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教案12

发布时间:2020-03-02 04:02: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后验收

1.“一战”爆发初期,“反战”声音微乎其微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战刚刚开始

B.参战国民众陷入极端民族主义的狂热战争情绪中 C.战争可以在短时间内结束 D.统治阶级的宣传

解析 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一股潮流,战争被认为是捍卫民族利益的有力手段,因此人们极力支持战争。

答案 B 2.马恩河战役结束以后,德国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 A.德国主力部队遭到重创 B.同盟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C.协约国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 D.德国难以承受持久战的消耗

解析 马恩河战役后,西线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使德军不得不面对持久战的局面,这是德国所难以承受的。

答案 D 3.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 A.世界殖民地已经瓜分完毕 B.飞机、坦克、毒气等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 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解析 解答本题要理解题干中的限定词“世界性”和“条件”。即“一战”成为世界性战争的条件。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为世界性战争的进行提供了条件。

答案 C 4.法国贝当将军回忆凡尔登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对这段话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德国使用了毒气作为进攻手段 B.战争的残酷性

C.法军经受了残酷的战争考验 D.德国人使用了先进武器坦克进攻

解析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坦克是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1917年中国参加了“一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是(

) A.清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B.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 从题干中的时间1917年可以判断中国当时的政府是北洋政府。

答案 B 6.“在英国,1916年爆发了爱尔兰民族起义;在法国,士兵掀起了反战运动;在俄国,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上材料能够印证的观点是(

) A.战争引起革命 B.革命制止了战争 C.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人类的宁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不满,发动革命运动,证明了战争引起革命的观点。

答案 A 7.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 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盟国战败原因的认识。四个题肢都正确。

答案 A 8.下图中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但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对德宣战。下列关于美国政策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战”前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

B.“一战”后期,美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与自由”而对德国宣战

C.美国由“中立”到对德宣战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D.美国参战,虽使“一战”规模升级,但加速了“一战”结束进程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美国的参战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而非为了和平民主与自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双方投入兵力150余万人,轻炮6 000多门,重炮600多门,战况十分激烈,伤亡惨重:法军13.3万人,德军21.6万人。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以后几个月,德军和英法军队都力图控制法比边境地区,德军尤其想占领从敦刻尔克到布伦的滨海地带,以切断英法来往的捷径,于是双方展开了“奔向海岸”的战斗,但是德军未达到目的。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总参谋长小毛奇被革职,由法金汉取代。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

材料三 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公路直通巴黎,是法国全部防线的凸出部分,军事上的支撑点。因此,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调集27万兵力,1 000门大炮,由皇太子亲自率领,并声称德皇将于2月底在凡尔登广场阅兵。法军在凡尔登只有10万守军,270门各式大炮。2月21日至25日,德军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第一道防线全被硝烟弥漫,战壕彻底被摧毁,附近森林全部烧光,继之两军展开肉搏战,法军殊死抵抗,伤亡惨重,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德法两军各伤亡40万人左右,故这场血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材料均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

一、

二、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两线转入相持”;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转折点”“德奥方面每况愈下”;回答第(3)问可分析材料中的时间和战事中心的变化。

答案 (1)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3)战局的演变:1914年西线双方转入阵地战,进入相持阶段;1915~1916年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战场重心转移:1914年:西线;1915年:东线;1916年:重新回到西线。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 (2)材料

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第(2)问要结合材料和史实分析;第(3)问针对责任问题双方都在推卸责任,从双方的本国利益出发概括;评价时要结合战争的性质看到其本质。

答案 (1)出发点:“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目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不同: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评价: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战争与和平教案

战争与和平教案

《战争与和平》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选修12生活的视角教案

教案:历史选修三3单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12 直接证明 分析法

选修12 直接证明(一)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教案12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教案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