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0-03-03 03:59: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充斥、不良信息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新闻评论随意化、报道题材失衡。以下就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 虚假新闻充斥 虚假新闻是新闻史上一个顽疾。在外国,曾经因为黄色报刊的盛行而出现了一段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时期。在中国,我们也一直与虚假新闻在斗争。老前辈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那些明确因为利益收买或外部压力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并不多。大多数失实新闻的例子,只是源于一些微小的原因,如惰性、赶截稿时间、采访不到相关人员,或仅仅为了把报道“糊弄”得好看点。[2]从陈力丹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原因。而网络因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更是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无国界等特性,让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可以在瞬间便传遍全球,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超过传统媒体数倍有余。如2009年9月24日《时代周报》网络版发布的关于谢才萍包养16个年轻男子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称,她长期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3]但是真相确与新闻所述有很大的出入,“重庆警方新闻发言人称,打黑成果展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内容,该报道是假的。一位曾观看过同样展览的人士则告知,参观时并未看见所谓‘包养16个男子’的信息,他看到的是,‘谢才萍包养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26岁男青年罗某’,但不知民间为何出现16个的传闻。”[4]这条新闻当时被众多网络媒体疯狂转载,并且被传统媒体大量引用。至今,百度百科对谢才萍的介绍里还有“包养16个男子供自己玩乐”等文字。由此可见,网络虚假新闻对新闻真实性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有多大。

(二) 不良信息泛滥 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以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为主的黄色信息和以颠覆政权、破坏和谐为主的反党、反政府信息。这类信息的泛滥对社会风气的营造、青少年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网络因其开放、隐蔽、自由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有了滋生和泛滥的条件,从而对网络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在这个方面,我们网络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各类传统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等都以半裸露的女性图片作为赚取眼球的筹码。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时常出现“女大学生私密自拍”、“漂亮女生挑逗写真”等标题;而Tom娱乐频道上形形色色的爆乳女孩图片更是超过了娱乐明星图片的数量;腾讯网图片频道,满眼都是“性感内衣写真”、“风情写真”等字眼;新浪图库的女性频道更是充斥着“真空”、“湿身”、“酥胸诱人”等不良图片。这类图片中的女性均是用有限的物件遮住身体的重点部位,其他身体皮肤全部裸露,这些与完全赤裸相差无几的图片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仅次于黄色网站。但是各类网站利用法律的盲区,打法律的擦边球,大肆的利用写真、人体摄影的名目上传半裸或者全裸图片来吸引网络用户的眼球、赚取点击率。这种大型门户网站主导的迎合部分受众猎奇心理赢得 “点击率”的做法,不但影响网络新闻道德,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侵权问题严重 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和宽松、法律的缺位与无力,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一直是个难题,网络侵权现象非常普遍。我们随便打开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一个新闻标题,会发现整版都是同一篇新闻。其中部分页面的新闻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错别字出现的地方都是同一个位置,而个别的新闻网站在转载他人的新闻时,则恶意的剪切和篡改他人的新闻作品。这类网络侵犯著作权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商业性媒体网站上,这类网站由于政策法规限制,只能以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目前,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都未经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予以采编、发布新闻的资格。因此,非新闻单位网站只能转发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不能发布自行采写的新闻”。[5]碍于上述规定,商业性媒体网站只能通过大量转发新闻单位的新闻来充实自己的版面,这就造成了“天下新闻一起抄”的局面。 网络新闻侵权还有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形式。如张美然事件就是典型的网络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例,“张美然插足他人家庭成为正室后,由于不满丈夫殷琦把房子给了前妻,在博客中随意披露前妻的隐私。前妻好友在天涯论坛发表了帖子,讲述了第三者插足的过程及揭露了第三者用不堪的言语对前妻的侮辱,引起网民公愤。铺天盖地的帖子用‘网络暴力’的语言,指责、谩骂第三者张美然。而后网友通过张美然的博客线索发动‘人肉搜索’,找到并全面曝光了第三者及其丈夫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工作单位、车牌号等等,还自发打电话给其丈夫所在的公司,誓要逼到其被解雇,并且对该公司业务及其周围相关人士的生活工作造成影响”。[6]从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网民利用道德优势暴力侵犯他人隐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而很多网媒从业从员的参与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 新闻评论随意化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特点,网络新闻评论很容易出现舆论导向错误、网络语言暴力等问题,从而使得网络新闻评论相比传统媒体评论少了些许严肃性、严谨性。 进入21世纪,网民不再只满足于消费新闻信息,而是希望更多的参与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这就为现实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多元空间。网络新闻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网友广泛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并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迅速形成舆论。[7]如前面我们所举的张美然事件案例,2007年11月14日,《新快报》发表了题为《妻子网上辱骂丈夫“原配”引发网络公愤》的文章,对这场在网上炒得热翻天的事件进行了报道。《新快报》的这篇报道很快被国内数家知名网络媒体如新华网、网易、搜狐在第一时间转载,结果再次在网上引起轰动。其中,网易上这篇文章的查看数量达1235条,评论总数达668条。网友的评论大多集中在“道德”、“羞耻”、“下贱”的字样上。[8]对于“道德”、“富二代”、“官二代”、“限购”这些新闻热点网民从来不缺乏热情,评论总数过万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我爸是李刚”事件,网络上关于这一事件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态势,很少有为李刚说句公道话的。在这一事件上,网民已经失去理性,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网民们没有谴责李启铭这个肇事者,而是疯狂的把矛头指向了他的父亲——李刚。网民们的评论大多是乱骂一通的行为,鲜有合情、合理、合法之作,更不用说文明社会应有的理性了。网民在这一事件上的评论折射出了网民非理性的仇官仇富,愤世嫉俗的心态。网络新闻评论缺少向传统媒体一样严格的“把关”制度,无疑是导致评论出现随意化的根本原因。

