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海南风俗之澄迈记

发布时间:2020-03-02 22:50: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民俗课程作业》

真懂海南情

——遇见•美丽澄迈

李新

一、前言

作为一名小岛民,我发现在大学期间很多的内地同学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海南有各种埋怨,仿佛海南辜负了他什么一样,每听到这些话我内心总会有些小愤怒和小伤心,海南的经济水平确实不是很突出,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这里的居民生活得就不幸福、不快乐,“存在即真理”,外地同学所不理解的海南个别传统习俗不完全意味着必须要摒弃,可能它们只是没有很好的与时俱进而已。此刻,我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家乡海南澄迈,讲一个大家很少听过的别样海南故事。

我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身边的家人、朋友以此来改变大家对海南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

特此写下此文希望尽自己所能改变一下那些“不懂”海南的同学的态度,哪怕自己所付出的结果微乎其微。

二、小岛往事

海南是一个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的海岛。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其间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据文献资料,“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

《中国民俗课程作业》

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与广东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因古县治老城有“澄江”、“迈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县名为“澄迈”。全县陆地面积20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57.5万,曾荣获“世界长寿之乡”的称号。

三、古城美食

(一) 创南洋,品佳饮:福山咖啡

18世纪末、19世纪初,30年代华侨将种咖啡的方法和种苗引进来,将喝咖啡的方式方法带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将咖啡文化与本土文化巧妙的融合,从那时起,咖啡从百姓家里,走进了茶店,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只要在海南的茶店,不管是繁华闹市,还是僻静乡村,几乎都有咖啡散发着不同的香气,温暖着人们同样渴望幸福的心情。70年代初,“福山”品牌创始人徐秀义老先生在海南岛北部的澄迈县福山镇创办福山咖啡种植园及加工厂,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业。

创办咖啡产业初期,均靠手工加工咖啡粉,产量低,但当时生产的福山咖啡粉已悄然名扬。包括朱德、李宗仁在内的许多名人都曾慕名莅临福山,亲自品尝福山咖啡,并给予福山咖啡极高的评价和赞誉。海内外的咖啡专家来福山咖啡厂参观视察时,都曾品尝福山咖啡,连声称赞其风味独特,可与世界高中档咖啡竞相媲美。

《中国民俗课程作业》

(二)闻所未闻:鸡屎藤

鸡屎藤是一种类似于爬山虎的藤类植物,会伴着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疯长,把叶子揉碎了会闻到淡淡鸡粪的味道,故而得名。受季节影响,海南每年

6、7月份毒辣的阳光,充足的降雨最适合鸡屎藤生长,这个季节里的人们最容易上火,于是茶余饭后就来上一碗鸡屎藤清热解毒一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农历七月,因有俗称为“鬼节”的中元节,而被称之为“鬼月”。按照农村迷信的说法,越是有臭味、污秽的东西越能辟邪,于是鸡屎藤就成了农历七月首选食物。

鸡屎藤粑仔便是其中最经典的小吃。要吃上一碗鸡屎藤粑仔得经过十几道手工工序。过去没有碾米机,做一顿鸡屎藤粑仔,光将藤叶与大米舂磨成粉,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现在条件虽然好了,很少再用手工舂米磨粉,但其他的工序仍离不开人工。鸡屎藤和着大米一起以滚烫的开水打磨后,变成黏黏的面团,人们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它捏成各种形状等待下锅。文昌一带,人们喜欢将它捏成长条状,而琼海人喜欢把它捏成圆圆一粒粒小球状。据《纲目拾遗》记载,鸡屎藤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效。

《中国民俗课程作业》

四、小岛名胜

(一)巾帼之彩:美榔姐妹

美榔双塔系元代古塔,俗称\"姐妹塔\"。位于海南省澄迈县美亭乡美榔村东南面。据《正德琼台志》载,元代人陈道叙有二女,长女出嫁,次女出家为尼。他为了纪念二女而建此塔。

