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聋生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03 08:57: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国家级“十一五”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对聋教育产生的革命性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聋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海伦凯乐曾经说过: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传统的封闭式聋教育,让聋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却隔绝了聋生之间、聋生与社区和社会的联系。这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的“培养聋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能为聋生展示一片广阔的信息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聋教育带来的必然是革命性的影响。

(1)信息技术能很好的补偿聋生的生理缺陷,提供无障碍交流通道。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听觉是人们接收外界信息,认识客观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能给人们以丰富的信息。耳聋学生丧失了听觉功能,他们的信息感知较健全儿童相比就少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由此造成了他们感知活动受到局限,直接导致聋生信息渠道闭塞,抽象思维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将直观形象的视觉信息通过现代信息媒体呈现在聋生面前,能相对补偿生理缺陷,为聋生获取信息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一条新的无障碍通道。

(2)信息技术能拓展聋生的学习空间,开阔视野。由于听力言语障碍,传统的聋教育模式在对聋生教育教学时难免会带来教学上的困难,在传统的聋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仅限于教室,知识的获取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直接导致学习效果降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有机结合的优势帮助

聋生利用形象进行思维,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极大的拓展聋生的学习空间,开阔聋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3)信息技术将改变聋校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表现形式,改变聋生的认知方式,使聋校的课堂教学手段、方法更加现代化,教材媒体由静态转为动态,使聋生的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化,从而改变了聋生的学习形态。变革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技术变了,教育方法也应该改变。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是认清方向、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改变教法。教育方法是由教育观念所支配的,技术的变化不会自然地带来观念的变化,而传统的聋教育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新技术的应用有阻碍作用。因此,在聋教育中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并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聋教育改革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聋生信息素养发展的需要

1、什么是信息素养,聋生应具备哪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 (2)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本课题应培养聋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即:

(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既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如计算机,传真机等,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3)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述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等。

(4)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2、聋生为什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社会节奏与知识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方式急剧增长,适应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环境,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具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基础,现代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和谐社会提倡人们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作为聋生也理应享受社会发展给他们所带来的便捷,然而传统聋教育教学只注重以教师简单给予和线性加合的方式满足聋生的特殊需要。且特殊需要的满足也仅仅是针对缺陷补偿,而非全人意义的个性的特殊需要的满足。聋教育也成了一种以特殊性及其满足为本的片面的教育,忽视了聋生的生命本质意义和应有的人的完整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关怀。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特殊教育的培养宗旨是让残疾学生回归社会,很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要适应社会,首先要了解社会,与人交流与勾通。传统的聋人与社会勾通模式只能通过纸和笔来低效率的进行,如果我们加强对聋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就可以让掌握了信息技术的聋人,很方便的通过网络与人交流、合作。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聋生能了解社会现状,学会与人合作,调整自己的思想与心理,使自己与社会和谐统一。这也是聋生跟上社会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接受终身教育的需要。由此可见,提高聋人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3、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

聋生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导致其不能像普通学生在进校前就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进校前的认知水平基本等同于两至三岁的普通儿童的认知水平,实践证明,聋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基本是在其上学时得到的,在其毕业后,并不能像普通儿童一样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聋生就学时培养其具备实现自立、自强的能力尤其重要。然而,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虽然也能让聋生在一定阶段内适应社会,但是,面对21世纪的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却严重显现其的阻碍性,在即将颁布的聋校课程改革目标中,也提出“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显著特征,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要想培养聋生的信息素养,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我们这些从事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是聋教育突破教学质量“瓶颈”的需要

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由于聋生的先天性残疾缺陷,因此教学并没有把聋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忽略对聋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点不仅是学校,包括家长也只认为把孩子送到聋校学一点基本知识,掌握一点技能就可以了,因此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何以为生”本领的训练,这是对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肢解。“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聋生的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然而,现代特殊教育观念正以全新的社会学的视角重新认识特殊儿童,将特殊儿童的残疾缺陷视为是正常的、非本质的。这直接引发了特殊教育的一场革命。特殊教育开始回归并融合主流社会的普通健全人的教育,由强调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变为对特殊儿童与普通健全儿童发展共性的把握与融合。特殊儿童“人的生命本体”及其发展的潜能受到空前的关注。虽然,现代特殊教育观已经将我们的教育目的进行了纠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聋校里的教育手段、方式、理念仍然是先前陈旧的情况,这些更新的观念并不能很好的得到贯彻,这就导致我们所培养出来的聋生不能很好的回归社会,与社会交往的能力低下,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聋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聋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聋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

分析与加工的能力,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条件的限制,聋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形成结论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聋生的信息能力更加难以培养。传统的聋教育还局限于用粉笔、黑板进行教学,虽然,很多聋校已经拥有不错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使用率却很低,或者是对聋生的信息技术培养很低,这与现代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现在的聋教育方式、手段、理念进行彻底的改革。

(四)目前聋教育的信息技术研究能力比较低

目前,普通学校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他们已经从单纯的信息技术辅助与课堂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普通学生从中受益匪浅,特别是普通学校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创造出很多崭新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在聋校,目前信息技术的运用最多也就是辅助与课堂教学,只是将原来应该呈现在黑板上的内容用一种固定软件加以替代,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去更好的服务与聋校的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在聋校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晚。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旨在很好的利用普通学校现有的经验去设计出符合我们聋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它能更好的去服务与聋生,真正促进聋生的发展。

我们学校在“九五”期间已经成功地进行了“运用电教设备,发展聋儿语言”的镇江市九五信息技术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另外,我们学校也积累了一些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去辅助与课堂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成功。

二、课题名称:

我校申报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 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

(2)信息传递技术 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 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 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2、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环境。本课题所指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指电子白板环境、多媒体环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