(五) 报道题材失衡 一般情况下,网络新闻媒体对报道内容与题材的选择有各自的工作方针。但由于盲目迎合受众需求,各网络媒体的新闻题材还是出现了失衡,主要表现在对于新闻的社会性、娱乐性过度关注。曾经有学者对新浪、搜狐在2005年3月、4月、5月的社会新闻排行榜进行过抽样调查分析。“新浪、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上的色情、暴力、凶杀等刺激性社会新闻越来越露骨,黄色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新浪3月上榜社会新闻中内容与性有关的占33.75%,涉及犯罪案件的(除性犯罪外)占25%,奇闻异事占16.25%,这三项共占全部内容的75%;4月与5月这三项内容占的比例分别为68%和63.75%。搜狐3月关于犯罪案件、性、奇闻异事及名人轶事的新闻占了66.67%;4月比例稍小,但仅仅有关犯罪案件和性的新闻也占了42.5%;5月关于犯罪案件、性、奇闻异事及名人轶事的内容占了总比例的57.5%”。[9]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型门户网站往往用低级趣味的软新闻来迎合、吸引网民,而没有考虑到网络新闻的舆论导向问题。这类现象盛行与网站新闻编辑人员的素质及网站追求点击率有着很大的关系,长远来说,不利于网络新闻道德规范的行成。

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特质及其应对路径

彭小兰 1,李

萍 2

(1.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2.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失范是制度、文化、心理、交往和主体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弱化状态的显性表达。 在网络社会中,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结构性失衡、局部性缺失以及社会化能力减弱,造成个体和群 体认知、心理和行为的混乱,进而引发网络空间秩序的失范。 网络道德失范既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失 范,又是网络心理行为的失范,实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失范,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失范。 基于对网络道德价值现象的图像化审视,加强网络技术控制,优化网络空间,加快网络立法,构建网

络价值范式,主倡网络群体示范,成为应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失范;网络道德失范;类型;特质;路径

中图分类号: B 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12)05-0065-06 因特网技术改变着人与世界的互动方式, 实现 和心理方面的不完善引发的冲突延伸至网络, 导致

了人类的跨时空性、便捷性、共 享 性 交 往 ,促 进 了 全 了网络社会中主体的道德认同错位或失调, 甚至产

球社会的虚拟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这种发展使 生了主体的非遵从行为和违规行为。 诚如美国道德

