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7: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摘 要】口译是一项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获得信息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其过程涉及到源语输入、语码转换和译语输出3个环节。本文将根据英语口译的特点、口译的难点以及口译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等提出英语口译教学的新思路,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口译能力。

【关键词】英语口译 特点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翻译,特别是口译作为中外活动中的桥梁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可忽视,高级口译人才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各类翻译机构和各种跨文化组织的青睐。

一、口译的特点

1.即席性。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在很多场合如记者招待会、商务会谈等,口译人员往往不可能事先知道谈判或交流的具体内容,只能对交谈各方的话题作一下预测。因此,口译的即席性特点要求口译人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2.独立性。口译人员的工作往往是个体操作,有时甚至是孤立无援。我们经常看到担任谈判、记者招待会或国际会议的译员独立工作。在这种形势下,译员无法回避自己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口译译员受时间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既不能现场求助于任何专家、学者,也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者有关参考资料,更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而要求对方重复或者解释其中的要点或难点。因此,译员必须具备随时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3.综合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视”是指译员必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体态以及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听”是指译员能够耳听会意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说”是指译员能够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表达的能力。“写”是指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记笔记的能力。“读”是指译员在视译时能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口译的综合性特点给口译人员的日常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底,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

二、口译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各高校近几年在口语、口译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口译研究还远远落后于笔译,还远不能满足于口译实践的需要。大专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很多学生虽然拿到了英语

四、六级证书,但口语表达能力依然较差,根本不能达到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是对口译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开设口译太早。口译在语言技能中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口译之前应当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丰富的百科知识”(Gile,Lederer等),具体说就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译员的反应速度、分析综合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识广度”等等。因此,口译课只适合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否则若提早开设,学生的词汇量、反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广度都没达到该课程的要求,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教材的选择比较单一。随着口译教学热潮的到来,近两年各种口译教材和辅导用书应运而生,可供选择的口译教材越来越多。然而笔者认为,口译教学不应该以任何一本教材为唯一的教学材料。因为口译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课程,用于教学的材料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而陈旧的教材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口译的教学策略

1.创造较为真实的口译场景,提高学生的口译应变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

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口译课与其他英语课的教学不同,学生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外,口译更注重实践,尤其是接近真实的口译现场的实践。经贸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选择到外资企业做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如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等,特别是口译,如果平时没有进行大量的口译实践,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接近真实场景的口译环境,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2.选择合适的口译材料,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口译教学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应该使用各种即时材料,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会议口译的实况录音供学生们去操练,也可以从CCTV-9套央视对话节目、中国日报(英文版)、21世纪英语报(英文版)或其他英文杂志上寻找一些适合现场口译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有收获感和成就感。

3.采取情感教学模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暗示教学法(suggestopedia)中提出了三条主要的教学原则,其中的第一条便是有关情感的内容,即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快乐的。他认为处于轻松、快乐下的心情学习,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最佳思维能力,从而学习效果也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笔者从事英语口译教学多年,结果发现:对口译课感兴趣的学生口译能力提高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在不同的教学班,课堂表现积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学生成绩提高较快。因此,在口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训练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降低焦虑,从而大大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4.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口译实践,合理评价学生口译表现

在口译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口译实践,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译文,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译文的优劣,让学生从译文的比较中悟出口译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还应及时地对学生口译能力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译文的主题、精神、论点、风格、数字、用词等是否准确,语句、口吻等是否流利。通过评价,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2002.

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2000,8.

罗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李小川.实用英语口译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梅德明.英语中级口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育出版社,2008.笔译可以查字典、找参考资料、与同事商讨,可以反复研究、体会原文,可以琢磨、推敲、斟酌字句。但口译,无论是交传还是同声传译,都要在讲话人讲话的同时听清、领会讲话的内容,记住讲话的原话、原词,并立即用另一种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他们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查找字典、资料和与他人探讨的条件。再者,人们讲话往往有口音,讲话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用简单明了的短句,有的则爱用一句套一句的复杂句;有的口齿伶俐、发音清楚,有的则口齿含混、吞音吃音;有的说话慢条斯理、有板有眼,有的则说话像开机关枪,速度很快,句于句之间没有停顿。但任何情况下,人们都期待译员能够迅速、完整、准确地翻译出来。口译译员在工作时,必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片刻松懈、走神。否则,必然会漏听、漏译。他们还必须学会在听的同时,做笔记,并开始将所听到的东西在脑子里译成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认真听、记笔记、思考翻译。这确实是一项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要求译员不但听力好、理解力强,而且要记忆力好、反应快。

同样是口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又各有特点。做交传时,听与表达可以分阶段进行。有人讲话时,口译译员最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听,力求听懂,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重点。同时,适当记一些笔记。如果没有听清楚,可以请发言者再说一遍。或自己重复一遍,请发言者确认。当讲话人停下来让译员翻译时,译员再集中精力翻译。译的时候,要抓重点,要注意意思准确、完整,语言通顺易懂,讲话速度适中,不带拖音、嗯音,不拖泥带水,不胡编乱造、不懂装懂。实在听不懂或想不出对应词的时候,可以请教在座的中、外人士。而同声传译需要听、说同时进行,边听边译。他们不能等待发言者讲完一句话以后再翻,那样就会跟不上,来不及。译员与发言人只能一两个词组、最多半句话的差距。发言人讲完一句话,译员也应尽快译完这句话。而且,不管前半句是如何开始翻的,都应该设法使后半句能够接得上,使翻译的句子基本通顺,而不致于断句,或是词组、短语的堆砌,凌乱无序。尽管同声传译也可以丢掉一些罗嗦、重复的东西,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词;可以进行适当的概括,甚至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内容,但不能抓不住中心意思。同声传译的速度是由发言人来决定的,译员只能适应。总之,交传必须翻得准、全、顺。而同传则难以做到准、全、顺。因此,只要保证主要意思不丢、能够译出百分之七八十,就可以过得去,被接受。语言也不必完全忠实于发言人的说话风格,而是应该学会将长句切成几个短句来译,但不能不成句。

