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近代史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2: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发展与落差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教育

姓名:袁信涛 班组:2016级2班3组

学号:201680081 摘要: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是我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如果说20世纪最初十年的清末新政时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奠基时期,那么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这十余年时间.则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教育进一步体系化的时期。

这段时期中,民国初年全国上下“揖欧追美、旧邦新造\".的方新之气和五四期间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使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一度获得蓬勃的生机。教育思想也曾呈现出空前的活跃,产生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平民教育,加上实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的教育在近代化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但这一时期毕竟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苦难的时期,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新旧文化的冲突,以及频繁不断、错综复杂的各种政治派别的抗争,各个军阀集团的争斗和各色社会思潮的角逐,又注定使这段时期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与人们最初的期望总是相距甚远,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关键词: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教育 理想与现实 正文:

义务教育的开展与波折

实施普及的义务教育,是19世纪下半叶欧美、日本等国实现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当然,当时还只是实现初等义务教育。晚清之际,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也已经认识到实施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光绪三十年(1904),刚刚就任直隶学校司督办的严修等赴日本实地考察教育,“见彼邦社会秩序良好,交通发达,实业兴旺·而人民工作勤,知识富\",就曾“叹日:是非由教育之力不为功\"」。而孙中山则明确指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 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随着“皇帝倒了,辫子剪了\",带来了一场社会思想的大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一切旧染污俗、陈规陋习,都受到了一场急风暴雨式的冲击和荡涤·社会面貌曾顿作一新,以致义务教育也开始被提上民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政府的提倡,人心的所向,推动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之势。1912年全国各类学校8· 73万所·学生293.34万;1914年,学校数即增至12.23万所,学生数增至407.53万人,其中,初级学校数两年之中从8.63万所增至12.10万所,一年即增加17000多所。

但教育的发展在当时各省之间又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如山东省.1912年各类学校5195 所·学生11.84万人,次年学校即增至10212所,学生24.69万人,一年之中差不多翻了一番。而安徽省1912年学校数为1457所·在校学生5.20万人,1913年学校数却减至1011所,学生也减至3.54万人。

而且这种发展势头很快衰减下来。由于袁世凯政府在政治上的复辟活动·在教育界也出现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同时,由于“二次革命”等战事的影响以及其后连续不断的军阀派系之争等因素,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推行也一再遭受波折。

五四运动的掀起,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一扫教育的“沉冥昏霾\",“教育精神忽焉一振”,普及义务教育又再次成为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当时,义务教育在全国确也花气力搞了一番。各省区都制订了施行义务教育的章程。如黑龙江省制订的《施行义务教育章程》中规定“凡儿童自满六周岁之次日起至十三岁止凡七年为学龄期\";“儿童达学龄后应受国民之教育,其未受此项教育者得依规程督促之\";“凡依本规程人学之儿童得免征学费\";“凡学龄儿童暨十八岁以下失学儿童无故不人学者得由县视学暨学务委员呈请县知事核处其家长一元至五元之罚金,此项罚金自学龄儿童十岁起每岁递加一元\"。另外,其中对学区的划分、学校的设置、学校开办费和经常费的筹集也作了明文规定;同时计划从民国九年至民国十五年六年间分三期实施义务教育。

虽然这些章程和计划很难使人相信或者说很难确定究竟有多少能得到实施,但无论如何,它们对当时教育的普及化毕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统计数字也可看出,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正是民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1912年全国小学生约为280万人,1919年为 484万人,7年增长70%,年平均递增约30万;至1927年全国小学生即增至1285万人,8年增长165%,年平均递增100万人;而到1949年,全国小学生2439万人22年增长了90%,年平均递增约53万人。无论从绝对增长数还是从相对增长比例来看,五四以后的几年都远高于它之前和之后的时期。

平民教育的思潮和实践

民国之初,由于强调平等、民主和人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教育平等的观念,以及当时劳动群众受教育机会极度缺乏的现实,从正反两方面促进了平民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这种平民教育思想,最初体现在民国初年倡行的社会教育和通俗教育中。民国初,教育部即设有社会教育司、通俗图书馆等机构,各地也普遍建立了各种社会教育机构。

