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校长教学与课程领导能力

发布时间:2020-03-04 00:56: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回归教学做好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和领头人

——谈校长从事教学对构建课程领导力的作用

甘肃省白银市第五中学校长赵生刚

一、空筑楼阁,基础何来?——对新课程改革引发的深刻反思:校长该不该走入课堂教学?

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于2004年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开始试行,至2010年秋,全面实现了在各省、市、区的普及。甘肃省是2010年最后一批实施新课改的省份。新课程改革是打破传统教育桎梏,创新教育体制的一件大事。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说:“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他强调,“千万不能把课程改革只看作教学内容的改革,其实,它是我国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抓手。对于学生来说,课程改革为他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教师来说,课程改革为他们的专业成长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舞台。对于学校来说,课程改革为他们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由此可见,本次新课程改革是关系教育基业的千秋大计。

新课改全新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教学理念,对作为学校发展的首席决策者——校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实施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前,学校的办学行为、课程管理与建设基本在全国是一种统一模式,就是在教育部统一规划下,由各省教育厅结合本省实际统筹规划、统一课程设臵标准,围绕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而展开的应试教育竞争模式。这种模式下,赋予学校自主办学、发展特色的空间很有限度。这就造成了在办学方面校长基本都是一切听从上级安排,无需花很大精力和心思思考学校发展的方向问题,而是集中精力,在高考成绩上大做文章。全国统一的课程设臵标准也不用校长们探索课程设臵与建设的问题,一套教材连用多年不变或只是内容上换汤不换药的微观调整,都不会引发教学理念和办学观念上的探究和变化。因此,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校长们在思想上和认识上形成一种误区或者定势,认为校长的工作主要是做好学校基本建设,学校管理,协调好学校与教育新政等单位及社会的关系等事务就可以了,至于从事教学和抓好教学工作,则是分管副校长、职能部门领导和教师们的事。这种意识导致许多校长脱离课堂教学,成为纯行政领导,从宏观上掌

1控学校整体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与教学无关的各种事务上,出现了一批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管理型的或者外交型的校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这话说的很有深度。教育思想是一个广义的思想系统,它也涵盖了教学思想,而培植教学思想的的土壤在课堂教学。因此,校长脱离课堂教学实践本身就是违背了教育的大原则。

新课程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彻底颠覆,它并不完全排斥传统教育理念中优秀的教育思想,但又是教育思想上一次脱胎换骨的大变革。它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春风春潮,意欲催发教育体系百花齐放。但这种理念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选择。每个学校有自己的特殊性,新课程理念所突出的正是学校在教育发展中的求异(出特色),赋予校长规划学校发展方向,形成办学特色,提高素质教育执行力的办学意蕴。这就给校长赋予引领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将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交付给了学校,这就意味着校长必需关注课程规划与建设。在这种形势下,试想一位没有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经验、面对新课程理念一脸茫然的校长,如何能担当得起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规划学校发展方向的大任?由此看来,校长回归课堂,走入教学一线,躬亲实践,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的、理所当然的空头理念和思想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违背科学规律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校长只有责无旁贷的植根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土壤中,在实践与探索中领悟到新课程理念的真谛,才能有话语权。

二、攻坚课堂,何难不克?——对校长参与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课程领导能力的思考。

常言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校长的教育教学思想和领导力。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教育教学思想首先体现在对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认知水平上,而领导力体现在管理学校水平、领导课程建设、发展学校内涵、引领学校方向等综合素养方面。各种素养的交集应该在课程领导上,因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因此如何通过切合实际的课程建设引领教学,促成教学质量稳步和快速提高,成为校长领导力高低的直接体现。因此,一位好校长,首先就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排头

兵,是课程建设的领路人。那么,校长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对落实新课程改革和增强课程领导力有哪些优势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有效促进校长专业的快速发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校长不仅应具备引领学校推进课改、发展内涵的专业化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提升,所以,校长必须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改革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校长应清醒的洞察到教育改革面临的艰巨性,清晰的认识到借助课改发展学校内涵应掌控的各种要素,明确的判断工作的成效性。也就是说,校长要具有战略规划能力、判断决策能力、评价与反思能力。这样,才能统领全局,才能引领学校落实新课程理念,使学校内涵得到发展。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层面较广,但是,不论哪方面的工作最终都是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位而服务。而在服务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中,会出现许多碰撞甚至矛盾,尤其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许多多不曾预知的干扰因素都会在落实课程管理与建设、课堂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出来,摆在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面前,亟待探究和破解。这就意味着作为校长必须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如果一位校长能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激流勇进,深入一线,通过切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感受到各种矛盾的纠结,各种力量的冲击,深刻洞察,明晰因果,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就能很快分清矛盾的主次,找到症结的所在,不断积累经验,找到化解的办法,协调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办学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办学方向的明了化、特色化,才能引导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推进。校长的办学计划、协调、筹措、掌控、引领等专业化执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提升。

2、促使校长成为课程改革的践行者。

课程改革宏观上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整体行为,微观上体现的是学校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和具体行为。校长是学校落实课改工作的决策人和执行者,其主观意识和实际行为直接决定了课改工作落实的实际进程,也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前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不能走出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模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化办学之路,首先取决于校长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程度。理解深刻,领会到位,则会促成校长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理解肤浅,一知半解,则会畏首畏尾,墨守成规,在课程

