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浩生评点

发布时间:2020-03-02 05:35: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黄浩生评点《搭石》一课

点击:92 评论:0 2006年11月24日 14:23 作者:朱胜阳 智词:课堂实录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 【背景色

】 【可打印版本】 【关闭窗口】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7册, 武汉赛区江西代表王玲湘老师 执教)

开头语

奉命评点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搭石》一课,也为了自己的学习提高而评。 列宁说 ,谁轻视理论,谁就将受到惩罚。我怕挨他老人家打屁股,于是就想在评点中,宣传些理论(心理学的,《课标》的,语教法的,等),让年轻教师学有所悟——“原来是这样。”

我习惯于就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利用“实录”),就“地”评点,其他形式就很笨拙了,见谅。

以下凡黑体字和红色字,均是本人的,有请指谬。是告。

黄浩生 2006年11月23日

(O) 评点“ 课前交流”部分

课前交流

师:昨天咱们已经见了面,还记得我姓什么吗?喊我一声。 生:王老师。

师:男同学喊我一声——

男生:王老师——

师:够洪亮的,女同学亲切地喊我一声—— 女生:王老师

O1: 有的事物“是”有价值,可一频繁使用,就不见得了。喊一声,是亲切;喊几声,是热闹。

师:谢谢同学们。知道我从哪来吗? 生:江西。

师:江西和湖北是邻居,还是一衣带水的邻居,这水指的是—— 生:长江。

师:是呀,我们是非常亲密的朋友。看我这位朋友带来的几张照片,(出示师在滕王阁的照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异口同声)黄鹤楼。(众笑)

师:是挺像的,不过,这是我的家乡南昌的滕王阁,和你们武汉的黄鹤楼一样,都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 先后再出示八一起义纪念塔、秋水广场的月牙形喷泉,师生交流) 师:我是第一次来武汉,谁能介绍一处武汉的景色?

生1:我建议王老师去田汉大剧院,武汉人有一句话:不到田汉,终生遗憾。(众笑)

师:为了不遗憾,看来我得找个时间去田汉。

生2:我觉得王老师应该去黄鹤楼,那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方,很多诗人在那题了诗,很值得去看。 „„ 师:是呀,为家乡骄傲!

O2 : 由江西,进湖北;从滕王阁,到黄鹤楼,而武汉,而田汉大剧院——为的是一句话:“是呀!为家乡骄傲!”真够可以的,这一招可学。

(A) 评点“情景导入,揭示课题”部分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课题 (生看师板课题)

A1: 为什么要提醒学生看老师书写课题呢?目的有二:

(1)把学生的注意引向“课题”,为下一教学小环节教师说的“想一想什么是搭石”,作个准备。教育心理学中,这叫“注意指向”。

(2)看老师怎样把字写得端正无误,如若课题中有生字的话,则更应提醒学生看。

当前,许多青年教师(注:凡“青年教师”,仅指教学经验等还较缺乏的教师,下同)很不重视写字,那粉笔字实在不敢恭维,还以为是“小节”。若长此以往,你自个儿上你的课,也就算了,可总有一天要见公婆的啊!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B) 评点“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部分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 B1: 从这一段话里,可析出两点来学习:

一是凡组织学生“读书”,都应有个目标,明确为什么而“读”,这点很重要。要时时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

二是“听”字,这个字可能不为人所注意,可我“听”到了——这就是“听”的训练,听,要听得“明白”。

附言:评课,评课,什么都可以评,什么都值得评。这犹如“全面体检”,可我不敢自比医生。在网上,只要你有时间,你就看;没多少时间,就择要看或不看。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生再读) B2:

这里可以小小一议。老师是这么要求的,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那么,既是“说说”,何必为一个“以后”而苛求?

如果这么说:“谁能用课文的句子以读代答?”那就无可非议了。 我的意思是:说是说,读是读,有别。我有点小心眼儿了。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B3.以上这一片断教学,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相当的好!”可算是“以词入篇”的经典案例。

连用5个“脱鞋绾裤”,学生烦吗?不烦的啊,学生正可由此体会到“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了,“很辛苦”了,“很麻烦”了——“高,实在是高!”

希望年轻的教师对这部分“实录”,细细品尝,体会王老师匠心所在。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B4: 人到醉时知酒浓,难处见水平啊!

