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谈构建企业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2 17:35: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章标题:谈构建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的一祖三宗

构建企业文化,内容很丰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内容,但从主流、主体上讲,如流动的血液会使所有的皮肤都略带一点红色一样,主体的内容还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祖三宗”。企业文化的“一祖三宗”是借来的一个词。元朝一个叫方回的文学家,在评选唐宋以来的律诗时,编了一本书叫《

瀛奎律髓》,其中标榜江西诗派,并倡“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所谓“祖”,古人讲:“祖者,始也”,也就是开头的意思,带有纲的味道;而“宗”,则为尊敬、归往之意。《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尚书·禹贡》也说:“江汉朝宗于海。”这其中的“宗”就是尊敬、归往。借用“一祖三宗”这个词,是说企业的人格文化为“一祖”,企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为“三宗”。所谓企业的人格文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的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道德品质,目的是让员工个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相统

一、从事生产经营劳动的主人翁态度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相统

一、具有情感的自我意识与具有毅力的自我控制能力相统一。构建企业的人格文化,如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的东西”的话,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培训,强力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努力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因为在企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即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中,惟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具有深度的可再开发性,且具有可转化为其他物质财富的“增殖力”和“扩散力”。而自然资源,如我们企业使用的煤炭、汽油、天然气等;物质资源,如厂房、设备、生产线等,不仅没有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折旧性,这就存在一个相对不足的问题。面对这个现实,就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把过去较多地注重物质性基础建设转向较多地注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且把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从“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注重员工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提高,使之逐步具有能立足本职岗位和职责要求,运用资讯科技、信息、技术和知识解决工作难点、破解工作难题的创造力。当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搞培训、进行素质教育,不能只重视管理人员的培训,必须要把生产一线人员的培训放到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特别是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变大(规模大)、变宽(地域宽)以后,企业不仅有总厂、母厂,也有分厂、子厂。如果要想继续保持产品优秀、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受过良好培训的、能按标准进行生产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很强的生产工人队伍。在这方面,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已先行一步。如在30多个国家设立了60家工厂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丰田公司,多年来坚持对蓝领工人进行1~5周的培训,并且这种培训多以在模拟的装配线上反复练习为主,以提高动手的能力,而很少采取那种司空见惯的“动口不动手”式的长篇演讲的做法,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完全可以攻玉。其次,要健全制度化。人力资源开发不能“运动式”,搞搞就算;也不能“排浪式”,过去就算,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工作来抓。这就必须要用制度来加以保证。要通过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克服那种人力资源开发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多有偶然性和随意性的做法,以真正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从“人治”走向“法治”,从紧一阵松一阵到长流水不断线。其三,要力求有效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不是为开发而开发,而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因而不能讲形式、图虚名,而要讲求实在、实用,追求实效、管用。如,时下很提倡精细化管理,因为,只有精细化管理,才能使产品和服务做到精良、精确、精密。但精细,不见得都用仪器,更需要靠人。如何靠人也有讲究。这个讲究,照样是不能只图好看,而要图管用。在美国的丰田汽车生产线上,就有这样一个非常原始的景观:每个员工面前有一根绳子,一旦哪个员工发现质量有问题,只要一拉绳子,整个生产线就会停止运行。这个方法,看似原始落后,但却实用、管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当年列宁针对群众文化水平低的问题,不是急于求成,心急火燎地号召成立什么大专班、博士站之类的,而是建议“在偏僻的农村成立两三所小学”。他说,这“要比展览会上的一件出色的陈列品还要好些”,坚信这才会“奠定坚实的、健康的基础”,才能为文化艺术以至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取之不尽的力量。”(《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二卷第9

17、918页)毫无疑问,追求有效化,一定要立足现实,正视落后,从最基础抓起,从最不起眼的凡事、小事做起,断不可做鲁迅先生批评过的那种人: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耳朵、或拔着自己的头发,以证明自己虽长在“现在”而做着“将来”。也就是说,有效化最重要的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缺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并切实转变只注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的习惯思维。毕竟,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看其知识占有量的多寡,更看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创造能力的强弱。学历,只能表明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或某个方面知识的储备,并不直接决定实践的能力。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做出了或正在做出

