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说木叶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1:06: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教学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 (三维设计 P60) 四)研读课文

一、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先概括段意,再概括结构) 明确:

1、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

2、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用的是“木叶”。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不同,关健在于“木”字。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6、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落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结构、思路)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 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过渡:

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学习感到为难,相当部分跟课文所引的古诗有关,解决了这些疑难,其他问题或许可以迎刃而解;所以第一,它需要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只要下功夫读了,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第二,《说“木叶”》是一篇“文化随笔”,它跟近十年来盛行的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不同,不是浓墨重彩的抒发感怀,而是冷静地讲述某种“文化知识”,它跟“文化论文”也不同,它有一定的理论性,但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它旁征博引,文章的“理趣”往往就表现所引诗文及其对它们的分析阐发上,因此,阅读这样的文章,从研究作者的用例入手,应该是一条便捷的路径。

三、文中古诗文翻译。学生自由提问: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例证繁多能删掉一两个吗? 参考意见: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树倒是常见的 萧纲《折杨柳》:“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陶渊明《拟古》:“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都简称为叶。

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子独用的理由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木叶”发展到“落木”

庾信《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用落木非偶然,学习、创造。

2、这么多诗人一再使用“木叶”这个意象是否属于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指出的套板反应?

参考意见:要注意文中“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等表述。

3、为什么作者选用的例证集中在南北朝时期?(你认为这样选择例证好吗?)

参考意见:如果年代相距过远,就难以说明其传承发展关系,同时,也可能跟作者自己熟悉这些材料有关,楚辞研究、庾信研究等也是作者研究的长项 过渡:第二段其实就是为了证明古代诗人爱用“木”这个字眼儿,文章很自然地导入第三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这个“木”字,而具体分析“木叶”意象是从第四段开始的。

下面让我们先对

四、

五、六段的内容要点作一番筛选:

四、重点问题讨论:

1、木” 与“树”的比较

“木”与“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秋风落叶中取得的鲜明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说到“木 ”,一般情况下会使人常想起树干,而不是树叶。还有与木头有关的东西,例如“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3、“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树叶:树与叶之间的形象并不互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着密密层层林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以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落叶在文中所引用的诗句来看 ,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叶子,当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先想到的是秋天如蝴蝶随风飘飞黄叶,而落木比木叶还要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意,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5、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找出阐释性语句即可。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6、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由现象到本质,)

7、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问题:从意境的角度赏析诗的第一句。 【明确】

意象: 凉叶 笛子(吹笛人) 月

意境:首句写静夜景色。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明月高照,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营造了一种冷清,空阔,迷惘的意境。

感情: 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说木叶 教案

说木叶 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 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  教案
《说木叶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