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

(1)师:我来请教一下,你觉得应该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些?大家同意吗?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应该能答出需要慢些读,因为抒情色彩比较浓。)那我们放慢速度读读第一节试试。指读,评价。

(2)师:似乎感觉到一丝愁绪了。我再请教一下,你觉得应该读得轻一些还是重一些?为什么?

①学生如果答轻一些,就直接问为什么?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应该读得轻一些?

学生可能找到“小小的”等形容词,因为它们的语意较轻,也可能找到“一枚”等量词(找不到的话教师可以提示:我也觉得应该轻一些读,诗中的一些数量词向我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注意到了吗?),师肯定后,接着问:如果我把“一方”改成“一座”,语意是不是变重了?把“一湾”改成“一片”呢?(学生应该能感觉到:“海峡”似乎变大了,语意也重了)

②学生如果先答重一些,可以问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可直接提出不同意见,让思维产生碰撞,效果会更好。先交流“轻”的原因,再交流“重读”的原因比较合适。然后再问:你觉得哪些词语应该读得重一些?为什么?

③学生找到乡愁、邮票、“我”、母亲等,肯定即可。

④学生找到“小小的”,可以问问为什么。学生答不出来的话,可以问问:我如果把它改成“小邮票”呢?让学生通过读明确:叠词本身有强调的作用;两个上声音,又增加了一丝重量。重重地慢慢地读,能读出一种韵味修长的感觉。再读读试试。

⑤学生找到“这头”、“那头”,老师可以改成“这边”、“那边”,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语意有什么变化。交流明确:“边”语意轻,距离近;“头”语意重,距离远,与“愁”的味道吻合。明确后,再读读试试。

⑥最终交流明确:本诗的基调应是轻缓的,但有些词语还要加上点沉重的味道。再读读第1节试试,重读一下“小小的”、“这头”、“那头”。指读,评价。

4.师过渡:其余三节可以用第一节的方法朗读吗?为什么?

5.交流明确:每节的结构形式相同,只更换了个别词语,这种表现手法叫重章叠句,它历史悠久,源于《诗经》,可以使诗歌看起来结构整齐,读起来像唱歌一样,相同的曲调,更换歌词,反复吟唱,能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6.生放声朗读,体会一下重章叠句的妙处。

7.师过渡:这首诗虽是当代诗歌,却有着古典诗词的韵味。深入理解内容之后,相信大家对朗读会有新的见解。

四、抓意象,解读“乡愁”

1.师出示问题设计。默读课文,思考:在每节诗中,诗人分别是用什么事物来承载乡愁的?它们所承载的“乡愁”分别指什么?这四个意象的顺序可以改变吗?(每一问交流完再出示下一问。)

2.交流第一问,明确:诗人分别是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承载乡愁的。 3.交流第二问,学生能答出同为思念,思念的双方的身份不同即可肯定,然后教师讲解何为“意象”,过渡到下一问: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四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在诗中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了,我们就叫它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刚才,我们借助它们,初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要想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还要借助它们进一步思考。

4.交流第三问——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学生可能只注意到是时间顺序的原因,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节诗中“乡愁”的深层意蕴。

(1)第一节创设情境:少小离家,异地求学,望着家书上那小小的邮票,诗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能答出思念母亲或想家之类的意思。师:想家其实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想家了就写封信,信寄出去后呢?(满怀期待)终于有一天 收到母亲的回信呢?(欣喜)读着母亲的文字,如同听到母亲的叮咛,看到母亲的笑容,想到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心头涌起的除了思念,还会有亲情带来的什么感受?(答出幸福、温暖、感动等均可肯定。)再读读这一节,读出幸福的依恋的味道。

(2)第二节创设情境:新婚不久,赴美进修,身在异国他乡,捻弄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诗人当时会想些什么?

示例:妻子在家中做些什么?她身体可好?„„师: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担忧,多了一份责任在其中。学生可能只想到这里,老师还可以启发:称妻子为“新娘”,还可能想到什么?学生缺少体验,教师可以补充: 其实妻子是余光中心中“永远的新娘”,到他垂暮之年,仍称妻子为“咪咪”,多甜蜜的称呼呀!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咪咪的眼睛是一对小鸟„„他们最爱飞来我脸上„„在我的脸上久久的栖息„„(齐读)

师:感觉到一丝甜蜜的味道了吗?徐志摩说:“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再读读第2节,读出点“甜蜜的忧愁”的味道。指读,评价。

(3)第三节创设情境:母亲猝然离世,面对那方矮矮的坟墓,诗人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学生可能体会不到这种痛苦,,教师可以配乐朗诵《矛盾的世界》、《今生今世》、《天国地府》中的片断:

悲哀的世界啊/最后我们分手/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无言/关天,闭地 „„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 每年到母难日/总握着电话筒/很想拨一个电话/给久别的母亲/但是她住的地方/不知是什么号码„„让学生体会这种痛苦,再问学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学生应该能答出痛苦之类的意思。 师:感受到这份无言的痛楚了吗?怎样能读出这种痛苦的感受呢?学生尝试后指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试着将“后来啊”变成一声沉重的叹息,将“母亲”的尾音延长,或加上个“啊”,将“外头”、“里头”,用颤音。

(4)师过渡:还有比这更痛的吗?有!