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称为人才。”这种人才观就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只是把那种已写进教科书中的“死知识”,如原理、法则等作为创造新观念、新技术、新发明、新专利这种“活知识”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一把钥匙。他们视工作中显现或潜在的问题为前进的动力、研究的条件,高唱进行曲,立异而标新,始终保持进取姿态和高昂热情去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矛盾和理论难题,是人才最大的特点。其四,要目标远大化。企业人格文化的性质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能只看鼻尖下的一丁点,而要着眼长远、从长计议。立足长远、从长计议就要从小事做起。无数事实证明,人力资源开发出什么样的人,就能产生出什么样的人格文化。如麦当劳公司有这样一个硬条件:要加盟麦当劳,老板首先要穿围裙。为什么?麦当劳中国发展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朱源和说:围裙,在某种意义上代表脏和累。要特许加盟麦当劳,就要从最低的工作开始,即清洁地板、捡垃圾及打扫顾客的厕所。他特意提到,“扫地板也有一套学问,怎样才能把地板扫干净,什么程度可以叫做干净。”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关于“干净”的两件事:一件是红河卷烟厂投资办了一所中学。在这个中学内有一湖水,厂长邱建康为了说明湖水的纯净、干净,就用手捧了一捧水喝进肚里;还有一件是我看到的一个材料,说是一日本宾馆领班培训中国员工时做保洁示范,他把抽水马桶洗干净后,从中舀了一杯水喝掉,说:“就按这个标准清洗!”两件事,一个目的,都是为证明什么叫“干净”。这大概就是“学问”。所以,通过面试的候选人首先要在一家麦当劳餐厅工作3到5天,工作的内容就是擦桌子、拖地板,并到香港接受12到18个月的培训。正是这样,到过麦当劳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店内忙而不乱、干净温馨、人与人平等、老板与工人做的事无太大区别。其次是对上述“有效化”而言的。有效化,从阶段性上讲具有“短小化”的特点。“短小”是“远大”的基础;“远大”是“短小”的延伸。“远大”也有阶段性。如人类社会的人,按恩格斯的描绘设计、到未来新社会也即共产主义社会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恩格斯认为,只有从这时起,“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三卷第760、7

