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9: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荷 塘 月 色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本单元学习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美景寄予了他怎样的情怀呢?

2、朱自清: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号秋实,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清华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作品有诗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散文集)

3、字音字形 乘凉chéng 蓊蓊郁郁wĕng 独处chŭ 袅娜niăo nuó 霎时shà 脉脉mò

峭楞楞léng 梵婀玲fàn ē 媛女yuàn 裳cháng 敛裾jū

4、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

1 绪。

二、【探究讨论】【点拨拓展】

(一)、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 点明心情,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自由自在的感受。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主体)

第四部分(7~8):想起江南采莲,向往江南。

(二)、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总结: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宁静——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宁静得而复失——惦着江南。(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三)、第一部分

1、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行踪。

明确:家——小路——荷塘——家。文章的线索是作者的行踪。

2、思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⑴、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颇不宁静”这一心情的内在的情感线索。 ⑵、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是本文的文眼,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⑶、是全文笼罩在淡淡的忧愁氛围中,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四)、第二部分

1、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出小路的这一特点的?

明确:曲折、幽僻。衬托手法: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2、为什么作者要写自己“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3、阅读第三节,“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第二课时

(五)、第三部分

1、第4节围绕荷塘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幽雅宁静。

2、第4节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来描绘荷塘的美景的?

明确:⑴、高低结合,有上而下写景:在总写荷塘概貌后,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这是按照观察的角度、视线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依次精雕细刻。

⑵、动静结合:叶子像“舞女的裙”,花“袅娜” “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像“明珠”“星星”,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都写出了月下荷塘的静态美。“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流水“脉脉”则都写出了月下荷塘的动态美。

⑶、从视觉、嗅觉、听觉角度描绘: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所见;荷香是嗅觉所闻;流水是听觉所得。

⑷、多种修辞手法: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亭亭玉立的舞女,身姿自然美极了,这个比喻形生动地描绘了荷叶的优美姿态。

②、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比喻。“袅娜” (轻盈多姿)和“羞涩” (娇怯不语)两词是写年轻女子的体态、神态的,两者予人的印象都极美,非常赏心悦目。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拟人,比喻手法形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高雅美丽。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拟人手法,把流水写的脉脉含情,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比喻、通感。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把花香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特点。

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启发读者展开更广阔的联想,让读者去领会作品的艺术境界。

A、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B、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C、“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听觉转为味觉)

D、那声音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像玫瑰的晨雾那样轻柔„„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3、第5节围绕月色描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月光、青雾、叶子、花、淡云、灌木、杨柳的倩影,写出了朦胧恬静的意境。

4、第5节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来描绘荷塘的美景的?

⑴、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段有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但更多的句子是从侧面表现月色之美的。作者通过写青雾、叶子、花、淡云、灌木、杨柳的倩影等景物,烘托了月色之美。因月色毕竟单调得很,正面是很难描摹的,于是作者借用其它景物,用衬托的手法予以表现,可谓恰到好处。

3 ⑵、动词之美

一个“泻”字,境界全出,顿时将无形化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且与“如流水一般”不般配,失去和谐感。)

“浮” 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的意境。(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笼”字写出了雾的轻、薄、透,正合“轻纱”的比喻。(“盖、罩、蒙”等字都显得过于厚重。

“落下”沉重,表现出“黑影”的质感。(“映出”表现不出浓重)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能写出月影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⑶、运用修辞手法

①、“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明确:比喻:“酬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喜欢平和的心态。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

明确:比喻(通感):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5、第6节描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描写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6、第6节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六)第四部分

1、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用采莲来写思乡,以排遣愁怀。“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月色中没有得到排遣,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来解脱。

2、“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三、【巩固反馈】

1、学生背诵第

四、第

五、第六段。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26.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定稿)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