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翻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09:22: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中德跨文化交际问题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日益成熟,中国和德国之间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影响了交流的顺利进行。本文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分析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期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问题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大多数人由于文化定势,免不了会沿用自己的文化交际规则,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对方的行为,因此往往会造成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因素影响交际过程并决定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其中有语言层面的,也有非语言层面的。本文拟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浅谈中德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文章中除了脚注中给出说明的译文,其余为作者本人翻译而来。

一、语言交际

语言作为一种人们共享的符号系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和反映文化。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不同。而由于人们缺乏对这种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往往会无意识地用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来解释、描述另一种文化,许多跨文化交际问题就由此产生。 (一)词义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基本涵义可能相同,但社会涵义却不一定相同。 一个汉语词有甲、乙、丙、丁等意义,其中的意义甲,应该译成德语中的意义A,可是如果不另用B、C、D等对译乙、丙、丁等等,不管三七二十一,总是先入为主,每看到或听到这个词就用A意来翻译,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解。

1如Schwein-“猪”,在概念上它们都指同一种动物。“猪”在汉语中用于指人时具有“肮脏”“贪婪”“令人讨厌”等意思。而在德语中,Schwein虽然也有“无赖”“下流胚”等贬义,但它还有“幸运”“好运”等褒义,Schwein haben即表示某人运气好、走运了。

Drachen-“龙”的涵义则完全不一样。中国人把“龙”比喻为一个吉祥的动 1 钱文彩:《汉译德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1页。

物,所以跟”龙“相关的词语多半表现为褒义,而”龙”在德国人心目中则是一个“怪物”,是个“不祥之兆”,因此跟Drachen组成的词语都是贬义的。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如果你说成Wir Chinesen sind Nachkommen des Drachen,而不加解释,德国人会大吃一惊。因为德国人形容一个凶恶好争吵的女人时常说: Sie sind ein (furchtbarer) Drachen.你说你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人家德国人就把你看成是凶恶好争吵的女人。这岂不引起很大的误解吗?2

(二)言语行为

言语即是行为,通过言语行为可以实现某种行为目的。即便是在母语中,也很难确定一行为与其在具体场景中实现方式的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就更复杂了。

比如我们中国人问候的方式就五花八门:“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等,这些问候的方式恐怕是借译的西方语言结构,直到现代才在中国人民中安家落户。中国老百姓最常用的问候方式是“大爷,您吃了吗?”“××,您吃了吗?”这就是中国人问候时的言语行为,很有意思。但是在见到德国人时,就不能说:“××,hast du gegeen?”否则德国人会感到莫名其妙。

正式的邀请和客气话的区分也是中德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难点。例如,曾有一位中国女性,在德国拜访朋友,他们是以前生意往来时认识的,已经很久没见了。谈话间德国人邀请她吃晚饭,她对此很高兴,同时也客气地说:“Nein, nein, ich lade euch zum Een ein.”(不,不,我请你们吃。)结果话音刚落,德国人立刻很开心地表示了同意,几秒钟后她惊讶地发现自己成了当天晚上的东道主,因为德国人把她的客气话当作了正式的邀请。

(三)话语组织

日常生活及职场中的话题组织随语言及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都遵守着各自文化中默认的规则。这在电话谈话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我国,电话铃响之后,接电话的第一句话一般是:“喂”“喂,你找谁?”或者比较有礼貌地“你好!”而在德语中总是以“Hans Meyer.”“Guten Tag.Hier spricht Hans Meyer.”或“Hallo.Hier ist Hans Meyer.”(你好,我是Hans Meyer。)开头。也就是 2 钱文彩:《汉译德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5页。

2

说,在德语中接电话的人先报自己的名字或办公室,再等待对方的回答,而不会先问对方的意图;而在汉语中,接电话的人首先要知道对方是谁、要找谁,而不会先报自己的名字。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这类交际问题中,参与者大多意识不到这些行为差异是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而单纯地把这种行为的“偏差”——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归纳于特殊的场景或对方的性格,从而得出例如“这个德国人太严肃没有幽默感”或“这个中国人没有礼貌”的结论。

(四)话题

哪些话题在什么情况下及什么时候可以谈论,哪些话题是禁忌,这些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规则。在高语境文化中,德国人常常不确定,目前到底在谈论什么话题。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德国外教谈到,常有中国同事问他:“Haben Sie heute Unterricht?”(您今天有课吗?)而他们是在快要开始上课、在去教学楼的路上碰到的。3事实上,这位德国外教之所以惊讶,是没有理解这个表达并不是真的以“上课”为主题,就像日常口语:“Wie geht\'s?”(你怎么样?)一样,人们只是把它作为问候语,并不真的期待对方详细地就身体状况做出回答。

