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3第三章 传说(网络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9: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章传说:传奇的历史

第一节 传说学概说

问题:传说学的说法成立吗?

一、传说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二、以传说为研究对象,可以建立起一套基本自足的理论体系。

两个必须掌握的传说学术语:

传说核:也可以称为传说的中心点,是传说讲述时所围绕的某种客观实在物,它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柳田国男在《传说论》第六章)

传说圈:这是说传说有一个大致的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柳田国男《日本的传说·序言》)

三、目前学界的研究情况。

奠基性外文著作;日本学者柳田国男于1940年出版的《传说论》。中国学界有顾颉刚的孟姜女传说研究,

传说学极关注的一个论题: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呈现方式:其

一、逼近历史真实。

二、真假掺半。

三、虚构性较强。

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

第二节 传说的定义和特征

一、传说的定义

传说(英文legend)是指围绕某一客观实在物(包括人、事、或物等),在一定的流传范围内流传的,具有传奇性色彩的散文体口头文学。(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风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故事。)

①辨析:与神话的联系及区别

(一)传说与神话的联系

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文学,上古时代,神话与传说很难区分开来,但随着神话产生的土壤的逐渐消失,从神话中分离出一部分传说,和后代不断地新产生的传说,一起构成了民间传说的整体。

神话向民间传说的演进,一般是通过被历史化、被地方化、被传奇化的方式,演变成传说的。所以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也主要是体现在传说对神话历史化的部分给予了继承。神话为源,传说为流。

(二)传说与神话的区别

1、传说是世俗故事,不一定与信仰和仪式相结合,但神话与原始信仰和仪式相结合。 2、传说以世俗的人(历史人物或虚拟人物等)为中心,比较接近人们现实生活,神话以神圣的神为中心,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具有神圣感、崇高感。

3、传说解释局部的,具体的事物,比如对一个村庄、一个小镇,一个氏族,一片风光,一个习俗等等的来历进行解释,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神话解释自然物、社会物多属整体的部类,是大的方面,属于宏大叙事,是向宇宙万物发出最神圣的追问,具有全世①

界、全人类的特点。

4、传说大多是有意识的集体创作和讲述,而神话是不自觉的原始思维发挥作用的结果。

二、传说的特点

(一)可信性

(二)传

(三)解释性(本土举例:咸丰尖山关于牛为什么没有门牙的传说)

(四)黏附性

第三节 传说的分类

一、人物传说

这类传说以某个历史人物、神话宗教人物、文人、能工巧匠等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的评价和愿望。(本土举例:民族英雄陈连升的传说)

对能工巧匠的歌颂也是人物传说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关于能工巧匠的传说,最多的是就是鲁班的传说。鲁班是“箭垛式人物形象”,前面我们分析过传说的黏附性特征,关于人物传说的黏附结果,往往就形成了这种箭垛式人物形象。

二、史事传说

这类传说以叙述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情节。主要涉及内容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农民起义的传说、革命历史事件的传说、民族迁徒和征战创业的传说等等。

三、地方风物传说(如《西湖民间故事》、《桂林山水传说》)

简言之,风物传说就是关于特定的地方、山川、名胜古迹和建筑、物产、习俗的来历或特点的解释性故事。这类传说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乡土特产和风俗习惯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表现了人们热爱乡土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一)地方名胜和古迹传说

指关于某一地区的地名、山川风光、物产、名胜古迹等的解释性传说。基本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创造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它经常把风物介绍、故事情节、说明解释三种成分结合在一起。(本土举例:清江河水为什么这样清?)

(二)地方物产传说

各地丰富多彩的物产,既包括不同地方的自然动植物物产,也包括当地民众创造的物产,民众用了许多优美的传说对这些它们进行赞美。(本土举例:腾龙洞里的透明鱼的传说;西兰卡普的传说)

(三)地方习俗传说

习俗传说是粘附在各地民间风俗习惯,节日活动上面的故事,它往往解释习俗的来历,是民俗事象口传化的结果,它反映着人们的伦理道德和爱憎是非,记述了社会制度与时代风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民俗文化学)和审美意义。习俗传说可分为节日习俗传说、人生礼俗传说、游艺习俗传说等。这些传说往往又与一些人物相粘连,形成了很奇妙的亦真亦幻的叙述风格。(举例:端午节传说;恩施土苗风俗传说)

第四节 中国四大传说解读

一、《孟姜女》

孟姜女传说,流传至今2000余年。

1928年,顾颉刚编著三卷本《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这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打下了孟姜女传说研究的坚实基础。该文集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

(一)孟姜女传说的形成与演变

一是历史的系统,即纵向的发展情况,二是地域的系统,即横向影响的情况。

1、纵向:历史发展

孟姜女传说的演变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形态(雏形)、基本形态(成型)、完成形态(发展)。

(1) 原始形态阶段(形成核心情节哭城——哭倒长城)

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三年》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

战国和汉代,传说中又加入了齐国民间崇尚的“歌哭”风气,这是因为汉代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相信哭可以使城崩山裂。这样,杞梁妻传说与哭城的情节开始联系起来了。

北齐时期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的主题开始向反筑城徭役演变。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演变成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2)基本形态阶段

唐代有重大发展。《同贤记》记述了燕人杞梁与孟家小姐孟燕姿的爱情悲剧,增添了很多细节。比如六朝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在这个传说中就添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唐代敦煌石窟藏了一首近于“捣练子”的小曲,其中的唱词开始把杞梁妻与孟姜女联系起来,主题思想为反对筑城徭役。孟姜女传说的基本形态完成。

(3)完成形态阶段

明清以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孟姜女传说经过进一步的流传、整理和加工再创作后,开始全面完成。明清以后的传说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投水或投火而死。

