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辛亥革命教案(高中)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2: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通过影视媒体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感兴趣,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①运用情景材料、影音资料、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 ②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③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④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②学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努力、不断拼搏。 ④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用具: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式:教师语言表达;学生讨论,发表看法;采用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中山路思考孙中山先生重大的贡献,并出示 “吴伯雄完成拜谒南京中山陵仪式后,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中国三位领导人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对孙中山的评价;加上视频录相,充分运用图片、文字、录相全面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播放录相)

看完录像由学生简单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导入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在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请问20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辛亥革命?

【背景条件-用方法与材料形式解决】辛亥革命从其兴起到爆发将近二十年,从大的历史背景看它是由多种因素汇合而成的结果。通过层层设问进行启发式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认知重

(国际、国内、直接、根本)在这样的背景下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近二十年的较长过程。 让学生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得出这些资料说明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①经济条件②阶级条件③思想条件④组织条件⑤军事条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

【武昌起义的过程-用录像与设问解决】(从各省看,湖北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各省所不具有的优势,这样就在武昌拉开了革命的序幕。) 武昌起义——革命爆发(先通过录像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问题1:武昌起义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事件?

武昌起义

武汉三镇光复

建立湖北军政府

各省响应 问题2:武昌起义是在怎样的危机情况下爆发的?体现了革命党人的什么精神?武昌起义为什么能成功?(用选择题形式完成) 武昌起义能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B.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C.清朝在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

D.湖北革命党人有高度革命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献身精神 问题3: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有什么关系?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1911年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部革命过程称为广义的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建立用习题形式解决】思考:辛亥革命革命成功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中华民国建立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法律文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钦定宪法大纲》 2.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述不正确的是(

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革命派想用它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D.特别规定实行总统制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根本意义在于 ①人民成为中华民国的主人

②彻底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通过练习将重要的知识凸显出来,并指导学生并简要分析课本正文所反映的《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以认识其性质和意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用情景设问法解决】接着以“在1912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么?”引入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夺取权力的原因。

应注意①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从客观形势、袁世凯、革命党人以及孙中山自己等方面进行思考。②引导中注意拓展思路,发现学生创新观点,合理的予以充分肯定,不合理的给予引导。③教学生要史论结合。

这样处理的意图,通过这个转变合理性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复杂的形势,另一方面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维护共和,不居功自敖,一切以革命需要出发的伟大精神以及丰富的个性。(不简单地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教条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民主进程的丰碑-用历史辩论等方式解决】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正方提供下列材料,材料反映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开启了大门如

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4、生活:多元化,但强调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材料,除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等)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 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4: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倡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反方提供下列材料: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从提炼出辛亥革命

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2、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思维要发散)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航船的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

——摘自鲁迅《阿Q正传》

(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思维要发散,理性思考,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可从除旧布新、人民的权利、对人的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去思考;失败方面则可从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有无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去思考。) 【小结】

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极端腐朽的情况下爆发的,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昌起义是革命爆发的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由于革命派的软弱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由此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一历史重

任自然落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肩上,由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选择。

六、【板书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根本: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 2.国际:列强以华制华、加紧资本输出

3.国内: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两大矛盾汇流、改良之路失败 4.直接:保路运动

二、条件

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三、过程 1.武昌起义 2.武汉三镇光复 3.建立湖北军政府 4.各省响应

四、成果

1.建立中华民国(时间、都城、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性质、意义)

五、失败(原因、表现)

《辛亥革命》观后感(高中)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经典教案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版]

辛亥革命纪念专题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案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高中)
《辛亥革命教案(高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