民间还有关于俩姊妹的传说:姐灵照与妹善长拥有椰子“聚宝盆”,盆里总有舀不尽的米和金银,她们俩常常从“聚宝盆”里取出米和金银分发给穷苦的乡邻,为纪念两个信仰佛教的女儿而建双塔。美榔双塔旁的大榕树下,竖立着一圆首龟趺状的玄武岩石碑,原有近千字的阴刻碑文,由于800年岁月的无情风化,已无从辨认碑文的内容,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字碑,从而悄无声息的为今人留下丝丝悬念。明朝进士唐绢曾生发怀古慨叹,赋诗赞颂:“西竺原为舍利天,移来琼岛亦巍然。依稀两汉争雄日,仿佛双乔并立年。”更为浪漫感人的美榔双塔蒙上一层朦胧玅曼的面纱。

(二)请命和尚:济公山风景区

在澄迈济公山风景区里面,济公石像前竖立一块石碑,正面雕刻有“济公石像于1993年10月22日在此风景山上发现。济公*生性古怪,心底善良,扬善疾恶,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石碑后面刻着济公简介:“济公*原名李,修缘生于南宗时代,浙江天台人。十八岁在杭州灵隐寺就膳堂长志落发,法名道济。”

《中国民俗课程作业》

进入红岗农场境内,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片橡胶林、胡椒园,每处都是绿得欲滴。当抬头仰望,于万绿丛中矗立的一座不怎么大的石山上,有块凸凸凹凹巨石,简直不二于传说的治恶扬善的半仙*济公的形象,这山便得名“济公山”。

(三)祈福净地:永庆寺

海南澄迈永庆寺始建于宋代,后经历代扩建,成为当时澄迈规模最大的寺院,是当地民众膜拜、祈祷活动的

永庆寺禅林圣地,一年四季香火萦绕。据清代《澄迈县志》记载:“永庆寺在老城以东二里”,位置大致在今老城南泰鳄鱼湖动物园东北面。当年的永庆寺周围树林茂盛,是一个景色秀丽、环境优雅的游览胜地。

据史料记载,曾有李纲、李光、胡铨等众多历史名人贤士慕名游历该寺,使之名播四方,法音宣流于琼州各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数度前往礼佛参学,并写下感人肺腑的诗句。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6月11日,苏东坡渡海来琼,夜宿老城驿通潮阁,次日游永庆寺,为此处美景所陶醉,欣然作诗云:“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元符三年(1100年)6月,他获赦北归,再游该寺又咏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明代名贤曾沂曾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影阴阴”。

《中国民俗课程作业》

五、后记

说起家乡,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其实并不是那里的事物多大说不完,更多的是我们对她的情愫永远诉不清,孩提时的趣事,青春的烦恼,到青年时的壮志凌云,暮年的不断思念编织了我们与家乡的全部。

海南,这个一直让我心动的小岛,有人说你,做任何事情都“慢”;有人说你,不懂得进取;有人说你,总是恋家不敢远行;可我说,慢,其实也是一种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将人生中的每分每秒都视作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来享受;我说,海南人不是不进取,而是懂得奋斗与知足往往是相依的,付出的一切难道不是为了家人和自己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吗?而不是简单追求银行账户那冰冷的数字呢? 我说,恋家不远行,不是懦弱而是懂得担当与牵挂,一次远行,很多时候也就意味着很难再重逢,为了此生中少些遗憾,海南娃不远行更愿意留着父母身边,这不代表海南娃不能远行,因为谁又敢言,“创南洋”就没有海南孩子的勇气。

家乡的美,只有当你去过很多地方、遇见很多人还经历很多事之后才会发觉自己的家乡曾是这般美好。海南,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具有归属感,但你没有不等于别人没有这样的归属感。在我们传统的中华文化当中我最认可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正是因为她的包容性使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能够聚集在一起,共享太平盛世。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曾看过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也借此来结束这个“小故事”:“时常忆起家乡,似乎那种清香的奶茶悠悠四溢的又飘到我的身边,家乡,追随我一生记忆的梦,成长后的我于家乡渐行渐远,

《中国民俗课程作业》

而家乡的气息个家乡悠扬的马头琴声将是追随我一生不变的情怀。”

海南澄迈和临高

散文:清明风俗记

春季学校校本培训总结海南澄迈思源实验学校

海南广西游学记

海南潜水周记

南阳风俗之结婚篇

澄迈报价单82

澄迈妇联财政支出

海南春节各地过年的民俗风俗调查

4.民族风俗文化之回族

海南风俗之澄迈记
《海南风俗之澄迈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海南澄迈县 澄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