你看,生

1、生2正顺着说“很方便了,很美”时,突然杀出个程咬金“生3”,说什么“我觉得搭石很难走„„容易掉进水里。”要是我在教,可真要被他搞得“掉进水里”了。

王玲湘老师可能会水,只见她心眼儿一动,趁机让学生读文中的另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被轻巧地化解了。

借此,我正可提醒年轻教师们,一定要像王老师那样,熟读课文。

过去,我们有句行话,叫“吃透两头,一头是学生,一头是教材。”现在,这句话不怎么提了,被淡忘了。

往日,我带师范生去实习,你教哪一篇课文,我是要你背给我听的。我说过:“如若老师和学生都能把课文背下来了,那这节公开课也就成功一半了。”这话,于此可证。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B5: 此处,既可作为“一 .整体感知,初识搭石”这一教学大环节的小结,也可作为下一大环节的“起子”。 (师相机板书) B6:

各位注意到了吗,全文板书仅“搭石/家乡的一道风景”两行9个字。 曾有这么一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受这句话的影响,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上期吧,老师门的板书偏于繁杂,确如“微型教案”。可是要知道板书是很费时的啊!于是,其后又从简了,简至王老师这般,无不可吧? 附此一言:备课时,你把板书设计得如“微型教案”般,然后专门写在一小张卡片上。上课时,你只要瞥它一眼,就可从它上边看到“教学内容、内容间的联系、教学进程”等,很适用,不妨一试。

(C) 评点“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部分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很明显,,如标题所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里,说几句:

C1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法,“自主”是老大,是基础。我们常说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自主阅读能力。

中国现当代语文基础教育奠基人叶圣陶先生有一经典名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自主学习,就可实现叶老的这一语文教学理想,其意义重大矣。 C2 在这里,王老师提醒学生读书一要动手,“用波浪线划出„„词句”;二要动脑,“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C3 王老师不是一味追求“朗读”,此处是要求“静静地默读”。 默读是从第4册开始训练的(?)。它有助思考,也比朗读用时少。 我们一定要晓得,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指的是“默读”能力。从教学意义上说,朗读是手段,而非目的。有个别青年教师对此不理解,提出否定意见,我看要不得。最近,我说“朗读教学生病了”,其意是说中、高年级的“有感情地朗读”过度了,是到收敛的时候了。中、高年级尤其是高年级,适当地向“默读”倾斜,大有好处。——对这个话题,我将坚持大声叫喊,即使扛出大师的旗帜,我也敢撞!

(D) 评点“深入体会,品味搭石”部分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D1.这里,教师要求学生“依顺序”来交流,很好。

最近,有位网友发来教案,请我审改。其中,写到某部分教材的教学时,她说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但又怕交流时东拉西扯,问我怎么办。

我也如玲湘老师般,交流时不妨按着课文的“顺序”来。 这不是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

是的,事物有“有序”的一面,也有“无序”状态。但课堂教学却是有计划的,于是就必须有序,必须调控。要求“依序交流”就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调控。 “有序化是社会系统得峄存在的根本条件,”(陈依元:《走向系统-控制-信息时代》)

这对课堂教学说,有什么意义呢?

一是体现教师的导向价值。我这人依然坚持“三主”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为主”。

二是“有序”的本身,也在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使其往着有条理性发展。 对这D1点的评说,我自诩为“小处着眼,大处着手”——老黄卖瓜,自卖自夸。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 D2:

“行”字的读音有争议,当然要解决。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担心学生的思维被打断,“注意的指向”被转移。怎么处理为好呢,可以议一议 (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 (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D3:

对“协调有序”一语,王老师满足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吗?不,因为她心里很清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义是有所指的。唯有把词语置于“环境”中,才能对特定的语言有所理解,对该词语运用之得当才有所悟。

母语学习得益于语言环境。我们必须坚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这一词语教学原则。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议。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D4:

我敢说玲湘老师一定很熟悉“劳动号子”的,于是她才会这么成功地把它移植到这里的阅读教学中来——她在无形地指挥着学生,像按着“号子”般的节奏,踏石过溪。 王老师,您说是吗?

是啊,学语文为什么就不能这么的有趣呢?在这里, ——孩子们的心里充满着愉悦!在这里, ——“生命教育”的色彩,一片灿烂!

我不由想起已故特级教师斯霞(南京)的“祖国”释词教学片断,那可是我国小语界公认的经典片断。

经典,可以是严肃的,却不拒绝精彩——王玲湘此例,是也!

我常这样地对年轻教师说,“当你确信对课文的理解有把握后,那就看你怎么教了。”

这么说吧,教材是客观的,教法是主观的;人的心理具有客观能动性,具有创造性,所以说教学的效果如何,就看你的了——可不,王玲湘就是我们的榜样。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D5:

这里,我很赞赏,十分的赞赏“老师告诉你”这5个字!