①出示第四节可先出示背景:1979年,蒋介石逃到台湾,许多人也被迫离开了大陆,从此骨肉分离。余光中当年随父母乘船去了香港,第二年辗转去了台湾,这一去竟是四十多年回乡无望。

②师讲述:我的舅姥爷也是那时去了台湾,走时儿子才几岁。到他五六十岁时,两岸还未恢复往来,他费尽周折回到了妻儿身边,孙子已像儿子当年一样大了,妻子已两鬓斑白。余光中也曾在诗中这样写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我舅姥爷舍弃了半生积蓄,空手而归,但我觉得他是幸运的,因为更多的人,至死都没能再回故土。于是台湾文坛上留下了大量的乡愁之作。(师出示)我们来欣赏几节。

女生读《舟子的悲歌》中的句子: 昨夜,

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师:醒着不能回,那就梦里回。 男生读《当我死时》中的句子: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师:生不能回,死了也要回。 齐读《醉汉》:

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 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③师:对他们来说,离开祖国的每一个白天和夜晚,都是一种身心的煎熬。怎么读出这仲煎熬的感觉呢?学生尝试后教师指导,可以将“大陆”的尾音拖长,“在那头”可以一字一顿,音断意连。

④师:读到这里,老师有个疑问:浅浅的海峡,阻断了多少人的归乡路,揉碎了多少的思乡梦。这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要用“浅浅的”来形容?将它改成“深深的”,可以吗?

交流明确:”深深的”,像鸿沟一样不可逾越,”浅浅的”,寄寓着希望,希望祖国早日统一,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以“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来表现浓浓的乡愁,还是一种写作手法,叫反衬。 师:它们能读的轻吗?不能。用轻轻的物象承载浓浓的乡愁,还使诗歌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有一种含蓄美。再读读第4节,体会一下。

⑤这样看来,这节诗中的“我”指的是谁?

交流明确:“我”——台湾游子,还可以引申为所有离开祖国的游子。这样,乡愁就由一个人的思家思亲之情,上升到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5)四个意象的顺序可以改变吗?不能。因为它们承载的“乡愁”是逐层加深的。那怎样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呢?每节的读法能一样吗?你试试。

(6)师:我们来向名家取取经。(听朗读录音。)

(7)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老师读第三节,师生齐读第四节并反复一次。

(8)背诵全诗。

(9)师出示:“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齐读。师:知道什么意思吗?据说狐狸死时,头一定要朝向它出生时的山丘,为什么?因为那是家的方向,是故国的方向,是根的所在。

(10)余光中有诗云:即使在爱奥华的沃土上/也无法觅食一朵/首阳山之薇/我无法作横的移植/无法连根拔起。

师:知道首阳山之薇的典故吗?伯夷叔齐的故事呢?(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的内容: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国王的两个儿子,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是抱节守志的典范。)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根”指的是什么?(此问有一定难度,可以进一步提示:诗人怀念伯夷叔齐,怀念的其实是什么?交流明确:这是一种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乡愁”,其实是一份亘古不变的中国情结)

五、学技法,迁移拓展

1.师:愁本是无形之物,因为要讲课,老师也很愁,很愁很愁,你看得见我这愁长什么样吗?但我要是这样说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看见了吗?长什么样?师:像一江春水,很多很多。诗人是用什么方法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我们常用的——比喻。)

2.师:这首诗也是用比喻化无形的乡愁为有形的吗?(交流后教师讲解:这是“寄情于物”,就是将情感寄托在相关的物上,让无形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3.这种写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如我们课前读的《杂诗》(出示),就是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寄托在窗前的梅花上。在我们的作文中也经常用到。默读一下这个排比句: 幸福,是贫困孩子手捧捐款时,那晶莹的泪花; 幸福,是清洁工回望洁净的路面时,那如花的笑颊。 幸福,是站在领奖台上时,老师赠予的鲜红的证书; 幸福,是躲在角落里哭泣时,朋友递来的洁白的手帕。

师:小作者用有形的泪花、笑颊、证书、手帕来表达自己对无形的“幸福”的理解。 4.请借鉴本诗的写法,表达一下你对“爱”的理解,让无形的“爱”变得具体可感。

示例:生病时/爱是一杯苦涩的药汤/苦在口中/暖在心房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一杯苦涩的酒。有一天,你也会离开故乡,别忘了,蓬莱是你的家;或许你也会走出国门,别忘了,中国,是你的根。

七、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你的小诗。

02.读读余光中的《春天,遂想一起》、《白玉苦瓜》、《敲打乐》。

八、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邮票

幸福的依恋 船票

甜蜜的忧愁 坟墓

无言的痛苦 海峡

身心的煎熬

中国

《乡愁》 教案 王世媛[推荐]

王媛 南京大学

王媛工作计划

王媛—工作总结

延安精神——王梦媛

述职报告 王媛

延安精神——王梦媛

王世勇《解方程》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 教案 王世媛[推荐]
《《乡愁》 教案 王世媛[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