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西方礼仪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4:25: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外基本礼仪比照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孙玉乐)

摘要:华夏素以文明之邦著称,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礼仪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近代经济全球化、知识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走进了“全球村”。与外国的交流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外礼仪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了解这些不同,求同存异才是真正的、顺畅的交流方式。本文针对日常交际中经常碰触到的一些礼仪进行了一些对比,所挑选的几个国家也都是最近与我国交流交往比较频繁的国家。希望通过这些对比了解各国的基本礼仪情况,可以使我们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做到言谈举止得体,不失礼仪。

关键字:中外礼仪差别 语言差别 非语言差别

1.语言差别 1.1称呼:

中国的称呼主要以同志、师傅、老师、女士、小姐、先生等职业或者性别等称谓。同志一般称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政治信仰的或者爱好的人。师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流行,但是渐渐已经不用了,它体现的是对技艺的一种尊重。向老师、教授这样的职业称谓表现的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和敬佩。女士、小姐、先生一般就用于不是很熟悉的人的礼貌的称谓。当然对与比较熟悉的人也可以不加称谓直接称呼其昵称如“小王”等。

一般场合下 ,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 (1)直呼其名 (或昵称 )如: Mary, L inda。 (2)称谓词 +姓 ,如称 Mary Brown为 Mi Brown ,而不说 MiMary[1].其中以第一种称谓最为常见甚至是在第一次见面也互相叫彼此的名字,在英美不会觉得直接称别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相反这样能表现得自己代人亲近、平易近人。在以职称称呼人的时候王老师这样的称谓在英美是没有,通常用教授或者博士代替。

1.2问候语:

中国人由于以前物质生活较为匮乏,所以经常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吃了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这种问候方式越来越少了。渐渐的被你好,早!这样简单的问候所取代。但是在外国没有这样的传统所以千万不要问你吃了吗?此外,中国人见面打照面的时候还愿意经常问:“哎,你去哪呀?”一般我们这样问都会认为是关心别人的表现,但是在国外,他们比较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别人的干涉,所以千万不要问这样的问题。

在英国见面最经常说的就是天气。人们经常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讨论今天的天气。这是和英国的天气有关。英国的首都伦敦被称为“雾都”天气多变,因此天气就成了人们谈论最广泛的话题。对大多数的英美人来说 ,打听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收入、是否婚配、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是不得体的。因此 ,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该避免问这些问题 ,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1]。

日本一向以重视礼仪著称,见面的时候多为鞠躬,而且鞠躬的幅度都比较大,比较到位。另外日本语说起来也比较复杂,有敬语和普通语言之分。对长辈上司,以及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用敬语。他们很注意礼仪用语, 诸如 “您早”、“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对不起”一类话语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

1.3赞扬

中国人一直信奉做人要低调,要谦虚,因此当听到赞美的时候,所说的一般的都是自谦的话例如:哪里哪里!这样的回答通常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例如中国传统的“三拒而食”就经常让去外国友人家里做客的中国人饥肠辘辘。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现在中国在对待赞美上的态度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以前的过于谦虚的回答则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回答,渐渐的不被人们接受。相反适当的肯定会更被人接受。

在西方相对于中国人,英美人士更喜欢称赞他人,也喜欢被称赞,美国人直截了当。当被赞美或者赞美别人,他们都希望听到肯定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别的而是“Thank you!” 1.4做客与送礼物

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是举世闻名的,在中国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串门都是非常的常见的,也是邻里之间表达有好的传统。在中国去朋友的家里不用提前的预约,这叫做惊喜。也可以在说好的时间早到,中国人不喜欢迟到一般都早到一会以示尊重。送礼的时候中国讲究成双成对,喜欢送贵重的礼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意重。当主人接受礼物的时候一般都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看你还拿什么礼物呀?”等到客人走了以后方才拆开.在西方,上门做客一般不早到,如果早于约定时间到主人家,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接待你,你的早到使得主人忙乱不堪,反而失礼。可以迟到5到10分钟给主人留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上门做客最好带一点小礼物,可以是给女主人的一束鲜花,也可以是一瓶酒或者是给小孩子的小礼物等等,但一般不会是昂贵的礼物。太昂贵的礼物会让主人为难。做客是不宜久留。按英美人的传统,请朋友来家里吃饭是要和朋友一起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不是越丰盛越好。每道菜,主人只请客人添加一,两次,你如需要就自己要求再加。在整个用餐过程中, 主人对客人的夸奖总是有礼貌地回答: “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 .整个用餐气氛自在而有随和,象是在自己家里吃饭一样。

2.非语言差别 2.1色彩语中的差异

色彩的不同其象征的意义以及表象就不同。由于每个国家都有着其传统的文化和喜好,因此每种颜色在各个国家中也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每个国家对颜色的喜好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红色是一种传统色,它象征着喜庆吉祥。中国红遍布中国的每个角落,无论是结婚庆典还是重大节日都少不了它增添色彩。与红色相反的就是白色。白色在中国是丧服之色 ,是中国人葬礼上的主色调 ,它透射出的意义是悲伤、痛苦和哀悼[2]。

在西方不少的国家都认为红色是灾难之色,恐怖之色。相反认为白色是纯洁,庄严肃穆的象征。因此在西方的婚礼上大家可以看到新浪穿着白色的西装,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象征着他们的纯洁的爱情。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例子,例如:日本忌绿色,绿色被认为是“魔鬼之色”,泰国忌红色,巴西与埃及忌红色等等。

2.2服饰上的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着气味独特的传统服饰,这样的服饰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象征,更是该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历史渊源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由于有着较长的文明史,因此这服饰的演变也是千变万化,现在仍然还被广大群众所喜欢的大致有一下几种。唐装、旗袍、汉服、中山装等等。但是随着不断地发展现在中国的穿着也逐渐的西化,传统的服饰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而被穿着。

在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 T 恤加牛仔服。

在亚州的日本最传统的服饰就是和服,即使是现在在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大部分的都会穿着的服饰,在日本好的和服是很贵的,但是即使这样每个日本人也几乎都会有至少一件的和服。

在韩国朝鲜的传统服饰是韩服、印度的纱丽、俄罗斯的鲁巴哈和萨拉范、阿拉伯的长袍和阿巴耶、埃及的卡拉西丽丝等等。

2.3社会习俗:

“男尊女卑”的文化是中国圣贤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传统社会习俗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给中国人留下了极深的烙印[3]。 英国在中世纪时将救助弱者尤其是爱护女性尊为“骑士精神”。几百年来,西方的传统一直是以照顾女性和尊重女性为交际礼仪的要求。在现代各种交际合遵循的“女士优先(Ladies first)。

3.小结

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

入乡随俗、求同存异、信守约定、尊重隐私、女士优先、爱护环境、排序有规等都是对外礼仪中应遵守的原则[4]。希望我们不仅仅止于对礼仪理论的研究,更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交往中体验礼仪的丰富与多彩。

参考文献[1] 徐声慧.《英汉文化差异在涉外礼仪中的体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十卷第二期.188-190页. [2] 任雪萍.《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八卷第三期..121-123页.[3] 金品卓.《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J].《现代服务》,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22期,153-156.[4] 刘晓莺.《公务员在涉外活动中应恪守的礼仪》[J].《理论探索》,2007年第三期,132-134页。

中西方结婚礼仪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婚礼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论文

论文 中西方餐桌礼仪英文版

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中西方爱情诗 比较

中西方礼仪比较论文
《中西方礼仪比较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西方礼仪论文 礼仪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