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市县党校创新发展的样板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6: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市县党校创新发展的样板

早在1928年就曾办党训班、四十年代办“芦荡党校”、有着光荣历史的江阴市委党校,已走过80多年的历程。近年来,江阴党校面对县级党校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条例》,根据“党校教育必须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党的中心任务的落实”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大胆实践,勇于改革,在“办什么样的县级党校、怎样办好县级党校”这一基本问题上探索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

一、江阴市委党校创新发展的主要成就和成功实践

(一)以干部教育培训为中心,把党校办成“党员干部的大学堂”

1.强化主体班培训,打造 3万平方米的大学堂。江阴市委党校立足3万平方米的校园,把主体班干部培训作为立校之本。他们在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总的教学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专题库,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他们注重培训的实用性,推行“菜单式”自选培训、专题研讨式培训、互动式培训,通过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和行为训练。他们注重培训的前瞻性,站在江阴经济社会和党员干部长远发展的高度,用最新发展理念、最优培训手段提供最佳的培训服务。此外,为广泛提高干部能力水平,他们还在全省县级党校率先举办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连续三年成为优秀教学点;还与南京大学联办 MPA学位教育,主动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集团、高校加强联系沟通,通过学历教育与干部能力培训相结合,探索多渠道培训干部的新途径。

2.推进开放式培训,打造 988平方公里的大学堂。新形势下,江阴镇村两级蕴含着大量的培训需求,基层党员干部需要加强学习,提高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本领。市委党校树立江阴市988平方公里都是党校“大学堂”的理念,主动把基层工作作为党校研究课题,下移并延伸培训教育对象。他们定期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培训需求,每年都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适合基层干部特点的“培训菜单”,印发全市,送教上门。他们还加强与 23所镇、街基层党校合作,组成“1+23”联盟,形成以市委党校为龙头,以基层党校为基础,开放兼容、优势互补、全面覆盖的“大党校”教育培训体系。联盟建立以来,市委党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基层党校阵地优势,每年召开一次教研碰头会,举办一期基层党员教育宣讲骨干培训班,开展一轮送课下基层活动。

3.开展外联式培训,打造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学堂。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一直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吸引了

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来学习考察和培训交流。江阴市委党校顺应“构建更加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的要求,在完成江阴市党员干部培训的同时,积极做好外省市干部培训工作。他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外省市干部的个性化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总结江阴经验,开发出4大类30多个专题的对外干部培训“菜单”,并采取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专题设置、互动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力图让外地领导干部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他们特别注重开发以 26家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成就、以华西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成就、以幸福江阴建设为载体的科学发展实践等为代表的江阴特色资源,为外省市干部提供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使学员将课堂教学与江阴发展现状考察结合,学到更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以幸福江阴研究为载体,把党校办成“市委政府的思想库”

1.以市委政府关注点为科研主攻方向,实施“决策服务工程”。江阴市委党校坚持科研为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服务,把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科研主攻方向,通过对江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出观点、提思路、当参谋。他们专门成立市情研究室,加强与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建立调研基地及时深入了解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创办《市情研究》及时地反映党校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尤其注重围绕本地发展目标与党校培训内容相一致的领域展开课题研究。江阴市委开展以“五民五有”为核心的幸福江阴建设后,市委党校围绕“幸福江阴”深入研究,形成一系列重要成果,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完善科研工作方式,整合科研资源优势,实施“科研精品工程”。江阴市委党校始终把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党校科研能力和党校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科研工作制度,健全科研保障机制,引导激励教研人员树立科研工作精品意识。他们在发挥个人科研能力优势的同时,实行强强联合,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助、集体攻关的科研工作格局,以优质高效的团队优势,全力做好研究咨询工作。他们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现代化(江阴)研究中心”,以中心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有机整合校内外、省内外的相关研究力量,提高科研工作水平。他们与昆山、常熟、张家港等四家周边兄弟党校联合申报省党校《苏南城乡一体化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课题,开了县级党校联合研究区域发展的先河。此外,他们还寻求中央党校指导,通过与省市党校高级别合作进行专项调研。

二、江阴市委党校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

1.确立远大的目标引领基层党校的发展。江阴市委党校努力通过中长期的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工作中心、工作目标。目前,江阴市委党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文化建设纲要已经确定。全体教职员参与并达成共识的规划和纲要,为党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选配高强的团队带动基层党校的发展。党校事业的发展,关键在队伍,重点在班子。江阴市历任市委书记都直接兼任党校校长。市委特别重视选拔忠于党的干部培训事业、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志担任常务副校长;注重选拔培养思想解放、年富力强、有能力、有魄力的优秀人才不断充实班子力量,增强班子领导党校发展的能力。近年来,还不断提拔使用新人,优化干部的能力水平、年龄层次、学历结构,保证了党校各项工作任务都能够取得出色的成绩。与此同时,他们还着力培养锻炼干部,多名党校中层干部和优秀教师走出校园,被选调到市委有关部门任职或挂职。

3.造就优秀的师资支撑基层党校的发展。江阴市委党校牢固树立队伍建设是党校第一建设的观念,在全面加强党校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同时,内外并举优化师资队伍。一是有序引进优秀教师,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二是实施“青蓝工程”,在教师中积极倡导“可以没有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地位,但必须有领导的能力、素养和水平”的发展理念,指导青年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实施TOT培训(培训者培训),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浦东干部学院进修培训。三是通过承担课题、实践锻炼、调查研究等方式,建立专职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机制。四是组织教师读好书。此外,还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优秀人才的作用,从有实践经验的党政企领导干部中选聘36名客座教授,满足干部培训和科研工作的需求。

4.建立科学的机制推动基层党校的发展。江阴市委党校始终把构建科学的机制作为党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他们坚持制度建校。以以人为本、简约高效为目标,以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为核心,建立了5大类21项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规范的干部培训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他们坚持民主办校。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全体教职工参与党校决策,参与管理党校事务;通过校务公开、定期报告工作、重大事项集体讨论等推进民主建设。

5.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基层党校的发展。江阴市委党校的发展得益于团结民主的内部环境,更得益于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党校建设作为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放在江阴全市工作大局中去部署和推进。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市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行政后勤等各方面工作有效开展。党校优秀人才紧缺,组织人事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党校引进。另一方面,党校建立工作简报制度,

主动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工作,争取对党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每年与组织部研讨一次干部培训工作,坚持深入乡镇调研,了解基层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和意见等等,取得全市上下对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深化党校教学改革

突出“三个创新”,推进党校发展

市县党校学科建设与教师角色定位

常宁党校创新

党校教学方法创新

党校事业发展

市县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意见

杭州市农业发展市县联动项目

黑河市县两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荐]

第三期市县党校师资培训二班总结汇报

市县党校创新发展的样板
《市县党校创新发展的样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