3、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在时间、空间等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的教学结构的模型。

“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指利用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环境。在教育信息化教学理论,聋校课程改革等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为提高聋生的信息素养,突破传统聋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等方面设计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使之更好的服务与聋生,真正提高聋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模式

四、现有基础:

1、硬件:

现学校共有电脑69台;一个学生机房,一个电教室。学校所有电脑均连接镇江市电教馆局域网,服务器1台,2组交换机;教师2人1机;全校17个班级,班班通网络,班班配有电脑、34英寸电视机、视频展示仪,生机比1:5。

2、软件:

共创教学多媒体平台,已与省电教馆商定,由省电教馆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教师自制课件有一定基础。

3、投入:

学校刚刚论证通过的“十一五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将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主要工作,学校制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同时借助学校七十周年校庆,将每年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加大投入。

4、研究能力:

学校在“九五”期间就确立了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九五”期间的江苏省重点课题《特殊教育学校的个别化教育与教学》高质量的结题,得到省、市教育专家的一致赞誉,该课题还获得镇江市教育科研评比一等奖,电教课题《运用电教媒体,发展聋儿语言》结题时获得市电教馆领导、专家的好评,“九五”期间我校就被镇江市电教馆命名为“镇江市电化教育实验学校”。我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参加了十五课题,目前“十一五”学校有国家级重点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4个,国际合作项目1个,目前参与上述“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教师达到

%。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电子白板、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下,聋校部分学科(语文、数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适合聋校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

3、硬件设备的建设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步性策略研究。

4、提高聋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策略研究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应用研究范畴,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与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测量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相结合。

——行动研究法: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为目的。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

——测量法:是在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调查材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为得出游客学依据的结论提供直接材料。

七、研究工作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两年半。

1、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7年5月) ①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②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③开通专题网站。

④确定子课题和子课题研究小组。

2、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8年12月)

①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②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③参加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

3、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3月) 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③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

八、主要分工: 姓名 性别 职务 职称

研究专长 分工 任健美 女

书记、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理论 组长 张俊宏 男

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数学 副组长 钱新平女 副校长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聋校律动教学 周锦 发布时间: 2009-7-25 18:15:45 在聋校律动教学中,面对日新月异地信息技术,怎么结合聋校律动教学的自身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律动教学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要摆正信息技术在聋校律动教学中的位置,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聋校律动教学服务。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聋生对律动的兴趣,培养聋生的审美观,帮助聋生积累律动素材,提高聋生的律动水平。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记忆保持的重要方法。兴趣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多媒体课件集众多教学手段的优点于一身,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运用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和声像技术,可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景,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

例如在教授歌伴舞《摘葡萄》时,教师应考虑到这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的歌曲,而且歌词中描写到了新疆的天山、丰收的葡萄等景物。这些景物是聋生平时

在生活中接触不到或是了解较少的。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新疆维吾尔族风土人情的影片。同学们通过观赏影片,知道了新疆的地理位置,认识了美丽的天山,见识了热情好客、喜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们、也了解了新疆的特产有哈密瓜、葡萄等。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知道了歌词的含义,歌曲教学也就特别顺利。有的学生观察影片时还特别仔细,甚至能够抓住一些维族舞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模仿。

学生在课堂上点点滴滴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律动课所产生的浓厚兴趣。由此可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动力。而这些兴趣的产生,一部分也可归功于由多媒体技术参与的教学。律动教学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为教学提供了便利,使课堂充满动感。它激活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舞蹈的兴趣及活动的强烈愿望。

二、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

思维,特别是想象思维,是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柳斌同志在《艺术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中最基本的品质,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以上论述都说明律动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想象美的能力的发挥。 例如:在教聋生认识四分之二拍节奏训练时,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感受鼓乐器的震动,让聋生了解四分之二拍的强弱规律,培养节奏感,启发学生想象乐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将课件和实践的鼓乐器相结合,先让聋生观看课件对其产生兴趣,而后教师在让聋生感受鼓乐器的震动,拿出教具让学生亲自感受(运用多种形式,师生互动)。聋生的想象精彩纷呈,模仿表现也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让聋生大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三、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 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该言强调了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教育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春天来了》这是一首欢快跳跃的歌曲,表现出春天来了的美丽景色,要求聋生从画面去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来表现春天。我首先给聋生呈现的是春天的景象资料,把聋生带入悠闲、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中,

画面不断的变化,“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高兴欢畅的景象,聋生的欢快的情绪很快就调动起来了,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春天到来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当聋生初步感受后,我再让学生随着画面舞动,在电脑中点击自己喜欢的春天景色,通过目视、脑思、体态律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的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到来而表达出的心情。这样,聋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歌词的含义,在情感上与作者对春天美丽的赞赏产生了共鸣,发出了“春天很美好!”的感叹。在美的情景启发下,孩子们运用语文课中的知识积淀,写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诗歌。“花儿张开了笑脸,鸟儿露出脑袋,太阳暖暖照身上,大地也渐渐苏醒。小蜜蜂嗡嗡叫,飞来飞去多热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的春天多么美好!”学生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好的歌词诗句,与孩子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春天美景的感染,通过学习协作与交流,开拓了创造美的艺术思维空间,再通过反复修改,不断提高完善的经历。这样不仅培养了聋生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孩子们更具有审美的能力。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有效的综合。还要注意在课堂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这样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审美任务,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聋生就业问卷调查表

聋生的书面语言发展

聋生语文教学反思

探讨聋校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发挥聋生绘画的潜能

浅谈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聋生随班就读杂谈

低段聋生识字教学法浅议

聋生班级节日游戏项目

聋生五以内加减法教案

聋生的教学方法
《聋生的教学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