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近代史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4: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有感

计算机学院2011级1班 3011216006 郭可成

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自己第一次接触曾国藩是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当时自己就对这位有着“洞悉内圣外王之道的‘中兴名臣’”和“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曾国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前,自己在书摊无意中看见了这本书,便买下准备品读一下这位历史人物。 历史中的曾国藩

因为这本书是一篇文学作品,是一部小说,不能当做史学资料来读,所以在看之前,我先对曾国藩一生的履历作了简要了解。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注:本段摘自百度百科 书中的曾国藩

全书分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分,讲述了曾国藩从出山办团练抗击太平军到生命结束时滂沱的黑雨直下,二十余年的人生经历。

书的内容很多,在这里只就两部分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书中曾国藩的出场是从他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开始的。“前额很宽,上面有几道深刻的皱纹,脸瘦长,粗粗的扫把眉下是两只长挑挑的三角眼。明亮的榛色双眸中射出两道锐利、阴冷的光芒。”这是曾国藩第一次出场时书中对他的刻画。说实话,我觉得这段描写放在书中这个位置虽然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印象,但并没有给读者理解书的思想主题起到多大帮助,反而在看过几章后,如果读者没有认真品读的话,曾国藩的形象就仅仅停留在“三角眼”上了,而他的遇事冷静、善于发现人才、平易近人等形象却没有凸显。有网友评论“人物描写平淡无奇,如果好的小说描写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3DCG,会随着随着情节变幻舞动,那么唐老师的人物就是剪下的黑白的皮影木然的随着章节跳动。唐老师既没有给我们空间遐想,又没有细致的把人物给我们描绘出来。”虽然网友说的有些片面了,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问题。

再看“天津教案”,说到天津教案,可谓是曾国藩人生的一大败笔,因此曾国藩这位“中兴名将”、“旷代功臣”,转瞬之间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当时国人“诟詈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会馆中所悬曾国藩“官爵匾额”“悉被击毁”,并将名籍削去,即不再承认他是湖南籍人。而从书中作者的描写来体会,作者对于曾国藩,更多的是同情,甚至还在书中添上了几个青皮趁乱杀洋人谋财的插曲。

书中是这样描写曾国藩的内心的:

如果他曾国藩此时在天津如此振臂一呼,天下都会称赞他为爱国英雄。但现在他却要奉皇上、皇太后之命,代表中国和洋人低声下气赔不是,驱使工匠去修复百姓怒火焚烧的教堂,用隆重的理解去安葬杀害中国人的凶手,拿数十万白银去抚恤被人们恨之入骨的洋人,杀中国人的头去平洋人的怒气……就算他曾国藩功勋再大,地位再高,道理再充足,他的举动也是逆民心、拂民意,损国格、坠君威的……作为一个卖国贼而遗臭万年。

当然,现在也可以给太后、皇上上书,历数洋人的不是力申民气可用,向洋人宣战,以自己的声望,或许太后会采纳。但十年前,朝廷与洋人接仗,大大小小不下百场,但无一占上风……到头来自己就会成为把国家卷入战争灾难中的罪魁祸首,而国家也会在人力、财力上蒙受巨大的损失。 观曾国藩这两种心理斗争,表面上看曾国藩选择第一种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果真的如此么?我认为如果仅站在这两种心里的角度看,曾国藩的选择是愚蠢的,结果同样是负罪,为何要铤而走险背“叛国”的骂名?何况选择后者兴许还有机会建立更大的功勋,为自己锦上添花(虽然站在今天的角度,由于历史的必然性,可能性不大,但处于那个时代的曾国藩显然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浅显的道理,我们都能明白,何况曾国藩?我认为他一定有他更大的难言之隐。所以在对“天津教案”的想法,我也与作者也不大相同。

随便说两句

按卷长思,对曾国藩,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理解不透的也太多,自己更无法对他下一个什么样的定论。但是对于纯粹的批判或同情或褒扬我都不能完全接受。但读过这本书后,抛开历史问题,却实实在在让我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很多。他独到的眼光、开阔的胸襟、敏锐的思维以及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近代史总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