现实的演变又推动这种平民教育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辛亥革命没有能提出和解决农民问题,人民的苦难和许多社会痼疾仍然依旧,贫穷、愚昧、落后的社会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从帝制被推翻后的兴奋到失望,再到思考,使许多人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社会的愚昧和民众文化知识的缺乏·如张伯苓就把”愚”作为民族“五病\"之首。因而平民教育也被视为改造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就使得平民教育逐步形成一股时代的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平民教育也给了巨大影响。十月革命促使中国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也使他们看到了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革命力量。他们开始自觉地向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靠拢,并把举办工农教育作为唤醒劳苦群众的阶级意识和组织群众的重要途径

稍后· 1919年5月,美国教育家杜威应北京大学和江苏教育会邀请来华讲学,其中心即是宣传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实施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个人受着切己的教育,实施平民教育的方法是要使学校生活真正是社会生活。\"杜威这次讲学,先后到中国1 1个省,历时两年多,对当时中国的平民教育思潮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这些合力的作用,使平民教育在五四前后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股热潮。例如彐919年 1月,北京大学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提出“把平民教育主义推广到全国\";4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平民学校.1920年10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师生在江宁县沙洲围开办乡村农业学校。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派邓中夏筹备建立我国第一所工人学校“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1922年1月,江西安源矿创办工人夜校,湖南长沙成立农村教育补习班。923 年6月,陶行知等发起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8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平民教育大会,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次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即开始在直隶省保定所属20个县进行乡村平民改革者实验,并在哈尔滨、上海、长沙等地举行了宣传平民教育的大游行。

这场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交织着各方面的努力,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宗旨,有民主主义教育家们改进教育的活动,有改革者们寻求社会改造途径的活动,也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革命宣传的活动。正是这些活动汇合在一起,掀开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中国教育在这段时期在初等教育、实业教育、平民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使它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脱胎换骨的过程,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又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主要反映在它没有能够完成普及义务初等教育的任务上。虽然它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初等义务教育的推行也曾有一定进展,但实际离预期要达到的普及目标却相距甚遥。据1930年的统计,当时受义务教育的儿童数还仅占学龄儿童的22%

问题首先当然不能不归之于教育经费的短绌上。而教育经费的短绌,一方面与当时的经济基础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当时过大的军费开支有关。当时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不断,为扩张势力,各地军阀拼命扩军。“ 1914年全国陆军不过 45万7千人,到1919年初达到138万人。\"“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军费约是70%,地方军阀的军费,有的竟占该地方财政支出的90%。军费开支如此庞大,一方面自然要挤占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则会“无止境地增加捐税\",以致在苛捐杂税下,无法温饱的平民子弟只能更多地失去上学的机会,这就无疑给义务教育的推行设置了双重阻碍。

到1926年,因教育经费无着,全国教育界更是“啼饥号寒、难以维持\",湖南、安徽两省公立学校校长都因经费积欠而全体辞职,北京国立八校校长也因学校经费无着联名辞职.并发表救校宣言。其他地方也情况类似衲。

教育到了这种地步,当然已经是十分“危殆\"和“穷途末路\"。这对当初宣称“本大总统\" “厚望\"使“比户闻弦诵之声,里党睹胶庠之盛\"的北洋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但对许多对我国的教育近代化寄予着极大希望的人们来说,从中得到的却是一种十分辛酸的感受。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目标和结果的遥远距离,也许只能使人们尝到这样的苦果,但这里又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它又远远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仍旧存在的封建主义对广大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没有摆脱的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危机·加上军阀混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一方面必然会激起 “教育救国\"的理想和热情,另一方面又注定这段时期的教育发展会是一个充满辛酸和苦难的历程,这就不可避免会导致那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目标与结果的距离。

也许,对待历史,也应该象评判历史人物那样,需要看他做出了什么,而不能苛求他没有做什么。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这种落差和距离而否定或忽视这段时期中国的教育在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但如此落差和距离,又不能不给人以一种深深的缺憾。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近代史总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