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13:59: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简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教材内容。本章是继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对大气圈学习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又一重要圈层的介绍。自然界的水体形式多种多样,其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因而水循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和庞大的系统,但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考虑,本节教材内容仅仅对地球上水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了简要介绍,内容具有总述的性质。

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分为“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两部分。教材首先从运动更新角度指出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从而更进一步提出了水循环的简要过程和意义。这也就为本章教材后续的几节课内容做了铺垫,成为本章教材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同时,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也是本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本节教材具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在传授知识时的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注重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尤其是环境观念,从而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降低知识难度,注重阐明基本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二、课程标准要求及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解析:

1.新的课程标准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并不做过多要求,而是要求以水的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从总体上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使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虽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等,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地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知识内涵丰富,教学中不能过度窄化,应注重地理知识的背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以及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强调其开放性。因而,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水圈的构成”认识水圈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出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学习目标。

1)读图分析:读教材中图3.1和图3.2,了解水圈的构成并学会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自然界水体形式的丰富多样以及水循环过程的庞大性和复杂性,学生大多对这一部分知识缺少整体的感性经验,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水体形式和水循环过程和意义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但当前CAI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充分收集资料、信息,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集中向学生展示,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力,增进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发挥CAI技术手段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各种生动具体的素材和资料,并结合老师的讲授、引导和启发,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同时,丰富的多媒体材料也促进学生更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其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意义的认识。

六、学生学习方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水圈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难以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辅助和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新知的建构。 2.学法指导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活动探究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教学和学生学习中,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原理——地理案例分析的教学步骤,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发挥CAI技术手段的优势,学生通过感受、观察、分析多媒体演示提供的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探究分析并得出结论,获取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自然界水循环为基础,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表达地理原理的能力,紧抓环境意识和整体意识这个重心向学生传授有用的地理知识。 本节课安排1课时,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作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因而,可以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和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可以演示“雪山脚下放牧”图片,图中有蓝天、白云、树林、小溪等多种水体类型,由此刺激学生的感官,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对图中的多种水体形式的辨识、分析也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我建构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本节教材内容主体分为两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对此可以适当简化处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选择性引导启发。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增强自信,发展自主精神。所以此处教学设计以“学生读图—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探究思考得出结论—教师评价” 为主要过程。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图3.1“水圈的构成”,分析地球水圈的构成,并进一步指出陆地水体的多种形式。此时,教师进一步指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淡水几乎全部都来自陆地,主要是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并指引学生进一步读图,从而得出“淡水资源十分有限”这个结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淡水资源的宝贵,从而培养他们的节水意识和环境意识。对于图3.2“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关系”,重在按照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必过多涉及冰川和大气降水。这一方面是本节课程标准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分散知识点,分散学习难度,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对于河流与湖泊之间补给关系的分析可以从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具体关系入手,这一方面是出于两种补给之间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总结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陆地水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水的循环运动,也即教材的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按照水循环本身的发展规律,抓住本质,每一步讨论都有具体依据,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经技术、教师之外化,促使学生自身之内化,达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创新。此处,先分析水循环的过程,教师首先讲述水循环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水循环”,同时提醒学生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环节”。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应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着重强调海陆间水循环,而对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做淡化处理。在由学生分析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得出结论之后,设置“学学、练练”小环节,让学生当堂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简图。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在教材中又设置了活动题,此处引用活动题1做深度拓展,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活动题1的基础上补充课外深度阅读“干岛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活动主要可以影响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最后一部分是水循环的意义,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案例分析的做法,引入地表径流“长江”这一案例,并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对结论进行评价、归纳。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堂总结

在教学的主体内容完成以后,以提纲的形式对本节课做一个总结,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弄清知识结构、加深理解的作用。

4、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教材知识内容,接着完成课堂练习。(附课堂练习)

5、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要求学生课后还要仔细阅读教材,并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略)

八、说课综述

以上是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教材的一些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水循环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在此过程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多媒体演示只是提供信息的手段,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愉快的探索过程。

(完)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玛丽教案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说课教案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信箱说课稿

第三章 第二节 醛 说课稿

第三章第二节即时通讯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初中认识地球说课稿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说课稿)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