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0-03-03 04:37: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攸县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http://2009-09-03攸县位于湘东南部,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1万公顷,辖20个乡镇,533个村(社区),总人口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97万人。攸县是全国商品粮、瘦肉型猪、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和100个重点产煤大县之一,是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二线蔬菜基地县、农产品加工重点县。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6.9亿元,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61元,综合实力稳居全省10强。近三年来,我们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按照“村民富、村庄美、村风正”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各项建设。

一、主要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新的变化。去年,全县硬化乡村道路700公里,20个乡镇、260个村实现通水泥(油)路,86个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农村客运站场发展到20个;改造中低产田6.5万亩,衬砌渠道278.5公里,修建拓宽机耕路161.1公里;完成安全饮水工程18个,解决2万人农村饮水困难;改造农村电网20个;在全省率先开通农村数字电视,100%的乡镇、85%的村、60%的组有了光纤维传输信号;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人员80人;226个村容村貌整治试点村共清理污泥、垃圾、障碍6215处,完成改栏、改厕、改厨、改水8.5万处,清除废墙破房、路厕、牛栏、猪圈等3150处,完成人工造林3万亩,绿化乡村道路823.2公里,新建垃圾集中堆放池3200个,新建路灯1800只,新建沼气池2750个。新联村、回湖村、罗家坪村分别进入国家、省、市卫生村行列。可以说,这几年是我县农村投入力度最大的几年,也是农村变化最大的几年。

(二)农村产业有新的发展。随着农村投入加大,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受农业税水费减免、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等积极因素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赢来了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6.1%。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03.77万亩,粮食总产量53.2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种养业继续向优质高效调整,种植向大户集中、养殖向小区发展的生产格局正在形成,水稻制种、生猪养殖、优质油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出栏生猪111.2万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上升,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39家,其中省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7家,全县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可逾10亿元,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村风民风有新气象。农民培训不断加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民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明显提高,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初步形成,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即娱乐健身的多了、参加赌博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各项事业有新的进步。农村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中央“两免一补”政策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D类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寄宿制学校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升,11所农村中小学校被评为市示范性学校。农村科技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加大了种子种苗工程,“科技示范户”工程的实施力度,引进推广新品种28个,新技术新成果172项,购置新机具3800台(件),农村科技入户率达到98%。农村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完成了1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扎实推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整体参合率达到95%。农村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投入 6015万元,实施项目81个,扎实抓好了三期矿区生态环境综治工作,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水稻投保面达到100%,能繁母猪参保率达到100%。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农民增收,坚持发展为先,致力建设富裕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要过好日子。而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发展摆在先于一切的位置,致力富裕农民,富裕农村。一是做大基地。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培育了65万亩优质稻、3万亩水稻制种、150万头生猪、3万亩无公害蔬菜、60万亩优质油茶、20万亩楠竹开发等基地,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二是做强加工。始终把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培育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来抓,在政策、财政、金融和生产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仙竹米业、酒埠江竹胶板厂、湘龙竹木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名牌产品,拓展销售市场。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出台奖励政策,积极引进尧乡农业、拉子豆腐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落户攸县,形成产业链条,提高转化率。三是做活劳务。充分利用我县农村劳动力富余的优势,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认真搞好劳务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有序有技能转移,不断做活劳务经济。2008年,全县劳务输出人数达到1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8%,劳务收入达到20亿元。

(二)立足群众主体,注重政府引导,致力建设特色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立足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机统一起来,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尽力使新农村建设立足实际,体现特色。一是顺应民心,集中民智。坚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民意,使新农村建设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群众拥护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在宣传发动上,组织部分群众到先进地区学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在村庄规划上,召开村民座谈会征求意见,将规划草图张榜公布,最终由群众确定;在村容村貌整治上顺应民心,集中民智,从群众最想做、最愿做的事情做起。二是科学规划,示范带动。按照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启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村级建设规划编制,截止目前,第

一、

二、三批由县级直接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131个村已全部通过了评审。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帮扶、乡镇组织、村民共建”的办法,重点抓好了罗家坪、里旺、谭垅、新联等2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三是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坚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以村容村貌整治、农村通畅通达、安全饮水、电网改造、数字电视改造、清洁能源、土地开发整理等工程为重点,切实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三)立足村民自治,突出农村管理,致力建设和谐新农村。

和谐,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保障。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的同时,十分重视和谐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推行“两为主一公开”,实现“村官自理”向“村民自治”转变。在全县全面推行“计生、综治工作以村为主,村务全面公开”的“两为主、一公开”制度,增强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方式,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议事会、计划生育协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和老年协会等六个群众自治组织,将新农村建设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交到农民手中,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着力抓好“六大管理”,实现“行政事务管理”向“公共服务管理”转变。立足转变政府职能,我们针对农村实际,切实加强了新农村规划编制、卫生环境、计生综治、公共设施维护、资源保护、村务为主要内容的“六大管理”,不断提升农村服务水平。三是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生

活富裕”向“文化提升”转变。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在让农民致富的同时,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乡村文化站为基础,积极推进“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点建设,为群众休闲、活动、培训和传播乡风文明提供最佳场所,去年全县投入“乡村大舞台”建设的资金达500多万元,已有罗家坪、慈峰山等34个“乡村大舞台”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布点33个;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新村”、“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组织文化、科技、卫生、影戏“四下乡”和农民歌手、篮球、象棋、民俗“四赛”等活动,促进了群众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乡风民风的明显好转。目前,全县共组建了172个锣鼓队、12个皮影班、72个腰鼓队,年演出3000场次以上。

2009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年倍增、争创一流”工作目标,致力抓好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继续抓好村级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认真总结前三年的规划编制工作经验,高标准、高质量完成20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二是致力抓好网岭镇罗家坪村、新市镇新联村、菜花坪镇谭桥村三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褒先促后;三是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加快发展加工农业、规模农业、休闲农业,着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力;继续抓好“三清四改”等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四是继续倡新风,促和谐,形成文明和谐新风尚。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县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农民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少数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对政府的期望值过高,“等、靠、要”的思想比较浓,不愿出资出劳,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农村投入相对不足。虽然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农村投入力度,但我县经济总量还不大,财政资金紧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各种涉农项目资金都处于“僧多粥少”的状况,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涉农项目投入渠道不同,实施方式不同,各唱各的调,难以整合,难以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四是农村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土地经营和流转、疾病防治、农村信贷、筹资投劳、环境卫生整治、项目设施管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影响甚至阻碍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