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桃花源记》教案kk

发布时间:2020-03-03 20:58: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基础字词意思掌握;

2、积累文言字词,扩大词汇掌握文言句式;

3、初步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文言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

文言字词句式的归类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提问:“《三国演义》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 请学生回答,然后老师进行总结,并引出课文。 老师:“的确,《三国演义》中东汉衰败,魏蜀吴三国纷争,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痛苦不堪。我国东晋末年,同样处于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进入新课

1、作者介绍

请同学分享课前收集道德关于陶渊明的资料,然后老师进行补充总结。

老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很认真,我们都知道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2、听朗诵

(1)老师放音频。

(2)放过之后,让学生朗诵。 (3)正字音。

缤纷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bīn fēn

豁....qiānmò

垂髫.tiáo 拜诣.yì

老骥.jì

3、小试牛刀

(1)自己试着翻译“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复前行, 欲穷其林。”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同小组一起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然后全班讨论解决各小组遗留问题。 (2)自己试着翻译“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同小组一起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然后全班讨论解决各小组遗留问题。

(3)自己试着翻译“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同小组一起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然后全班讨论解决各小组遗留问题。

4、教师小结

提出一些重要字词作为参考: ⑴捕鱼为业:作为;⑵缘溪行:沿着;划行;⑶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⑷渔人甚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⑸复前行:向前,名做状; ..⑹欲穷其林:走完;⑺便得一山:于是;看见;⑻才通人:仅仅; .....⑼豁然开朗:开阔明朗;⑽土地平旷:开阔;⑾桑竹之属:类;⑿具答之:详细 .....⒀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⒁遂:于是; .⒂延至其家:请;⒃此中人语云:告诉;⒄不足为外人:值得;向;⒅既出:已经; .....⒆便扶向路:顺着、沿着;⒇处处志之:做标记;(21)及郡下:到了„„的时候; ...(22)遣人随其往:派;(23)欣然规往:计划 ..

5、老师提问:“试着通译前面内容,找出自己把握不准的句子或短语,同小组一起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然后全班讨论解决各小组遗留问题。 之后,老师请同学翻译,并展示翻译范例: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位以捕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划着小船沿溪前行,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百步之内,除桃树外没有其它杂树。芳草鲜艳美好,落下的桃花瓣飘飘洒洒。渔人十分惊异眼前的景色。他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也正是这条溪水发源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山。山间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透出一点光亮。渔人离船上岸,进入山洞。山洞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再往前走几十步。便一下于开阔明亮起来。只见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这里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还能听到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的人们,不论男女,衣着打扮同山外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显得那么愉快而自得自乐。

他们看到渔人,十分惊讶。问他从何处来,渔人都作了回答。山里人邀请渔人到家里,为他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外界的消息。据山里人自己讲,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带领妻儿。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如今外界是何朝何代,他们竞不知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外界之事一一他讲给他们听,大家听后都感慨叹惜。其他人也分别把他邀至家中,都拿出酒食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向大家告辞。山里人嘱告渔人说:“这里的情况可没有必要对外面的人讲啊。”

6、放音频,让同学感受世外桃源。

7、课后拓展:(1)文中的描述曾经存在吗?

(2)陶渊明自己相信这一描述吗?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何看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二、导入 老师:“讲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文章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谈一谈印象中的桃花源吧!”

请同学谈印象中的桃花源,然后进行点评,接着进入新一课时教学。

三、进入课程

1、牛刀小试

(1)请同学自己试着翻译“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子,同小组一起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然后全班讨论解决各小组遗留问题。

(2)自己试着翻译“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子,同小组一起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下来。然后全班讨论解决各小组遗留问题。

(3)让同学提问,然后请同学对以上两段进行翻译,然后展示翻译范例:

渔人从山洞出来,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原路往回行,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来到武陵郡城下,前去拜见太守,述说自己此行的所见所闻。太守马上派人随渔人到桃花源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

南阳有位刘子骥,是个高雅之人;听说此事后,高兴地要计划前往寻找桃花源。尚未成行,不久因病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2、老师归纳字词句式,提高能力。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意:

a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b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邮电和运输事业总称) c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d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e无论:古(更不要说)

今(表条件的关联词) f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g开朗:古(开阔明朗)

今(性格乐观) (3)一词多意:

⑴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乃悟前狼假寐(才); ⑵舍:便舍船(放下,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⑷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名词); ⑸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 (4)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2、老师提问:“思考:课文描述桃花源的语句有哪些?” 让同学小组一起讨论组织答案,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并展示答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老师提问:“桃花源的人有什么特殊之处?各小组先讨论,组织好答案,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让同学小组一起讨论组织答案,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并展示范例答案: 勤劳:往来种作;

奇异: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知足常乐:怡然自乐。

好客: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隔世很久: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想让外人知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回顾到上一节课的遗留问题。 老师提问:“文中的描述存在吗?陶渊明相信这一描述吗?”让各小组先讨论,组织好答案,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并展示参考资料:

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5、老师提问:“结合我们知道的陶渊明其他诗作和其他隐逸诗人,你能看出这些隐逸诗人是怎样的人?”让各小组先讨论,组织好答案,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然后老师点评,并展示参考答案:

⑴对功名富贵的否定过于极端化,社会责任感有些淡薄„„

⑵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清高守志,淡泊名利,有所不为,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不为物欲权势欲所异化;对功名富贵的否定过于极端化„„

⑶对自然的热爱,对真实无伪、独立自足的道德人格的坚守,对生命自由的执着,对文化的进取,都永远具有文明的价值,永远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6、老师提问:“你对桃花源式的生活向往吗?”各小组先讨论,组织好答案,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然后老师点评,展示老师的观点给予参考:在现代社会,隐逸传统己成为过去,隐士因失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壤而近乎绝迹哪,繁荣发展的社会为人们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人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今人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逃避现实,去做隐士,而应珍惜机遇、面对挑战,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多做贡献。

7、老师提问:“结合我们知道的陶渊明其他诗作,你能说说陶诗有哪些特点吗?”各小组先讨论,组织好答案,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然后老师整理归纳,并给出参考范例:

⑴白描勾勒,写意传神。陶渊明的诗歌,无论是对田园风光、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总是善于捕捉最具特征的东西,以白描的手法,加以随意的神貌点染,并把自己深刻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怀融进艺术画面。

⑵比兴、象征与寄托。陶渊明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就吸取了阮籍的这些手法,但他却避免了过分的隐晦曲折,而使比兴、象征、寄托的意象都具有十分 ⑶情、景(事)、理的融合。《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欲辨已忘言。既然“在人境”,就难免有“车马喧”,但诗人偏说“而无车马暄”。原因何在?由于“心远”。接下来诗人用这样一幅图画来展现“心远”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如此清静优雅的境界,不知是自然之景还是诗中之画,或是心中之境

⑷语言艺术的独特性。前人常用“平淡”二字来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这是不错的。但陶诗语言的好处,却是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富于启示性,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8、课后练习

写一篇题为“我到桃花源”的作文。

9、最后放课文音频,让同学们在再次感受桃花源的美好之中结束课程。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kk
《《桃花源记》教案kk.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