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0: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荷塘月色备课资料

第三单元

散文(1)

单元综合解说

[单元概说]

本单元的文体是散文,选编了五课共六篇文章。”基本阅读”散文分别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霞》、《我的家在哪里?》、张洁的《拣麦穗》;以及”扩展阅读”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余光中的《沙田山居》。这些文章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的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抒写他(她)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荷塘月色》通过对月下荷塘和荷塘里的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散文两篇》中《霞》通过对晚霞的理解、思考,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人生哲理。《我的家在哪里?》借助一个梦境、一番感想,把自己向往、眷恋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的情感表达得真挚感人。《拣麦穗》以“拣麦穗”为明线,以爱为暗线贯穿全文,奏响了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至爱的赞歌。《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写地坛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自己在园中的感受。《沙田山居》整篇写景,凝聚其中的是一种思乡之情,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要求]

1.品味散文的语言,分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学习散文善于抓住景物特点,选择不同景物的立足点,多角度地刻画景物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在朗读、背诵中体会思想感情,体悟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之妙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难点:从中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课时分配]本单元共安排8课时完成。“基本阅读” 课文《荷塘月色》、冰心的《霞》、《我的家在哪里?》、张洁的《拣麦穗》三篇各安排2课时,计6课时。“扩展阅读” 课文《我与地坛》(节选)、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分别安排1课时完成。

[教学建议]本单元的课文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揣摩,不仅要联系上下文的关键语句仔细品读,还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倾向细心领会,从话面出发,读出话里的意思,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阅读鉴赏

第九课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作家作品;

2.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学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2.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揣摩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2.品味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

1.掌握课文情景交融、“情语”“景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同学们,请看画面上的一方荷塘,清波之上,一片荷叶青翠欲滴,点缀其间的几朵荷花更显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娇艳动人。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反差却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日下荷花自然妖娆,月下荷塘也别样妩媚。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追溯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作者在荷塘月色那样的气氛里,摆脱了实用思绪,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天地,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妙处”。其实,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展示,他感到了短暂的宁静与快乐。

(3)文体知识

散文: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

3.字词积累

正字音

袅(niǎo)娜(nuï)蓊(wěnɡ)蓊郁郁

霎(shà)时弥(mí)望

处(chǔ)处理

(chù)处所

荷(hã)荷花

(hâ)负荷

曲(qǔ)歌曲

(qū)曲折

脉(mài)脉络

(mî)脉脉含情

纤(xiān)纤细

(qiàn)纤夫

颤(chàn)颤动

(zhàn)颤栗

薄(bî)薄荷

(báo)薄脆

(bï)薄弱

(2)辨字形

缀(zhuì)点缀

辍(chuî)辍学

惦(diàn)惦记

掂(diān)掂量

洲(zhōu)大洋洲

州(zhōu)州县

(3)释词语

满月:圆月。

迷迷糊糊:(神态或眼睛)模糊不清。

煤屑:煤渣子。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满眼。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袅娜:柔美的样子。

似的:跟某中事物或情况相似。

宛然:仿佛。

脉脉:含情相视的样子。稳重形容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酣睡:熟睡。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班驳:原指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文中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倩影:美丽的影子。

一例:一概。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颜色。也写作“风姿”。

艳歌:指专门描写男女情爱的歌曲。

风流:文中指年轻男女不拘礼节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宁静:(环境、心情)安静。

宁谧:安宁。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羞赧:因害羞而红了脸的样子。

幽僻:昏暗偏僻。

偏僻:离城市活泼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

风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

风致:美好的容貌举止。

蓊蓊郁郁:(草木)苍翠茂盛。也说“郁郁苍苍”。

受用:享受,得益。

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渺茫:(1)因遥远而模糊不清。(2)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采:有“摘取”“选取”“神色”精神“等义项。

彩:则解释为“各种颜色”,“赢得的东西或”称赞、夸赞时的欢声。

班驳:指的是一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

稀疏:指空间或时间的间隔远,不密集。

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

(4)辨词义

风致: 一种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一种指风味、风趣,它所适用的范围宽,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事物。