57、758页)也就是说,人成为自然界和自身这个“双主人”的远大目标决不是一个早上就能完成的。必须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由此推动企业和社会历史的巨大前进,才能使人逐步地成为一个完全发展的“完整的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真正的人”、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自由的人”。尽管这个目标很遥远,但不虚无。不虚无,就总有一天可达到;尽管这个目标是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而言的,但社会包含着企业、人类囊括着你我,相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能成功。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只要努力,太阳天天都会从东方升起。构建企业的人格文化,更多地还属观念层面的东西,即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使其得到真正的发展,并在素质、生活水平、生命质量、生存价值四个方面得到提高。仅此是不够的。观念不是现成饭,要吃饭还需转为“实在的东西”。把企业人格文化这个“观念的东西”转化为企业“实在的东西”,就是企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所谓企业的制度文化,就是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这种制度文化既包括企业的各项制度、规章,也包括企业的形象标志及企业的组织领导方式,像我们平时在大街上见到的金色拱门标志,一看就知道是麦当劳;见到的慈祥白胡子老人的标志,一看就知道是肯德基。这些实质都属制度文化的范畴。要构建企业的制度文化,理念设计非常重要。应该看到,当今企业的员工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所以,仅靠18世纪泰罗设计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企业管理制度文化就不那么灵光了。——尽管他其中的“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的科学管理方法至今仍然有用、管用、还需用。但是,作为“社会人”的企业员工,作为企业主人的企业员工,不是仅仅单纯追求金钱的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精神方面的需求。有一个企业的负责同志很能干,上级也很重视他,任期届满后继续让他留任,这本来是件好事,但这位同志却并不开心。原因是领导没找他谈一谈;相反,这个企业内的一位员工给他就节约问题写了一封建议信,由于他主动约这位员工谈话并肯定了他的想法,使这位员工大为感动,无形中增加了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使命感。因此,企业制度文化的构建,不能单从物质或技术的层面考虑问题,必须要从员工的社会需要、精神渴求和心理要求等方面来构思、设计和建立。譬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其重大经营活动要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并要有一定的程序,真正体现出让人说话的民主原则,包括自己不喜欢听的难听的话;靠大家办事的参与原则,而不是仅靠几个人甚或“小圈圈”的人去办事;员工层不论岗位、性别,管理层不分权大、权小的个人尊严原则,使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得到尊重、都受到同样的礼遇;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靠规则办事,不可“大会解决小问题,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使规则成为空文,程序流于形式。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已由“卖方”转向“买方”、由“国内”转向“国际”,市场的主体——顾客的需求已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由“被动化”到“主动化”甚至“苛刻化”,企业已由一地、一省转为跨省、跨国,由数量增长转向价值增长,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向效益和质量,由以“量”取胜转向以“牌”取胜,企业的目标由“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市场为中心”,又到“以顾客为中心”,等等。面对这种种变化,企业的制度文化构建也必须要以变应变,把追求个性、倡导平等、崇尚知识、培养诚信作为制度文化设计的核心,从而实现企业从命令和控制到集中和协调的转变、从职位权威到知识权威的转变、从纵向交流到横向交流的转变、从不信任和服从到信任和诚实的转变,进而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以拉近管理者与员工的距离,毕竟管理人员不是技术人员,其职责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下情、鼓励士气;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毕竟消费者才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的“饭”都是从他们的钱包内掏出来的。同时,领导层要由“控制型”转为“指导型”,企业评选先进的标准要由重“表现型”转为重“能力型”,奖励的条件由重“过程型”转为重“结果型”,从而使企业不仅生动活泼、充满生机,而且秩序井然、效率提高。所谓企业的精神文化,就是企业群体在长期生产经营、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并为广大员工所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企业的精神文化,既包括企业精神,也包括企业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构建企业的精神文化,核心是要构建、培养、弘扬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个企业优良传统的继承、延伸和对未来的向往、追求,是一个企业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自豪感、自信力、自强心的反映。企业精神离不开传统。企业的传统,既是一个企业历史的积淀,又是一个企业前辈实践经验的积累,更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传统具有个性。个性决定了“这一个”企业与“那一个”企业的不同。这种不同,也许只有1或10,但就是这1或10的不同,便形成这个企业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语言,一句话,特定的传统。对这种传统,不可轻易改变。改变了,就会受到惩罚。如麦当劳是做快餐的,但它一度曾试图改变其传统特色,推广一种名叫“为您定做”的新备餐系统,结果使快餐不快,午餐高峰时段甚至要等上15分钟才能吃到饭,这也理所当然地使老顾客抱怨、新顾客止步,经营走下坡路,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公司股价一度缩水70。这个“新”方案也不得不半途而废。这也告诉我们,对企业的老传统应更多地关注,而不应冷遇,使之拉上帷幕;更不应随意废弃。关注老传统、继承老传统,并不妨碍创新。只是这种创新,是对老传统的“扬弃”,根基不变,留优弃劣,而非另立炉灶,面目全非。企业精神离不开追求。追求有奔头。追求生动力。追求可抑懒生勤、抑骄生谦。要始终面向未来,保持对新生活的追求,保持对事业的进取精神,从而不断实现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不断实现企业与市场的最适以至最大化,并永葆蓬勃生机、绿树常青。企业精神是稳定的。一旦真正形成,便能在企业员工中产生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势,起到驱动、凝聚、熏陶、评价和规范的作用,从而使广大员工激情励志、调整心态、规范行为、鼓劲争上。2003年6月,《韦伯斯特大学英语词典》在最新的版本中添加了1万个新词条,其中把“麦当劳工作(McJob)”一词解释为“低工资而且毫无出路的工作”。这条信息公布以后,无疑对麦当劳冲击很大。但麦当劳有自己稳定的企业精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麦当劳的员工不仅方寸未乱,而且显示出空前的士气。他们认为,这是“侮辱麦当劳员工”,并为自己能在麦当劳工作而自豪。他们豪迈地说:“餐馆工作是光荣的、体面的、有价值的!”从而把一场**化作了一种动力。麦当劳还是麦当劳,照样为全美9的美国人提供就业机会,并稳步地在全球各地进行适度扩张,开设连锁店。当然,这种企业精神的形成也是一个痛苦磨练的过程,是一个付出汗水与泪水、先苦后甜的过程。创业当初,麦当劳曾一度面临亏损的危机。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在“走动管理”过程中发现,公司各部门的经理都习惯在办公室办公,并习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行使职权。这种状况对服务行业来讲是一大忌。于是,他要求所有经理把椅子靠背都锯掉,从而靠各级干部的深入基层、走动管理,把问题解决在现场,把失误消除在萌芽,从而使公司摆脱危机、扭亏为盈。正是这种精神传统,形成了麦当劳员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势,形成了麦当劳高层经理源于基层、且从站柜台开始这样一种稳定的机制。企业精神又是可裂变的。这种裂变,主要是受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派生出的许许多多的小支脉。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第一”不灵了,而代之以“订单经济”的“市场第一”。企业为了多拿“订单”,不仅出现了“千人在工厂,万人拓市场”的局面,而且出现了与消费者互动、共赢的局面。也就是说,并不是仅靠自己的规模寻求发展,而是追求企业规模与市场规模相匹配,以防止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转变营销策略,依靠与消费者建立独特关系的能力来寻求长期稳定的发展。为此,有的企业为顾客提供在产品上留下自己印记的工具,像耐克运动鞋选择独特的色彩组合和个性化信息,“白沙”牌卷烟选择独特的防伪标志和个性化服务等。还有的企业为有意区别于竞争对手,在营销活动中实施一系列严格的价值体系,以满足自己的顾客一系列的需要,如海尔服务的随叫随到,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品牌的信徒般的、靠口碑影响、发展消费的营销方式及精神等。这些营销精神从大的方面讲仍属企业精神的范畴,但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因为营销精神是营销员工在长期的营销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它不仅体现着企业精神,同时又是营销实际的客观性、营销知识的普遍性、营销理念的合理性以及营销方法的有效性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产生的精神充满着文化品味、文化精神。因为营销知识、营销理念、营销方法是营销的文化内涵。构建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也包括构建营销精神在内的企业精神。所谓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指承载着企业精神文化成果的物质产品。这种物质产品的实质是精神文化目的和计划的实在物,是精神观念的物化“作品”。企业的物质文化不仅包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商标、专利等一切有形的物质因素。构建企业物质文化,重要的是要将企业人格文化外化为物质文化,使企业人格文化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产品或服务,充分展现出来,放大开去。一个企业,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企业,你的人格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得再好,但拿到社会中去的、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仍然是自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舍此无二。产品和服务,既是企业的物质文化,也是企业人格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结晶体,是一种物化了的人格文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指出过,人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将“创造对象”变成“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一卷第

