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有效教学十讲学后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12:40: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有效教学十讲》学后总结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对语文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担负的任务是通过言语的交流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实践中接触相当多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的是形象化的‚描写性语言‛,这种语言不能像学术论文的‚解释性语言‛那样精确,其意义往往不固定,有待于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去创造,去加深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因此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具有特别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语文课堂中对话的开展是否充分、有效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因此具体地探讨这个问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是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也许限于时间比较难以做到),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所谓裸读、裸备),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老师和学生以同样的阅读方式、阅读过程一起走入文本的世界里,以更接近学生常态阅读的方式与学生开展更为平等的对话,拥有这样的对话的语文课是不是更有效的语文课呢?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和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对话教学的过程丰富、复杂,充满了生机和创造色彩。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某些课堂上,教师孜孜不倦地与各位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和各种角度的对话,而且态度诚恳、引导耐心,看似在进行一场卓有成效的开放的热烈的对话,但是随着某位学生的回答,老师如释重负地予以肯定、进行总结,接着用多媒体展示‚对话的成果‛,让人分明意识到这是一场煞费苦心、迂回曲折的‚审问‛。某些课堂上,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兴致正高,教师却出于对课堂的整体性、完整性的考虑以一句笼统的评论仓皇作结匆忙结束这一个环节的对话;而某些课堂上一些在课堂预设之外的‚天真的声音‛更成为了被忽略的声音、被扼杀的声音。这样的没有生命力的对话,怎么能期望有生命力的课堂?怎么能期待由这种对话带来真正有效的教学?

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学后总结
《有效教学十讲学后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