在话题方面常出现的问题还有,中国人喜欢问刚认识的德国人:“你结婚了吗?”“你多大了?”“你工资多少?”而这些话题对于德国人来说属于自己的隐私。

(五)语域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域可以说是造成语言使用差异因素中最复杂的类型。语域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是受场合、在场者年龄、交际对象的身份、在场者的权力分配、性别及参与者所选语言层次等因素制约的语言表达差异。通俗地说,就是谁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语言。如使用“Guten Tag, Pro.Meyer.”(您好,Meyer教授。)的场合就比使用“Hallo,Herr Meyer.”(嗨,Meyer先生。)的场合正式。

一般来说,交际者都会试图按照上面列举的因素来选择“得体”的语言,但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往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难以恰如其分地做到。对中国人 3 Yong Liang:《Höflichkeit: Fremdheitserfahrung und interkulturelle Handlungskompetenz》,1999,p.400。

3

来说,在和德语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较难的是“Duzen/Siezen”(你/您)的选择。如在一些德国公司里,同事间习惯用“Herr/Frau”(先生/女士)及“Sie”(您)来称呼彼此,而在中国多直接用名称和“你”。在一些外国人看来,德国人过分区分私人交流和职业,可能头天晚上他们还一起打保龄球,并轻松随意地交谈,而第二天早上一上班,德国人又是一副严肃、冷淡、公事公办的摸样,于是外国人开始摸不着头脑,并反省自己是否高估了前晚建立起来的个人关系。但实际上这种态度的区别,很可能只是德国人对办公室交际场景的不同定义造成的。

二、非语言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除了语言这一工具,人们还使用许多其他手段进行交流。例如用眼神、手势、身体接触和讲话的音量等传达很多信息,达到一定的交流效果。不用言辞的交际即非语言交际。它包括副语言、举止神态学、近体距离、色彩学等。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因此,了解不同文化在非语言行为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副语言

副语言是指伴随话语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有声现象,是一些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如说话时的音高、语调、音质等都属于此范围。4学习掌握语言之外的副语言现象是透视说话者意图的关键。

比如在音量方面,德国人喜欢安静地交谈,而有些中国人说话声音则很大,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德国人常常会侧面而视。而去餐馆则更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德国人的餐厅里人再多都是安静地交谈,而在中国餐厅,特别是晚上客流量最多的时段,常常喧闹到即便是相邻的两个人也要相互喊叫才能听清对方说话,对此德国人往往难以习惯。

较之语言行为,副语言行为更具有民族文化特征。这给跨文化交际中对副语言的理解和把握造成了难度,如果理解不当,就容易像上述例子一样,给正常交流带来困难。

(二)举止神态学

4 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32页。

4

举止神态学——通常被称为身体动作或身体语言——最典型的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和姿势。5不了解举止神态学的构成要素,就很难更好地理解交际并提高交际技巧。

与德国人相比,中国人的笑所表达的内涵更为复杂。对中国人而言,笑除了表达欢快的感情外,还依不同情景用来掩饰不安、尴尬、恼怒,笑还用来渲染气氛、用来转换话题;而对德国人来说,笑主要是表达欢快的情绪,而很少用来表达其他心理状态。所以,德国人在中国人看来经常是面无表情,给中国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冷峻的德国人、高傲的德国人。

同样,表达同一种意思,在各文化中可能由不同的动作来完成。如在发言或演讲结束时,中国人会用鼓掌来表示礼貌,而德国人习惯把手握成拳轻巧桌面。

(三)近体距离

每个人都会要求别人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称为近体距离。一旦别人与自己之间的距离超过允许的限度,人们就会觉得不安和紧张。每一种文化中的人们对近体距离的要求有所不同。6有的中国人谈话时习惯性的接触谈话的另一方,当德国人觉得他站得太近时,就会稍微往后退,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距离。而当他一后退,对方又会习惯性地跟进一步。如此循环,当谈话结束时,他们很可能离谈话之初所站的地方有一段距离了。

(四)色彩学

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色彩赋予的涵义也有差异。相同的色彩在中德文化中往往有不同涵义。中国人认为肤色白的人更漂亮,一白遮百丑;而在德国,如果说一个人肤色白,人们往往会认为他不健康或肤色给人感觉像鬼一样。再如,当提到蓝色时,中国人往往想到的是蓝天、大海,而在德国蓝色则是忧郁的象征。

三、结束语

中国和德国的交流覆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今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潮流下,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也比比皆是,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强化跨文化理解力,增强跨文化敏觉力,有意识地从文化差异中分析问题 5 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29页。

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31页。

5

6

产生的原因,从而实现交际的有效性,提高跨文化效力。

翻译学方向论文题目

论文翻译

论文翻译

翻译论文

论文翻译

论文翻译

论文翻译

翻译论文

翻译论文

论文翻译

翻译学论文
《翻译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翻译课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