得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关系结构、道德结构和心理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 出 的 ,“越 轨 行 为 是 经 济 不

结构从集中化向分离化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出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1](P82)从网

现了多种道德失范现象, 尤其是出现了复杂的网络 络道德失范的发生 过 程 和 产 生 的 破 坏 效 应 出 发 ,可

道德失范问题。 在充分梳理道德社会学关于道德失 以对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展开五个方面的分析。

范研究和技术哲学关 于 技 术 本 质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分 第一,从网络传播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析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类型, 揭示网络道德失范的 分为网站失范、即时通讯失范和搜索引擎失范三种

内在特质,建构应对网络道德失范的路径,是进一步 类型。 网站失范表现为一些以网站为依托的网络论

开展网络道德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 坛、个人或组织微博为提 高 关 注 度 ,夸 大 负 面 新 闻 ,

使用消极语言攻击争议事件中没有主见者, 暴力事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 件中的当事人与理性者, 将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

化、普遍化,引发、扩散、升级事件的危害行为。 即时 网络社会的崛起重塑了网民的身份认同和社会 通讯失范表现为大量发送垃圾邮件, 妨碍国内国外

参与,加上现实社会的经济、道德、法 律、技 术、管 理 网众正常在线生活,造成国家国内国际形象的受损。

收稿日期:2012-05-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开放视阈下我国社会意 识 变 动 趋 向 与 规 律 研 究 ”(10ZD&048);广 东 省 哲 学 社 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 策 研 究 ”(09A-02);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青 年 项 目 “信 息 网 络 条 件 下 思 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12YJC710050);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X2SXD2118450);华南理工大学 青年项目“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构建”(X2SXN7090140)

作者简介:彭 小 兰 (1982—),女,江西吉安人,法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讲师,从事现代伦理与比较德育研究;李萍(1957—),

女,广东蕉岭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现代伦理与比较德育研究。

• 66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第 29 卷

搜索引擎失范表现为,为了满足网民对信息的需求, 网络信息被分为导航类、信息类和事务类等多种形 式,但这些本源性信息被断章 取 义、以 讹 传 讹 后 ,引

发诸多不良事件及其危害行为。

第二,从网络安全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分为网络利益冲突、网络暴力事件和信息伦理贫乏 三种类型。 网络利益冲突表现为在某国政府的支持 下,特殊的网民非法侵入他国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篡 改、伪造数据或破坏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网络设备为 目的,干扰其他国家网络系统运行。网络暴力事件表 现为有些网民将裸照、色情图片、淫秽视频等不健康

信息上传到公共的网络平台, 对他人造成严重威胁 和伤害,从而引发犯罪的事件。 一些“网站为了制造 高点击量、高关注度,通过置顶的方式引起网民的注 意,并雇用网络写手肆意灌水,暴炒网络事件。 ”[2]信

息伦理贫乏主要指:网络媒体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不

顾社会责任,反复渲染未经核实的消息,扰乱正常社 会秩序的行为; 网络营销商和技术提供商为了获取 高利润,无视职业伦理,非法使用各类商业信息的现 象;黑客非法侵入、攻击或破坏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 甚至传播病毒,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

第三,从网络心理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分为网络抑郁、网络排斥和网络成瘾三种类型。网络

抑郁表现为部分网民过度依赖网络空间提供的虚拟

生活,导致出现焦虑、郁闷和 压 抑 等 状 态 ,削 弱 其 社

会承受能力, 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网络排斥表现

为:有些青年网民把网络角色与现实角色混同,难以

明确承担起自己的角色责任; 部分成年网民因害怕

分为网络围观、网络推手和人肉搜索三种类型。网络

围观表现为网民非理性地参与观看网络传播的热点

事件,虽不发表言论,却对意见领袖的引导持默认态

度,并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氛围。集体心理是在既定的

条件下, 聚集的一群人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趋向同一

个方向[3](P45)。 网络推手表现为在网络事件发生后,

网络社会中的主体以形成价值判断、获得认同、强化 态度的过程形成的网络集群行为。 这些网民群体还 通过“对目标事件进行转移 式 放 大 ,加 工 式 引 导 ,以

及对网民情绪进行非理性刺 激 ”[4],最 终 形 成 现 实 集 群。人肉搜索最初既是信息搜索的方式,又是虚拟社 区互动的方式。 人肉搜索之所以被称为一种网络道 德失范现象,是国为当网民对部分人或事件的搜寻过 热时,导致暴露他人个人信息,以致侵犯他人隐私权。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特质