46、47页)党的十六大也有一段寓意深刻的论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告诉我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现实”。这个“作品”和“现实”,从宏观层面讲,是经济文化化;从微观层面看,是产品文化化。产品文化化,是指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产品这个“作品”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文化品味越来越浓,信息量越来越多,心理所占的因素越来越重要。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测试了67名志愿者,让他们分别品尝两种可乐。有意思的是,全部蒙上眼罩时,几乎全部的人都说百事可乐比较好喝,可是让拿下眼罩在看到品牌标志的情况下再喝,反而有3/4的人认为可口可乐好喝,这充分说明心理所占的因素更具“话事权”。这还说明,产品这个“作品”和“现实”越来越处于一种知识密集状态,并且这种知识不仅如礼花开放多姿多彩,而且正向纵深发展。如对两种可乐的测试那样,心理的因素是受大脑指派的,大脑中掌管记忆和思考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层”又比大脑中的“奖励中枢神经”更有“话事权”、更有决定人们消费行为方式的“决策权”和“指挥权”。所以,产品文化化,从一定意义上又叫产品大脑化、智能化。产品文化化有载体。这个载体首先表现在产品的“故事”中。这种故事说到底是为了征服消费者,把消费者的心栓住,使其成为忠诚的消费者。如在淮阴卷烟厂,他们讲该厂生产的“一品梅”卷烟就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说是其商标图案取自周恩来少年时代亲手栽下的一棵梅花,这株梅具有“一品”的品质,耐寒:敢在三九寒天怒放,送给人们艳丽的花朵、淡淡的芳香;谦逊:不张扬,不称霸,待到众花都开时,它在丛中笑。这个故事,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与行事风格,能在与消费者的文化共通中营造一种亲和的气氛。如没有这个故事,仅看卷烟商标,就会显得平平而缺味。又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新郑卷烟厂生产的“芒果”牌卷烟曾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创下了全国2000多个品牌中的第二大品牌。原因自然很多,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68年,这个厂的老工人李快发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到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并把外国客人送给他的芒果又转送给了各地的工人代表。回厂后,新郑烟厂的广大职工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用当时最优的原料、最优的配方、最先进的工艺,生产出了这个芒果烟,从而走红全国。因为,大家在品尝这种烟时,还寄托着一种对领袖深深的感情。产品文化化的载体表现在物化上,主要是企业有无或有多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没有或很少有专利,要说产品的知识密集、科技含量高,只能是自欺欺人。可以说,产品文化化的过程,既是原始创新的过程,也是多种知识组合、集成的过程,还是引进后再创新的过程。我曾经问过烟机公司的一位负责同志:我国的烟机技术与国外能差多少年?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主要是看引进后的再创新情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原始性的创新值得唱赞歌,因为它能拓市场、创效益;引进后的再创新也值得唱赞歌,因为它同样能拓市场、创效益。我们知道,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家用电器王国,掌握着家电行业大部分的核心技术,仅专利使用费一项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但最早发明电视机、家用录像机及液晶显示技术的并非日本人,而是日本引进这些基础技术以后,不断地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不断地储备着各种各样的最新技术,使之排队等候推出市面的最佳时机。数码相机就是这样。当市面上刚推出300万像素数码相机时,厂家已成功研制出400万、500万、甚至600万像素的新型号。有人形象地将其概括为“