改革上只做表面文章。

落实新课改的难题在于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即便是借鉴别人较为成功的经验,也不见得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每个学校各自的办学基础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师资整体素养不同,学生学情不同。如果校长只是从行政领导的角度观察和审视新课改,那只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也就很难领会课改的真义,很难将新课改行之有效的加以落实。要识庐山真面目,须应身在此山中。要使校长将深刻的课改理念和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领会到课改的现实价值和新课程理念的发展内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校长转变角色,由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变成一位脚踏实地的践行者,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使其陈旧的理念与新理念不断摩擦、碰撞,在两种理念的较量中,深切体会和感受新理念、新模式给教育教学活动注入的新鲜活力,这样,他的观念会随着新理念的不断注入发生深刻的变化,深化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使其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探索。同时,在践行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他就会深刻体会到课改实践对教师素养和能力的巨大挑战,进而不断优化学校管理,创新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促进学校长足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推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举措,为实施新课改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并与广大教师积极主动的投身课改的探究工作中。

3、切实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构建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能力的核心所在,最能体现校长的基本素养和领导智慧。课改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线校长和教师执行课程的能力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试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政策,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臵,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种课程理念上的重大变革,对校长而言,实属一大难题与挑战。由于受传统课程理念和固有经验的约束,在新课程课程设臵与管理上,许多校长存在重视国家课程、轻视地方和学校课程的现象,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由于无法准确定位,所以许多学校没有明确的课

程开发规划,而是随意开发课程,出现了很多应景式的学校课程,并没有切实可行的落实这一政策。

一流的校长必须要有领导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有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而三级课程设臵对于校长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设臵理念,在实际操作上面临许许多多的实际困难。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主阵地是课堂,因而校长上课能有效增强课程领导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效提高解读课程政策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能充分体会到三级课程的设臵理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进而寻求学校课程管理与构建上的重大问题,寻找恰当的切合点,使三级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为推进素质教育奠定课程基础。二是有效提升校长整合和执行课程的能力。学会合理安排课程的选择、规划、设计,学会科学落实课程实施的组织与管理;学会合理处理国家课程方案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关系;学会思考并整体把握课程系统,促成课程建设与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机结合;学会研究学情、师资、教材资源和教育环境的现状,制定科学规范的学校课程计划,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三是有效提高评价课程实施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课程实施过程、方法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时调整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四是提高构建课程文化的能力。构建开放、分享、共进的课程文化,是新课程条件下的基本要求。学校怎样构建这种课程文化,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只有植根于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加以解决。

4、提高课堂构建力并引领教学教研工作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干扰,新课改在一开始就受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向挤压,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教学讲授与互动自主常常发生冲突,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难以准确体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不好调衡等问题,都是新课程下重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如何科学的处理必修与选修及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选课、走班制度怎么落实,教材的大容量与课时的有限性怎么突破,学教材与用教材的矛盾如何解决,教师素养、能力的不足与构建高校课堂、推进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怎么突破等问题,都是落实新课程教学活动无法避免的话题。这些具体困难都需要导向性的引领。虽然,在落实过程中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专家引领或培训得到一定程度的

解决。但是,具体教学活动中,各种新问题、新障碍会层出不穷,仅通过专家的培训引领显然很难满足。这就意味着校长必须要构建校本教研机制,通过有效的自我攻关来破解难题,寻求出路。而这一行为的引领者就应该是校长本人。只有校长亲临课堂教学,才能获取第一手宝贵的材料。如:课堂教学重构的焦点和难点在哪里?应作哪些变革?学校应从哪些方面予以保障?课堂教学改革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学校推进课改的进程到底怎样?校长只有参与课改实践,才能对这些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进行把握。校长通过上课,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策略的实施等逐渐形成清晰的思路,才能为落实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要求、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积累经验,为校本教研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也为制订教学发展规划、提供教学保障和营造教学文化等奠定基础。进而形成较强的教学、教研领导能力,引领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健康有效的开展。。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素养和能力要求更高,要求他们要完成由教书型向研究型、学术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型。那么,校长作为一个集体和团队的领头人,就必须率先完成自身的转型,要潜心研究课程、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探究教学过程。并从自己教学实践的微观层面出发,站在一定的高度,不断将自身投入课改的效应辐射开来,带动并引领一个团队,站在宏观层面上,分析学校整体课改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并针对学校实际,为学校进一步深化课改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为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这样的校长才是符合教育时代要求的、具有发言权和领导力的优秀校长。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校长要具备课程领导力是其职业角色和专业发展的要求,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可以直接决定课改工作的成败。当然,这种能力是要深入教学一线,经过长期性的、持续性的艰苦探索、不断更新和提高才能丰富和完善的。我希望和我一样从事一线教学服务的校长,都能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从繁忙的琐事中解脱出来,深入课堂教学,紧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强化课程领导能力,为切实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尽到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提升校长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与艺术

校长管理技能与领导能力提升

当代知识与领导能力

课程改革与校长课程领导力

课程与教学

如何提高领导能力与领导艺术

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

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区别

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与领导艺术

校长教学与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教学与课程领导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