互联网本身的文化性、虚拟性、双重性和沉浸性 的 特 性 ,以 及 互 联 网使用者的利益性、多样性、复杂 性和主体性的特性,都是网络道德失范发生的重要根 源。 人与网络的博弈实质上是网络社会中人与其本 质的博弈。 从结构与功能角度讲,失范是一种制度、文化、心理、行为、主体方面的失衡、缺失状态的显性 表达。 网络道德失范是制度、文化、心理、行为、主体

的结构性失衡和功能性缺失在网络道德方面的具体 表征,也是价值规范贫困、文 化 认 同 缺 失、网 络 心 理 失衡、网络交往错位和网络群体失序的现实表征。

新事物,拒绝网络,对网络信息的价值盲目否认。 网

(一)价值规范贫困是网络道德失范的基本特性

络成瘾表现为网民对网络色情类信息、网络交往对 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及其飞速发展, 改变了人

象、网络交易产品、网络游戏 等 过 度 迷 恋 ,危 害 其 身 的生活样式, 但也冲击着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价

心成长。 比如,网络虚拟爱情的极端自由性,引发了 值规范的运行机制。当今的网络社会,一方面缺少与 现实的婚姻危机。 之相适应的共同规范或规范整合能力不强, 另一方

第四,从网络行为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面是新生的网络价值 规 范 不 能 应 对 新 形 势 的 压 力 ,

分为网络滥用、网络盗版和网络谣言三种类型。网络 使支撑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呈现真空状态。 网络社

滥用表现为网民浏览、下载、传播和 评 论 黄、赌、邪、会中信息的多元性、共享性,赋予网络个体多种道德

怪方面的信息,造成网络越轨行为。网络盗版表现为 选择机会, 但也带来网络道德价值选择的困境。

网络抄袭、网络剽窃他人智力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

如,网络道义与个体功利之间的冲突,网络自由与社

权的行为。 网络谣言表现为部分网民或网络组织为 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网络世俗价值与理想价值之间

了争夺网络话语权,通过潜伏、形 成、传 播 和 扩 散 多 的冲突和多元价值与一元价值之间的冲突。 诚如法

个过程,使得社会谣言在网络空间不断发酵,引发公 国道德社会学家埃米尔

涂尔干认为 失范性自杀源

• ,

共性的群体性危机事件, 影响社会的凝聚力及公民 于人类行动缺乏规范 及 由 此 引 起 的 痛 苦 的 认 识 ,规

的国家认同感。 范效用的匮乏所造成的社会失序状态

[5](P217-218)。

第五,从网络群体来讲,网络道德失范主要可划 网络价值规范贫困使得各种类型的信息行为缺少伦

第 5 期 彭小兰,李

萍:网络道德失范的类型、特质及其应对路径 • 67 •

理规范指引, 使信息主体在判断行为正确与否时缺

失了道德尺度。 因此,网络价值标准、网络规范体系

和网络意义系统的缺失、弱化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文化认同缺失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深层特性

网络道德失范还表现为网民行动中的文化目标 和文化获取手段之间的失衡。 美国道德社会学家默 顿认为,“文化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制度化手段是制导 人们行为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二者 是互相匹配的,人们不会作出越轨行为;当两者之间 的平衡被打破,人们会作出变 革、逃 避、反 叛 等 失 范 行为。 ”[6](P141)在网络社会中,部分网民完成自身目 标时,既竭力获取未经合法化的各种手段,又在面对 夸张化的文化目标时, 逐渐丧失对规范的认同。 亚