2、横向:地域传播

孟姜女传说主要分布的地域为:原始形态期主要在山东,山东是古齐国所在地,正是孟姜女传说“雏形”产生的地方,然后向山西和陕西传播。基本形态期主要在河北与北京,燕人杞良妻的传说在此产生,然后向南、向东流传演变。完成形态期,由湖北、湖南、贵州、云南,转向江苏、浙江、上海,落脚于苏沪一带。孟姜女传说在地域系统的变化上,正好是随着的我国古代文化中心的变化和变迁的大致方向而演变的。

3、人名变化

原始形态基本形态完成形态 战死的将军杞梁、范杞良被打死的役人杞良、万喜良——范喜良 知书达礼的将军夫人杞梁妻孟家小姐孟燕姿、孟仲姿——孟姜女

(二)孟姜女传说的思想内容[表层分析]

(三)情节结构和深层蕴含[深层分析可参考刘守华、陈建宪教材]

一些情节结构蕴含深远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主要见于以下情节:

葫芦瓜出生、裸浴成亲、途中食枣、乌鸦引路、人牺奠城、滴血认亲、死化银鱼等。(是现实生活与原始遗风的结晶)[简析]

二、《白蛇传》

综观世界各国的民间文学,有关“蛇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一直流传不衰。大都描写蛇变身为女子,与人间的男子相恋的过程。其中最为动人的一个关于蛇化美女的爱情故事就是《白蛇传》

(一)情节流变

《白蛇传》故事目前所知最早成形于南宋,载于明人冯梦龙纂辑之《警世通言》内,题

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清以降,《白蛇传》故事被各种戏曲、说唱形式广泛改造、搬演,逐渐变得家喻户晓了,并被公推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的形成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如下——

第一:本事:《太平广记·蛇三·李黄》所载被推为白蛇传说的本事,因为该小说主要内容即讲白蛇化身美女引诱并谋害男人。

第二,定型: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所载,事情发生在南宋绍兴年间。这篇传奇奠定了美女蛇由“欲”而“爱”的基调,是白蛇传中的形象由美女蛇的“色诱”男人到白娘子为爱“殉情”的转折点。它开始把白娘子人性化,减弱其妖性的一面。在这一文本中,白蛇精故事开始附着于西湖、雷峰塔,金山寺等著名景物,构成虚实交错的地方传说。

进一步加工:清人方成培将这个本子改编为戏曲剧本《雷峰塔》,增加了“开生药铺夫唱妇随”“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形”“盗灵芝舍命救许宣”“战法海水漫金山寺”“断桥会夫妻释前嫌”“许士麟中状元探母”“白素贞出塔皈依佛法”等情节,突出了白娘子和青儿的斗争精神和白许患难夫妻情。

第三,《绣像义妖传》:蕊芝仙姑弟子白蛇精灵白素贞得王母指点下凡报恩,与墨鱼精结义兄妹后又收小青为婢。其它情节与前面相似。白生子满月后被法海强收,许仙心灰意冷而出家。二十年后,白氏之子文曲星下凡的梦蛟高中状元,归乡祭母,素贞难满出塔,一家团圆。故事至此由先前诫训后人而变为宣扬“善恶”、天道、轮回佛法。

《白蛇传》,故事情节基本承上。开始和结局略有变化。开始是说白素贞与小蛇动凡心下游西湖,遇英俊少年许仙而芳心暗许。结尾是说小青艺成毁塔救出白氏。

上面是白蛇传故事流变的大致过程,这个流变过程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书目中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大体情节如西湖借伞,勇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等等是相近的。但其中也有明显变化,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一是人物变化,许仙由懦夫变为忠于爱情的勇丈夫,白素质的变化更显明,在《李黄》中只是一只妖孽,后来变为知恩图报,美貌善良,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奋斗的人间仙女。

二是故事结局变化。在《李黄》中的结局是悲剧的,中经许宣留训永镇白娘子,后来变为许氏夫妇、小青、法海共同成仙的大团圆结。

三是矛盾及矛盾转机的变化,在《李黄》中人与蛇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后来的佛、妖矛盾,再经妖妖矛盾,到《新白娘子传奇》中矛盾则淡化了。其转机也随矛盾变化发生相应变化,由佛法广大,普救众生变为皇权与佛法的统一以及后来完全的与人为善,佛法普渡。

美女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温婉贤淑、勇敢坚毅的人间女子。从人们对蛇女态度由厌恶向同情的明显转变中,传递出了女性地位变化的时代信息。同时,作为一个诞生于民间的人蛇恋故事,它受到佛经故事带来的异域人妖亲和观念影响,反映出了民众对于人蛇相恋的复杂态度,这与人们对性爱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和对蛇既敬且畏的复杂态度有关。

(二)文化内涵分析

1、关于人蛇合体的分析

《白蛇传》最基本的情节是:白蛇幻化成人,与人间的男子相爱。这个传说从头至尾描述的就是发生于这种相爱过程中的波澜曲折和悲欢离合。其核心问题是白娘子由蛇变成了人,是亦人亦蛇的中心结构。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是在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蛇神形象:人首蛇身。举例„„。人首蛇身:是远古先民蛇图腾崇拜的一种体现。

蛇图腾标志随着远古人民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发生着演变。

2、人蛇之恋

关于蛇神婚和蛇感生神话的简析。

三、《梁祝传说》

四、《牛郎织女》

3第三章

3第三章 基尔霍夫定律

3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8第三章教案3

第三章 基础习题3

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教案

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第三章冷链系统管理

3第三章 监理人员管理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三章试题

3第三章 传说(网络版)
《3第三章 传说(网络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