1、

2、3”模式,即用100元引进技术,用200元来学习消化和创新,再用300元赚回自行研发的专利技术。从这里可以看出,产品文化化,实质上是产品创新化、知识化。产品文化化的载体表现在营销方面更为突出。因为营销本身就是一种普及社会价值观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每一个生产和销售的产品都执行着一种社会功能,从而“指示”着消费者为什么会作出这个购买决定而不去作出那个购买决定。同时,作为饱含文化蕴味的营销又是一条友好、亲善的活动纽带,通过具有人情味、文化味甚或外交味的营销活动,有效地联结社会需求和产品运作,达到消费者与生产商的共同受益。可以说,营销,是一项“重要”的脑力加体力、知识加科技的生产活动。它的重要性在于,没有营销,产品永远只是躺在仓库内睡大觉的“废物”,而不会变为可赚钱、可吃饭的商品“宝物”,谈拉动企业持续健康运转更是秦人论汉。营销离不开广告。广告要锁定目标群体,不能变为海告,更不能云遮雾障,不知所云。一位知名专家在评论国内某一知名卷烟品牌时,说它当初卖得好是靠烟叶好,也就是说卖的是原料、是资源,不像美国的万宝路,是靠“男人文化”锁定消费者。所以这位专家说,没有文化的销售,一旦其他品牌卷烟的烟叶质量和你一样好时,你的市场就会被瓜分。当然,产品文化化是要通过文化方式包装出来的,这包括产品商标的名称、商标的图案、商品名称用何字体、字体的规格大小、拼音的书写方式等。当前,需要注意的,一是商标的名称问题。为商标起名要注意到国际化的背景,避免取名掉进文化陷阱。很清楚,我们的产品不仅面对国内消费者,而且也面对国际上的消费者。国内市场国际化已提供了这样一种现实。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都不少。一个资料讲,日产公司生产的圆圆的绿色小车在首次展示时使不少人惊讶万分。为什么?因为这款汽车的名字“莫科”(MoCo)在西语中是“鼻涕”的意思。这如何能畅销呢?二是产品的过度包装问题。包装要注意资源节约。现在有的企业的产品,仅包装就占去了一半的产品成本。包装豪华到吓人的地步。勿庸讳言,产品需要包装。如同人之穿衣。但包装只是形式。再好的包装还是包装,本质的东西不会改变。靠包装糊弄消费者,只能糊弄一时,糊弄不了永远,最终受害的还是企业自己。产品文化化有性格。这个性格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要使产品的这个“性格”突出出来、张扬起来,就需要专一务实、不怕吃苦、不怕受难的精神。苦难永远都是成功的肥料。因此,需要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多借鉴、不模仿的风骨,不能一看别人的那个产品走红了,就紧跟模仿一番,做“粉丝”式的一族,或者心浮气躁,走马灯式地换牌子,这看似高产,实是低产,产品出生之日,就是它的死亡之时,即便能成活几天,也是来去匆匆,昙花一现,在消费者脑中难以留下任何痕迹和印象。相反,那种“十年磨一剑”式的产品,却能长期生存在消费者中间,成长为参天大树。如“中华”牌卷烟,商标底色为中华红,喜庆、热烈,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色彩,加上其响亮的名字和独特优质的配方,产量一直稳步上升;可口可乐,其商标设计如棕红色的波浪,加上其动听的名字和独特的配方,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世界性的产品。打个比方,具有文化含量很高、性格独特的产品有时就像世界文化遗产那样,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就像我国的珠峰那样,在地球上虽仅出现一次,便永恒存在,不可超越。这就是产品文化化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谈构建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的一祖三宗》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谈构建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的一祖三宗。

试谈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

从《孙子兵法》谈企业文化的构建

企业文化谈

以孔子思想谈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谈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落地

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构建

中小企业构建企业文化

构建21世纪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构建探悉

谈构建企业文化
《谈构建企业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