谁规定课堂上教师不能“授予”学生以知识?是我们自己无知地约束着自己!可教学论还给“接受性学习”以一席之地呢!

我教过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我个人是比较重视实践这条原则的。 辨证唯物主义不是讲政治,它是哲学,讲方法论。

哲学是什么都管的。哲学告诉我们要摒弃教条主义、机械主义,告诉我们凡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等等。

我们都学一点辨证唯物主义,用一点辨证唯物主义于小语教学中,如何?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D6:

看到了吗,王老师此时的“解词释义”教学,换了一种手法,想象。 “想象”在《课标》里是个亮点,虽然它强调在作文教学中,但此处王老师也恰到好处地运用着。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D7:

注意到“还想”二字了吗?可别放过,听我解说:

我从“还想”二字,隐约可见当时王老师本想转向另一个教学环节的,可当她发现生2“还想来描绘一下”时,她便满足了生2的学习需求。

一个小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是对全息论的一句形象性说法。 王老师对学生的这一小小的满足,反映出她对学生的倾听与关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

倾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需;课堂倾听的缺失,意味着在教师心目中,学生生命的缺席。(周一贯老师话意) 尊重学生吧,从“小处”做起。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D8:

我在《解读新课程》一书中,论述“发展”时讲到,“发展”一要讲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要讲学生个体的有个性的发展。玲湘她注意到“全体”了。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育公平”。 公平,就是爱。

恩格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把光辉洒向全体学生,那就是爱!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D9:

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居多,年轻女教师居多。每当我为她们义务批阅教案、论文,兴之所致时,我会情不自禁地直呼她们“丫头”。 冒昧呼一声“玲湘这丫头”,可真有创造性啊! 刚踏石而过,又改文成诗。

由散文,而诗歌,以更为优美的文学形式,导引着孩子去领略“一道风景”,去感受“一方风情”。

玲湘,你犹如一株婀娜的湘竹,长在那小溪旁。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D10: 上边,我还没专门提到这个“读”。

“读”,永远是阅读教学最主要的手段,也是目的,亦如“搭石”,是小语教学中的“一道风景”。

从全篇“实录”看,显而易见王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读”,即便是“朗读”也适可。此不赘述。 (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D11:

对“伏”字的教学,有必要展开吗?可议。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D12:

我欣然发现,王老师具有高超的串联课文文句的本领,算是“王氏一绝”。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D13:

注意到了没有,从这里(“实录”)的上下文字看,玲湘老师巧妙地串联着课文中的词语文句,导着孩子走向精神世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

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

3、4自然段。

[原“实录”缺第五点] E.评点“六激发想象,练习表达”部分

六、激发想象,联系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教学渐近尾声,可高潮又起,落幕前依然精彩: 让学生“想象”书中未描述到的人物,他们走“搭石”时人们会怎么做。 这仅仅是情境想象吗?不是,这同时是学生对已内化了的情感的外部展示。 玲湘,学生想象的“丰富”,便是对你教学成功的回报。珍惜着吧!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七、总结,预告下节课内容。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板书:

21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寄语玲湘

我不认识你的过去, 可分明相遇在“搭石”, “一道风景”中有你。

我从不屈尊,把谁 奉为偶像,

但我真的羡慕着你——

正是青春年华时, 生命光芒, 直至夕阳红。

老伯 黄浩生

200

6、

11、23于有福之州

批阅《搭石》后记

对王玲湘老师所教《搭石》一课,可值一议的是教师的“导”,与学生自主的“学”,成比例吗? 但,对此我又不敢苛求于她。

因为,对“自主学习”问题,我已多次说过它涉及国情,目前断然议不出结果来的。

现实一点,我的想法是在一节课中,教师能给学生多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就给多少,学习毕竟是“主体”的事。

当前,“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当导师”,还只是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要共同努力,而不苛求。

其次一点,教学的质量,关键看教师自身的素质。

响当当的王崧舟们,是特级教师吗?当然是啊!可在我眼里,他们首先是很有文化素养的人;王玲湘的“铃儿响丁当”,那也一定是这样的人。 亲爱的年轻网友们,盼你们努力进取,我们共同进步!

黄浩工作总结

读后感——黄浩程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黄浩清生意计划

黄爱华《分数的基本性质》及评点

黄匡生简历

小学生黄博浩文档选

作文评点

热点评点

习作评点

黄浩生评点
《黄浩生评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