当•斯密认为,在什么该被谴责和什么应受赞扬的问 题上, 为什么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普遍存在许多不 同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习惯和风尚及其能影响人们对 各种美的判断。所以说,文化认同在网络道德认同上 起着重要影响。反思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等制度性文 化的规范功能缺失,存在特点:一是网络信息的开放 性、全球性,创造了网民之间 跨 文 化 的 交 流 机 会 ,解

构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认同;二是网络技术精英、虚拟通讯控制者、网络企业家和黑客等网络文化的 创造者本身也存在文化的不成熟。有学者指出,网络 文化本质上反映了现代文化性危机, 即整个思想文 化逐渐分裂成功利、伦理、审 美 三 个 领 域 ,难 以 走 向 融合[7]。 因此,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特质是文化

认同困境。

(三)网络心理失调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现代性特

人类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加速, 网络社会的不平衡、矛盾性也不断升级,形成了社会的消费主义文 化,从而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不管是网络抑郁、网络 排斥,还是网络成瘾,都是人类的自我否认和负面心 理效应放大的表现。行为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失范是 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失调。 网络心理失调与网民自我 认同的匮乏、心理选择偏离、宣泄压抑路径不合理相 关。 道德社会学理论认为, 网络道德失范并非既定 的、静止的,任何规范有效性的丧失都是一个对人的 行为控制力的减弱渐渐发展到完全失控的过程。 这

也表明网络道德习惯、网络道德信念的弱化是网络

道德失范的内在因素。道德社会学理论还认为,道德

失范是个体不能将规范充分内化, 致使自己对于集 体意识无法认同,产生思想规范犹疑和越轨行动。所

以说,在个人性、自主性的 网 络 空 间 中 ,网 络 道 德 情 感是网络道德认知转化为网络行为、社会行为的催 化剂。消极道德情感导致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积

极道德情感避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还能缓解 社会压力。因此,网络心理失调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现 代性表征。

(四)网络交往错位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现实特性

网络道德失范直接体现在交往方式与交往结果 上。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赋予了现代人超越意义

的能力,创造了人在网络空间的平等交往模式。但这 种自由的交往也造成了人际沟通障碍和交往方式的 快餐化,造成网络交往的问题。 在网络交往过程中, 从交往双方来说, 隐秘的网络交往虽然促进了公民 身份的变化,但也引起了网络社会的信任危机,还有 网民话语使用的随意性扩大,引发了网络话语暴力、网络语言危机, 影响了网络空间交往双方的身心健 康;从交往的主体自身来说 ,个 体 网 民 之 间 ,网 络 群 体之间也时常出现角色错位。比如,网络行动者不能 恰如其分地确定其在网络中的角色要求, 无法在原 有的自我和身份的框架下行动, 出现本我和自我的 排斥,丧失了归属感和意义感。道德社会学理论告诉 我们,道德失范不仅是道德匮乏状态,还是个体与他 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疏远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

“网际交往抛弃了人际交往的礼仪形式,主要关注交 往的内涵。 ”[8]但仪式作为一种文 化 配 置 ,具 有 一 定 的交往规约功能。 随着技术的更新,网络产品开发、网络节点信息传播、网络社会拓展,使得网络社会的 嵌套性加强,出现了微博等新型交互工具,再一次增 强了网民交往的自由性, 同时这种交往的个体性和 情绪性却往往加剧了网络交往的错位。 目前网络交 往错位是网络道德失范的现实性特质。

(五)网络群体失序是网络道德失范的主体性特

在社会转型的中国, 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交织 在一起,出现了社会利益群体多样化。现实社会的利 益多样化映射到网络世界,加剧了网络自由的悖论, 增加了网络社会的道德社会化困境。 美国学者院凯 斯•桑斯坦在其《网络共和国》一书中写道,信息窄化 的结果是社会趋于分裂, 各种仇恨群体更容易相互 联系和影响,也更容易对社会发动攻击。 网络推手、

网络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

新闻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需要标本兼治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国家公务员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行政伦理失范

大学校园典型失范

师德失范自查报告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