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乡愁》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0:15: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乡愁》教案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目标:背诵课文。 2. 阅读目标:

1.通过阅读《乡愁》,了解作家余光中。 2.初步感知《乡愁》的艺术魅力。 3.理解《乡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写作目标:进行初步的诗歌写作,学习通过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注:写作目标为机动目标)

(二)教学顺序分析

作者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是当今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热点之一,而《乡愁》一诗也流行甚广,是现代诗歌中的著名作品,因此可以通过“读人”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解人。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解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由于初中学生缺少对诗歌写作的训练,本节课将根据讲课时的具体情况,设计机动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诗歌写作,根据本文借用意象抒怀的特点,学习通过意象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训练。

二.学生特征分析

1. 学生能力特征分析:因尚不知晓上课时所用学生所在的具体年级,暂根据初中学生大体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来设计教学。总体来说,初中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不能分析过深。

2. 师生授递软环境分析:上课时所用学生与教师彼此陌生,教学通道存在一定的未知量。教师要在此方面给予较多的考虑。

三.教――学资源需求

1. 作者的相关影像

2. 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诗歌、文章及其它材料 4. 写作训练所需的材料 四.课前准备

1、检查课件,运行一遍。

2、检查微机,电源,音量。 五.教学步骤

0.课前活动:

见学生,根据情况聊天。最好发动学生自己问问题,关于东北的。 课前活动由班级自己定。 1. 导入:3分钟

今天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一首中国人的歌曲,一首中国人必须听的歌曲。

播放《九二乡愁》3分16秒

2.诵读、背诵 过渡:

这是1992年春节晚会的现场。这首《乡愁》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谱曲传唱的。《乡愁》原诗一共四个诗节,在刚才演唱的歌曲中,只保留了三个诗节。

在台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民谣运动中,人们把著名诗人胡适、徐志摩、余光中等人的诗歌谱曲传唱,诗人余光中的诗倍受喜爱,人们把它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风靡一时。后来台湾的民谣热潮渐渐远去了,当时很多十分好听的民谣也被渐渐地尘封在上个世纪里。但是人们对余光中《乡愁》的关注却与日俱增。既92年春节晚会上《乡愁》这首歌来到大陆传唱大江南北之后,2002年以反映民族英雄郑成功后人生活的电视片《闽南名流世家》又选取了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主题歌,改名为《故乡在海边》,获得了当时金鹰奖最佳主题曲,据网上消息2004年11月我国著名的摇滚乐队黑豹乐队也即将以其特有的旋律推出余光中的《乡愁》新唱。我们可以预想到时又将掀起一股新的《乡愁》热潮! [齐读]那么余光中的《乡愁》诗为何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关注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齐读这首诗,乡愁,余光中,开始:

有人说,一首诗只有读出来,它的生命才算完成,朗诵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能震撼人心。

(配音) 再找一位男/女同学。两个同学读得真好,声音宏亮,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如今余光中先生已是76岁高龄了,同学们,今天76岁的余光中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请他来读这首诗,好吗?

播放《余光中读》

问:请问同学们余光中读的与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最好只找一个人 在上面的录像中我们看得出老人少了一些激情,但多了许多沧桑,他为什么读得这么沧桑呢?

明确:复杂的人生阅历 点拔:怎样的人生阅历?

明确:对别人来说,这是一首诗,对余光中却是杜鹃啼血般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正像作者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虽然诗歌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虽然我们只读到了四个画面,但那种别母亲愁、别妻愁、丧母亲愁、大陆愁,哪一个画面不凝聚了作者的辛苦辗转与悲欢离合。大家读得很好,读诗就是要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呕心沥血的情感和悲欢离合不堪回首的人生。大家是这样读的,余光中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大屏幕。

播放《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内容: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他离开大陆,去了台湾。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生涯。从四川到江南,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余光中的足迹是个不规则的圆。这个圆有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他的故乡江南。

就是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无人可比)”。

好,带着上面对理解,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遍课文,争取背下来。(呈现诗歌)

我们试试背诵,可以吗? 背诵。 3. 讨论

短短的四个诗节,短短的20分钟成诗,但诗中的每个词语都像杜鹃啼血一样凝聚着作者无限的乡愁。如果我们把四节诗反复吟唱的乡愁主题的内容去掉,我们会发现每段又都是作者与众不同、铭心刻骨的乡愁经历。然而当我们将这些词语分类串编在一起反复吟咏的时候,又会读出新的感受来。

限定词

意象

思念对象

小时候

小小的

邮票

母亲

长大后

窄窄的

船票

新娘 后来啊

矮矮的

坟墓

母亲 而现在

浅浅的

海峡

大陆

备用题:

(1) 我们先来看这组表示时间的词语,齐读,开始。从这组词语看,作者所写的四个乡愁是并列的,还是有所侧重? 讨论点:“而”

插播:剪辑的余光中的四句乡愁。在谈。点拨:余光中在读这四句话时,语气有没有不同?表明什么?

明确:重点在大陆。过去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寻根。

(2) 我们先来看第二组形容词,齐读,开始。四个限定词极言其小,它们所描写的事物真的都是那么小吗?合理吗?

明确:前三者实写,最后一个并非实写。是运用夸张的写法,但并不矛盾。更突出被阻隔的与心不甘。文学常常不讲究合理,讲究合情。

(3) 四个意象提及的事物,在作者排解乡愁的过程中,起着分别怎样的作用?可以结合形容词说。

(4) 如果将第一节中的“母亲”改成“父亲”是否更好?一家四口,团圆完整,多好?(为什么四个意像联结的都前三个都是女性?与大陆有什么联系?)