标致: 形容女子姿态美丽,适用的范围较窄,只适用于女子。 例句:(1)这个女孩子长得十分标致。(2)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渺茫: 形容时地远隔,模糊不清,适用对象是“时、地”。

淼茫: 形容水广远的样子,适用对象是“水”。

例句:(1)第一次看到淼茫的大海,他陶醉了。(2)清晨,漫天起了蒙蒙大雾,前面一片渺茫,难见物影。

幽僻: 指幽静,偏僻。

偏僻: 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冷僻: 指冷落偏僻,不常见的。

例句:(1)一到夜晚,这条幽僻的小路就显得十分阴森。(2)他的家是在那偏僻的小山村里。(3)写文章时,我们要尽量少用冷僻的生字。

(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

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带着问题从这两个方面自主思考。

【教师点拨】(1)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这句话的作用;(2)在了解作者,了解本文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回答本题。

【整合答案】(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2).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2.自读梳理

理清结构

【问题投放】阅读课文,试理清其思路,并概括其层意。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诵读文本,整体上把握文本结构。

【教师点拨】教师巡回参与,以下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整合答案】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景中人\"(情)。

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点明心境,交代缘由(情)

第二部分(2-6):小径漫步,荷塘月色,景语情语(景)

第三部分(7-10):江南采莲,向往憧憬(情)

3.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生活动】学生品读思悟

【教师点拨】教师巡回参与点拨: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整合答案】本文借景抒怀,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现了作者当时微妙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苦闷而又无力自拔的精神状态,表露了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课内小结

强化重点

《荷塘月色》是作者在二十年代写成的,很难表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呼啸呐喊\"的战斗性来,朱自清不是鲁迅。但,在民主革命的大潮中,朱自清先生不断改造自己,终于成为了可歌可泣的民主战士,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热烈地颂扬了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民族气节。希望大家找来这篇文章读读。同时推荐大家看看他写的散文《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四)课堂实践

检验效果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乘chãng

乘凉

乘势

千乘之国

乘人之危

B.曲qū

曲折

曲笔

曲解文意

曲意逢迎

C.脉mài

脉络

山脉

脉搏微弱

脉脉含情

D.颤chàn

颤动

颤栗

微微颤抖

颤颤悠悠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凝碧

缕缕清香

旋律

倩影稀疏

B.风姿

斑驳陆离

袅娜

前途渺茫

C.敛裾

格外风致

梵语

宛然存在

D.灌木

气氛合谐

树梢

没精打采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的青雾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

A.照

B.淌

B.泻

D.洒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______也没有。

②.一个人在这_______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______人的眼。

A.声息

苍茫

渴睡

B.声音

苍凉

渴睡

C.声音

苍茫

渴睡

D.声息

苍凉

瞌睡

答案:

1.

B(A“千乘之国”的“乘”读“shâng”。C“脉脉含情”的“脉”读“mî”。D“颤栗”的“颤”读“zhàn”。)

2.

D(“合”应为“和”。) 3.

C(C组中的词更具有修辞性,能更好地刻画静美的意境。)

4.

A(“声息”和“声音”都与“声”有关系,不同的是:“声息”侧重表示情况或消息,“声音”侧重于表示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造成的听觉印象。“苍凉”指凄凉。“苍茫”指空阔辽远,没有边际。“瞌睡”指因困倦而进入睡眠或半睡眠状态。“渴睡”指很想睡觉。)

(五)课下练习,复习巩固

(1)熟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优美的语句.

(2)品析作者是如何写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的。

第二课时

(一)

温故入新

巧妙过渡

1.检查巩固

背诵课文第

三、

四、五段

2.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字词,分析了文章的思路,梳理了结构,归纳了要点,概括了中心,对全文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赏析课文中的经典句段,挖掘其思想内涵及其艺术特色。

(二)析段品句

难点突破

1.精段分析

【问题投放】文章的第

三、第

四、第五自然段,文辞优美,历来为人称颂。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试作分析。

【学生活动】朗读第

三、第

四、第五自然段,圈画出重点词句,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这几段文字可以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学生要多朗读,甚至背诵,以充分体会其文辞的优美动人。

