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蜀相》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2:43: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

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 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 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说:“子美(杜甫字)流落剑南,拳拳于武侯不忘。”那么,本首诗的哪个句诗,具体描述了诸葛亮的事迹?

明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2.在这几个诗句中,杜甫提及了哪些史实?它可以让我们想起诸葛亮的哪些际遇? 明确:

“三顾频繁”、“两朝开济”、“出师未捷”这三个“史实”。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包含了作者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小结1:

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创蜀汉事业,又辅佐刘禅支撑艰难局面,建立了丰功伟业,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诸葛亮死后,被封为武侯。后人建有武侯祠,用来纪念这位忠心耿耿的旷世英才。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英年早逝,赍志而殁。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长”字,能否改为“常”字?

明确: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长:永远,永恒;毫无例外。常:常常,经常;偶有例外。6.作者说,“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英雄”,指的是什么样的人?那些“泪满襟”的“英雄”群体之中,是否也应该包括作者本人?

明确:

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人们。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作者从小志存高远,却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 7.既然“英雄”之中,包括杜甫自己,我们就来看看,杜甫为何会为诸葛亮而泪满衣襟。请完成以下表格,比较杜甫和诸葛亮在某些方面的异同。

小结2:

诸葛亮的抱负,是“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由此可见,天下英雄,往往以天下为己任,抱负相同,使命类似!也正因此,才有这样的说法:“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

8.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为何“英雄”们尤其感到痛心?

提示:历史上“壮志未酬”的“英雄”,还有哪些?请以我们熟悉的诗人和词人为例,说说其事迹和相关的诗句。明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屈原《离骚》)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宋·陆游《书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

小结3:

世俗往往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然而,英雄的成功,既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更不可逾越客观环境和条件。这是功利、浅薄的世俗,所不明白的地方。“未捷先死”之身,和诸葛亮的“定计天下”的雄才,所构成的,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客观矛盾。这种矛盾,是宇宙的久远和人生的短暂之间的矛盾。这是人生诸种矛盾之中最无法逾越的一种。诸葛亮得逢明主,拥有用武之地,尚且赍志而殁。这更令那些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英雄”,断肠恸哭!

后世的英雄,与其说,在为诸葛亮的结局和归宿而流泪,不如说,也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和遭遇,而流泪!

(三)赏析景物,品味词句

教师过渡语:

这样看来,诗歌好像只要后面的四句,就已经说够了意思。那么,作者为何还要写前面四句呢?让我们再来学习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齐读前四句)。

9.前四句,紧紧扣住了哪一个字来写景?这一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寻”:特意去找,急切去找。

“寻”字,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崇敬、仰慕。祠堂周围都是高大茂盛的柏树,渲染了什么氛围?

明确:庄严肃穆

小结:松柏有万古长青之意,暗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常在。 10.作者在丞相的祠堂,到底“寻”到了什么景?

明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1.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试将这两句诗改动一下,大家对比分析,看原诗句用词之妙处: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明确:

改动之后,境界全变。

改动后的诗句,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景仰蜀相诸葛亮的心境和原意。

而在原诗句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这本是赏心悦目的无限春色,却空空荡荡,无人欣赏。因为“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因为,人们(也包括作者杜甫自己),景仰蜀相诸葛亮,其他一切,都已弃置一旁,无心问津。衬托手法,乐景衬哀情,十分巧妙。

因此,原句用词,情感极其庄重,手法极其高明。

(四)走近诗人,探究题旨

12.杜甫在《诸葛庙》一诗中这样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很显然“丞相祠堂”,是用不着反复寻找的。那么,作者“屡入”武侯祠,到底是要“寻”什么?

明确:

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藩镇割据,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心系国家的诗人杜甫,是多么渴望能有一位如诸葛亮一样的贤相降临,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啊!

13.诗歌题为《蜀相》,但主要内容却是写诸葛亮。那么,诗题能否改为“诸葛亮”?

提示:说起诸葛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明确:尽忠竭智。

比如: 妆饰:羽扇纶巾(古代流行的儒将装扮);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故事: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赤壁之战)、空城计、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等;

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但《蜀相》一诗的切入点,就完全不同了。

“蜀相”,即蜀国丞相,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政治术语。在这里,杜甫是从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来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的。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大唐江山的思想,同时也暗示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伤痛。

在这里,杜甫称颂“千古第一贤相”诸葛亮,有自比之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沉沦于社会的底层,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积极用世,心系苍生。对此,陆游总结得好,“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就是后世尊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的理由。

(五)总结方法,学会鉴赏

①知人论世,合理联想;②抓住意象,展开想象;③抓住词语,赏析名句;

注:一切从文本(语言文字本身)出发

小结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养育了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民族。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让我们在读诗中,提高文学素养;在读诗中,拥有优雅的生存状态。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优秀]

《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制作

蜀相

蜀相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