(5)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因为“是妈妈”,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6)读材料: 1.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成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所以这样说来,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 2.写李白: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三分酿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3.写回乡梦《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春天,遂想起》

好,同学们,此时此刻,跟余光中爷爷说句话好吗?

谢谢同学们,感谢同学们,伴着43年的乡愁,伴着我们的祝福,余光中爷爷,前些年终于回来了,我们一起来欢迎他好吗!

播放《回家》

4、写作训练

幸运的是余光中先生后来终于得以回到大陆,用余光中自己的诗句来说就是“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样一位“浑欲不胜簪”的银发老人,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当时已家是夜很深了,然而在暮色四悬的夜色里,繁星缀天,月满车窗,街灯迎待,1992年,在他65岁的时候,也就是这位老人离开大陆43年之后,月光陪伴着他终于回家了,我们要是能为他唱首歌该多好!那我们首先要为他回家写两句歌词,余光中当年仅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词语就表达了四十多年思乡情愁,我们也学一学他,请你以月光意象,写两句歌词,来表达我们迎接他回家的心情好吗?

给1分钟

题目:月光像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月光伴着街灯,像初次送他回家的恋人。” 放歌

看到了吗?歌词中把月光比喻成了什么?初次陪伴他回家的恋人!是的,恋人,恋乡的人,乡愁,乡恋,乡恋,乡愁!为什么有如此深深的乡愁,因为我们深恋着这片土地!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刚才两位同学有位诗人说过,诗歌是诗人用自己一生的血泪写成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一生?

讨论:漂泊的一生,思乡的一生

四次离别: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生离别 作者介绍:播放电视片断《余光中简介》《余光中介绍背景》

前半部分教师读 后半部分听电视

最后教师介绍成就: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

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

(2)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经验,借助几个形象的意像来表达。

将第四个问题替换为对四个意像的品味。因为这个环节是分析文章内容,重点不应放在写法上。教师可以将重要信息展示在大屏幕上,如四个意像。让学生讨论四个意像的不同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富有参与热情的见解。比如以下几个问题:

(1)这四个意像连结的人物或事物是什么?

邮票:联结“我”和“母亲”

船票:联结“我”和“新娘”

坟墓:联结“我”和“母亲”

海峡:联结“我”和“大陆”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参与。

(2)为什么四个意像联结的都前三个都是女性?为什么没有父亲?大陆与“母亲”、与“新娘”有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学生极易形成创造性的理解和争议。

余光中常州行之前还曾亲笔手书《回乡感言》,里面明确地指出,常州是他的“母乡”,也是他的“妻乡”,“在《乡愁》一诗里,邮票与船票的另一端,牵动我年轻心灵的,正是永恒的常州母亲,常州新娘。”

(3)同是思乡情感,这四个意像体现出的思乡程度有何不同?

这是个有一点难度的问题,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会发现:

邮票:乡情可达,所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船票:乡情可见,所谓“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

坟墓:乡情可祭,万般无奈,只能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海峡:乡情缈不可期,咫尺陌路,有亲不能认,有乡不能归,所谓“狐死守邱,人何以堪?”所谓“儿童相见不相识”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肠断白萍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余先生笑道:就用“再长的江河终必要入海”———《七十自喻》中的一句诗来归纳晚年的寻根之旅吧。

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而弥漫于历史与文化,其中有实有虚,有形有神,必须兼容, 才能立体。“乡情是先天的,自然而然,不像民族主义会起政治的作用。”把乡情等同于民族主义,更在地理、人民、历史、文化之外加上了政府,是一种“四舍五入”的含混观念。朝代 来来去去,强加于人的政治不能持久。所以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亲:我们只听说有文

化,却没听说过武化。要动用武力解放这个、统一那个,都不算文化。汤玛斯·曼逃纳粹,

在异国对记者说:“凡我在处,即为德国。”他说的德国当然是指德国的文化,而非纳粹政

权。同样地,毕卡索因为反对佛朗哥而拒返西班牙,也不是什么“背叛祖国”。

为什么这么强烈的乡愁?可讲故事:什么也不因为,只因为你是妈妈。 请大家带着以上的体会到的情感再来诵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余光中,你会怎样来读?

学生读

播放:《余光中读乡愁》 3.乡愁的内涵

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成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所以这样说来,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尽在从香港“北望中的那十万万和五千年”。 要求学生交流余光中“乡愁”的内容: 如写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交流诗歌:《春天,遂想起》

1. 乡愁结构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2. 写作:“月光”

导入: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月光为意象,写一句诗:

引导:如果余光中回来了,在月光中,月光陪伴着他回乡,请以此情境,以月光为意象,写一句诗,为我们为他写一首歌送给他。

给出:月光陪伴街灯,像初次送他回家的恋人。

播放:歌曲《回家》

[找读]这是一首十分精致的诗歌,以致于有一个大陆最新最火暴最酷的名星听别人只读两三遍就背下来了。我敢保证这位名星你们每个人都认识他,想知道他是谁吗?但我不告诉你,我先找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他们读完后,哪位同学能背诵下来,我就告诉你们,我还带来了他的签名和照片(举起准备的漂亮本子),我将把这个本子送给最先背下来的人。

大屏幕呈现诗歌全文。(在前一天调机器时,要注意效果,如果不好,发诗歌原文。事先印出50张。最好图文都有。) 找背:计时,背下来,好!太棒了,你叫什么名字?好,现在我告诉你们,这位最新最火暴最酷的名星就是---,你从第一诗节背到第四诗节,你只有了短短---秒就背下了这首诗!我们向他表示祝贺!你太让我崇拜了,请你下课给我签个名,赠张照片好吗?你们的投入让我感动,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乡愁,余光中,开始!

附: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案乡愁 乡愁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