与同声传译相比,交替传译有一个有利条件。译员听不明白的时候可以客气地请讲话者重复一遍或适当进行一些解释。而同声传译的译员坐在同传厢子里,对有些字句未听懂或漏听时,是无法要求发言人重复。与同声传译和笔译相比,交替传译的另一个优势是,译员还可以借助声调、手势等来说明意思,达到传神传意的目的。坐在同传厢子里的同传译员和在幕后从事笔译的同志都是无法借助手势的。在做翻译的时候,交传译员如果不知道某一个词或字,还可以稍加解释,把意思译出来就行。要求与发言人同步说话的同传译员是绝没有时间进行解释的。可以说,交替传译的表达方式可以比同声传译和笔译灵活一些、丰富一些。三者相比,笔译的翻译质量要求最高,交替传译次之,同声传译更次之。但从翻译质量的时间上来看,这个次序就颠倒过来了。同传译员最没有斟酌和思考的时间。交传译员还可以在听的同时,边做笔记,边思考。笔译尽管常常有时限,但思考时间相对充裕一些,还可以查字典、咨询他人。

其次,外事翻译的时效性很强。口译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紧,要求译员当场完成翻译过程。笔译也往往有时限要求。有时前台在与某国谈判建交问题,后台同时在翻译建交公报,随时根据前台的谈判情况进行修改,随时打出清样交前台使用。很多时候在领导人出访前不久,才把出访时要用的讲话稿定稿交译员去翻,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有时我国家领导人参加国际性首脑会议,在开会现场根据会议进程和情况亲自手写即席发言稿或修改事先草拟的发言稿,写完立即从会场传出来由在场外的笔译同志译成

外语后,交会场上的同声传译译员手中,以保证翻译效果。

再者,外事翻译的政治性还决定了它的保密性强的特点。作为翻译,经常要翻译的尚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稿及其他文件,决不应该向外界透露文件内容。

二、外事笔译

笔译是指书面翻译。外事笔译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外交、外事场合的讲话稿,如在国家会议上的讲话稿,在宴会、招待会上的祝酒词,以及外交上交涉用的说帖、声明,国家间的照会、信函、公报、协议、条约等正式外交文件。笔译的工具过去用手动和电动打字机,后来改用文字处理机,现在则是使用电脑。笔译的成果是书面译文。它是供对外提供、公开发表、长期保存的,必须经得起审查、琢磨和推敲。政府或外交部声明、领导人讲话稿、祝酒词等政策性很强。公报、协议、条约、议定书、国际会议文件等则具有国际法律性质。所以,对笔译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译文正确、准确、完整、严谨,而且要求译文通顺、优美。译出的中文应是地地道道的中文,要符合中文的习惯;译出的外文应是地道的外文,要符合外文的用语。这就要求笔译人员具有较高的外语功底和母语基础。口语译者看似风光,其实与笔译译者一样需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三、外事口译

口译,又称口头传译,是现场翻译。外事口译的主要任务是,担任我领导人出访或外国领导人来访时双方或多方谈判、会谈、交谈时的现场翻译,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讲话或参观访问时的介绍即席翻译。在双边会谈中,这种翻译通常采用交替传译方式。在国际研讨会、国际大会、国际组织的年会等各种会议上通常采用同声传译。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口译译员,除具有翻译的一般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一些特别的素质。对于从事外事口译工作的同志来说,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翻译的第一个环节是听。只有听明白了原话,才能进行翻译。因此,口译译员有敏锐的听觉是极其重要的。译员有好的听力,还有需要有良好的收听条件。

做交替传译的同志往往坐或站在领导人的后边或旁边,做同声传译的同志大多坐在会场上边的同传厢子里。这样的位置有利于译员听清楚。但译员有时不得不在各种环境里进行翻译。如:在大型记者招待会上,译员需要听明白记者从远距离提出的问题。在领导人参观访问时,译员有时不得不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或人声中嘈杂的多方进行翻译。

做同声传译的也不是每次都有具有隔音效果的同传厢,有时不得不在会场一角、直接面对与会人员做同声传译。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收听效果。对于这些影响收听的因素,译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为了确保较好地完成口译任务,译员应该提前到场,做好装备工作。在可能的情况选择一个教佳的位置。对同传译员来说,应事先做好检查耳机是否接插无误、电钮的位置是否准确等准备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平时从主管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自己的听力。如:多听带各种口音的外语,总结规律、熟悉口音。扩大知识面、熟悉情况和所谈问题,帮助我们根据所听的大概的声音进行“合理”的猜测(intelligent gue),以求准确理解原话。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法基论文 论文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