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24: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3.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4.掌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5.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定义和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

2.通过对“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关系应和谐的正确观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主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投影)展示两幅城市景观图片 (问题导入)

如果你有机会去这两座城市定居,你会选择……

很明显,我们几乎都会选择被联合国誉为“国际生态安全最佳城市”的大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城市化

(板书)第三节 城市化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城市化水平高低,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能体现出社会的进步。现在对比这两座城市,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惑:城市化到底好不好?

(教师板书)

一、城市化的含义

(阅读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 城市化还有哪些标志呢?

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活动)

读P31图2.16看长江三角洲1985年与2000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有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图例、图名和图中城市变化(数量和规模)。

(学生总结)

(1)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 (2)城镇等级升级。

(过渡)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思考一下这些变化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口向城市移动的呢?

(板书)

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2.17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教师总结)

(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2)推力:指那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差;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回顾前情)总之,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3)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过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多,说明经济发达,所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也越高。 (板书)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存在差异 (教师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过渡)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案例分析)请同学们,读图2.19,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思考P35活动题。

(板书)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19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学生回答P35活动题。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 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板书)

2、世界城市化进程:

(过渡)请同学们读案例4,通过案例明确如下问题: ①案例4是图2.19的具体实例。

②图2.21和2.22用伦敦市的发展来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③案例中的文字和图 2.23说明英国、英格兰地区城市化过程: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合作探究一)结合图2.19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完成活动。

(点拨纠正)

(思考-讨论-提高)我们已经了解了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请同学们对图2.18和图2.20进行分析,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提示)读取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回答该题。 (点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提示)比较 1950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回答该题。 (点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 3.试简单分析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点拨)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小结-过渡)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先请同学们阅读图2.24思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点拨)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渡)城市化在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它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思考-讨论-提高)

(点拨纠正)

(过渡)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读图2.25,看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板书)

2、不利影响: (思考-讨论-提高)

(过渡)以上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合作探究二)阅读图2.26,看P37“活动”

我国的城市化虽然起步晚,水平比较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分析下列问题。

(1)测算1995~2000年城市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结合我国的人口总数,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

(2)根据计算结果,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城市化会给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 (3)试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 (点拨) (1)1995—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5%,年增长率为1%。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 1 200万。

(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过渡〕从上面第(3)个问题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采取恰当措施加以改善,那么如何改善呢?阅读案例⑤及P38“活动”思考回答

(板书)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点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思考-讨论-提高)P38活动题:

在生态城市系统中,城市绿地尤其重要。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绿地系统模式。从图2.28所述的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评价,并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学生回答)P38活动题 (点拨纠正)

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从郊区流人城市的空气;缺点是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缺点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针对三种城市绿地系统模式的缺点,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合理即可。

(过渡)案例⑤是说明安徽合肥环城公园绿地系统,它成功的改变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点拨纠正)

1、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热岛环流”,从而为城市建设服务。

2、城市的发展必须向生态城市的方向努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城市化标志、不同过程的特点以及产生的问题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措施。作为生活城市的一员,我们更应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把它保护好。

板书

(板书设计)2.3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定义: 2.城市化含义: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1)拉力:(2)推力: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目标: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2.3 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二节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

城市化 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3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教案

《陌上桑》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

3 哈姆雷特 教学设计 教案

3 明治维新 教学设计 教案

3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
《3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