【整合答案】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二是“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

2.典句鉴赏

【问题投放】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试揣摩品味下列语句:

(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学生活动】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的重要段落,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每个组找一个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点拨】(1)作者偏爱于“冷静”和“独处”,从下面的行文可以看出来,强调了“这是独处的妙处”。

(2)本句用词生动形象。 “泻”本指液体快速地流,这里从“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比喻而来,非常精工,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准确写出了荷塘静穆的景象。能“浮”的物体是轻柔的,“浮”的动态是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用“浮”写“雾”,便突出了“薄薄的青雾”的形态。“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比喻月光下的花叶,既突出了它们特有的色调和实感,又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柔和。以“笼着轻纱的梦”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飘忽虚幻的姿态,传递出作者此时无限的惬意与陶醉。(3)这个句子的突出特点是叠词和比喻的运用,不但绘景形象生动,又使音节和谐舒缓,读起来朗朗上口。

【整合答案】(1)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2)此句工在用词和修辞。“泻”字准确地写出了荷塘静穆的景象,“浮”字准确地写出了“薄薄的青雾”轻柔的形态。两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美,传递出作者无限的惬意与陶醉。(3)运用叠词和比喻的表现手法,写出了舒展自如的荷叶形态之美和勃勃生机。

(三)挖掘内涵

提升人格

【问题投放】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认为是对作者形象的自塑。查阅有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品读思悟。

【教师点拨】本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整合答案】参考(1):这篇作品写的是在一个静谧的夏夜,作者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到北京清华园古井堂附近散步时,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的景象和当时的心情。

(2):为了获得暂时的宁静,他独自沿着荷塘小径背着手踱着,忽然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世界”就是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的“独处的妙处”的境界。这种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他要摆脱由现实扰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片刻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3):朱自清的代表作《荷塘月色》,一般认为表现了“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主题。事实上,朱自清绝对不主张偷闲,而是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巧妙地实现“言志”,从而表现了朱自清独特的精神品格。

(4):《荷塘月色》表现的纯粹是个人的情感。“这种个人的情感与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根本无关;与另外文学作品表现的革命主体根本无关;与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表现坚贞的情操根本无关”。“这种个人情感完全是属于朱自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体验”。

(四)探讨写法 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1)《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其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诵读文本,圈出重点字词句。

【教师点拨】(1)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大胆新奇的比喻,为语言美注入了丰富的营养;绘声绘形的叠词的运用,写景状物传神入化,充满诗意;新颖别致的通感,为本文语言美锦上添花。意境美主要体现在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圆形结构的巧妙安排上。作者的游程线索、感情的流露轨迹都是圆形的。

【整合答案】《荷塘月色》的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语言美;②意境美;③结构美。

(五)拓展延伸

走近高考

精段阅读与鉴赏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依次是——。

(2)“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3).作者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意在突出——。(用自己的话回答)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衬托月色的,一是用——;二是用——。

2.(2008江西师大附中高考模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解读“天书”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鸡蛋里孵出来的总是小鸡,不会是小鸭。这就是“遗传”。生物体是靠什么东西把自己的种种特性遗传给后代的呢?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庞大分子,分子量一般在百万以上。50年前,在权威的《自然》杂志上,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表了他们在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室里的一项伟大发现,即DNA分子具有完美的双螺旋结构。他们的工作,开创了生物学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从此,人类开始了解读生命“天书”的历程。50年来,已有46位在这一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先后获得诺贝尔奖。

分子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DNA分子是由代号分别为A、T、C、G的4种碱基组成,正是这4种碱基的各种排列和组合,拼出了包含生命遗传信息的密码。在DNA双螺旋构成的长链上,有着许许多多由这些碱基组合成的片断,这些片断就称为基因。一般地说,生物越高级,生物体越复杂,包含的基因数量就越多。人类一共有3.4万到3.5万个基因,总称为“人类基因组”。

1990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正式启动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计划,也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组中全部基因总共约30亿对碱基的排列顺序。这项庞大的科学工程,被誉为生物学的“阿波罗” 计划。

2000年6月26日,参加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6国科学家宣布首次绘成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一年后,我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工作。又过了不到两年,6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

严格地说,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还没有100%地完成,但是也很难用99.5%、99.8%或是99.89%这样的百分比来形容现有结果的精度。这是因为,在人类基因组的个别部位,尽管基因较少,却很难用现有测序技术精确破译。因此,对这些部位基因的破译工作,在目前已经不可能更精确地进行下去,整个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工作,现在只能做到这个样子。

据“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中国协调人杨焕明教授透露,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单体型图”,即分析各主要人类群体之间基因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所有与疾病有关的序列差异。他说:“只有在那个时候,人类基因组计划才能显示出全部意义”。

杨焕明教授说:“为什么每个人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为什么不同人群之间在身高、肤色等性状上存在不同?关键就在于每个人之间不到千分之一的序列差异。”

我国将参加“单体型图”计划的国际合作,承担的份量比原先更重。参与这一计划的国家共5个,任务的分配为:美国31%、日本25%、英国24%、加拿大10%、中国10%。我国的具体任务是构建3号、21号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短臂的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参加单体型图计划“中国卷”绘制工作的,除了我国大陆的科学家之外,还有来自我国香港和台湾的科学家。

(5).下列对“人类基因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由代号分别为A、T、C、G的4种碱基在DNA双螺旋构成的长链上排列和组合成的片断。

B.是A、T、C、G这4种碱基在DNA双螺旋构成的长链上排列和组合成包含生命遗传信息密码的一共有3.4万到3.5万个片断的总称。

C.是代号分别为A、T、C、G的4种碱基的排列和组合拼出了包含生命遗传信息的密码的片断。

D.是人类用代号分别为A、T、C、G的4种碱基在DNA双螺旋构成的长链上排列和组合,拼出包含生命遗传信息的3.4万到3.5万个密码的总称。

(6).下列对杨焕明教授说的“只有在那个时候,人类基因组计划才能显示出全部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人类基因组的个别部位,尽管基因较少,但目前还很难用现有测序技术精确破译。

B.因为那个时候才能分析出各主要人类群体之间基因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所有与疾病有关的序列差异。

C.因为那个时候才能解决“为什么每个人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为什么不同人群之间在身高、肤色等性状上存在不同?”这些难题。

D.因为那个时候我国将参加“单体型图”计划的国际合作,承担的份量比原先更重。

(7).根据原文有关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能够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也必将能提前完成。

B.对人类基因组的个别部位基因的破译工作,目前已经不可能更精确地进行下去,因此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主战场”只有转移到“单体型图”才能找到突破口。

C.人类基因组研究破解出“单体型图”后,对“为什么每个人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为什么不同人群之间在身高、肤色等性状上存在不同?”这些问题会有深入的了解。

D.我国将参加“单体型图”计划的国际合作,承担的份量比原先更重,可见我国在解读生命“天书”的历程中已显示出尖端的科研水平。

3.语言表达与应用

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答:——————————————————。

(经典诗文鉴赏) 4.(2007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1.(1)解析:本题考查动词的妙用。答案:泻、浮、笼

(2)解析:句中的“酣眠”“小睡”是比喻的说法。答案: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3)解析: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喻体的辨别及作用,注意句不离段。答案:光与影的组合,光与影内在的和谐美

(4)解析:本题考查衬托的写法,往往是物物衬托。答案: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2.答 (5)、B.(A、C两项理解为“片断”,片断即是基因,不是基因组;D项的“人类用”表述错误。)

(6)、D.(杨教授这句话是从科研突破的角度说的。)

(7)、A.(“也必将完成”错误,前后没有必然的关系。)

3.解析:本题是开放题,根据要求写句子,语言要通顺,比拟要恰当 。

答:梦想轻盈,绮丽,就如一颗流星,划亮整个夜空;

现实真切,朴实,仿佛步步足迹,踏遍人生旅程。

4.(1)解析:此题重在考查识别并理解表时间意象的词,诗中较明显,难在理解其作用。答: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解析:先描述其在诗句中写诗人举止,再体会其表达作用。“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答:“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